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民国当小编 第363章

作者:约翰留着长长的胡子

“李部长,你的推断果然没错,他们遣返回来的我军被俘人员里面掺了好多国军。”

在审查暂住的军营里,军委总干部管理部副部长许立清对李刻农说。

“去年下半年,我们和联合国军一方在华川谈判桌上互通手头的俘虏人数,他们报上来近三千人,我和志司就开始怀疑了。”李刻农说,“他们的花名册我们看出来不少疑点。名单中有的被俘人员的部队战友很明确地认证,这个人应该是中弹牺牲了。一个两个可能还算个例,但我们调查之后,这样的人居然有五十多人!过了一年多,这些战友认为九死一生、十死无生的人,居然大批出现在花名册里,这就不对劲。”

许立清:“所以李部长就想到美国人可能会用我们牺牲的战士的资料来作假,往被俘人员里面注水。而且还发现了军统介入这事的迹象,那就更明显了,国军要往里面掺敌特人员。”

李刻农:“最重要的,我们的怀疑在两周前得到了完全的印证,因为我们从台湾国军的情报机构档案里头发现了完整的计划书。”

这个时期解-放-军、志愿军的身份证明都极为简陋,造假不难——回国让老部队来认人肯定会露馅,但收集牺牲的志愿军战士身上的名字和番号,在谈判桌上列名册,这是没法印证的。

国军积极响应克拉克的要求,一下子往韩国送了1000人,克拉克最后使用了800人。

假战俘行动有三个目的。首先是让联合国军充数,第二是蒋介石这边提出的构想,让这批假战俘释放回国就聚集起来发动兵变,兵变当然不可能成功,但可以用来栽赃“中国杀自己归国的俘虏”。

第三个目的,在这批假战俘中,有16人不是一般的充数大头兵,而是真·军统特工。他们拿的志愿军身份也是精细挑选过的,有很大的概率不露馅。这些特工不当场兵变,相反,他们在现场要积极配合我军挫败国军杂兵们的兵变。

第八十章,每年提供五千台计算机

苏联,乌拉尔炮兵试验场。

中苏混杂的人群站在炮兵试验场边缘,许多人手中拿着望远镜眺望两公里外的靶区。

中方的访客来自外贸部、兵工总局东北分局、大连建新公司。苏方的人员来自苏军炮兵参谋部、外贸人民委员、通用机器制造部(苏联九大国防工业部之一)。

“我们1951年向你们申请援助一批BM-31-12大口径火箭炮,同时大连建新公司开始仿制BM-31所用的300毫米火箭弹。此前我们仿制过它的火箭发动机,所以高爆弹头的火箭弹很快就试制出来了。”

在靶场试验之前,大连建新公司火箭炮分厂的总工程师向苏方介绍云爆弹的研制和装备概况。

“高爆火箭弹正在组织生产流水线,重工业部唐部长就下发了一个新任务,大连立即组建机密的研制小组,由刘局长亲自挑头。研制小组的成果,就是今天我们就要测试的燃料空气弹药——云爆弹。”

正聊天的时候,试验场的观察团左后方500米,4辆BM-31-12火箭炮准备就绪。操作员从无线电听到指令后立即按下了发射钮。

只用了十几秒时间,从火箭炮到靶区天上划出了几十道白烟的痕迹。然后——大连建新的工程师对这一幕很熟悉——靶区中心亮光一闪。闪光过后几秒钟,观察团的所有人都感觉一股强风冲脸而来,在靶区的位置,一团蘑菇云冉冉升起。

“我感觉到了超压效应。”苏联炮兵参谋部的加夫里拉上校在用自己的脸估测云爆弹的威力,但这显然不够准确。所以他回头问靶场的测试人员,在100米、500米、1公里、2公里处的超压数值各是多少。

“……非常可观的数字。”加夫里拉拿到了超压数据,之前他也知道了火箭炮投射出去的总弹药量,“就制造超压和破坏力而言,这种弹药的威力至少是TNT的三到五倍。它叫什么?……会爆炸的云?太棒了。”

……

观察团的车队开到爆心附近,各种规格的建筑或坍塌或损坏。附近还摆了卡车、吉普车、坦克、装甲车,这些道具除了坦克巍然不动,其他的不是翻倒就是发生位移。

从爆心往外,在不同距离关在笼子里的8只猪死了7只。在爆心的那只猪焦了,爆心往外较近的3只压烂了,再远一点的3只死猪外表完好,看来是内伤而死。

“因为必须尽快用于战争,所以我们所有工作的重点都放在了300毫米口径火箭弹的云爆弹战斗部上。”总工程师说,“但云爆弹战斗部不止是火箭炮可以用。在今年初,用于轰炸机的500公斤和1000公斤云爆弹也通过了测试,我记得还运送了一批到福建前线,但不知道有没有参加台湾战役。火箭弹、航空炸弹、炮弹、导弹甚至便携式火箭筒,理论上都可以使用云爆弹战斗部。”

“BM-31火箭炮最初研制的目的就是在近距离投射大量弹药,摧毁城市或复杂的野战工事,而云爆弹把这种武器的优点进一步发扬和增大了。”加夫里拉说,“BM-31必须应该配用云爆弹,苏军自己装备的BM-31应该将第一弹种定为云爆弹,第二弹种才是高爆弹。”

“根据中苏友好同盟条约的精神,以及我方有关部门也作出了可以出口的批示,所以我们双方现在可以洽谈云爆弹的问题。”外贸部王文博主任说。

“根据之前我们了解到的信息,以及我们两天前预先交流的结果,我们只需购买云爆弹的专利授权,对吗?”

王文博:“是的。”

云爆弹这个东西对于能娴熟制造枪炮弹药的工业国来说没有太高的技术门槛,属于看一眼就怀孕的那类,最多就是一些细枝末节存在差别。比如美国在朝鲜看了一眼,几个月后就仿制出了云爆弹——就是他们没找到环氧乙烷这个最佳装药,用的是正丁烷和异戊烷的混合液,威力稍弱一些。

因此云爆弹的出口最好也是专利授权。如果硬出口成品的话,苏军一开始可能会买两批,但回头就自己自行仿制了。卖专利反倒能让云爆弹持续获得收益,更划算一点。

说到专利……苏联还真有发明专利法,第一版是1919年公布的。现行的专利类法规是1931年颁布、1941年修改的《发明与技术改进条例》。这部法规除了实施发明者证书和专利证书双轨制外,主要精神和西方的专利法大同小异。

……

1953年上半年,两件大事对中苏关系产生了重大影响:朝鲜战争结束,台湾战役开始和台湾战役结束。

从1951年开始,苏联就一直叨叨的中近程防空导弹,随着停战协议签署,112B厂和北京计算机所终于有空落实了。

“红旗-1/2导弹系统的下一步发展我们已有计划,今天也与诸位苏联同志们一起讨论并且规划如何实现。”

在沈阳计委,112B的总工黄志千与苏联专家一起召开联席会议。

“对于中低空、中近程防空导弹的发展,我们现在做了下一代和下下一代的规划。”

“下一代的导弹系统叫做红旗-4。与红旗-1/2相比,我们打算改进的地方有以下几个:”

“一、发射系统通用化。一套发射车及火控指挥车可以通用标准版和助推増程版两种导弹,这方面组要工作是研制新的兼容式火控计算机、新的旋转俯仰发射塔。”

“二、提升导弹性能。现在红旗-1的射程是8.5公里,红旗-2的射程是20公里,红旗-4导弹系统,我们希望基准版也就是近程防空导弹的射程达到12~13公里,助推増程版的射程不小于25公里。”

“三、在性能提升的同时,要求基准版的导弹尺寸重量不高于红旗-1,助推増程版的尺寸重量要比红旗-2略有减少。”

黄志千讲到第三点,会议室的中苏专家嗡嗡地开始交头接耳。

“嗯,第二和第三点改进,尤其需要各位苏联专家和苏联科研单位的协助。这两点也是唐华部长拟定的基本技术指标,我觉得是不可以修改的。”

“如果这样,那么就需要更加高能的推进剂。”一名苏联专家说。

“推进剂配方更换之后,固体火箭发动机也要做出修改。”

黄志千:“红旗-1/2的固体火箭发动机技术较为简单,红旗-1的主发动机源自大口径火箭弹,红旗-2增加的助推器是大口径火箭弹发动机的放大版,采用的固体燃料也是火箭弹的。我想,在这方面提升性能有很大的潜力。”

接着又是许多技术细节的讨论。苏联专家的习惯是“要增加性能吧那我把导弹做大一圈就行”,但现在红旗-4的规划就把体积重量定死了,这可有点让他们头疼。

不过红旗-1匆忙组合而来的发动机和推进剂确实比较凑合,红旗-4达到规划中的技术指标也不是很难。很快苏联专家就认领了发动机和推进剂的研制。

“第四条是多目标拦截能力,从当前的引导2枚导弹攻击1个目标,提升为引导4枚导弹攻击2个目标;第五条是抗干扰能力,第六条是无线电指令系统的升级……”

后面这些都是计算机和电子元器件的升级,由中国包干。

……

莫斯科郊区,五一劳动节过后,森林里的S-25导弹系统附近又出现了一些新的车辆。

S-25导弹系统极为庞大,各种固定建筑、固定发射架分布在方圆好几公里的区域,新增添的这几十辆载重卡车撒在方圆几公里的森林里也不觉得突兀。

在1952年底,中国和苏联国防工业部门确定了联合研制的红旗-4才是“最终目标”,但由斯大林逝世前拍板的协议,苏联还是引进了10套红旗-1和20套红旗-2防空系统,主要部署在莫斯科附近的S-25导弹系统阵地作为补盲防空武器,另一部分部署在列宁格勒防西方低空渗入的侦察机。

1952年12月,这首批5套系统的套件从中国运出,1953年1月在苏联的车辆厂装配,两个月后与底盘结合在一起的防空导弹系统就出厂了。

“这也是防空导弹?就是这一根小不点吗?”

S-25导弹部队的汽车连,一名司机好奇地问道。

“不要小看这两米多长的小不点,”导弹兵说,“当敌机在1000米以下高度飞行时,只有它能帮我们摆脱麻烦。甚至在50米高度掠飞的敌机,这导弹也能打下来。”

“有意思,这样就不会有漏网之鱼了。”

“你可能不知道,在朝鲜这种导弹一个上午就击落了几十架美国飞机,在那个上午,飞在高空的飞机才是漏网之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