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合院:开局62年,九级工程师 第193章

作者:一只山竹榴莲

  上午9点整,乾教授在台上作了题为《办好国家科技期刊的重大意义》的专题报告。

  他首先从国际国内形势出发,分析了科技创新对国家发展的重大战略意义。

  然后他系统阐述了发行科技期刊的重要性:

  一是促进科技成果传播,提高研发效率。各地科研机构之间可以通过期刊互通信息,避免重复研究。

  二是实现科技成果的保护。期刊采用国语发表,避免核心技术被别国轻易获取。

  三是提高国际影响力。期刊的质量直接影响一个国家的科技实力和声誉。

  四是培养科技后备人才。期刊上发表的高水平论文启发后学的思考。

  五是推动产业转化应用。期刊可以加快理论成果向实用技术的转化。

  乾教授的报告条理清晰、论据充分,获得与会院士的一致好评。

  他的报告结束后,院士们纷纷表示赞同并提出许多宝贵意见:

  "期刊的题材要广泛覆盖各科学门类,不能只局限于某几个领域。"

  "要采取双盲审稿制度,保证论文评价的客观公正。"

  "期刊要刊登一定比例的科普文章,推动科普工作。"

  "要重视培养优秀的科技期刊编辑队伍。"

  各种积极建设性的意见溢满了会场。

  会后,正式成立了以赵学成为组长,乾教授、余敏教授和李院长为副组长的领导小组,负责期刊的筹备工作。

  组长和副组长将结合院士们的意见,确定期刊办刊方针、组织结构和工作机制。

  同时,李老爷子亲自签发特批,拨付巨款作为创刊基金。

  资金的落实为期刊后续工作提供了有力保障。

  在领导小组的统一部署下,编辑部、发行部、印刷部等职能部门迅速成立,各司其职,有序开展工作。

  其中,编委会的人选经过层层甄选,最终确定了200余名入选者。

  他们都是自己领域的顶尖专家学者,负责审读论文和确定刊物方向。

  经过一个月的紧锣密鼓的筹备,期刊正式定名为《种花科技》杂志,并确定了设有天文物理、化学化工、生命农业、信息工程、地球环境等栏目。

  首期试刊会很快出版,会同甄选的10篇高水平论文见诸世人。

  种花国的科技工作者们终于有了自己的学术交流平台。

  消息一经发布,整个种花家都为之震惊兴奋。

  因为一直以来,国内科研工作者都向往着在国际一流期刊上发表研究成果,以获得国际认可。

  但是由于语言、渠道等方面的限制,大多数科研人员只能在国内刊物上发表论文。

  这次国家力推的《种花科技》杂志,终于让他们看到了实现科研梦想的曙光。

  尤其是许多归国留学人员,在国外求学期间直接体会到发表高水平论文的意义。

  他们清楚顶级期刊的重要性——它能加速研究成果转化,提升个人和学校的国际声誉。

  所以这个消息一出,海内外的种花籍科研人员无不震撼。

  “太好了,这下我们的研究成果也有争霸国际的舞台了!”

  “李老爷子和伍相倡导的‘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防建设’的方针终于有了着落。”

  种花各地科学家们纷纷表示,这是推动科技进步、实现科教兴国的巨大利好。

  在这个期刊诞生之前,种花国内科研成果发表都比较分散。

  许多高校和研究所都有自己的院刊,但影响力有限。

  重要成果若想引起国际关注,往往只能去投稿国外期刊。

  而语言障碍和审稿偏见常使成果落选。

  这对种花科技工作者是个心病。

  有了《种花科技》这一共同的高水平平台,研究者们终于可以集中力量,争创一流成果了。

  可以说,这个期刊的创办满足了广大科技工作者的长期愿望。

  对于许多年轻科研人员而言,这更是千载难逢的机遇。

  他们纷纷决定抓住第一期《种花科技》的机会,全力以赴投稿。

  因为第一期论文的历史意义将是普通的十倍!

  它将是种花科技史上的标志性成果!

  为了在这首期杂志上发表论文,种花国每一个具有原创性成果的实验室都打起十二万分的精神,希望能在第一时间递交他们最好的研究成果。

  院士和资深专家也亲自点拨青年学者,帮助他们提高论文质量,确保第一期刊登的都是极具水平的工作。

  可以预见,在全国科技工作者的共同努力下,《种花科技》第一个刊号一定会收录大量高质量的原创性论文,为奠定期刊的国际影响力打下坚实基础。

第297章 过稿率太低,来自四面八方的质疑

  短短一个月的时间,赵学成他们的工作小组就收到了将近200篇的各样的论文。

  但是第一期期刊只准备选出其中的10篇来进行发布,也就是过高率不到5%?

  所以赵学成他们这一个月来也是非常的忙碌,在这两百多篇里面仔细的挑选。

  而且这一次的期刊为了能够镇住场子,打响名号。

  所以赵学成,于余敏教授和乾教授都会各自准备一篇论文进行发布。

  于敏教授选择的就是核聚变物理方向的论文。

  他在论文中详细阐述了磁约束聚变的原理,并提出了一种新型的聚变装置设计方案。

  这种设计通过优化磁场结构和加热方式,采用了超导托卡马克装置,可以产生更强更稳定的磁场,从而提高等离子体的约束性能。

  同时,提出了电子回旋共振加热的新方法,可以更有效地给予等离子体动能,提升温度。

  理论计算显示,这种新设计可以使等离子体温度提高1倍以上,约束时间提高2倍以上,从而大大推动磁约束聚变反应的商业化应用。

  这个设计方案极具原创性,被认为有可能颠覆当前的技术瓶颈。

  乾教授则是准备发表火箭方面的前沿论文。

  他在论文中提出一种新型液体火箭发动机,采用高能量密度的新型混合动力燃料,同时对燃烧室进行重新设计,实现了更高效的喷射和混合燃烧。

  这种发动机的具体创新之处在于:选用氢氧煤浆燃料,既保持了燃料的高比冲,又增加了密度;

  燃烧室采用涡流型设计,使燃料混合更充分,提高了燃烧效率;

  喷管采用激波型设计,增大了喷射速度。

  由于这些创新,该发动机的理论推力达到目前航天级液体火箭发动机推力的两倍以上,比冲也有大幅提升,将可能颠覆火箭发动机的技术状态。

  赵学成则是准备顺势发布量子计算机方面的论文。

  他在文中系统阐述了量子比特的物理基础,并在编码、操作、测量等方面做出创新。

  具体来说,他提出了一种新的量子纠错编码方案,可以大幅提高量子比特在计算和传输过程中的鲁棒性。

  在逻辑门操作方面,设计出基于量子线路的CNOT门和多控制位门,实现了精准的量子逻辑控制。

  另外,他还设计出基于纠缠的量子态检测方法,可以高效读取量子态信息。

  在这些创新设计的基础上,他进一步提出了一种量子计算机整体系统方案。

  这种设计通过优化的编码方式、拓扑结构的芯片布局以及先进的测控技术,实现了更长的量子相干时间,为构建可扩展通用的量子计算机提出了整体解决方案。

  所以说这两百多篇里面其实也就是要选出七篇文章,可以说竞争非常的激烈。

  赵学成和另两位教授的论文可以说是锁定了三个名额,剩下的七篇就要从两百多篇中难产出来,实在不容易。

  但是为了确保期刊的质量,筛选再严格也在所不惜。

  对于筛选工作,赵学成他们采取了严格的评审流程。

  第一轮由编委会分别进行初审,根据创新性、理论水平、实践意义等方面进行评分,每篇论文需要3位编委独立评审,根据评分结果初步筛选出50篇左右的论文。

  第二轮则是进行终审,由各领域的5位专家进行综合评议,根据论文创新点、数据支持、逻辑严谨性、研究价值等指标进行综合评定,经过讨论投票产生终审意见。

  终审后进一步筛选出18篇左右的备选论文。

  第三轮则是组织论文回复,要求作者针对审稿意见进行修改或回应,确保论文质量。之后,编委会集体评议、投票表决,最终决定录用的7篇论文名单。

  这样严格的多轮评审,确保了本期刊登论文的高质量。

  终选出的10篇论文,无一不是该领域的原创性、开拓性研究成果。

  其中,于敏的聚变装置设计方案、乾的新型火箭发动机以及赵学成的量子计算机方案更是代表了三大学科的最高水准。

  ……

  《种花科技》杂志的创办,原本是种花国科技界的一件大事,本意是为科技工作者提供高水平的学术交流平台。

  然而,事情的发展也并非一帆风顺。

  在第一期《种花科技》严格的选稿过程中,过稿率仅有5%左右,绝大多数投稿论文都被拒绝了。

  一时间,许多收到退稿通知书的学者们都难以接受。

  京大物理系的张教授是第一期就投了一篇论文的资深学者,他一看到自己的论文被拒,就大发雷霆:“我这篇关于低温超导的文章可是花了一年时间做研究才写成的。”

  “论文结构严谨,数据可靠性高,创新点也很明确,简直就是本领域的里程碑性工作,他们编委会怎么能拒绝呢?”

  张教授的学生李博士也气愤地说:“我仔细看过老师的这篇论文,论证过程非常逻辑严密。”

  “实验部分采用了最前沿的测试技术,结果也经过多次重复验证,论文质量上乘。退稿绝对是对我们研究的不尊重!”

  南航材料系的王教授则直接打电话给办公室抗议:“喂,我这篇高熔点金属材料的论文你们怎么能不要呢?”

  “数据明明白白摆在那里,新材料的加工技术也是我研究多年总结出来的。这文章的创新性和应用价值怎么能说没就没了?”

  赵学成很冷静地解释道:“王教授您好,我们拒稿绝非对您研究的不尊重,而是因为论文存在一些问题。”

  “具体是实验部分采用的测试方法还不够先进,数据说服力还有待提高。希望您能在此基础上继续完善论文,争取下一次投稿。”

  王教授虽然仍有些不满,但也明白文章还需修改,只能先放下电话。

  除了这些资深学者,更多收到退稿的年轻学者直接就在各种会上发泄不满:

  “这期刊简直在搞笑,我这篇论文仔细修改了不知多少遍遍,通篇没有问题,被退就是编委们蓄意刁难人!”

  “过稿率才5%,分明是在制造话题噱头,根本没把学术研究当回事。我不相信他们真的只选了10篇论文,肯定有人靠关系进去的。”

  “什么世界一流期刊,我看就是在做样子,一群人在那吹牛吹出花来。这种期刊只会误导学术方向,真正的科研还得靠我们基层研究人员自己。”

  各种质疑和批评的声音在国内学术界持续酝酿和传播,一时间舆论出现了汹涌的反对浪潮。

  许多科研工作者都在发声,表达对《种花科技》的不满和不认可。

  “面对质疑,主编群只字不提,实在令人失望。”

  “我觉得大家不必指望《种花科技》什么,还是自己努力研究才是正道。”

  “这个期刊名不副实,搞不好过几期就黄了,大家还是把时间精力放在真正有意义的工作上吧。”

  舆论场上的负面情绪持续发酵和蔓延,许多科技工作者都在怀疑《种花科技》的筛选过程是否公平公正,这个新兴的期刊能否真正推动学术进步。

  面对质疑之声,《种花科技》编委会并未着急反驳,而是保持了良好的耐心。

  赵学成多次在公开场合表示:

  “我们完全理解大家的情绪,首期选稿标准的确非常严格,但这是为保证期刊的学术质量所必需的。我代表编委会郑重承诺,我们的评选过程绝对公正公平,不会存在任何不正当影响。”

  同时,《种花科技》编辑部也在积极准备首期正式出版之前公布目录,向国内科技界充分展示选稿过程的透明度。

  当然,这只是少数人的看法。

  更多科研工作者对《种花科技》仍抱有期待。

  “过稿率低是正常的,毕竟创刊号要控制好质量。”

  “正因为筛选严格,才能保证刊出的论文都是高水平的。”

  大多数人相信,第一期刊登的论文势必代表了各学科的最高水准。

第298章 开篇震撼,量子计算机设计理论

  众人期待已久的《种花科技》第一期终于正式出版发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