娱乐圈的吃瓜影帝 第222章

作者:贫道非常帅

  到目前为止,英国《每日银幕》只在全球的5个电影节做纸质刊物。

  即柏林电影节、戛纳电影节、多伦多电影节、美国电影市场和香江电影节。

  至于欧洲三大节之一的威尼斯电影节却并没有拿下。

  因为威尼斯电影节现场免费发送的一直是意大利本土电影杂志《Ciak》做的场刊。

  之所以很少为国内影迷所知,主要因为这是一本纯意大利语杂志,外国记者和观众基本上看不懂,所以它的影响力远不及戛纳和柏林的场刊,也就没什么人报道它。

  但不管是《Ciak》还是《每日银幕》的场刊,其实都和活动宣传册差不多。

  除了免费赠送这个特点外,三大电影节场刊的内容也是五花八门的,除了有电影节流程、上映影片的相关消息,以及影评之外,最多的还是各种广告和推广文章,这其中既有影展的广告也有商业片的广告。

  这些广告明码标价,给钱就上,几乎可以说毫无门槛可言。

  额,这个价格说出来或许会让国内的某些文艺女青年幻灭。

  但三大电影节场刊的报价确实不像想象中那么高,十来万就够了,注意是人民币!

  所以自从去过一趟戛纳电影节之后,江哲回国后再看见那种“国产大片《XXX》登上戛纳场刊”的宣传豪语,就莫名的想捂脸发笑。

  虽然《每日银幕》试图用各种方式提升场刊的逼格,但实际上戛纳柏林等电影节的场刊甚至连某些稍微权威的行业杂志都不如。

  最最关键一点是,所谓的场刊评分完全不能能反映奖项最终的归属趋势。

  注意,是完全不能!!!

  因为场刊评分只能代表影评人的个人口味,并不能代表影片好坏。

  或许在一些毫无争议的影片上,打分和获奖之间可以划上等号,但是在更多的时候,电影节评委对于奖项的归属是无法预测的。

  最重要的是电影节的官方评审团和场刊影评人完全就是两个群体。

  在官方评审团心中,场刊的地位如果用一句冯导的一句话来形容那就是:

  “影评人屁都不懂!”

  你说两个评判标准不同的群体,又怎么可能会相互影响呢?

  当然,场刊的存在自然也有存在的意义。

  毕竟场刊除了能满足一部分影评人自娱自乐之外,也能满足普通电影爱好者的信息需求,顺带还能赚一波广告费,如此又何乐而不为呢!

  其实这些内幕国内的娱乐媒体混久了也都一清二楚。

  只是为了维持场刊的逼格以及提高点击率,他们还是选择继续糊弄国内的影迷以及网友们!

  故此对场刊的点评江哲只当放屁!

  不过等到次日,江哲就没有办法淡定了。

  因为经过一晚上的发酵,各路媒体也开始谈论起《时间规划局》来。

  ……

  —————【好莱坞报道】————

  一部拙劣的政治宣传片,华夏导演果然拍不好科幻片!

  “时间货币”是个好点子,可惜被糟蹋了,如果让好莱坞拍摄绝对不会如此无聊!

  ##############

  当看着这个评论时,江哲并没有太过惊讶。

  毕竟好莱坞报道本身就是美国电影的喉舌,看江哲不爽再正常不过了。

  不过其他媒体的反应就让江哲有些窝火了。

  —————【法兰西电影报】————

  电影应该是纯粹的,电影节更应该和政治保持距离——像戛纳那样!

  我很遗憾,《时间规划局》的存在玷污了电影!

  ###############

  说实在的,看到这则评论时江哲其实很生气。

  不过转念一想如今法兰西斯坦的情形,顿时失笑的摇了摇头。

  果然,没有人能在法国人投降之前占领罢了,永远嘴硬不输人!

  还电影远离政治?恐怕这话他们自己都不信!

  别的不说,如今世界上的电影哪一部不是带着各自的意识形态?

  甚至电影从诞生的那一刻开始,就已经和政治有了联系了。

  相比之下,还是德国人比较干脆。

  —————【柏林日报】—————

  《时间规划局》的优秀毋庸置疑!

  在我看来,这是柏林电影节近年来难得一见的精品!

  电影的内核更胜于好莱坞的《V字仇杀队》。

  令人叫绝的科幻创意,令人惊叹的剧情发展,我无法相信竟然有人欣赏不了它的美!

  或许,只有暴发户才会如此浅薄吧!

  ##############

  话说如果问欧洲各国谁最瞧不起美国佬的话,那估计德国人一定在前三。

  毕竟,德国人当真是无论从哪个方面都瞧不起美国人。

  即便二战他们输了,但是说德国是“武德充沛”却是完全都不为过。

  甚至直到如今,很多德国人都认为美国人是窃取胜利果实的小偷。

  至于文化上就更不用说了,美国人的散漫在德国人看来简直就是未开化。

  当然了,德国人也确实有本钱认为美国人粗鄙、没文化。

  毕竟从康德开始,近代西方哲学几乎就是在德国人的领导下前进。

  从康德到费希特和谢林,从黑格尔到费尔巴哈;从叔本华、尼采到马克思、恩克斯;

  德国哲学几乎是整个西方文化的前沿阵地,对西方文学、政治学、伦理学、社会学等学科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

  所以无论是思想还是武力,红鼻子德国人都能一脸嫌弃的骂美国人一句“蛮夷”!

  然而就在江哲津津有味的看着这场因为自己而产生的骂战时,一个“蛮夷”却主动找上门来!

  “Hi~我就是哈维·韦恩斯坦,我想你一定听说过我!”

  初一见面,这个大腹便便的胖子就十分自傲的如此说道……

第244章 :疯狂的想法【2/2】

  哈维是个混球,这自然是毋庸置疑的。

  但必须承认的是,他是一个非常有能力的混球!

  比如两人刚一见面,他就用一句话险些打动了江哲。

  “《时间规划局》将会是第二部《华氏911》!”

  此言一出,本来只准备敷衍一二的江哲当即眼神微凝。

  哈维见状这才一改刚才的傲慢,转身从助理手中接过一份文件夹递给江哲,认真道:

  “这是《华氏911》的一些内幕,我想你可以参考一二。”

  说罢,这胖子竟然当真慢条斯理的喝起咖啡,不发一言。

  江哲见状当即下意识眉头微皱,以哈维的见识应该不难看出自己并不信任他。

  想到这里,江哲不由越发好奇了,当即拿起文件缓缓翻阅起来。

  见此情形,坐在对面的哈维这才露出了一个颇为自负的笑容。

  ……

  文件内容有点多,实际上这更像是《华氏911》的备忘录。

  而看了这些内部资料之后江哲才知道原来迈克摩尔的《华氏911》2003年就拍完了。

  可即便他是奥斯卡最佳纪录片奖获得者,在圈内颇有人脉。

  但是这部纪录片完成之后也一直没有找到美国本土的发行商。

  无奈之下迈克摩尔只能找到了圈内最大胆的哈维·韦恩斯坦。

  结果没想到哈维虽然看中了,并且愿意发行这部片子,但当时的迪士尼CEO却不同意。

  对了,那个时候哈维还没有从迪士尼离开。

  于是在得知哈维依旧坚持要发行《华氏911》之后,迪士尼高层只能反复强调迪士尼和这部片子没关系,购买版权的费用只能算是哈维自己个人从公司借的。等哈维卖出了《华氏911》的发行权后还要补回来。

  所以后来哈维是以个人的名义负责《华氏911》的发行费用、市场监控及经营。

  如此一来,就相当于在《华氏911》和迪士尼之间做了一个切割。

  当然,后来迪士尼也老后悔了。

  因为他们没有想到一部600万美金买回的纪录片竟然能拿下2.2亿美元票房。

  可是那个时候说什么都晚了,即便是他们借钱给哈维做的生意。

  但是当初切割的越彻底,哈维这钱就赚的越干脆。

  正是这一波横财给了哈维底气,让他得以在2005年时离开了迪士尼单干。

  实际上哈维这次之所以盯上了《时间规划局》也正是因为《华氏911》的原因。

  要知道当初迈克摩尔可是在《华氏911》指出了小布应当对911负责。

  甚至整部纪录片都在暗示布什家族和拉登家族有千丝万缕的关系。

  若非如此,当年迪士尼也不会以“该片有太强烈的政治倾向性”为由阻止哈维了。

  然而最后哈维依旧是想尽办法让《华氏911》在美解禁,并且成功公映。

  故此在哈维看来《时间规划局》的共产主义内核完全不算什么。

  正如列宁所言:

  如果有三倍的利润,犹大资本家会卖给我们绞死它们自己的绳索。

  作为一个合格的犹大商人,哈维自然也继承了这个优良传统。

  毕竟如果《时间规划局》如想的那样票房大卖,那又何止是三倍的利润!

  也不知道是不是太过自信,哈维甚至在文件里毫不避讳的表示2004年在戛纳电影节,就是他劝说下把好哥们昆汀把金棕榈颁给《华氏911》。

  说实在的,当看到这里时江哲多少有些感慨。

  果然,这世界上的任何电影奖项,永远都不会单纯的只考虑电影。

  华夏如此,欧美亦是如此!

  ……

  正当江哲暗自感慨之时,脑海中也随之响起了熟悉的提示音。

  【经检测此瓜为乙级,可获得乙等抽奖礼包】

  【吃瓜返现】:

  【(哈维)好色:+30点】

  【(昆汀)恋足:+30点】

  【(迈克摩尔)导演:+30点】

  听到这里,江哲顿时忍不住嘴角微抽。

  好家伙,这两人还真是臭味相投,难怪能成为好哥们。

  江哲还是头一回这么嫌弃自家薅来的属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