作者:吃饭打怪兽
也只能保证六天周末晚上,每晚点映60场,多了就照顾不过来了。
六天就是360场,场次也不算少了,最起码在国内算是最大规模的电影。
虽然可以每晚同一个城市跑两三家电影院,不过360场也够了,场次越多,风险越大。
而且也能营造出一种饥饿效应,等口碑扩散之后,其他想看的观众看不到,就会更加期待。
60场点映之后,第二天李谦在网上看了一下,零星找到了几个观众提及这部电影。
毕竟就算每场都有70个观众,60场也才4200个人看过电影,放在国内这个人口基数上,基本没有什么声响。
15号又在全国进行了60场点映,可能因为放假的原因,再加上之前也放了60场,在几个大点的论坛开始出现了关于《生死频率》的帖子。
16号周末再次点映60场,三天点映180场,超过一万五千多人看了这部电影,再加上光羡的宣传从昨天就正式开始大规模铺开了,第一则预告片发布会,海报也出现在了各大城市,终于在网上多了些讨论。
“你们看了《生死频率》吗,《大白鲨》的导演拍的,挺好看的,结局太暖心了。”
“《生死频率》?我记得这部电影,不过不是很月底上映吗?”
“点映啊,你们不知道?我们这三天点映了三场。”
“我去,我昨天还去了电影院,怎么没看到。”
“太好看了,本来看了《投名状》压抑的要死,又去看了《生死频率》,心情立马就舒服多了。”
“我去,楼上跟我一样,《投名状》拍的什么东西,我带儿子去看的,把我儿子吓哭了,就带着他跑了隔壁厅,正好在放《生死频率》,不过可惜前面有点没看到首发
“是啊,结局太暖心了,我一开始还以为会是悲剧结尾呢。”
“强烈推荐大家去看看不要被片名蒙蔽了,这其实是一部治愈系的电影。”
“说下剧情啊,到底是不是科幻片啊?”
“算是吧,科幻、悬疑、犯罪都有。”
“剧透一下,邓朝演2007年的儿子,张翰宇演1987年的父亲,2007年的张翰宇20年前就死了,邓朝通过无线电联系到了1987年的张翰宇,救了他,然后又救了他妈妈,她妈妈在2007年本来没死的,不过因为救了他87年的爸爸,导致87年的妈妈死了,最后全都得救了,把连环杀人案凶手给干掉了。”
“我去,兄弟你搁这说绕口令呢,这剧透不合格啊。”
“楼上的小学语文是数学老师教的吧,这点简单的逻辑都讲不清。”
接下来的星期一,虽然没有点映了,不过关于《生死频率》的小规模讨论依然还在。
而且李谦带着剧组在江浙电视台录了档节目,也开播了,其他的宣传光羡也全都跟上,《生死频率》开始慢慢地有了点热度。
正巧《投名状》也开始出现一些不河蟹的声音,网上多了不少的负面评价,也给《生死频率》提供了生长空间。
星期一,一篇标题为“看了《投名状》,再去看《生死频率》,治愈你压抑的心情!”的新闻进入了大众的视线。
捆绑营销,永远是最粗暴有效的方式。
《投名状》作为当下最火的电影,这种带有贬低对方,抬高自己的新闻,当然卖点十足。
新闻内容大概就是那个影评人看完《投名状》之后太压抑,看了心里太难受,偶然去看了《生死频率》,然后被感动了之类的。
作为靠笔杆子吃饭的专业影评人,写出来的新闻那叫一个情真意切。
而且《投名状》确实压抑,这是事实,这篇新闻也得到了一些观众的认同,很多媒体见有了卖点,纷纷用自己话把这篇新闻中译中了一遍给发出去。
矛盾冲突,才是最好的卖点。
很快其他观众,尤其是看了《投名状》的观众,也纷纷好奇《生死频率》究竟是一部什么电影。
毕竟他们很多人也觉得电影确实压抑了点,当他们在这个基础上看新闻的时候,就会不自觉地同意新闻的其他看法。
不过,工作日没有点映,想看也看不到。
王长天当机立断,星期一晚上临时又加了60场点映,并且隔了一天,星期三也安排了60场点映。
星期四,再次经过180场电影之后,《生死频率》的口碑开始扩散,并且也越来越多的媒体开始报道了。
虽然曝光度还远不如《投名状》,不过至少在贺岁档也占了一席之地。
“年度最治愈的情感电影,《生死频率》于生死之间展现父子亲情!”
“《投名状》让你看了压抑?那你该去看看《生死频率》了!”
“《生死频率》电影口碑爆棚,张翰宇、邓朝父子情深!”
“一场跨越时空二点父子对话,两个家庭自我救赎!”
(求订阅!凌晨还有一章)
第107章我的时代!(万更求订阅!)
随着时间一天天过去,2007年贺岁档市场也持续火爆中。
投名状上映第一周五天拿到八千万票房,第二周口碑渐渐有些滑落,也有些负面评论。
再加上集结号周四上映,第二周只拿到5000万票房,说是大跳水是毫不为过。
当然,最主要的还是太过压抑了,确实不太适合贺岁档这样的档期。
集结号首周4天6500万票房,和投名状的四天加一晚上的8000万相比,差距不大。
虽然有着政府包场的缘故,不过集结号也没有投名状上映的时候,霸占了所有的排片。
但是,这种大片第一周都会爆,就是爆到什么程度的差别而已了,还得看第二周,看谁更坚挺。
不过,贺岁电影市场有了第三者的搅局,生死频率17、19、21、22、23号五天加起来进行了300场点映,现在在网络上依然保持着高口碑。
而且因为之前稍微地捆绑了一下投名状做宣传,也得到了一定的曝光度。
光羡传媒也第一次向电影行业展现了自己强大的宣传能力,覆盖全国的电视网宣传轰炸,让生死频率的曝光度急速增加,在贺岁档两部大片的夹击之下站稳了脚跟。
虽然宣发成本不高,不过在电视台同样的资源,光羡能以比任何一家影视公司都低的价格拿到。
制作加宣发才一千万成本的片子,竟然被光羡砸出了中等制作宣发才有的声势。
一共480场点映,随着口碑的扩散,市场上也只有投名状一部片子,而且点映的电影院都是每个城市最好的几家电影院,又是贺岁档的晚上黄金时间段。
这480场点映,场均人次竟然达到了130人次。
平均每个厅160个座位,也就是说,平均上座率高达81。
场次少,还是核心地点的电影院的黄金时段,81的上座率也是一个非常可观的数字了。
62000多人看过生死频率,票房高达190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