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民国当小编 第740章

作者:约翰留着长长的胡子

太原、酒泉、乌梁素海都会受到3.4米的限制,但文昌不会。

天津火箭厂出产的火箭,在天津装船直接运到海南,在文昌上岸就进发射场——管你什么5米直径、6米、9米直径的巨型火箭,都不在话下。

就算是发射3.4米标准直径的运载火箭,海运也有运费便宜、震动小的优点。

此外海南建发射场还有一条优点:火箭起飞之后就飞向大海上空,助推器、一级发动机不会砸到人,如果火箭坠毁了,有毒的推进剂不会污染大片土地。

当然要是不凑巧掉到菲律宾或印尼的某个岛上了,那另外说,估计要赔钱。

……

三亚,农学部第一基地。

一大群人——有基地工作人员、研究员、附近前来帮工的农民,试验田的水稻两天就收割脱粒完毕。在第一基地的晒谷坪,每天早上把稻谷摊开晾晒,傍晚收起。

傍晚从晒谷坪收起稻谷,能测得稻谷的总体积。虽然现在稻谷还是半干,彻底晾干后重量还会有变化,但凭借体积数字,杂交水稻的亩产量现在已经知道确数了。

“亩产千斤!545公斤,一千零九十斤!这还是没往死里施肥的结果呢!”

张先程:“关键不是绝对数量,要看增产幅度,……对比组的10亩地,旧稻种,它……”

唐华:“邓部长,我看可以着手推广三系杂交稻种了,在南方几省建立种子培育基地吧。”

邓子飞激动地用力捏住张先程的肩膀:“张研究员,我得替全国六亿人感谢你呀。”

唐华:“对了,湖南还有个农学部的第二基地,也是研究杂交稻种的,因为他们种的是双季稻,收割时间比海南晚一个月左右。”

……

邓子飞当即确定了行程,海南考察结束后赶往湖南基地。 唐华的行程临时修改,暂时就不去湖南看袁隆平和他的水稻了,回北京。

1960年6月1日,儿童节这一天,一枚长征-2号火箭在太原航天发射中心成功发射,把风云-1号A星送入轨道。

“风云一号卫星是世界上第一枚气象卫星,它在太空中距离地面680至700公里的极轨运行,卫星上装有可见光照相机和红外照相机,可以把地面和海面上空的云层拍摄下来,并且用无线电传送给地面上的中国航天接收站。”

“正所谓站得高、看得远,用气象卫星来观测云层、制作云图,既准确又及时,一颗卫星可以替代过去上千个地面观测站的工作,为中国的天气预报事业提供更准确的原始数据。”

“风云一号卫星发射成功,是中国长征二号运载火箭的第七次发射和第六次成功。从1959年到现在,长征二号运载火箭发射7次,一共将6枚卫星准确送入轨道。长征二号的发射成功率位居全世界同类运载火箭之冠。”

嗯,对卫星的介绍是让中学生也看得懂的水平。

当今运载火箭的发射成功率,排第一的是长征-1(两发两成,然后就停产不打了),排第二的就是长征-2。

唐华这次提前回北京,也和航天的发展规划有关。

……

“陈副总理,对载人航天这个项目,现在中央各领导都是什么态度?”

唐华先向总会计师这儿探探口风。

“主席、总理对此还没有发表意见。彭老总觉得有必要试一试。刘副主席表示谨慎地反对。林副主席谨慎地支持搞,李副总理、邓帅没有发表意见,”总会计师说,“我呢……反对。”

看来赞成搞载人航天的、反对搞载人航天的处在势均力敌的局面。

李复春没有发表意见,嗯,作为国家计委主任,他应该很心疼钱吧。

唐华:“载人航天这个东西,花费挺多,相比之下,直接的经济效益就不那么明显。我个人的意见,最近两三年,我们国内自己还是暂缓搞这个。”

总会计师:“那你准备准备,跟主席说说你的意见吧。”

……

“主席,总理,我们刚刚把风云一号卫星打上去,那我就从风云一号开始说起吧。”

中南海颐年堂,唐华向主席和总理汇报航天的整体情况,顺便也是说说载人航天的计划。

“风云系列是我们的气象卫星系列,这枚风云一号是一颗试验性质的气象卫星。不过,虽然是用于试验的,但如果它在太空中成功定位并且开机,它是可以为国家气象局提供信息服务的。”

“风云一号重是1050公斤,运行在700公里左右高度的极轨道,发射风云一号用的是长征-2号运载火箭。长征-2可以把1400公斤的载荷送入300公里的近地轨道,或者把1100公斤的载荷送入极轨道。”

“风云二号气象卫星的重量是3吨左右,这才是真正好用的气象卫星。但是长征-2号运载火箭无法发射这么重的卫星上太空,得等到明年初的长征-3运载火箭,它可以把3.5到4.5吨重的卫星送入近地轨道,或者把3吨重的卫星送入极轨道。”

“风云二号之后是风云三号,它是运行在静止轨道上的气象卫星,然后长征-3又不够用了,因为长征-3加上面级,也只能把1.4到1.5吨的卫星送到35800公里的静止轨道,我们得在长征-3的第一级捆绑两个助推器才行。”

“未来中国的气象卫星体系,包括一颗定位在东经100度的赤道上空的静止轨道气象卫星,以及四颗极轨气象卫星。”

……

“这个气象卫星的计划是肯定要执行下去的,”总理说,“确实,气象卫星的效果是立竿见影,天气预报、防灾减灾都不能少了它。”

唐华:“不只是国内。极轨气象卫星不是同步卫星,它会在全世界范围内移动,我们可以为其他国家提供气象服务,我想过了,像法国这么大的国家,购买一年的卫星云图我们开价几百万美元的话,他们肯定动心。”

“唐华,从法国人身上就可以赚500万,那我们不如问问美国人买不买照片?”主席插了一句。

唐华:“主席,6月18日,也就是三天后,美国要发射他的第一颗气象卫星……但是我看过资料,他们的气象卫星性能还不如我们的风云一号呢。”

……

“我再说回航天的总体计划吧,气象卫星只是卫星中的一个种类。”

“通信卫星,现在是中国设计卫星,苏联设计火箭,但将来我们还是要自己发射通信卫星。”

“电子侦察卫星,苏联要10到20枚,我们自己也要制造并自己发射4到5枚。”

“农业估产卫星,也是红外预警卫星,这个今年年底就要发射一枚试验星,然后发射4到5枚正式型号的卫星。”

“第一代导航卫星之后,1963年起,我们要启动第二代导航卫星系统的发射。

第二代导航卫星比第一代庞大得多,可能需要20颗以上的卫星,才能初步组网。”

“然后就是最昂贵、最重、技术难度最大的,高分光学照相卫星,也就是间谍卫星,这必须得等长征-3K4运载火箭才能发射,因为这种卫星一枚就有13到14吨重。”

唐华把未来几年要发射的卫星一一列了出来:

“不算长征-1这种级别的火箭,天津火箭厂一年的运载火箭+远程弹道导弹产能是12到15枚,现在的计划已经把天津火箭厂排满了。如果要启动载人航天工程,那就要对天津火箭厂和整个火箭制造行业进行扩充,这是一笔巨大的投资。”

“此外,航天员培训、载人飞船的研制、航天发射和测控体系,这些也都需要投资。测控体系就是远洋测控船,因为发射的不是卫星而是活生生的人,我们最好是能在全球都能监控到飞船的位置和状态。”

……

“发射人造卫星这件事,我们抢在了美国前面,和苏联比也差不多,”主席说,“把人发射上太空这件事,看来比人造卫星要复杂不少。”

总理:“的确。花得钱也多得多。”

唐华:“马上就要开始的中苏科学界贝加尔会议,我和钱学森会去,和苏联航天的同志讨论今后航天的合作问题。这涉及到我们未来更大的运载火箭的基本设计架构。载人航天要发射飞船,飞船可比一般的卫星大多了,至少要长征-3K2这个级别的火箭,最好是长征-3K4。”

“但是长征-3K2和长征-3K4都比较贵比较大,造这些火箭出来,我看还是发射间谍卫星和农业估产卫星比较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