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不放心油条
蔡启东打量着温言好半晌,才长叹一声。
“你这燕国地图可真够长的……”
蔡启东算是看出来了,温言扯了这么大一圈,最后图穷匕见,还是绕回到原地,就是为了手里有个东西,能用来傍身,手里捏一个大筹码。
温言眨了眨眼睛,一脸茫然。
“我没文化,我听不懂。”
蔡启东好笑的摇了摇头,也不说什么了,干脆利落的给整好了文件,将文件递给温言。
的确按照温言的要求来的,该盖的章盖了,该签的字也签了,甚至为了真实,还在南武郡烈阳部里存档备案。
说实话,蔡启东本身其实也不是很赞同总部长的提议。
总部长说的那都多少年前的关系了。再说了,温姓在这边本来就是大姓,人挺多的。
这相互之间的关系,靠的又不是这点联系。就算是同姓同族里的人,隔了三代,那就是谁不认识谁。
更别提这都不知道多少代之前的联系了,想要靠这点联系,指不定还会有反效果。
那龙神一听你姓温,竟然还给烈阳部办事,指不定脾气更暴躁。
蔡启东本人是不太相信这个的,但他相信总部长。
将文件塞给温言,蔡启东犹豫了一下,还是补了一句。
“你量力而行吧,不必非要有什么结果,只是试探一下,释放一点善意。”
最终能和平解决自然是最好的,皆大欢喜。
但若是有什么意外情况,非常必要的时候,你就去德城城区最中心那个十字路口。
去找那里的那座石牌坊。”
“嗯?然后呢?”
“没然后了。”
“部长,你别说话说一半啊。”
“因为我特么也不是很清楚,我也是听人说话说了一半,我自然要继续减一半,不能我一个人难受。”
“……”
温言都忍不住要呲牙了,蔡黑子可真不是人!
你还不如故作高深一下,来一句懂得都懂,那也比“我就是想看你难受”强吧。
温言带着东西离开,离开之前就顺手把新版本录音,悄咪咪的给了部里的一些同好年轻人,这里面有一个做鬼畜的高手,是固定的铃音供应商。
一路来到那家招牌上的字都被风雨冲刷掉的儿童福利院,刚到门口,就看到了上次那个觉得他可能没解馋,找个借口把大虾给他的小姑娘,坐在门口等着,看到温言来了,小姑娘眼睛一亮,连忙迎了上来,脆生生的喊了句。
“温哥哥好。”
“走,今天给你们露一手,我做红烧肉,可是一绝,保证肥的不腻,瘦的不柴,我今天可是专门让人家给我留的最好的五花,五花三层,肥瘦相间。”
温言乐呵呵的把小姑娘的头发揉了揉,说的自己都有点饿了。
他进来之后,跟邹阿姨打了个招呼,就一头扎进了厨房。
厨房的大叔,还很有仪式感的将那一米多长的大铲子交给他,整个厨房,最繁琐的是切菜洗菜,准备食材的过程,但最累的却是炒菜。
温言也不客气,直接上手,烧皮,清洗,切煮,动作麻利。
他这边刚开始,上次见过的张学文也来了,跟着打下手,准备栗子,择菜洗菜。
忙活了一个多小时之后,到了开饭时间,温言就自己化身手不抖的打饭大叔,给小孩子们打饭打菜。
等到小孩子都吃上了,温言看着端着碗来的张学文,直接给他一勺子红烧肉。
“多吃点,你看你瘦的。”
眼看对方面露难色,温言笑了笑。
“放心,我做的红烧肉,绝对不腻,这道菜我可是专门学过的。”
坐在一起吃饭的时候,温言都觉得大锅炒菜那是真香。
一天的忙碌,临走的时候,温言还收到了礼物,一个沉默寡言的少年,用上次吃剩下的虾头虾壳虾腿虾尾,洗干净了之后,给他做成了一个虾兵摆件。
看起来是用胶粘的,还用了一些其他废弃材料,看起来是用心了。
温言认真的道谢之后,说自己很喜欢,下次再来。
回到了德城家里,温言路过城中心的时候,还专门看了看,他知道十字路口就有一座石牌坊,但是还真没注意过。
现在被蔡黑子提醒了一下,才后知后觉的感觉这里有一座前不搭后不沾的石牌坊,好像是有点古怪。
牌坊这东西,在南武郡非常多,可以说是到处都是。
但一般都是有规格,有讲究的,不是随便在哪都能立的。
眼前这座石牌坊,目测最多也只有四五米高,比正常的低了不少,宽度应该还不到四米,最重要的,上面一个字都没有。
温言的确见过不止一次了,可以前都是将这座石牌坊当做普通的装饰物。
整个德城,他敢说,除非从出生开始就从来没出过家门的。否则百分之百都见过这座石牌坊,但这么久了,却没有一个觉得有什么不对的。
想了想,蔡黑子不说拉倒,不说他自己找人问不得了。
本地的事情,而且是这种明晃晃摆在城区中心的,想找人问到点线索,实在是太容易了。
最直接的,就是找张老西问问。
去了一趟医院,张老西已经恢复的差不多了,服下了三颗完全对症的滋阴养魂丸,他恢复的极快,身体的亏空,没伤到根本,想补回来也很容易。
而且,张老西也算是因祸得福,修道的境界更进一步,现在已经可以在入夜的时候,正常阴魂出窍,以月华来洗练阴神。
能自主做到这一步,还能让出窍阴神完好的归体,醒来之后也没有什么负面影响,那纯粹的境界,是百分之百到了有资格被授箓的阶段了。
想要被授箓,严格点来说,是还要考教专业学识,考教各种实际操作。
最后还得有人推荐,经历审查,其实挺麻烦的。
而且道门向来是讲究最真实的实操,还得有亲自去完成的案例打底。
最后一点,对张老西来说,倒不是问题,他实打实独自处理的案例挺多的,远比一般道士多,经验丰富,而且这个过程中,也积累了大量正常学习时学不到的东西。
而扶余山自己就有授箓仪法,有授箓资格,张老西接下来的授箓仪式,应该是没什么问题了。
这次出院之后,他就得回扶余山进修。
本来上次,甘姨给了张老西一个铁环法器之后,他就得回去的。但手里一直有活,拖到现在,出了这么多事,想不回去都不行了。
关心了一下张老西的身体,确定无大碍之后,温言就开始问他正事。
“城区中心,有一座石牌坊,你知道怎么回事不?”
“什么石牌坊?”
“就是十字路口那座,那里只有那么一座,天天坐车都得路过的地方。”
然而,就这么明显的东西,张老西还想了好半晌,才对上号,弄明白温言说的是什么。
“那个石牌坊,没什么问题吧?”
“如此明晃晃的东西,你都一时半会对不上号,你还不觉得有问题啊?”
“嘶……还真是,都不知道见过多少次了,早就下意识忽略了,你这么一说,好像还真是,我回忆了一下,好像就第一次到德城的时候,注意到了那座石牌坊,后面就再没注意过,那东西有什么问题么,能说?”
“我也不清楚,蔡部长只是给我提了一嘴,我估计他其实也不太清楚,所以我就想自己查查。”
张老西努力回想了好半晌。
“我想起来点东西,那东西,摆在那里,少说也已经三十年往上了。
我当初第一次来德城的时候,也跟人随口问了一句,我记得当时说的。
大概是,当年这里还不是城区中心呢,发展扩建才刚刚到现在的城区附近,那座牌坊好像就已经在了。
后来继续向北扩张,也没拆了,因为本地人一直都是这样。对于牌坊看的很重,他们觉得砸牌坊会损自家福报。
再加上正好到了那个地方,是一个十字路口,也就没人动那座石牌坊,一直留到现在。
具体是什么时候的,那就不知道了。
不过我可以找人问问,我在这边也认识不少人。
他们知道的事情,未必有什么文字记载。”
第143章 古书和金粒,我也得怂
张老西毕竟干了这么多年,很多事情,本地的烈阳部成员,都未必有他熟。
起码张老西知道想要问什么东西的时候找谁,找到的人,人家不知道,也能继续给找别人。
只用了一天多的时间,张老西就给温言电话,然后出院当天,就开着他那辆皮卡,载着温言一路来到周边的一个村子里。
这里山清水秀,村子依河而建,那只有几米宽的小河里,竟然还能看到游鱼。
他们到的时候,村口的大榕树下,已经坐着好几个老人,张老西上去用本地话跟对方一番客套,很快就步入了正题。
这里的一位刚九十岁的老人,就是几十年前参与建设和规划的老工人。
老人家诉说着曾经的事情,温言就在旁边静静的听着。
最初的时候,德城还只是圩州下面的一个小镇子,紧挨着西江河,所有的人,都是靠着西江讨生活的。
当初能发展起来,也是因为这里算是交通要道,而且这里江水平缓,本来就有现成的江边码头。
几十年前,堤坝可没有现在这么高,上游连续几天暴雨,下游就得通知,注意防汛。
那时候,公路网还没这么发达,这里算是周边货物的集散地。那时候,很多东西,从江上运输,可比陆地运输性价比高多了,而且量还大。
开始的时候,是为了治水,这里人流量就慢慢大了起来。
除了在水上讨生活的人之外,周边聚集来的人也越来越多,渐渐就发展了起来。
人多了,这建筑自然是不断扩张,城区向南就是西江,只能向北扩张。
然后那时候,扩张着的时候,很多老旧的建筑,能拆的就都拆了,比较重要的,要么留在原地,要么就拆走了之后,原样在别的地方重建。
德城有一个孔庙,就是因为一直保存完好,有人修缮,当初就给留下了,到现在还在。
但还有更多,年久失修,已经成废墟的老建筑,就都给拆了。
其中就包括原本在那座石牌坊后面的建筑。
据这位老人所说,几十年前的时候,石牌坊后面还有一片断壁残垣,值钱的东西,早就不见了,大梁都不知道去哪了,那种老木头放到现在,恐怕会很值钱。
当时规划的时候,其实是要连那座石牌坊一起拆走的。
可当时有个在当年就九十多岁的老人来了。据说还是上个世纪的秀才,他说这牌坊,是镇江牌坊,龙母娘娘所赐,保佑本地不受水患。
老人家通情达理,觉得这是朝廷规划,也是利国利民发展的好事,搬走是得搬走。但这份罪孽,不能让那些辛苦工作的工人来承担。
所以,你们都闪开,老人家一头撞死在上面,填了这份罪孽,你们再拆走。
明明是来阻拦的,可是这话一开口,还真的要一头撞死在上面的架势,谁还敢啊。
谁今天敢让那九十多岁,在当地地位还极高的老寿星出事,当天就会被当地暴怒的族人给活活打死。
再加上,这话一说,哪个人敢去碰那石牌坊一下。
在这边,若是被认为坏人一家的风水,那都可能是死仇。要是坏了一城风水,只能说,晚上别睡太死。
引发两村械斗,那都是标准结局。
而几十年前的时候,这里的人,那可是武德极其充沛,两村械斗,拉出来足够打一场局部战争的装备,那可是真有先例的。
为了一座石牌坊,不至于。
最后还是上面来了个领导,让规划局的人稍稍改了改规划,就让那座石牌坊,刚好在十字路口,结果就是完全不用动,一直在原地,也不影响什么。
然后就到了今天,曾经的荒地,已经变成了城区的中心。
这位九十岁的老人家,非常笃信他年轻时听到的那些话,到现在还在感谢当年那位出面阻拦他们的老秀才。
他当时吓坏了,趁着夜晚,悄悄来石牌坊前叩头,说以后肯定年年去龙母庙,年年请人来打扫清理。
然后老人家就记到现在,还记得当年的承诺。
现在年纪大了,腿脚不便,回村里养老,儿子七十岁,都先一步走了,孙子辈的,觉得老人家迷信,压根不想管年年去打扫的事情。
上一篇:别叫我恶魔
下一篇:重生东北虎:妹妹竟是女帝重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