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回七七种田养娃 第459章

作者:参娃

为了多吃几个钱出来,这些孩子一个劲儿的吃饺子,到最后全都吃的肚子溜圆,直到吃不下了为止。

今天煮饺子早,吃的也早,吃过了饺子,离着十二点还有一会儿呢。

于是赶紧收拾下去,都坐下来看电视。

等到十二点钟声响起来,许海波和许金凤俩人,领着弟弟妹妹们,在炕前跪下一大片。

“爷爷、奶奶、楚爷爷过年好。”孩子们齐声拜年。

“哎,好,好,都好,都好。”

仨老人高兴的啊,恨不得后脑勺都是笑了。

赶紧让孩子们起来,然后掏出事先就准备好的红包,挨个儿给发。

老人给发完了,那边许世先等人也都掏出红包来。

这回也别管谁家的孩子了,每人一个,都有份儿。

孩子们一下收了好多红包,这下可高兴了,连蹦带跳的撒欢儿。

看着孩子们这又蹦又跳的样子,众人也都忍不住跟着笑。

“瞅着这些孩子啊,就啥都不干,我都高兴。真好,这么过年多热闹啊。”周桂兰心满意足的念叨着。

吃了饺子、拜了年,新的一年就到了,从这时候起,孩子们又长了一岁。

大家伙儿又说笑一阵子,然后孩子们就有些困了,于是各自找地方休息。

反正离着天亮也没多长时间了,衣服都不用脱,就这么就随便对付着睡会儿。

一觉醒来,大年初一早上七点多了。

于是赶紧烧火,把昨晚留下来的三盖帘饺子煮上,外头放一挂鞭。

吃过了早饭,家里可就热闹了,左邻右舍、亲戚朋友,都过来拜年。

许海波等人,在许海源的带领下,也去周围这些人家转悠了一圈,拜个年。

“爷、奶,我们去苏姥爷家里拜个年。

一会儿直接去韩爷爷家里,给韩爷爷还有小姑小姑父拜年。”

孩子们从外头转悠一圈回来,许海波跟许成厚他们说了声儿。

大年初一走亲串友,这是应该的。

往年他们不在这边过年,不去拜年也就罢了,既然今年在这边,那这些亲戚家里,就必须得过去一趟。

尤其是这些小辈儿的,哪家都不好落下。

“哦,好,那就去吧,那个,路上注意点儿啊。”

许成厚点点头,一挥手让孩子们走了。

老许家子孙兴旺,小辈儿六男六女十二个孩子。

这么一大帮人出去,他们不欺负别人就不错了,不用怕有人敢欺负他们。

得到了允许,孩子们欢欢喜喜从家里出来。

这些熊孩子哪能规规矩矩的走啊?他们把家里的爬犁都给找出来了。

女孩子坐在爬犁上,男孩子拉着爬犁跑。

如今这年月也没人收拾路上的雪,那路让人踩的一层冰雪硬壳儿,爬犁在上头跑的可溜了。

这时候的孩子都穿的厚实,大棉袄二棉裤。

男孩头上皮帽子脚上大棉鞋,女孩头上厚围巾脚上棉靴子。

不论男孩女孩,都带着棉手闷子,这是冬天出门必须的装备。

穿的厚,孩子们都不怕冷,就在这路上笑着闹着跑着。

路过的人看见了,也都笑呵呵的,要是遇见认识的人,孩子们就停下来拜个年,然后再继续跑。

第七百三十一章 未来的发展之路

大年初一,许家这人就没断了流儿。

街坊领居、亲戚朋友、许世彦单位的同事、镇上的干部。

这波人坐一会儿不等走,那一波又进来了。

初二这天,韩立伟和许世琴领着孩子回来,一大家子又凑在一块儿好一番热闹。

许世彦借机,又给大家伙儿拍了照片。

这才是正正经经的全家福,家里一个人都不缺,全都在。

初三早起,许世先他们都各自跟着媳妇回娘家,许世彦也跟苏安瑛俩人,领着四个孩子回苏家。

如今,苏家姐妹六个里头,有五个都在东岗,只有秦美玲一个人在浑江住着,姐妹六个的日子都过得不错。

上辈子这个时候,秦美玲的男人隋宏志已经承包了浑江百货商店,有钱,在外面找了三儿,跟秦美玲俩人正闹离婚呢。

结果这辈子,也不知道隋宏志怎么就消停了,老老实实的跟秦美玲过日子。

两口子感情不错,隋宏志对丈人家也是特别热情。

对此,许世彦倒没啥想法,不离最好,也省的苏维忠和韩彩娥跟着闹心。

过了正月初三,许世彦就没在家待过。

初四参业公司和林业局两边的领导凑一起喝酒。

酒桌上许世彦提出来,要在松江河办一个实木复合地板厂。

林业局那边一听,来了兴致,非得要掺一股。

许世彦也没拒绝,具体合作事宜,后面慢慢商议就是。

正月初五,许世彦被常宏发叫去了县里,原来是管恩学、林启越、陈建章都在县里呢。

正好这一群人凑一块儿,又聊了很久。

尤其是对抚松地区甚至浑江地区的人参产业发展,进行了一番非正式的讨论。

“往后,咱们的人参,要走精品化、品牌化、高端化路线。

不能再发展大路货了,卖不上价钱。”许世彦借机会,说了自己的观点。

“第一个,放开承包山林,发展林下参。

这个之前我们场就试过,但是我们场没有属于自己的山,林地所有权不归我们,后来就不了了之了。”

“林下参还是很有前景的,当然时间也长。

所以最好是配合着承包河段养殖林蛙、冷水鱼、种植一些药材之类,这样前期也能有收入。

这个需要林业部门配合。

咱这儿就赶不上集安、桓仁那边儿,人家那边都是自留山,自家的想干啥都行。”

林下参发展周期长,一般都得十几二十年才见效益,所以这个承包期必须长,短了根本没用。

“再一个,是发展低农残人参。

咱们现在参业上用的农药,太多有药物残留了,这也是很多棒槌卖不上价钱的原因。

我们参场的棒槌为啥一直都卖的还行,也有这个原因。

林哥知道,自打我到了参场,就一直提倡不使用六六六、滴滴涕、氯丹、五氯硝基苯、甲拌磷等这些农药。

咱的人参拿去化验,没有这些有害残留,品质有保障。

这件事儿,必须赶紧规范起来,把咱长白山无农残人参的名头打出去,价钱还能往上涨一涨。”

这些,是自打去年秋天出事后,许世彦就一直在琢磨的。

“之前我就一直强调,要控制人参过快发展,现在也还是那句话,越多越不值钱。

县里头,得出台政策,压缩面积、调整规模、控制发展。

尤其是那些企事业单位,拿着公家的钱栽参,这种事儿尽量杜绝。

把规模控制住了,不要发展那么快,避免市场上供大于求,人参产业才能长远发展。”

最后,还是老生常谈,之前许世彦就建议过多少次了,上头就是不听。

但凡能控制控制,也不至于一下子崩的这么厉害。

“世彦啊,我听人家说,国外现在流行西洋参。

那玩意儿价钱高,而且人家外商都收。二参场、三参场都栽了不少西洋参呢。

你说咱县里是不是也应该调整一下结构,除了压缩园参种植面积之外,逐步发展一下西洋参啊。”高云峰有点儿不同的意见。

“高县长,这事儿咋说呢,西洋参价钱高低,一样是掌握在外商手里。

今天他说价钱高,咱就多种,等咱种的多了,产量大了,他说不收了呢?这套路不就跟咱的棒槌是一样么?”

许世彦摇头,不管是西洋参还是本地参,只要他们自己不掌握价格自主权,那就是资本眼里的韭菜,人家想啥时候割就啥时候割。

现在看着西洋参挣钱,都一窝蜂去种西洋参。

等着西洋参产量大了,人家一句品质不行,就啥都白扯了。

前世就这样,本地人参不行了,好多人都改种西洋参。

刚开始几年确实挣着钱了,后来呢?不也是一样的套路?

所以说,根本不在于种的是本地参还是西洋参,关键问题是,他们得有掌控价格的能力。

“我一直都说,咱们要往品牌化发展,咱们要打造一个知名的品牌。

让所有人提起人参和人参产品,就想起咱的牌子来,这才是最要紧的。

就像南韩现在,只要一说高丽参那必须是正官庄,对吧?

明明都是同样的参,甚至咱的红参比他们的品质更高,可咱就是卖不过人家。

为啥?这就是品牌的力量。”

许世彦觉得,国内在这方面,理念上的缺失太大,很多人根本就不重视这方面。

不说别的,县里这几个参场都是各自为政,自己有自己的商标。

以前,一参场有东林牌、二参场有辰讴牌、三参场有入云龙牌。

根本无法形成统一,自然也就没有什么品牌效应。

“人家南韩那边特别注重这些,不管是大型超市还是机场免税店,甚至一些旅游景点,卖的都是这一个品牌。

我觉得,咱也应该学一学,集中优势力量,发展一个咱本土的品牌,这样才能更长远的发展。

要不然,咱永远都是人家外商的原材料基地。

人家说给咱多钱,就得多钱。谁叫咱腰杆子不硬呢?”

这些话,许世先早就想说了。

“我上次跟领导提了,说是要发展新型合作社,组建一个人参协会啥的,也没动静。

这个是最好的发展路子,把所有参农联合起来,一起走品牌化高端化的路线,才能跟国外资本抗衡。”

所以说,这就是承包到户的弊端,参农各自为政,力量分散,人家想对付你太简单了。

第七百三十二章 一起去羊城

“世彦,回头把你今天这些话,写一份完整的报告给我。”

以管恩学对许世彦的了解和信任来说,这一番话,必须受到重视。

“之前那份报告其实我也看见了,写的挺好。

要是跟你今天说的结合,真的执行下来,肯定能扭转局面。”

两次的报告,可以说一个着眼于目前,另一个放眼未来。

这就跟治病似的,第一次的报告治标、解燃眉之急,今天的这些话,治本、防范于未来。

两者如果结合起来,找出行之有效的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