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红年代:隐居四合院当大佬 第283章

作者:笔下宝宝

  夜晚来临,星星在天空中探着头,喜形于色地望向人间。

  听得小广场上隐约传来锣鼓和唢呐声,于是刘之野心里就像是长了草,没有带任何家人,他自己个儿就步出了院门。

  刘之野一家居住的四合院,就在人民广场的西北面,出了老宅向前转过马路,十来分钟就到了人民广场。

  即使是冬天,这里人头攒动,遛弯的、扭秧歌的、跳舞的、健步走的,小孩子夹在其中跑来窜去,一片热热闹闹的景象。

  刘之野不扭秧歌,但喜欢站在旁边看,更确切地说是看打鼓旁边那个男人吹唢呐。

  这个男人四十多岁,高高的个子,匀称的体形,粗糙的方脸。他端着唢呐,手指在几个音孔上穿梭流动,半仰头鼓着腮,一边陶醉地狠劲吹,一边用右脚掌在地上有节奏地踏击。

  他不看旁边敲鼓的人,也不看眼前扭秧歌的人,更不看四周围观的人,只是一股劲儿对着天空吹。

  只见他不断变换着曲子,一首接着一首:秧歌曲、军乐曲、通俗歌曲,时而高亢时而低沉,时而小桥流水时而江河奔腾………

  再看那些扭秧歌的男女,踩着鼓点和他的唢呐伴奏,投入地扭着,个个脸上充满欢乐的神情。

  他的吹奏,舒畅地沁入到我的心脾,刘之野脑海里不断浮现出刘家庄曾经的村子、房舍和周围连绵起伏的大山、九曲回肠的永定河,以及广阔无垠的田野、长势喜人的庄稼……他听得是如醉如痴。

  刘之野猜测这个唢呐手一定是刘家庄哪个文艺团体的,不然怎么吹得如此娴熟、富有情感呢?

  广场上总共有3个秧歌群,大概就是因为其中一个群有这个男人的唢呐助兴,所以人最多,而且还不断有新人加入进来。

  这时代缺乏娱乐节目,而凑热闹就是人的天性。

  即便是在这岁末年初,寒风凛冽的夜晚,也无法阻挡村民们携家带眷,纷纷踏出家门,享受这难得的出游时光。

  其中不乏远道而来的京城人士,以及其他地域的百姓,他们慕名而来,只为一睹刘家庄的风采。

  刘家庄,这座被誉为国内独一无二的“不夜城”,其独特的魅力在夜色中更显璀璨。

  这里的景致,对于这个时代的人们而言,无疑是一场视觉盛宴,让人大开眼界,沉醉其中,久久不愿离去。

  夜色下的刘家庄,灯火辉煌,人声鼎沸,每一处都散发着迷人的气息,吸引着每一位到访者的目光与心灵。

  …………

  “噼里啪啦……”“轰”“噼里啪啦……”“xiu……叭”

  大天清早的,天不亮,刘之野就被此起彼伏的鞭炮声,给吵醒了。

  今天是过小年,天不亮,村里的人们便起床了,家家户户第一件事就是争先恐后放“开门炮”,梆敲三更,响炮连天,这意味着开门大吉,也宣告新年开始。

  全村一片爆竹声,象征送旧迎新和接福,俗谓“接年”。

  大家都用鞭炮迎接新春,看谁家的响声大,响的时间长,看谁家的礼花品种多,各式各样的鞭炮、礼花把夜空映的五彩缤纷。

  刘之野心说:“嘿!看来刘家庄的人们是真的富足了。这才过个小年而已,都能整这么大的阵仗。”

  既然醒了,他索性也就不睡了,本就在部队养成早起的习惯。

  刘之野来到了前院正屋,发现了母亲邓茹正忙着摆放贡品,这是要祭拜“灶王爷”的。

  这供品里就有刘之野非常喜欢吃的零食—“糖瓜儿”。

  俗话说,二十三,糖瓜粘,所以在小年这天,糖瓜儿是老京城人必吃的。

  为什么在小年这天要吃糖瓜儿呢?这就跟不得不提到一个人物了——灶王爷。

  京城人讲究廿三这天要祭“灶王爷”,所以会买些用麦芽糖做的祭灶糖如糖瓜、关东糖供着。

  据说每年小年这天,“灶王爷”都要升天到玉皇大帝那儿去禀报每个人这一年的功与过,所以为了请灶王爷多多美言,又为了不让粘上灶王爷的嘴不让他多说,所以京城人这天会用糖瓜儿关东糖供奉他。因此,京城也有这么一句歇后语:“灶王爷升天——好话多讲”。

  刘之野可不管“灶王”不“灶王”的,他直接在摆放好的贡品盘里,修车起几个“糖瓜儿”就往嘴里塞了一个。

  这玩意儿入口嘎嘣脆,但是特别沾牙,所以要不断地咀嚼着吃。

  邓茹闻声猛然转身,只见刘之野正偷偷摸摸地啃食着供奉给灶王爷的贡品。

  她怒火中烧,毫不留情地一巴掌拍在儿子结实的背上,厉声喝道:“多大了还干这偷鸡摸狗的事?家里好吃的还少了你?非得去动灶王爷的供品,真是欠揍!”

  刘竟斋端着一个清洗好的香炉,走了进来,见状也怒瞪了他一眼,“该……”

  “嘿嘿!这不是有现成的嘛!我就顺手牵羊了。”刘之野笑着继续话题,“妈,今儿早上的伙食有啥好期待的不?”邓茹语气中带着几分不悦:“没你份儿,哪儿凉快哪儿待着!”言罢,她连正眼都没给儿子一个,径直离去。

  “嘿,我妈今儿怎么跟吃了火药似的?”刘之野被怼得一头雾水,自言自语道。

  刘竟斋压低声音,透露道:“快过年了,你妈心里头惦记着你弟弟呢,昨晚跟我念叨了大半夜……”

  刘之野恍然大悟道:“我说呢,这老太太怎么脾气这么大,原来是想她小儿子了。”

  “老话说的真对,这皇帝爱长子,百姓爱幺儿……”

第391章 忙年

  按照在京城人的老礼儿,在农历腊月二十三的这一天,就叫做“小年”。

  这一天,夏国大部分地区的习俗跟京城人都差不多,都是叫做“小年”。

  之所以如此称呼,恐怕是因为再过几天,作为“大年”的春节就要来临了。

  因此,也可以说“小年”是“大年”的前奏或者序曲!

  在这之前,刘之野他回来的这么多天里,除了无走亲访友,就是按时的到师部去点点卯。

  在警卫二师,他的职责似乎并不繁重。年终之际,他参与了总结大会,参入全师的总结表彰;随后,他又轻车简从地考察了基层部队的训练实况,给予必要的关注与鼓励。

  这一年,警卫二师迎来了它的蜕变之年。改编之初,虽有个别野战精英部队并入,战斗力与军事素养傲视群雄,但原公安支队等成员,其战力与素质尚需锤炼与提升。

  面对此况,刘之野将军量身打造了“刘之野训练法”,此法一出,即被部队视为圭臬,迅速风靡全军,掀起了一场轰轰烈烈的练兵热潮。

  警卫二师借此东风,锐意进取,后来者居上,于全军比武中屡建奇功,荣誉满载。

  历经近两年的严苛训练,警卫二师已彻底脱胎换骨,焕然一新。

  刘之野遍访各部门后,心中满溢着赞许。尽管他这一年未驻军中,副参谋长徐荣却以他的沉稳、勤勉与自知之明,稳住了大局。

  徐荣非惊世之才,却能在遵循刘之野既定策略的同时,将参谋部治理得有条不紊,曹规萧随,秩序井然。

  尤为难得的是,他对年轻许多的刘之野参谋长保持着高度的敬意,频繁汇报工作进展,展现了良好的职业素养与团队精神。

  刘之野对徐荣的评价日益高涨,心中已暗自盘算,待时机成熟,他的职位晋升之际,参谋部将力荐其接替要职。

  鉴于徐荣这一年来所展现出的卓越能力与不懈努力,师党委方面,料想也会欣然应允,毕竟徐荣的实绩与潜力,有目共睹,足以服众。

  倘若徐荣顺利接过刘之野参谋长的重任,他留下的副参谋长一职,刘之野的心中已暗自锁定人选,那就是装甲团团长孟鲁豫,拟让其兼任副参谋长一职,此举无疑将极大增强参谋部的指挥效能与战略视野。

  孟鲁豫,是一位拥有海外深造背景的军事精英,其履历中不乏辉煌篇章。

  他曾亲自率领坦克劲旅,与M军的机械化大军正面交锋,而且是硬碰硬还屡占上风,打的M军王牌师屁滚尿流,展现出非凡的装甲作战指挥才能。

  此番他若能加入参谋部,定能以其深厚的专业素养与实战经验,为参谋部注入新的活力与智慧,是一名非常难得地装甲指挥型人才。

  尤为关键的是,孟鲁豫现已成为刘之野麾下不可或缺的得力干将。

  两人渊源深厚,早在抗M援朝的烽火岁月中并肩作战,就结下了坚不可摧的战友情谊,彼此间那份相互欣赏与敬重,历久弥新。

  今后将孟鲁豫调入参谋部,实为刘之野深思熟虑之举,意在进一步巩固对二师的领导与掌控,展现了他深远的战略眼光与周密的布局。

  针对这些忠诚的部属,刘之野自归来后,屡屡召见他们。久别重逢,他旨在稳定军心,同时为这一系的支持者注入强心剂,激励士气。

  尽管刘之野已有一年未在部队中经常现身,但他的威望却与日俱增。

  众人皆非愚钝之辈,显而易见,他们这位首长未来的仕途一片光明。

  一旦参谋长刘之野自军事学院毕业,他至少能晋升为副师长,甚至代理师长的位置也非遥不可及。

  关于警卫二师师长即将兼任京城卫戌区副司令的流言,早已在全师范围内不胫而走。

  对于刘参谋长在未来可能兼任副师长并代理师长的前景,大家普遍持乐观态度,认为这将是水到渠成之事。

  所以,也没有人会利令智昏的去另投他人。

  要是有的话,也不会被刘之野倚为心腹,他相信自己个儿看人的眼光还是有的。

  作为一个上位者,刘之野的气度也是这些追随者们所钦佩的。

  “居上不宽,为礼不敬,临丧不哀,吾何以观之哉!”

  作为一名上位者,需要有宽宏的度量,有一个恭敬敬畏的心态,遇到事情时候有真挚情感,真诚对待每一个人。

  因此,刘之野这人熟读史书,知成败。

  所以他做人胸襟宽广,对待他人和煦,宽以待人,严以律己,深受指战员们的真心尊敬和爱戴。

  刘之野归来后,首要之务便是频繁深入基层,对官兵们嘘寒问暖,细致关怀。他积极与基层战士交流,共商军事训练之策,其心中所系,正是那矢志不渝的强军梦想与建设蓝图。

  …………

  完成这些任务后,刘之野便无需在军营中只值守,毕竟,他正处于学习阶段,轮岗的身份让他得以享受这份相对的自由。

  所以,小年这天他又闲了下来,难得没有去军营。因为早上不小心地招惹了“邓太后”,他这会儿正低眉顺眼的搁家里,被指使来指使去的正在打扫家里的卫生呢!

  你说他堂堂管理一两万人的正师级大参谋长,被弄的灰头土脸的这也没谁了。

  “我说,你年纪轻轻的手脚能不能麻利点儿?”老娘邓茹气性还挺大,到现在气儿还没消呢!

  她见刘之野干一会儿,便偷偷地在偷懒,忍不住便呵斥了起来。

  甘凝与小妹刘之若见状,嘴角轻扬,掩嘴偷笑,却无人敢轻易招惹邓茹,对刘之野则视而不见,各自埋头于手中的活计。

  今日,他们这一家人可谓是忙得不可开交,偌大的院落需彻底清扫,绝非易事。

  “唉!早知道就不整这么大的院子住了,这收拾起卫生来,也太麻烦了吧……”刘之野站在梯子上,去清扫屋顶上的蜘蛛网,郁闷的想道。

  今天是小年,刘家人有两个任务,一是“大扫除”,另一个就是“祭灶”。

  京城地区的“祭灶”是在腊月二十三,也就是小年夜的晚上进行。

  也叫“送灶”,就是送灶王爷上天去跟玉皇大帝他老人家汇报这一年的工作。

  京城人的“祭灶”颇有讲究,“祭灶”时要在神龛前摆上供品,有一碟关东糖,一碟糖瓜儿,一碟南糖,一碟硬面饽饽,一碟马草马料,一碗凉水。

  到晚上祭灶时,点上“小双包”(一种小型的成对包装的)蜡烛。

  祭拜时点上三柱香,插入香炉。老京城的规矩多,供品不能用肉类、干鲜果品之类。

  给“灶王爷”的供品中,不须用鸡鸭鱼肉、干鲜果品之类,更不须用牛羊三牲,只须一些“糖瓜”就可以了。

  稍考究一点的人家,再供上一碗用糯米蒸熟的“莲子八宝饭”,他老人家就会更心满意足。

  “灶王爷”骑的神马,还要供以香糟炒豆和清水。

  另外,还有“男不供月,女不祭灶”的规矩。

  因此,“祭灶”时女人们不论老幼都得躲起来;由一家之长的男人领头,其他人按辈分依次磕头祭拜。

  祭拜后,要把关东糖在火炉上烤化,抹在“灶王爷”“灶王奶奶”嘴上,意思是用糖糊住嘴,见到“玉皇大帝”时嘴要甜,只说好话,不说坏话。

  祭拜之后,将供品撤下,从墙上揭下“灶王像”和神龛在院中焚化,将“灶王爷”送走。

  祭灶活动结束以后,只等大年三十晚上进行的“接灶”,即摆放新请回的“灶王爷”。

  “灶王爷”是民间传说中的一个神。灶神全衔是「东厨司命九灵元王定福神君」,也就是厨房之神。

  “灶神”是玉皇上帝派遣到人间考察一家善恶之职的官。

  十二月廿四日就是灶神离开人间,上天向玉皇上帝禀报一家人这一年来所做所为的日子,所以家家户户都要“送灶神”。

  在祭灶君之时,摆齐供品,焚香祭拜,接著第一次进酒,此时要向灶君诚心祷告,完毕后再进行第二次进酒,进第三次酒之后,将旧有的灶君像撕下,连同甲马及财帛一起焚烧,代表送灶君上天,仪式便顺利完成。

  举行过祭灶后,便正式地开始做迎接过年的准备。每年从农历腊月二十三日起到除夕止,老京城把这段时间叫做“迎春日”,也叫“扫尘日”。

  扫尘就是年终大扫除,这是夏国人民素有的传统习惯。另外从这天起要准备做过年的吃食了。

  小年这天,家家户户还要“剪窗花”。

  剪好窗花后贴在打扫一新的屋子里,给家里增添了许多过年的喜气。

  窗花图案有各种动、植物、人物等掌故,什么喜鹊登梅,孔雀戏牡丹,狮子滚绣球,三羊(阳)开泰,二龙戏珠,鹿鹤桐椿(六合同春),五蝠(福)捧寿,犀牛望月,莲(连)年有鱼(馀),鸳鸯戏水,刘海戏金蝉,和合二仙……等等寓意美好的事物。

  还有条件比较好的人家备“花灯”,明清两代时京城里的“花灯”制作已十分讲究,品种繁多。

  如明朝画家唐寅有诗云:“有灯无月不娱人,有月无灯不算春,春到人间人心玉,灯烧月下月如银,满街珠翠游村女,沸地笙歌赛社神,不到芳尊开口笑,如何消得此良辰。”

  刘之野不管是前世今生,他小时候最喜欢的就是小年到过年的这几天了。

  因为小孩子们是最喜欢祭灶的,祭完灶,剩下的关东糖、麻糖、爆米花糖就成了孩子们最喜欢的食品。

  而且不仅因为有糖吃,还因为即将到来的新年。“糖瓜祭灶,新年来到,姑娘要花,小子要炮!”

  小孩子们过年第一件事是买杂拌儿。这是用各种干果,例如花生、胶枣、榛子、栗子等与蜜饯搀合成的。

  普通的杂拌儿带皮,高级的没有皮——例如:普通的用带皮的榛子,高级的用榛瓤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