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红年代:隐居四合院当大佬 第84章

作者:笔下宝宝

  刘家返程的路上,熙熙攘攘地好不热闹。人们早早地出来走亲戚,络绎不绝,如同一条流动的彩带,点缀着归途。

  条件优越的人悠然地骑着自行车穿梭在街头巷尾,而更多的人则络绎不绝地赶着马车,马蹄声此起彼伏,引人注目。

  至于那些选择步行的人,他们也毫不逊色,步履矫健,精神抖擞。途径的村庄更是热闹非凡,人头攒动,欢声笑语。

  最有趣的还是从各个农村来耍“花会”的了,演员们都是各个村落里冬闲的农民,节目大多是“跑旱船”和“王大娘锔大缸”之类,演女角的都是村里的年轻人,搽着很厚的脂粉。

  鼓乐前导,后面就簇拥着许多小孩子。到那家门首,自然就围上一大群人,于是他们就穿走演唱了起来,有乐器伴奏,歌曲大都滑稽可笑,引得大家笑声不断。

  说起这京城人过年串亲戚,这顺序也有一定的规矩。这串亲戚的顺序为由内及外,由近及远。

  家中拜年:初一早晨,首先在家中拜天地、拜祖宗(牌位),然后向家中长辈拜年。

  拜年时,晚辈向长辈施礼,通常从辈分最高的开始,如爷爷、奶奶、父母(叔婶)。长辈受拜后,会分发压岁钱给晚辈。

  拜亲威:初二初三,人们会拜见舅父舅母、姑姑姑丈以及岳父母等姻亲。

  拜见时,如果与主人是平辈,只需拱手一揖;如果年长,则应主动跪拜,主人则应走下座位做搀扶状。

  拜同事朋友:初四初五,人们会拜见同事、朋友以及街坊四邻。拜见同事和朋友时,不宜久坐,简单寒暄后即可告辞。

  等磨蹭到家,刘母邓茹早等候多时了。他赶紧打发刘之野小两口回娘家,再晚就该失礼了。

  其实按照老京城的习俗,初一这一天,女婿女儿先看岳父岳母。现在一般都是初二的时候,女儿女婿才回娘家拜年。

  这回娘俩家看望岳父岳母,当然得带礼品啊。

  刘竟斋却不用看岳父岳母。

  因为妻子邓茹的父母早年离世,只留下家中老大她,肩负起照顾弟弟妹妹的重任。

  弟弟邓世才,也就是刘之野的小舅,建国后选择当了一名石油工人。

  如今,他与全家人已经迁往了华夏的“大庆”油田,在那里开始了新的生活篇章。

  刘之野的小姨邓洁曾就读于女子中学,是一位才华横溢、充满智慧的女青年。

  抗战胜利后,她与一位杰出的《大公报》记者携手共度人生。丈夫对她呵护备至,使她度过了一段幸福美满的时光。迁居香江后,他们全家安居乐业,然而,命运的波折却让她们与家人断了联系。

  邓茹如今在京城这边已经没有什么直系的亲戚了,剩下的只有一些远亲。因此,拜访的人选主要集中在刘家这边的亲朋好友。

  刘之野两口子则需要回娘家拜年。剩下的几位家人今天没事,则满怀喜悦地决定一起出去逛庙会。

  庙会或称庙市,始称“社祭”,源于传统民间宗教活动。旧时,有庙宇就有佛事,有佛事就香客云集,就招徕了做生意的商贩,于是就形成了庙会。

  在旧京城的众多庙会中,惟有厂甸的庙会,不以庙为名,每年只在春节才有一次,却是规模盛大并且脍炙人口。

  厂甸庙会历时四百多年,历经由祭祀而庙市,转而书市渐成文商并举的春节逛厂甸民俗活动的演变过程,被誉为“雅俗相济、商娱相融”。

  庙会灯市在清代繁荣起来,“每于新正元旦至十六日,百货云集,灯屏琉璃,万盏棚悬,玉轴牙签,千门联络,图书充陈,宝玩填街。”

  这里的庙会,北起和平门,南抵梁家园,西到南北柳巷,东至延寿寺街,以新华街、海王村、火神庙、吕祖祠为核心地带,又以“厂东门”即琉璃厂东街为主。

  由于厂甸庙会十分靠近市中心,是京城各阶层男女老幼旧历新年争相光顾的场所。

  每年庙会的时候,这里摊位鳞次栉比,人潮汹涌,热闹非凡。

  在厂甸庙会上不但售卖字画、旧书,古董这些达官贵人,知识分子喜爱的物件,还同时又手工艺品、年画杂货、各式玩具吸引着不同阶层的人。

  不过刘之野知道,今年这也是厂甸最后一次举办庙会了,由于特殊原因被迫中断举办了几年,后来才恢复。

  其实按照老京城的习俗,初一这一天,女婿女儿先看岳父岳母。现在一般都是初二的时候,女儿女婿才回娘家拜年。

  新婚头一年回娘家,给岳父岳母拜年。带的礼品要更丰盛些,烟酒茶点心必不可少。

  到了丈母娘家一进屋门,应先向佛像三叩首,再去给岳父岳母拜年。

  “爸!妈!过年好啊!”小两口给老丈人,丈母娘行了个三叩首礼。

  “妈!想死我了!”甘凝起身揽着崔教授的肩膀道。

  崔教授扫了她一眼,带着一丝调侃的微笑,怼了她两句:“这话搁别人我也就信了,你这刚过了一个礼拜,就想我啦?”

  然后,不再搭理她。

  还是女婿要紧啊,这闺女算个啥不存在的。

  “之野!家里挺好的?”

  “老爷子!身体还硬朗吧?”

  “都挺好的。妈!劳您费心了。”刘之野笑着答道。

  崔教授:“嗨!跟我客套什么呀!”

  “今天,我下厨做几个拿手菜,你陪你爸多喝点儿吧!”

  刘之野闻言看了看老丈人甘为民,见他闻言笑逐颜开。便与他逗闷子道:“嚯!爸!我妈难得让伱多喝几杯啊……”

  “这么着,我带来的杏花村,咱爷俩一人一瓶给吹了呗。”

  老丈人甘为民闻言,他微微侧头,小心翼翼地瞧了瞧丈母娘的神色。然后,他摇头晃脑地拽起文词来:“不成,不成!这饮酒之事,须得适量而行,不可过度。”

  “古人云:好酒莫贪杯,微醺胜买醉;人生十成事,九分是是非。”

  一旁的丈母娘崔教授闻言,脸上的满意之色一闪而过。她微笑着起身,亲切地招呼甘凝,娘俩有说有笑地一起走向厨房。

  她们亲昵地忙活着,甘凝帮着丈母娘择菜、切肉,丈母娘则在一旁指导,温馨的氛围弥漫着整个厨房。

  老丈人甘为民终于松了口气,脸上浮现出满意的笑容。他对刘之野眨眨眼,得意地笑了起来,仿佛早有先见之明。

  刘之野也忍俊不禁地笑了起来,老丈人甘为民这个人,看似是一个严谨的工程师,但他的性格却颇为有趣。

  他不仅外表沉稳,而且内心充满活力,一点儿也不死板。他的言谈举止中总是透露出一种幽默和机智,让人感到轻松愉快。

  老丈人的笑声和举止都让人感到他是一个充满活力和热情的人,让人不禁对他产生了好感。

  都说女儿的性格像父亲多一些,这话真是一点儿也没错。

  甘凝就是最好的例子。她遗传了岳父那热情、大方、亲和力十足的性格,这使得她在刘家备受喜爱。

  “爸!今年大哥一家还不能回来过节吗?”刘之野有些遗憾地说道。

  他对着这位英姿飒爽的大舅子,心中不禁也颇为欣赏。

  或许是因为他们同样拥有军人出身的背景,使得两人相处起来更为愉快,仿佛有一种无形的默契在两人之间流动。

  可惜的是,郎舅二人只匆匆见过一面。面对这个突如其来的缘分,他们有许多想要倾诉的知心话,却还没有来得及详谈。

  那是一种深深的遗憾,也是一种无言的惋惜。

第126章 再临津港

  正月初五,阳历二月一号的清晨。

  这一天,是刘之野与津港老郝又一次约定好的日子。

  清晨的曙光还未完全照亮大地,刘之野驾车就已经疾驰在通往北塘渔港的路上。

  这一路上,车辆稀少,只有为数不多的几辆货车在主干路上穿梭,这使得交通情况还算良好。

  行驶了一百多公里的路程,他只用了不到俩小时的时间,就顺利地到达了目的地。

  今天,是他与老郝约定好进行交易的重要日子。这个时刻,对于他来说,无疑是他期待已久的。

  他深信,这次交易将会为他带来又一次巨大的收益,也预示着他的财务状况又进一步的改善。

  如今,越来越多的人依赖他,这既是压力,也是推动他不断前行的动力。因此,对于获取金钱和物资的需求,当然是越多越好。

  虽然,刘之野与老郝已经多次进行交易了。但每次面对着大量丰富的海产品时,他的心情总是既激动又紧张。

  此时,郝顺他们尚未到达。他独自一人,点燃了一支烟,沉浸在渔港冬日的美景中。

  渔港的清晨还带着一丝寒意,海风带着咸咸的海水味儿,让他瞬间感受到了生活的真实与生动。刘之野深吸一口清新的空气,心情也随之变得轻松起来。

  自冬至到来,进入数九寒天,北塘渔港码头附近渔船周围就开始结起薄薄的一层冰。

  从空中俯瞰仿佛一切都凝固了似的,上百只海鸟在河面上飞舞,北塘入海口两岸呈现出一派冬日的生态美景,犹如一幅天然的水彩画卷,令人陶醉。

  冬季的北塘渔港,渔船们大多已经安静地回港。他们不再在波涛汹涌的大海中奋力前行,进行那繁重的捕鱼作业。

  这些英勇的船只,如同守护家园的勇士,默默地在港湾中休养生息,等待着春天的到来,冰雪消融,再次扬帆出海。

  岸上,一些勤劳的渔民正在修补他们心爱的渔船。他们熟练地涂抹着油漆,修整着破旧的船帆。

  他们的脸上洋溢着满足和喜悦,仿佛在庆祝渔船的新生。这些辛勤的渔民,是北塘渔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他们的存在让这个渔港充满了生机和活力。

  然而,总有一些人是个例外。

  自从成功搭上刘之野这条关系后,郝顺可谓是春风得意。几次成功的交易让他赢麻了,然后彻底地陶醉在其中。

  面对巨额的金钱利益,他毫不犹豫地选择了冒险出海,如同冬日里的勇士。不论面临何种困难,天王老子来了也无法阻挡他追求财富的决心。

  过了好一会儿,老郝迟迟未到。刘之野在等待中逐渐感到有些不耐烦,就在这时,从远处跑来了一位皮肤黝黑、包裹得严严实实的小年轻。

  这小年轻气喘吁吁地跑近,仿佛带着一阵微热的微风,他的身影在阳光下显得格外鲜明。

  “您就是刘叔吗?”这小年轻的灿烂笑容中带着些许激动,开口问道。

  刘之野看着眼前这位年轻人,不禁诧异道:“啊!我就是。你是哪位,有什么事情吗?”

  听到是找对人了,这小伙子立刻露出一口白牙,笑得像个孩子,看起来和郝顺有些相似。刘之野心中一动,莫非……

  小伙子看着刘之野的表情变化,心中也明白了大概,于是他说道:“刘叔您过年好啊!俺叫郝平波,郝顺就是俺爹。他经常跟俺说起过您,对您一直很感激。”

  郝平波的话语中充满了敬意和感激,让刘之野心中也涌起了一股暖意。他微笑着点了点头,说道:“呵呵!原来是你啊,我听你父亲说过伱。小小年纪就敢出海搏命,你们父子俩都很不错。”

  “哦!没想到是你来了,你父亲怎么没来呢?没出什么意外吧?”

  当郝平波听到刘之野询问他的父亲时,他立刻回应道:“刘叔,您放心!我父亲他一切安好。只是交易地点有所改变,由于这个地方已经结冰,渔船无法通过。我们选了一个新的地方,让我过来……”

  听到他这么说,刘之野终于放下了心中的疑虑。于是他说道:“那咱们就出发吧,目的地远不远?需要开车过去吗?”

  当郝平波听到刘之野有车时,他的情绪顿时激动起来。

  “刘叔!那地方不算近,但你开车带我们去的话,我就能给你指路,而且我从来没有坐过小汽车呢!”

  刘之野听到这里,忍不住笑出声来,他拍了拍他厚实的肩膀,满面笑容地说道:“那成!咱走着?”

  “好嘞!”

  ……

  转过秀美海湾的弯角,这里三面环山,山峦叠翠,一面临海,是天然的宁静避风港。

  可惜的是,由于规模稍小,它并不适合大型船只停泊,略显遗憾。然而,对于几艘小船儿来说,这里却是一个完美的停靠点。

  此处的海湾宁静而神秘,山水相依,仿佛一幅生动的画卷。几艘渔船在湾内轻轻摇曳,仿佛在诉说着这片海域的故事。

  这里是小船儿的乐园,也是海鸥、海豚的天堂。无论是欣赏日出还是夕阳,这里都是绝佳的观景地。

  当车靠近时,刘之野便看到郝顺以及几个穿着渔民装扮的人一齐迎了出来。

  “老刘,过年好!真抱歉让你久等了。”郝顺远远地就热情地打着招呼,脸上洋溢着亲切的笑容。他向刘之野快步走来,步履轻快,仿佛带着一种无法言喻的喜悦和期待。

  几个渔民打扮的人也纷纷点头致意,他们的脸上同样洋溢着热情和友好,让刘之野感到他们的亲切和温暖。

  他们也一齐走了过来,与刘之野热情地握手,寒暄几句,然后一起走向停泊在海边的渔船。

  等众人上了其中的一条渔船,这是一条老式小型拖网渔船。

  拖网船是一种适用于捕捞鱼类和虾蟹等活动海洋生物的渔船,常用于海洋大面积捕捞。是这年代,北方渔民的主力船型。

  拖网船船体较长,常用钢质材料制造,长度一般在30-45米,宽度在8-15米不等,最大载重量可达到100吨以上。拖网船的船体结构比较复杂,具有较好的稳定性和适应性,适用于远洋大面积捕捞。

  虽然津港从58年开始,就开始生产机帆渔船了。然而,这些先进的渔船对于一般的渔民来说,却是遥不可及的。它们通常属于公家的渔船队,被精心维护并用于捕鱼作业。

  刘之野目光落在那满满一船的海鲜上,神情极度振奋。看着眼前这一片丰饶的海产,他心中充满了期待,今天看来必将收获满满。

  渔船上现在汇聚了各种各样的海鲜,有银色的带鱼、肥美的鲅鱼、大海黄鱼、小黄鱼、梭鱼,还有鲳鱼、鱿鱼等各色鱼类,以及梭子蟹、赤甲红等甲壳类海鲜。

  此外,这里还有鲜美的对虾、虾爬子、海螺、花甲、生蚝等各式贝类海鲜,以及珍贵的海胆、海参、鲍鱼等海洋珍宝。

  “嚯!这次有这么多啊!老郝,这些船上拢共能有多少斤海鲜啊,简直让人目不暇接。”

  郝顺有些难为情地笑了笑,说道:“老刘啊,这次货量有些大,不知道您是否能够吃得下。”

  “如今我们又拉了几位有经验的船主加入我们的船队,现在船队规模已经扩大到了七条船,一百多号人。这一次出海,我们大概带回来四十多万斤海货。”

  “为了完成与您这个月的交易,我们可谓是竭尽全力,连年都没有过。年前我们就已经出海了,好在龙王保佑,让我们如期赶回来了。”

  刘之野闻言,脸上流露出大喜过望的神情。他怎么也没想到,这次竟然会有如此丰富的海产品,数量达到了惊人的200多吨。

  “好!我是韩信点兵多多益善。不怕你们弄的多多,就怕你们弄来的少。”

  “这些全要,你给算算,还是按老规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