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贪狼星 第147章

作者:三悔人生

“这是在云南,若是在殿下您的帮助下还做不到,那陈循也就不配来到这里了。”

“那很好!”朱瞻壑猛地坐直了身体,从腰际扯出了一枚令牌,甩手扔给了陈循。

“这个给你,但是记住了,不该做的,你最好不要碰,你得知道那个我并不喜欢的名号可不是空穴来风的。”

“不过,该做的,也不要犹豫。”

“只要你做得对,不管是谁刁难你,我都帮你解决!”

第二百二十一章 :安内,攘外

陈循算是意外之喜,不在朱瞻壑计划范围之内的,不过这也并没有打乱朱瞻壑的计划。

“啊……”

朱瞻壑从房间里出来,狠狠地抻了个懒腰。

云南的春天,尤其是早上还是多多少少的有一些凉意的,别的地方或许不是这样,但吴王世子府是在滇池之畔,水汽多多少少的影响到了气温。

关上房门,将里面的景色和外面的春色隔离开来,朱瞻壑抬步朝着大门方向而去。

休息的时间已经够多了,他不能总是呆在云南。

对于朱瞻壑来说,云南只不过是暂时的落脚处,在未来,素可泰,也就是香洲府才是他的常住之处。

只不过,现在的香洲府,可能并不是个好地方。

南掌,万象。

昆扎西看着熊熊燃烧的万象城,心中绝望且坚定。

现在儒家势大,做出这种事,除了有皇室宗亲的身份以及各种功劳加身的朱瞻壑之外,其他人敢做出屠城的事情那都是死路一条。

要说昆扎西现在也是属于朱瞻壑麾下,毕竟他是听从朱瞻壑调遣的,但有时候,有些话不是说说就能够顶用的。

进攻南掌这个命令不是朱瞻壑下的,而是简笑。

看似一样,但实际上天差地别。

朱瞻壑此前应诏回应天,前不久才回来,而且还在滇池小住了几日,简笑是朱瞻壑的手下是没错,但有一个问题决定了这件事情最终会被定性为什么。

简笑,没有官职,没有勋爵。

他是朱瞻壑的手下,但却没有任何的编制,不管是户部还是兵部都没有他的籍贯和档案。

而且,朱瞻壑只是让他负责进攻素可泰的事情,没有让他擅自决定进攻南掌。

除此之外,还有最最最最重要的一点。

在朱瞻壑离开之前,他以历练的名义,将暹罗及其周围的事情都交给了他的弟弟朱瞻圻处理,就连沐晟也是辅助。

那简笑为什么会做出这样的决定?昆扎西又为何要听从简笑的命令?

这就不得而知了。

没有人敢去问朱瞻壑,去问简笑的话也肯定得不到任何有价值的东西,那么最终的结果也就只有一个了。

要么是简笑,要么是昆扎西,他们两人之中肯定要有一个人抗下这件事情来。

简笑虽无官职和勋爵,但朱瞻壑对钱勇和祝三凤的重视已经说明了很多的问题,而简笑作为当初和钱勇祝三凤同行,甚至是做决定的人,你猜朱瞻壑会不会很重视他?

最终,这个问题还是只能由自己来抗,昆扎西早在一开始就明白这一点。

但是,有时候的牺牲是必要的牺牲,因为所牺牲的人或物,相比能得到的利益来说,不值一提。

……

从昆明到万象,朱瞻壑用了整整半个月,半个月之前,他出发的时候,万象还“只是”一片火海,而现在……

已经是一座废墟了。

“做好准备了?”

朱瞻壑站在万象城的“大门口”,作为一国都城,就算南掌再怎么弱,万象这个都城还是很繁华的。

只不过,不管曾经有多么的繁华,现在都已经变成了一堆废墟。

“回世子殿下,早就做好准备了。”昆扎西深吸一口气,表情和情绪迅速平复。

“早在接到命令的时候,小人就已经做好准备了。”

“挺好。”朱瞻壑点了点头,表情满意。

“答应给乌斯藏都司的粮食已经在我出发的时候就装车了,现在已经在路上了,随着气温的回暖,想来很快就能够抵达目的地。”

“虽然你们乌斯藏都司地处高原,气候苦寒,除了青稞之外的粮食基本上种不活,但这不是一锤子买卖,云南对乌斯藏都司的援助不会停止。”

“除非……”

朱瞻壑的眼睛眯了起来,一股难言的气氛顿时弥散开来。

“谢殿下。”昆扎西低下了头。

朱瞻壑笑笑,没有说话,而是招了招手。

看到朱瞻壑的手势,朱凌不动声色地往朱瞻壑的身边凑了凑,而朱平则是带着身后的护卫们冲进了已经是废墟的万象城。

“其实,你也不用担心。”朱瞻壑看向了一脸……坚定的昆扎西。

“这个,你带回去,交给护教王。”

说着,朱瞻壑从袖兜里掏出了一封信,上面写着“吴王世子书”五个大字,下面还落了印。

朱瞻壑自己是没有印信的,如果用他父亲朱高煦的印信,那也不能在信封上用“吴王世子书”五个大字。

他用的,是金牌信符的印。

“记得,选一个好听一点儿的。”拍了拍昆扎西的肩膀,朱瞻壑露出了神秘的笑容。

昆扎西一脸迷茫的看着朱瞻壑,他猜不到朱瞻壑在做什么。

其实,很简单。

乌斯藏都司在名义上虽然是大明的疆域,但实际上却是大明任用当地的僧官自治的,除非是遇到什么极为特殊的事情外,朝廷是不会干涉乌斯藏都司的事情的。

所以,昆扎西的事情虽然是要处理,但还是会交给乌斯藏都司那边去处理。

因为这个原因,昆扎西可以说是肯定会被从轻处罚的,毕竟昆扎西也是立了功的,如果没有他,朱瞻壑也不会以云南的名义给乌斯藏都司援助。

现在,多了朱瞻壑的亲笔信,还用金牌信符盖了章,这事儿就很好解决了。

所以说,这事儿很好处理,大不了换个名字就是了,籍贯的事情就更好说了,明朝初期不知道有多少的隐性人口。

在历史上,要不是红薯的到来和摊丁入亩法的实施,又怎么会一下子炸出来那么多的隐性人口?

现在,虽然红薯也到了,摊丁入亩法也开始实行了,但毕竟还是初期,才刚刚见效,红薯也没有普遍化,又怎么会有那么大的影响?

让护教王“酌情”处理,再加上朱瞻壑的建议,这事儿就基本上算不上事儿了。

他和那些腐儒可不一样,但凡是有办法,朱瞻壑就肯定不会让那些立了功的人受委屈,哪怕只是权宜之计,是为了谋求更大的利益。

再说了,昆扎西这其实也是在给他背锅,就和当初在草原上他给老爷子背锅是一样的。

毕竟,这南掌打下来了,南掌的王室也被白磷蛋烧得干干净净,这里就等于是云南的囊中之物了。

现如今,朱瞻壑才是这里做主的人。

第二百二十二章 :顺从,得以苟活

南掌一灭,整个中南半岛上就剩下了实力最为孱弱的高棉和占婆国。

哦对了,还有一个占据着马来半岛尾端的满剌加。

当消息传到应天之后,所有人都为之沉默,唯有朱棣第一时间给乌斯藏都司的护教王发去了诏书。

南掌的被灭以及南掌王室的一扫而空被归咎到了乌斯藏都司军的统帅者昆扎西身上。

朱棣立刻要求护教王严惩昆扎西擅自动兵的行为,但至于是怎么个严惩法,那就只有护教王自己知道了。

应天城再一次的沸腾了起来,自大明太祖高皇帝朱元璋立国以来,大明的国土还是第一次如此的辽阔……

不,已经不能从大明立国开始算起了,应该是整个中原历史上都没有如此辽阔的疆域。

在百姓们热烈的谈论此事时,文官们却显得很是沉默。

现如今他们已经清楚,朱瞻壑的崛起已经是不可阻挡之势了,因为朱棣是一个野心勃勃的帝王,他做梦都想做到太祖高皇帝做不到的事情,因为这样他才能在百年之后有脸下去见祖宗,就靖难一事取得谅解。

从草原筑京观到火烧交趾,再到屠灭倭国,朱棣每一次都在充当瞎子和聋子,这已经让文官们看到了朱棣的态度。

他们也曾努力过,但结果就是失去了解缙、黄淮等一众中坚力量,就连胡广也被迫归乡养老。

在素可泰被屠的时候,文官们也想过要不要做最后的挣扎,但想来想去,还是放弃了。

不是他们不想挣扎,实在是因为找不到合适的理由。

朱瞻壑的每次动兵都有着足够合理的理由,这让文官们很难找到切入点。

说朱瞻壑滥杀无度,极大地败坏了大明天朝上国的美名?

这个之前已经用过了,代价就是文官阵营失去了好几个文渊阁大学士,以及各个部门的支柱若干。

说朱瞻壑违背祖训,进攻太祖高皇帝定下的不征之国?

也不好使。

当初朱元璋的确是定下了所谓的不征之国没错,但随着洪武朝的结束,有很多的国家都被更替或者是灭亡了,至于剩下的……

朱瞻壑所灭掉的安南、倭国、暹罗、南掌等都是当初朱元璋定下的不征之国,但有用吗?

安南当初是屡次侵扰云南,是朱棣亲自下令征讨的。

倭国当初也是因为倭患的缘故,朱棣召朱瞻壑进京,让他在草原和倭国之中选的。

至于暹罗和南掌……

当初朱瞻壑对暹罗动兵的时候,暹罗的象兵部队越过澜沧江,遥指老窝司,不仅让大明失去了八百大甸司的控制权,就连老窝司也岌岌可危。

朱瞻壑这是恣意妄为,出兵进攻太祖高皇帝定下的不征之国吗?

不是,那是被迫应战,征讨违反了规矩的不臣之国。

最后的南掌就更好说了,那和朱瞻壑没关系啊!是昆扎西做的!

所以,在几次商议之后,文官面对朱瞻壑的时候只感觉是面对着一个团成团到处乱滚的刺猬。

他会时不时地伤害到你,但偏偏你手无寸铁,拿他没有办法。

只不过,文官们没有想到,这还不是让他们束手无策,甚至是瞠目结舌的终点。

永乐十四年六月初三,高棉和占婆国共同上书大明,请求内附。

朝野上下一片哗然,文官阵营更是受到了剧烈的冲击。

一直以来,儒家士子们都在宣扬以仁治国,以仁义感化那些番邦蛮夷,这种情况从大明立国开始就一直在持续,直到朱棣靖难的时候达到了一个巅峰。

因为得位不正,朱棣只能选择这种方法。

但现在,人们发现,并不是以仁治国才能让番邦蛮夷臣服,用武力也可以。

而且,用武力似乎更高效一些。

想想之前的兀良哈三卫,他们当初就屡次越境放牧,甚至都敢到大明的军事重镇大宁城下,胆子何其之大?

后来,永乐皇帝御驾亲征,采用朱瞻壑所提出的简单粗暴的方式,直接将兀良哈三卫的贵族一扫而空,兀良哈三卫从此被朝廷派去的官员统治,彻彻底底的安分了。

倭国就更不用说了,大明不仅再也没有出现过倭患,石见银山还给大明每年都提供百万两白银的收入。

现在,又轮到占婆国和高棉了。

就在朝野上下都一片欢庆,朝廷也准备下达诏书,同意占婆国和占婆国的内附时,事情却突然僵住了。

应天府,皇宫,乾清宫。

“诸位都有什么看法?”

朱棣看着自己的大儿子,以及所剩无几的内阁大学士,开口发问。

而这个问题的来源就在他的手上,那是一封奏疏,是朱瞻壑自素可泰发来的奏疏。

内阁三杨和金幼孜等人都不约而同地低着头,一言不发,朱高炽也站在一旁捻着下巴,不知道在想些什么。

他们沉默的原因是朱瞻壑在奏疏上所写的内容,让他们不知道该怎么办。

现在满朝上下都在等着大明同意占婆国和南掌的内附,让大明的疆域范围达到汉人王朝史无前例的地步,但朱瞻壑却提出了不同的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