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约翰留着长长的胡子
他们抵达的位置是台东县长滨乡和丰滨乡。攻占这里的国军军营之后,台东的交通就直接切断了。这里还真驻扎有国军,整整一个营。
这是蒋介石在台湾组建新编国军时,挑剩下的大陆逃台残兵,年纪普遍不小,而且把枪全都收走了。这个营名义上在国军序列里,实际上在此地屯田,直到1953年春节后,蒋介石才把枪和子弹给发回来。
60师一个团直接发动攻击,这一拨国军竟然还稍微抵抗了一下,但在108毫米火箭炮和迫击炮的轰击加上自动半自动火器的泼洒之下,国军抵抗了不到一个小时,战斗解决。
“这是什么?”
国军俘虏交出枪和子弹,举着双手离开时,60师的战士发现很多俘虏趁着没人注意,偷偷把一张硬纸丢到了身边的草丛里。
师长彭飞接过战士递过来的东西,黄色的硬纸,第一面印着个青天白日图案,下面一行字:
战·士·授·田·凭·据
……
“这个啊,是民国政府于1951年10月18日制订了一个‘反共抗俄战士授田条例’,”60师政委说,“蒋介石不是说要反攻大陆么,他就跟国军官兵许诺,将来反攻成功,每个跟着他打仗的国军官兵都能发一份田产。但现在反攻大陆没成怎么办?先立个字据,以后反攻成功,凭这个去领田。现在国军给服役满两年以上的战士或者遗眷战士都发了授田凭据,待光复大陆再配发土地授田。”
听了政委的解释,彭飞周围的几位指挥员恍然大悟地“哦”了一声。
“这些国民党兵是怕发现他身上有授田凭据,被我们当成死硬反-共分子惩处吧。”
政委:“到战役前,国军有三分之一的部队给官兵发放了授田凭据……我们政策里也不因俘虏是否有授田凭据区别对待,真是何必呢。”
60师在台东县歼灭两个屯垦国军营,切断岛东交通,20军和26军则对高雄市展开全线攻击。
20军和26军又将主要战斗放在了夜间,同二次战役时他们在长津湖打陆战一师一样。
虽然头顶没有国军飞机,但是夜间作战……这夜视仪好用啊。
随20军和26军南下进攻的有2个T-34-85坦克团和2个PT-76坦克营,但历次突破战斗中,PT-76都特别活跃。T-34-85遇到河流就得停下,有桥排队过桥,没桥散开隐蔽等后面的舟桥部队上来。
如果有后世那种履带式架桥车倒还行,开过来咣当一放桥就出现了。现在舟桥部队都是大卡车装载着架桥器材,到了河边工兵七手八脚把桥给组装起来。在桥没组装好之前,坦克兵们就在河岸附近蹲地数蚂蚁打发时间。
PT-76就不一样了,遇到河流就直接下水开过去,坦克上还能挂几名步兵。唯一的问题是PT-76装甲太薄了,如果遇到国军的谢尔曼坦克,基本是相互摧毁的状态,PT-76能打穿谢尔曼,谢尔曼能打穿PT-76。
参加战役的PT-76数量不多,而且后方也没有预备队,打一辆少一辆。减少损失的办法就是——夜战。国军的谢尔曼当然没有夜视仪,单方面战场透明。
1953年4月17日,太阳升起的时候,国军的高雄市外防御彻底崩溃。在这里的第1兵团第3军,将两个师放在市区外的防御阵地,经过一晚上的战斗,这两个师已经不存在了。
仅存的第3军第9师龟缩在高雄市区,而且第9师的坦克营昨天晚上出城作战,也基本报销了。
“中华民国的军队在中-共军队面前完全无法抵挡。”
东京的联合国军司令部,克拉克上将摇摇头。这几天台湾岛上的战报他是越看越凉。
“唯一阻碍中-共军队推进速度的是他们需要休息和睡觉。除去休息、睡觉,或许还有搭建桥梁的时间,中-共军队只要向前运动,就一直在毫无阻碍地推进。……这也正好说明了我的反对意见是正确的。绝不应该向台湾增援。”
第五十六章,高雄往事
随着太阳升起,在过去的一夜打崩了高雄外围防御的20军和26军井然有序地后退了6到8公里。
太阳出来了,天亮了。
不后退一点,高雄要塞就得发威了。
“高雄大规模营建要塞体系是从1937年开始的,最初日军将高雄要塞定为三等要塞,要塞司令是一个大佐。1940年升格为二等要塞,1943年升级为一等要塞,日本投降时要塞司令是村田定雄少将,要塞下辖的日军除了一个重炮兵联队和运输部队三千人外,还编制一个守备的独立混成步兵旅团。现在高雄要塞的炮台群一共装备各种口径的火炮206门,最大口径的火炮是280毫米。”
在北京的战情中心,唐华其实只是在随意讲讲高雄要塞的历史故事,关于要塞的的情报,其实前线已经掌握了。
高雄的防御体系,在去年11月粟峪制定作战计划的时候唐华就给了个大概模样,此后经过前敌侦察、空中侦察几方确证,对防御火力的标记算是比较准确了。要塞炮位图不但厦门前指有一份最完整的版本,战前渗透上岸的特种小分队手里也都有地图。
“280毫米,那么大一个炮口。”聂帅两只手张开,比了一下280毫米是多大的尺寸。
“不过这个280毫米炮是短管的榴弹炮,射程还不到8公里。”唐华说,“高雄要塞的主力火炮还是150毫米的日制加农炮,射程很远,四五式150加的射程有21公里。另外日军还把在菲律宾缴获的美制155毫米加农炮也搬了过来,高雄要塞一共装了4门。日本在高雄要塞布置280毫米榴弹炮,是因为这个要塞是以陆防为主、海防为次的城市要塞。”
高雄要塞1937年开始建设时,是以海防为主、陆防为次。到1943年,日军认为台湾岛面积很大,陆地炮台无法覆盖全岛,美军完全有可能从设防较弱的海岸线登陆,然后集结部队围攻高雄,于是就大力加强高雄要塞对陆地的防御能力。
其实严格来说,台南市的台南炮台也算是高雄要塞的外围炮台之一,但这个只有8门120、127毫米炮的炮台前天已在解放台南时被端掉了。现在高雄要塞的炮台有十几个,分布在寿山、左营、半屏山、龟山、荒鹭、凤山、大寮、东港、石头营炮台。当然,要塞炮最密集的地区是高雄市寿山南麓的要塞司令部。
200多门火炮总的来说是比较难缠的,4月16日夜到4月17日凌晨,高雄要塞就开过炮,只是乌漆嘛黑的环境,只能凭前方步兵报告的敌军来袭位置开火(步兵的报告还经常不准),对20军和26军没造成多大伤亡。但天亮了高雄要塞的的炮击就会准确很多。
至于海上方向,虽然高雄的国军军舰一大半逃光了,要塞又是主要面向陆地防御,海防是次要功能,但他这个“次要功能”也能充分劝退现在萧晋光手中那些小破海防舰。
“高雄这个要塞,1947年出过一件大事。”总理说。
聂帅:“二二八。”
……
二二八事件(起义)的导火索是1947年2月27日,国军在台北抓捕走私,台北市天马茶房前稽查队当众枪杀一个烟摊小贩。2月28日,民众前往台北行政长官公署(那时候蒋介石还在南京,没逃到台湾)情愿,卫兵开枪打死一片,由此引发全岛暴动。
高雄这边,国军宪兵占领高雄车站,严重影响市民生机,市民和学生组织决死队、雄中自卫队。决死队试图夺回火车站,学生自卫队围困高雄要塞的司令部,只手持木棍叉子的学生不是进攻要塞,只是要向司令当面抗议。3月5日,高雄要塞的司令彭孟缉以日语要求学生缴械投降退出要塞司令部警备区,否则炮击整个高雄市区。学生不缴械,彭孟缉真的下令开炮了。高雄要塞的要塞炮、高射炮猝然炮击高雄市区、扫射要塞司令部附近的鼓山一带街区。这要塞炮、80毫米120毫米高射炮平射的威力不是吃素的,高雄市民死伤过万,其中死亡高达3000人,史称“高雄镇压”,彭孟缉被称“高雄屠夫”。
二二八事件的主要起因是国党残暴统治激起台湾的民众反抗,严格来说并没有有系统的台独诉求——无差别殴打攻击外省人只是游行示威规模太大,群体情绪失控的结果。但二二八让台人对中国(国府)感到极度失望,这是后来台独运动兴起的重要原因。
在我们这边,二二八纪念日的时候官方要么不评价,如果新闻联播里出现对二二八事件的评价,基本都是正面的。
……
总理:“彭孟缉应该被李宗仁控制住了吧?”
“控制住了,和毛人凤关押在同一所监狱。”唐华说,“这个彭孟缉在蒋介石逃台后拼命巴结蒋介石和他的嫡系班子,如愿当上了台湾警备总司令,后来被调到担任阳明山革命实践研究院主任,李宗仁到台湾第一天就把他抓了。”
聂帅:“等台湾战役结束,台湾全境解放,就该好好清算一下彭孟缉他们这些人了。”
蒋介石在台湾做过的烂事,看起来都是给解放台湾后做群众工作铺的垫脚石。现在唐华一点也不担心之后台湾的群众基础,还用问么,肯定是支持我党。最大的反动派头子已经死了,下面几个没干人事的国军高官一个一个地清算公审,该枪毙枪毙,群众的问题就能解决一大半。这里的群众说的主要是台湾的工业人口——日据时代台湾的工业化完成率可是不低于东北地区的。蒋介石拿到台湾这几年,台湾的工业化是倒退了,但我们动手还比较早,应该还没有倒退到最低线。
……
厦门前指。
“左营军港已经被我炮兵覆盖控制了,不过,左营港里头也没有国军的军舰了。”
章震指着地图上的左营军港。左营港在高雄市北六七公里的地方,现在我军要想冲进左营港,会被高雄要塞的炮群覆盖,但我方的榴弹炮也可以覆盖左营。左营军港唯一一艘没叛逃的国军军舰已经向南转移,躲进了高雄商港,而且只是一艘千吨出头的美制护航驱逐舰,对我军没有太大的威胁。
粟峪:“对高雄市区的进攻要停歇一个白天。但是在总攻之前,我想最好还是迂回绕过高雄市,打他南边的屏东。”
粟峪指着的屏东在高雄市东南,这个小县城别的不多,就是机场多,现在国军正在使用的就有三个。相比之下高雄市也只有一个机场(当然高雄机场比较大)。
章震:“迂回攻击屏东能够瞬间消灭国军南线半数的空军力量。不过,如果要出其不意地快速迂回奇袭屏东,需要两栖坦克和两栖装甲车组成一个突击分队。突击路线是先翻越这里的山区抵达旗山老街,从旗山老街再南下,越过下淡水溪也就是高雄和屏东的边界,就能冲入屏东的小平原,三个机场都很好找。”
粟峪看看刘业楼:“空军今天白天和夜间能炸掉多少炮台?”
“这取决于陆军的特种小分队……好像他们已经有一支小队渗透进了龙虎塔,那么就可以解决这里,这里,一共两个炮台8门重炮。但还是要看今天高雄上空的空中作战,如果我们能压制国军的战斗机,那么空军就可以用图-2加无线电制导炸弹过顶轰炸,炸炮台、炸机场都有效。”
……
台湾南投县。
上一篇:重生之老婆孩子热炕头
下一篇:华娱之黄金年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