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风流小地主 第658章

作者:吃货胖子龙

也就是默写填空经书,标准答案就是《五经定本》。李忘忧觉得,那些连帖经一科都要作弊,甚至企图夹带经书入场的考生,十有八九就是与自己前世一样,学渣无疑。

考完基础的帖经,便是考作文,也就是诗赋考试。

做一篇赋、一首诗,这也是进士科考试最难,也最看重的考试内容。

最后是五道时务策考题,这倒很像后世的公务员考试,针对实务,要求考生做出策论。

唐初无论是李二还是房玄龄、杜如晦、长孙无忌这些大佬,其实都是很务实的。进士科考的内容,更看重这些考生的能力,而非明清两代那般,靠一篇空洞无物的八股文取士。

李忘忧陪着李二,与一众大佬进了礼部考院,在礼部尚书卢宽的陪同下,开始在考场之中四处巡视。

一千多名考生,此刻正在进行帖经的考试。

李忘忧放眼看去,这些考生的表现,其实大抵与后世学生考试的时候没什么区别。

学霸如上官仪、刘仁轨这般,必然是专心致志,奋笔疾书,脸上表情都散发着一种此题So easy的光辉。

这种表情,曾经是李忘忧最痛恨的。

而那些咬着笔杆子,做苦思冥想状,脸上表情挣扎不已的,甚至有些已经开始神游天外的,显然是学渣无疑。李忘忧当年也是这般,所以太清楚这种表情是什么含义了。

想到自己上学时,被考试折磨的情景,再看看眼前这些大唐考生,李忘忧一时没有忍住,噗嗤一下笑出声来。

李二暼了他一眼:“子忧,为何发笑?”

李忘忧不由面露尴尬,只能含糊答道:“嘿嘿,没什么,只是见到有些考生,似乎有些有趣。”

“哦?有何有趣之处,你倒说来听听?”

李二居然还追问,让李忘忧一时语塞。他总不能说看那些考生,想到了自己当初也是学渣吧?

李忘忧只能指着那些学渣说道:“叔叔,你看那些考生,咬牙切齿的模样,知道是说他们在苦思冥想,不知道还当他们与这考卷有仇呢。小侄看得有趣,故而发笑。”

李二寻他手指的方向望去,果真有几名考生,脸上的表情异常狰狞,让李二也看得不禁莞尔:“呵呵,什么苦思冥想,朕看来就是往日里温书不用心,此刻真抓耳挠腮想如何作答吧。”

李忘忧说道:“嘿嘿,这便是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嘛。”

他随口说出这话,倒是又让李二与房玄龄等人连连颔首:“子忧这话说得甚妙!韵味无穷!果真是书到用时方恨少!”

李二看看那些考生,又朝李忘忧说道:“子忧,承乾与青雀的学业,你这做师长的可要认真督促他们,切不可像那几位考生一般,书到用时方恨少。”

李忘忧连忙点头:“诺,叔叔放心,小侄一定督促他们二人,好好学习,天天向上。”

李二闻言倒是笑了:“子忧这话倒是有趣,哈哈,好一个好好学习,天天向上。嗯,这读书便当如此。”

房玄龄也笑道:“看子忧今日说这番话,言简意深、句句珠玑。子忧,你可是最近又写文章了?不若念来与老夫听听?”

李忘忧一头瀑布汗,他刚才也就是那么顺嘴一说而已。尤其好好学习,天天向上,那可是后世老师家长的口头禅,哪里就让李二与房玄龄他们看出那么多深意来?

不过李忘忧被房玄龄这么一说,倒是想起了,貌似刚才自己说的两句话,似乎都是出自韩愈《古今贤文·劝学篇》中的内容。

后世“好好学习,天天向上”这话,因为主席为一名小学生题词,而响彻华夏,但其最原始的出处,却是唐代韩愈的文章。

李忘忧学习韩愈《劝学篇》时,每每读到这句好好学习,天天向上,就总有种不和谐感,感觉是现代口号穿越到大唐去了一般。

看来在向韩愈这位大佬的《师说》下过毒手后,今日免不了要再将那《古今贤文·劝学篇》一并给贪墨了。

李忘忧在心中默默对韩愈说声抱歉后,脸不红心不跳的朝房玄龄微微点头:“房公,倒是近日做了一篇文章,名为劝学。”

房遗爱抚掌叫好:“哈哈,果然被老夫猜中了,倒是许久未听子忧的文章了。子忧的《爱莲说》、《陋室铭》、《师说》以及那《卖油翁》,老夫可是爱不释手,每日都要研读一番。看来今日老夫又有下酒的佳作了。”

杜如晦与卢宽也是一脸期盼:“不错,便是如此。子忧快快念来,若是与你之前几篇文章一般,老夫今日请你去酒楼畅饮!”

716 开国际玩笑

李忘忧很是装逼的咳嗽一声,心中再次默默对韩愈说声抱歉,才开口念诵道:“枯木逢春犹再发,人无两度再少年。……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好好学习,天天向上。……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师傅领进门,修行在自身。熟能生巧,业精于勤。”

一篇两百多字的《古今贤文·劝学篇》念完,让李二与房玄龄等人都开始琢磨其中滋味。

韩愈的这篇文章,说不上词语多么优美,但却如房玄龄之前所言,言简意深、句句珠玑。

后世的许多名言俗语,李忘忧也是在学过这篇文章后才知道,原来都是出自这篇二百多字的短文。

什么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长江后浪推前浪……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之类,几乎每一句话,后世人们都耳熟能详。

一篇文章,能传颂千年,可见其不凡。

这篇《劝学》,听得李二不住点头,击掌叫好。

房玄龄与杜如晦立刻进言道:“子忧此文,当真是发人深省,字字珠玉。与劝学一道,无出其右者!陛下,臣请陛下颁下敕旨,将子忧此文发行天下,应让世人熟读背诵。”

卢宽更是一脸激动,朝李二躬身一礼:“陛下,臣有个不情之请,能否请陛下将户县伯这篇劝学亲笔写下,臣想让工匠将其刻成石碑,立于礼部考院外,让诸生都将户县伯这篇劝学铭记于心,时刻提醒自己。”

李二对此自然是笑着点头应允,卢宽立即示意礼部官员送来笔墨纸砚,请李二挥毫泼墨。

李忘忧对于众人的夸赞,倒是丝毫惭愧之意都没有,抄袭那么多次,他的脸皮早已堪比长安城的外郭城城墙了。

今日恰逢其会,李忘忧趁着李二心情不错,便又开口说道:“叔叔,小侄最近打算在定周村旁,建所学校,准备招收学生,传道解惑。不知叔叔能否允许,小侄请工部的工匠去帮小侄施工?”

“哦?子忧你打算建的这学校是何意?传道解惑?可是私塾?区区一个私塾,你也好意思找工部帮你?”李二不解问道,在他看来,私塾能有多大规模?不过几进的院落罢了,为此就动用工部,实在是太小题大做。

李忘忧抓抓脑袋,有些不知如何与李二解释学校这个词。

古代的教育机构,被称为庠、序、学、校、塾等。

但学校这词,却是到民国时期才出现的。

清末办的近代教育机构,称为学堂,到了民国改称为学校。李二与房玄龄他们自然不懂,但却也能通过“学”与“校”这两个字,大概猜测出其意义。

李忘忧摸摸鼻子,讪笑着说道:“嘿嘿,叔叔,并非私塾,小侄打算建的学校,嗯,其实就是书院。”

华夏历史上,最早的书院,是李二的曾孙唐玄宗李隆基所创办的丽正书院。不过书院一词,李二等人倒是理解。

“即便是书院,子忧你也不至于要请工部帮你施工吧?”

李忘忧摇头:“非也,叔叔,我那书院,占地可不小。嘿嘿,不瞒叔叔,小侄规划中,书院占地近千亩,各种建筑数十栋,加上湖泊、亭台楼阁什么的,这工程量可甚是巨大。故而小侄才想请工部的官员与工匠帮忙修建,叔叔放心,一应花费,都由小侄自己出资。”

他这话,倒是将李二与房玄龄、杜如晦等人都吓了一跳。

占地一千多亩的书院?

这是在开国际玩笑吗?

国子监、弘文馆、崇文馆加起一起加在一起,占地恐怕还不到百亩,李忘忧他居然要修一座占地千亩的书院……

李二还以为自己听错了,瞪着眼睛看向李忘忧:“子忧,你再说一遍,准备建的书院有多大?”

“一千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