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红年代:隐居四合院当大佬 第281章

作者:笔下宝宝

  所以,今年好多村民的家庭收入都比去年多收入了一番都不止。

  突然赚了大钱后,制药厂没有躺在功劳簿上睡大觉,正在积极地扩大生产线,招收培训更多生产工人。

  而且,针对外地员工,厂里决定拿出来一部分利润来,计划在明年给员工们盖宿舍楼。

  每名外地员工都能分到一套不错的住房,而且药厂还给员工购房提供了很多优惠政策。

  因为这项福利政策,也成为“刘家庄制药厂”人特别自豪的一件事。

  当时最为普遍的一个场景就是,一些外地员工们兴奋地讨论着未来的住所,他们终于可以在刘家庄安家了,让其他企业的外地员工纷纷羡慕不已。

  在刘家庄购置房产,即可轻松落户,这一政策的吸引力,远超京城那繁琐复杂的落户流程,成为众多外地人心中的优选。

  然而,时至今日,想要在刘家庄这片热土上安家落户,却已非易事,其难度甚至超越了去京城,让人不禁感叹世事变迁,外来人员落户之路愈发艰难。

  可想而知,“刘家庄制药厂”新政策的横空出世,瞬间引爆了求职市场的热潮,应聘者蜂拥而至,场面蔚为壮观。

  这不仅仅是一项工作那么简单,更是一场关乎自家未来生活的角逐。

  其中,最为诱人的莫过于购房落户的福利,这一条件犹如磁石,牢牢吸引着无数追梦人的目光,让他们不惜一切代价,誓要在这场竞争中脱颖而出,将这份看似遥不可及的工作机会牢牢抓在手中。

  一时间,“刘家庄制药厂”成了京城地区老百姓瞩目的焦点。而这份工作,则化身为通往更好生活的金钥匙,让每一个心怀梦想的人都为之热血沸腾。

  …………

  至六五年岁末,刘家庄区域的人口规模跃升至惊人的十三万五千余众。

  在这片充满活力的土地上,外来务工者与求学青年构成了庞大的群体,人数逼近十万大关,他们怀揣梦想,汇聚于此。

  相比之下,拥有本地户籍的居民则显得较为少数,仅占总体人口的四分之一,默默见证着这片土地因外来者的加入而日益繁荣。

  约莫三四百平方公里的刘家庄地区,外来人口的洪流汇聚成一股不可忽视的力量,他们亲眼目睹并参与了这里工业崛起的壮丽篇章。

  昔日静谧的山野间,如今矗立起一座座现代化的工厂,机器轰鸣,灯火通明,共同编织着属于这片土地的工业奇迹。

  六五年底,刘家庄地区以区区3.5万本地户口,加上十来万流动人口,就创造出了8.953亿元的生产总值,人均GDP接7千元。

  这数据在京城各区市里排名第三,在全国县级行政单位里排名第十一。

  而刘家庄人均GDP却是全国第一,今年全国人均GDP才不到300元。

  算上刘家庄京城人均GDP为1024元,不算刘家庄京城GDP只有680元,沪上人均GDP最多,也才1240元。

  今年,京城市的经济成绩单亮眼,生产总值稳稳站上了80亿元的大关,排名坐全国第二把交椅。

  其中,刘家庄街道办事处以一己之力贡献了约8.8%的份额,彰显了其在区域经济中的重要地位。

  而将目光转向全国,六五年全国的GDP为1798亿元。其中沪海无疑是夏国经济版图上的璀璨明珠,其GDP总量高达124亿元,傲视群雄。

  在沪海的各区县中,南汇县的表现同样不俗,GDP达到了13.54亿元,虽胜于刘家庄街道办事处等地区,稳居首席。

  不过,全国排名前百的经济强县,都是经过多年发现的老牌经济强县,只有刘家庄地区是由一个普通山村,只经过七八年发展就崛起而来的。

  综上就可以看出,如今的刘家庄街道办事处在夏国经济领域内的强势。

  原本山不转水转的京西偏远山区,在京城地区就是一个犄角旮旯般地存在,就连京城当地的土著名,很多人都没听说过这里的名字,况论全华夏人。

  如今情势已大不相同,随着“999感冒灵”、“少儿止咳糖浆”的极强疗效,“野山酒”的醇厚韵味,以及“京西稻”的香飘四海,这些品牌不仅风靡全国,更悄然间将“刘家庄”这个名字深深烙印在了全华夏人的心中。

  多年来,官方媒体的持续推广如同春风化雨,让“刘家庄”的故事与传说跨越千山万水,走进了千家万户。

  “华夏第一村!”

  “万元户村!”

  “京西明珠!”

  “花果山!”

  “小康村!”

  “社会主义新农村!”

  …………

  刘家庄获得地各种美誉是数不胜数。

  以三大爷刘元海为首的刘家庄领导班子们,也因为政绩斐然,多次获得殊荣。

  像什么“全国优秀共产党员”、“五一劳动模范”、“三八红旗手”、“全国先进工作者”、“人民楷模”、“全国科学技术进步奖”、“全国道德模范”……等等国家级荣誉勋章以及荣誉。

  甚至,夏国高层有些领导想让刘元海直接进政务院去给伍公当副手。

  当真是泼天的富贵!

  不过,三大爷刘元海他却有自知之明,没有让头脑发热,被一时烧坏了脑袋,就不知天高地厚的答应下来而已。

  这刘家庄发展的这么多企业,让刘之野最为关心就是中医药产业。

  他是来自于后世,对后世生物医药领域的辉煌前景了如指掌。

  在未来,全球各大集团与财团会如潮水般涌入这片充满机遇的疆域,竞相探索未知。

  高科技企业亦不甘落后,纷纷调整航向,转型投身于这一领域里,誓要在生物医药的浪潮中占据一席之地。

  根据弗若斯特沙利文和中商产业研究院的数据,2021年全球医药市场规模为14012亿美元,预计到2024年将达到16387亿美元。

  在2023年时中药市场规模约占整体医药23.7%!中药市场发展快速增长。

  这一增长趋势反映了全球医药市场的持续发展和扩张。

  中医药在未来就是一块大肥肉,谁越早踏入这一领域,谁就会取得先发优势,立于不败之地。

  而刘家庄未来的最大的竞争对手还不是国内,而是来之于一海之隔的倭寇。

  倭寇中医药的大力发展始于十年后的1976年,这一年,厚生省正式将汉方药列入健康保险,把主要的210个有效方剂及140种生药列为医疗用药,使得汉方药可以进入医疗保险。

  这一政策大大鼓励了汉方药的应用,患者个人只需要承担10%—30%的费用。

  此外,倭寇还重视中医教育,这些措施共同促进了中医药在日本的发展和应用。

  在此之前,中医药在倭寇的使用主要限于皇家贵族,一般平民百姓无法接触。

  然而,随着政策的改变,中医药开始在民间得到更广泛的传播和应用。

  “阳极必阴,阴极必阳,物极必反。”

  或许就是这个原因吧,倭寇在经历了西医高度发达之后,发现了西医巨大的缺陷,进而重新重视过去抛弃的中医,这使倭寇的中医开始高速发展。

  令人遗憾的是,在倭寇中医发展之时,却是夏国中医走向衰败之日,这就是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夏国改革开放后,有些人吸收大量西方思想,开始崇洋媚外,抛弃了中医,而倭寇却在此时却重新认识到了中医的重要性。

  以至于……

第389章 婴儿潮与户籍制度

  说起倭寇发展中医也就是“汉方”的时间也不短了。

  大约在公元4世纪,中医学就传入了倭寇。等到了17世纪时,倭寇版《仲景全书》《宋版伤寒论》出版后,倭寇对《伤寒杂病论》非常重视,至今日倭寇普遍应用的处方,大多是《伤寒论》《金匮要略》中的原方,故称为汉方药。

  进入20世纪60年代后,由于倭寇社会老龄化逐渐加剧,汉方医学在治疗老年慢性疾病的优势日益显现,汉方药逐渐复兴。

  后世的1976年倭寇政府规定汉方制剂适用于国家的健康保险,将汉方制剂纳入倭寇医保体系的报销范畴,又于1987年将汉方制剂的品种增至147种,自此,汉方药开始蓬勃发展。

  汉方药在倭寇国内的认可度不断增强,年销售额不断增加,在国际上逐渐享有一定的影响力。

  这样一来,倭寇就成功地将中医药产业做到了世界第一,而且远远把夏国甩在了后面。

  根据统计数据显示,在2022年,全球中医药市场规模达到了1000亿美元,其中倭寇就占据了90%的份额,而夏国只占据了3%的份额。

  中医药是华夏民族的国粹,是华夏民族的瑰宝,也是东方文化的代表。

  可惜的是,我们自己却不懂得珍惜,反而让倭寇把我们的宝贝拿去卖钱,还卖得比我们好。

  刘之野没当想及此处,他就会痛心疾首。

  此生,他与中医的命运紧密相连,深感肩上承载着扭转乾坤的使命。

  他坚信,虽无法撼动历史洪流的大方向,但作为一位拥有前世记忆的重生者,他誓要在细微之处留下自己的印记,让无数小波澜汇聚成改变未来的力量。

  “人生一世,草木一秋。”刘之野觉得自己可能改变不了什么大势,但是作为一名重生者,大势不改,些许小势却可改,也不枉他重生一场。

  因此,谈及刘家庄中医药的蓬勃发展,他固然满心欢喜,却未让这份喜悦冲昏了头脑。

  他深知,在不久的未来,还有个更强大的对手正悄然积聚力量。

  相比一个企业的力量,一个国家的力量却是更强大的。

  且说刘家庄的中医药事业,目前尚处于蹒跚起步之态,若欲在未来全球医药界的激烈竞争中稳操胜券,势必需加大科研投入的力度,持之以恒,同时积极拓展市场版图,方能在这片浩瀚的浪潮中,书写属于刘家庄自己的辉煌篇章。

  …………

  每至岁末年初,刘氏家族的“话事人”们,在德高望重的三叔刘元海的引领下,齐聚老宅,向“现任族长”刘之野详尽汇报过去一年的辉煌成就与稳健发展。

  自刘之野荣耀归乡,他虽身处幕后,却以非凡的智慧与魄力,引领着刘家庄的村民们踏上了通往繁荣富强的快车道。

  在他与刘元海等人的带领下,村民们齐心协力,共同奋斗,使得刘家庄的面貌日新月异,经济腾飞。

  因此,在刘家庄人的心中,刘之野早已成为了无可争议的领航者与掌舵人。

  年底,刘之野按照惯例召集了刘氏一族的杰出成员们,齐聚一堂,氛围热烈。

  他们围坐而谈,无拘无束地分享着各自的见解与梦想,共同勾勒着家族与未来的宏伟蓝图。

  这一幕,早已深深烙印在刘家庄人的心中,成为每年不可或缺的盛事,彰显着刘氏一族的团结与远见。

  今年,刘之野等人的核心议题紧紧围绕着中医药的蓬勃崛起与酿酒业的繁荣景象展开。

  “三大爷,各位叔伯兄弟,中医药的无限潜力,大家有目共睹,无需我多言。”

  “简而言之,我们必须将中医药事业置于首要位置,全力推进。一旦成功,它将成为刘氏家族基业长青的重要支柱。”

  “只要中医药产业屹立不倒,刘氏家族的繁荣兴旺便指日可待。”

  “咱们村落得天独厚,背靠燕山、太行山,坐拥数百平方公里的广袤山林,永定河绕村而过,山水相依,为种植各类中草药提供了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实乃天然的宝地。”

  刘之野这话不假,京西山区的气候环境表现为中纬度大陆性季风气候,具有春季干旱多风、夏季炎热多雨、秋季凉爽湿润、冬季寒冷干燥的特征。

  这里的山林本就有着种类繁多的中草药,涵盖了益母草、射干、黄芪、地黄、白朮、鱼腥草、防风、龙胆、柴胡、人参、灵芝、何首乌……等无数中草药,可见这里进行半人工半天然种植中草药的可行性。

  这为刘家庄中医药的蓬勃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石。

  刘之野,这么多年来孜孜不倦的,广搜医籍、秘方,珍稀药材,更不遗余力地结交中医界的精英,为中医药的研究倾注心血。

  诸如中医界的泰斗刘绍武、廖品正、邓铁涛、秦伯末、王玉川、王绵芝、方伯屏、方鸣谦、方和谦、朱良春、任继学等大师及其高足,纷纷受邀莅临刘家庄的中医药研究所与中医学校,他们不仅亲自登台授课,传授中医精髓,还深入参与研究,共同推动中医药学的传承与发展。

  其中,就有著名的中医大师秦伯末前来刘家庄多次讲学。他是华夏医学会创始人之一,曾参与创办京城中医药大学,主持并审定大学中医学科教材,曾多次为国家领导人把脉治病,伍公非常推崇他,题赠“杏林春意暖”。

  方伯屏、方鸣谦、方和谦是父子三人,他们是京城本地的中医世家,方家与刘家老爷子颇有渊源,两家关系不错,对刘家庄的中医事业也是大力支持。

  为此,方和谦还辞去公职,前来刘家庄当老师带徒弟。他从事中医临床工作,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首都国医名师”。

  方和谦精通伤寒,却不自诩为经方派,主张经方和时方合用,自创多张经验方。

  他这人对京剧、象棋、美食样样爱好,还写得一手漂亮的毛笔字。

  因此,自踏入刘家庄的那一刻起,方和谦便深感此地学术氛围浓厚,生活环境宜人,饮食习惯与他相投,休闲娱乐方式亦合其心意。

  平日里除了教学研究,他还可以闲时游山玩水,与刘竟斋这样的文人谈探讨书法,与众多同行们辩论医术,真可谓流连忘返,乐而忘返。

  对于这份意外之喜,刘之野自然是满心欢喜,视这位主动留下的顶尖中医人才为珍宝,恨不得即刻将其奉为座上宾,倍加尊重。

  如今,刘家庄的中医学校的教学质量上不比一些中医专科大学差。

  自“刘家庄中医研究所”喜获硕果以来,卫教部门对这座小镇上的中医学校投以了前所未有的关注目光。

  经过一系列严谨而细致的考察评估,上级部门流露出明显意向,欲将现有的中医专科学校晋升为大专院校,旨在将其深度融入国家医学教育的宏伟蓝图,作为培养未来医学界精英的重要摇篮,为国家的医学后备力量注入新鲜血液。

  这一决策,无疑为刘家庄的中医教育事业翻开了崭新的一页,也让无数怀揣医学梦想的学子看到了更加广阔的天地。

  这对刘家庄来说,更是一件大好事。比如说提升其知名度,社会地位上来说都有好处。

  要知道,这年月,一般的地级市都没有大学入驻,更何况区县了。

  倘若刘家庄区域能够迎来多所高等学府的入驻,包括大学的设立,这无疑将为该地区未来行政层级的跃升铺设了坚实的基石。

  …………

  三大爷神色凝重,话语间透露出不容置疑的决断:“年后,街道办的事务便全权交由福生、小凝这些朝气蓬勃的年轻人打理。而我,则将全身心投入到酒厂的经营与中医药事业的推广之中,力求在这两大领域深耕细作。”言罢,他的目光中闪烁着对未来的坚定与期待。

  三大爷刘元海,如今真可谓“环境塑造人,生活改变貌”。岁月流转,他早已脱胎换骨,不再是往昔那位土里土气的乡下老农。

  如今的他,身居正处级要职,一身正气,是“全国人大代表”与“全国政协委员”的双重荣誉加身,更是刘家庄地区十几万民众信赖的领头羊。

  这身份的转变,让他的气质焕然一新,举手投足间尽显从容与风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