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师牙
第218章 金棕榈,新闻联播,横幅
五月二十四日的傍晚,戛纳电影宫前的红毯比往日更加璀璨。
这是电影节的压轴大戏。
闭幕式暨颁奖典礼。
叶柯与主创团队提前两小时就开始了准备工作,每个人的心情都复杂难言。
期待、紧张、忐忑,还有一丝不敢表露过份的憧憬。
化妆间里,造型师正在为叶柯做最后的整理。
宋嘉坐在旁边的梳妆台前,反复检查着耳环的佩戴是否稳妥。
透过镜子,她看到叶柯不自觉的用手指轻敲座椅扶手,这个细微的动作暴露了他内心的波澜。
其实宋嘉心中比他还要紧张,应该说所有人都一样。
晚上七点整,卢米埃尔大厅座无虚席。
2300个座位上的每一个人,都是电影界的精英。
叶柯与团队被安排在第五排正中位置,这个位置既显示了组委会对他们的重视,也让他们能够清晰的看到舞台上的一切。
男士们的西装笔挺如新,女士们的礼服在灯光下流光溢彩。
周咚雨不时调整着坐姿,苏有鹏则一直保持着得体的微笑,但紧握的双手透露了他的紧张。
宋单单和范炜坐在叶柯两侧,两位老戏骨看似镇定,但时不时交换的眼神中还是流露出期待。
当伊莎贝尔·于佩尔率领的九人评审团走上舞台时,全场响起了热烈的掌声。
叶柯感觉到自己的手心沁出了薄汗,心跳不由自主的加快。
这一刻,他仿佛能听到自己的心跳声在寂静的大厅里回响。
身旁的宋嘉似乎察觉到了他的紧张,悄悄碰了碰他的胳膊,递来一个鼓励的眼神。
那眼神中既有同行之间的理解,也有朋友间的支持,更多则是…
周咚雨则紧紧攥着苏有鹏的衣袖,嘴唇微微抿起,像个等待考试结果的学生。
颁奖典礼正式开始。
第一个颁发的评委会奖被菲律宾导演布里兰特·曼多萨的《基纳瑞》摘得。
当曼多萨上台领奖时,叶柯注意到评审团主席于佩尔在致辞中特别提到了,对电影语言的创新探索。
接着是最佳女演员奖。
当颁奖嘉宾打开信封时,周咚雨不自觉的屏住了呼吸。
然而结果出人意料,这个奖项颁给了《白丝带》中的多位儿童演员。
周咚雨轻轻捂住嘴,脸上难掩失望。
宋单单本人却神色平静,她拍了拍周咚雨的手背,微笑着摇了摇头。
“奖项不是目的。”
宋单单轻声说,“我们已经在世界舞台上展示了华语演员的实力。”
接下来的最佳男演员奖被奥地利演员克里斯托弗·瓦爾茲凭借在《无耻混蛋》中的出色表现获得。
叶柯看到坐在不远处的昆汀欣慰的鼓掌,这位老友在为他高兴的同时,也在期待着自己的荣誉时刻。
颁奖进行到一半时,叶柯感觉到手机在口袋里震动。
他悄悄看了一眼,是温情发来的信息:“国内各大媒体都在同步直播,电影局领导也在观看。
放松,你们已经创造了历史。”
当开始颁发最佳影片奖时,整个大厅的气氛达到了最紧张的时刻。
颁奖嘉宾是法国国宝级演员凯瑟琳·德纳芙,她优雅的走上舞台,接过工作人员递上的信封。
“获得第62届戛纳电影节最佳影片奖的是……”
德纳芙故意停顿了一下,目光扫过台下期待的面孔。
这一刻,时间仿佛凝固了。
叶柯能听到自己急促的心跳声,他能感觉到宋嘉的手在不自觉的握紧,能听到周咚雨紧张的呼吸声。
“叶柯,《寄生虫》!”
德纳芙清晰的说出这个名字的瞬间,全场爆发出雷鸣般的掌声。
叶柯猛的站起身,大脑有一瞬间的空白。
他第一个与宋嘉拥抱,感受到她轻微的颤抖和难以抑制的喜悦。
转身时,宋单单和范炜已经冲了过来,四人紧紧相拥。
宋单单的眼眶瞬间湿润,范炜难得的露出了激动的笑容。
苏有鹏和周咚雨在旁边兴奋的跳着拍手,周咚雨的脸上已经挂满了泪水,那是喜悦与感动的泪水。
在热烈的掌声中,叶柯整理了一下西装,迈步走向舞台。
这段只有二十多级的台阶,此刻却显得格外漫长。
他的脑海中闪过无数画面,第一次拿起摄像机的青涩,第一次执导时的忐忑,为了一个镜头反复重拍的执着,还有团队在拍摄现场的点点滴滴。
当他踏上最后一级台阶时,德纳芙微笑着将奖杯递到他手中。
这尊象征着戛纳最高荣誉的金棕榈奖杯,比他想象中要沉重得多。
叶柯走到话筒前,深吸了一口气。
目光扫过台下,他看到了李安欣慰的微笑,杜琪峰竖起的大拇指,娄烨和蔡明亮眼中复杂的祝福。
更远处,吕克·贝松正在用力鼓掌,昆汀则给了他一个鼓励的手势。
“谢谢评审团,谢谢电影节。”
叶柯的声音透过麦克风传遍大厅,“这个奖属于《寄生虫》的每一位创作者,属于宋单单、范炜、宋嘉、苏有鹏、周咚雨,是剧组所有人的努力。”
他顿了顿,脑海中浮现出拍摄时的日日夜夜:“拍这部戏时,我们在地下室待了整整一个月,所以没有他们的努力,就没有这部电影。”
台下的宋单单已经泪流满面,范炜红着眼眶却笑得开怀,宋嘉拿出手机记录下这珍贵的一刻。
苏有鹏和周咚雨相视而笑,那笑容中包含着太多的艰辛与喜悦。
叶柯举起奖杯,语气坚定而有力:“有人问我,华语电影能打动世界吗?
我想说是的!因为我们拍的是人,而人的喜怒哀乐,是共通的语言。
这座奖杯不仅是对我们团队的肯定,更是对华语电影的肯定。”
掌声再次如雷动,持续了将近一分钟。
在如潮的掌声中,叶柯鞠躬。
当他直起身时,看到了台下团队成员们骄傲而幸福的笑脸。
走下舞台时,工作人员引导他来到后台的媒体区。
闪光灯瞬间将他包围,数十个话筒同时伸到面前。
他看到了来自CNN、BBC、法新社等国际媒体的记者,也看到了央视、新华社等国内媒体的熟悉面孔。
“叶导,您现在的心情如何?”一个记者急切的问道。
叶柯平复了一下激动的心情,说:“就像做了一场美好的梦,但我知道这不是梦。这是所有华语电影人共同努力的结果。”
另一个记者追问:“这座奖杯对您个人意味着什么?”
“它意味着责任。”
叶柯认真的回答,“意味着我们要继续努力,拍出更多打动人心的作品。”
这时,叶柯注意到评审团主席于佩尔也来到了后台。
她径直走向叶柯,用带着法语口音的英语说:“年轻人,你的电影让我们评审团讨论了很久。最后我们一致认为,你用一种既犀利又温柔的方式,揭示了当代社会最本质的问题。”
叶柯恭敬的回应:“谢谢你的肯定。我只是试图用镜头讲述真实的故事。”
“这就是电影最动人的地方。”
于佩尔微笑着说,“你让我们看到了一个既熟悉又陌生的国度。”
随后,叶柯被工作人员带往新闻发布会现场。
在那里,他遇到了其他获奖者。
最佳导演奖得主、奥地利导演迈克尔·哈内克主动与他握手:“恭喜,你的电影让我印象深刻。
那种对社会阶层的细腻刻画,值得我们所有人学习。”
这一连串的祝贺与交流,让叶柯真切的感受到今晚,他不仅代表个人,更代表着华语电影站在了世界舞台的中央。
当所有的官方活动结束后,叶柯终于有机会与团队成员单独相处。
在返回酒店的车上,大家都还沉浸在激动之中。
“叶导,你知道吗?”
周咚雨兴奋的说,“刚才有个法国记者说,这是亚洲电影在戛纳的重大突破。”
苏有鹏接话道:“我在网上看到,国内媒体已经开始用历史性突破来形容这次获奖了。”
宋单单笑道:“我演了这么多年戏,从没想过能站在这样的国际舞台上。叶导,谢谢你给了我们这个机会。”
范炜难得的说了很多:“今晚让我明白,好的表演是不分国界的。只要我们用心演绎真实的人生,就一定能打动人心。”
毕竟上一次拿下金棕榈是霸王别姬,但可惜是双黄蛋。
而这次却是他们独享这座大奖!
叶柯看着车窗外的戛纳夜景,这座的中海小城因为电影而熠熠生辉。
他知道,今晚的荣誉不仅属于他们团队,更属于所有为华语电影付出过心血的人。
从早期的谢晋、吴天明,到现在的第五代、第六代导演,每个人都在为华语电影的发展添砖加瓦。
而今晚,他们终于让世界看到了华语电影的光芒。
回到酒店时,大堂里已经聚集了不少闻讯而来的影迷和记者。
在安保人员的护送下,叶柯团队好不容易才回到房间。
但即便是在房间里,祝贺的电话和信息依然源源不断…
彼时,国内首都正是深夜,万籁俱寂。
却因为来自法国南部的捷报而强劲、高速的搏动起来。
在《人民日报》大厦的文娱版编辑部,总编亲自坐镇,手中的红笔在清样上重重一划:“撤掉头版右下角那条无关紧要的国际财经新闻,换这个!立刻!标题要醒目,要体现出我们的大气!”
编辑室里键盘敲击声、电话铃声、急促的脚步声交织成一片忙碌的交响乐。
第二天清晨,出现在全国各个街头报亭最显眼位置的,几乎都是同样的标题:“叶柯斩获戛纳最佳影片”。
副标题更是以不容置疑的语气详细阐述了此次获奖对于国内文化自信、对于国内电影走出去战略的里程碑意义。
文中还特意引用了多位资深电影评论家的观点,盛赞叶柯的作品以精准的镜头语言和深刻的人文关怀,剖析了全球共同面临的阶级固化和社会结构性矛盾。
其视听语言既具备国际视野,又深得东方美学留白与写意之神韵…”
相比之下,《中国电影报》的报道则更显内行与深情。
他们动用了创刊以来罕见的整版篇幅,通栏标题:“从柏林影帝到戛纳导演,叶柯的光影进化论”。
文章以近乎编年史般的严谨笔触,细致入微的回溯了叶柯职业生涯的每一个关键节点:从当年凭借《盲井》中那个野性、懵懂的青年形象,在柏林电影节一鸣惊人、荣膺最佳男主角开始…
到后来毅然转型导演,以《新世界》的票房奇迹,展现其惊人的商业嗅觉与导演掌控力,再到《小偷家族》以缜密的剧情和精湛的表演,赢得业界口碑与市场票房的双重丰收,证明其处理严肃题材的能力。
直至今天,《寄生虫》以其深刻的社会洞察、精妙的剧作结构和极具冲击力的视听语言,征服了世界电影艺术的最高殿堂之一。
文章最后,作者激情澎湃的写道:“短短七八年,或许在历史长河中不过一瞬,但对于一个电影人而言,却是一段从青涩到成熟、从探索到确立的完整旅程。
叶柯用他的几年,走完了别人可能需要二十年甚至更长时间的光影征途。
这不是偶然的奇迹,这是厚积薄发,是天赋、努力与这个伟大时代同频共振的必然结果!”
而在文艺青年和影迷聚集的豆瓣网,《寄生虫》的影片词条下,短评和长评以每秒数十条的速度疯狂刷新,评分一度冲上9.5的高分。
上一篇:老婆太强,与我基因隔离怎么办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