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之八十年代新农民 第681章

作者:金01

三晃两晃两人就晃荡到了楚国义的门市前。

楚国义最近这一个月发了狠,不但弄到了五台缝纫机还招了好几个人,同时一狠心借钱买了一辆三轮车,来回骑自行车一个是慢再一个是自行车已经满足不了载货量的要求了。

他的服装厂也采取了峰凤服装厂的流水线式作业,一天的产量终于过百了,如果算上加工裤子,一天也有一百几十件的产量了。

现在楚国义正忙着把今天的尾货销出去,当万峰和栾凤走进来的时候,他正好把最后几件衣服打包给了一个商贩。

“老楚,忙呢?”

“忙完了,还是你们好呀,这都开始逛集市了。”

“呵呵,我们可没你这么大的利心,我们是该休息的时候就休息,钱又不是一天赚的。”

“你们现在有资格站着说话不腰疼了,我现在还不行,最近拉了四五千饥荒,不拼命不行呀。”

买缝纫机买三轮车加上进布匹,万峰觉得楚国义没有说谎。

“这点饥荒你一个月就还上了,有啥担心的,赶紧回去给人家有婆家的姑娘放假吧。”

“嘿嘿,我家的人就这样好,全是结婚的,没姑娘不用放假。”

就算都是结过婚的,端午节就不放假了?赚钱不要命了。

从楚国义的屋子出来,两个人又晃荡到了二区。

这里就是那些工厂聚集的地方,不过此时很多门市都锁门了,这说明人家都回家过节去了。

但是东丹轮胎厂的门市却还开着门,而且还有生意。

打理这个门市的是两个三十多岁的中年人,他们平时住在一户人家里,没有住在旅饭店里。

“李师傅,怎么没回去过节呀?你们厂子应该给你们放假呀!”万峰甩了两支烟过去。

“小万老板,不瞒你说厂子是给我们假了,而且还报销回去的路费,但是我们没走。我们都是成家的人了,也不用往家叫媳妇啥的,留在这里兴许买一条两条轮胎呢,这不刚才我们就买了两条拖拉机斗胎,我们要是回去这两条胎的生意不就完了。”

“过节是传统,不能为了卖钱就把传统丢了。”

“唉!小万老板,我们厂子怎么回事儿别人不知道你还不知道吗,要不是有你们的订单我们现在估计就去要饭了,所以我们觉得现在能帮着厂里卖点东西就是帮助我们自己,厂子如果不行了我们岂不都不行了。”

说的是这么个道理,不过厂子不行了也不代表你们就不行了,说不定厂子不行了你们被逼着做买卖还发财了呢。

不过这话万峰就不能说了,这不打击人家的积极性吗。

这个门市总得来说在这里经营的还可以。

附近几百里范围内的商贩们有不少都买了三轮车。

半封闭的三轮车才两千五,一小时跑四十几公里还烧不了多少油,这对这些商贩进货什么的简直就是太方便了。

所以从三轮车一出来,这些商贩就眼红了,有些就算没钱也借钱买一辆。

唯一不好的是新车出厂的时候没有备胎。

这对这些商贩来说缺少一种心理上的安全感。

不过虽然三轮车厂没有备胎但是却承诺如果他们自己买了备胎,机械厂仅仅以成本价出手车内圈并且给免费装胎。

于是,轮胎厂的门市就这么有了生意。

只要机械厂卖出一辆三轮车,他们就能卖一条备胎出去,到现在为止他们也卖了几十条车胎出去了。

第六百三十章 世界安详而宁和

两个没心没肺的家伙从李师傅的铺子出来就转悠到自由贸易区了。

这里是当地土特产以及一些收工工艺品所在地。

在这里做生意的人大多都是当地百姓,卖的东西无非鸡蛋鸭蛋水果花生蘑菇榛子一类的土产,再就是什么鞋垫手套刺绣等小玩意儿。

明天是端午节因此这里卖端午节的东西比较多。

往手腕脚脖上系的福禄线,往菖蒲上拴的小猴子,当然还有大小不一的挂粽。

挂粽是里面用纸壳撑个形状外面用五颜六色的毛线缠成的粽子,传说这种粽子挂在家里可以招财进宝。

看到这玩意栾凤才想起这东西没买。

尤其他们这种做生意更应该买。

粽子这个名词和挣有点同音,做生意的人自然要图个吉利。

这种粽子最小的拳头大,最大的有脸盆大,价格从一毛钱开始两毛五毛,最大的一块钱。

栾凤专门挑大的买,一口气买了七八个。

万峰翻着白眼一个手拎着三四个,买这么多这要往哪儿挂呀?要是没地方挂就挂她屁股上。

憋了半年多的栾凤似乎今天找到了花钱的地方,什么东西她都准备买点。

现在是五月红桃子上市的时候,就买了一包桃子,很没形象地在集市上啃。

五月红桃子的汁肉是红色的,这家伙一吃一嘴血葫里拉的。

栾凤毫不在乎,还不时回头调戏某人。

“你馋不?”

万峰两手拎着一大串粽子,根本倒不出手去抓桃子,也就只能看到某女人大快朵颐。

“我就和你逛这一次集了,下次逛集你爱找谁找谁去。”

“下次我也找你。”

这特么还被赖上了。

终于从集市里转悠出来,穿着背心的万峰都出了一身汗。

这种天气确实不适合逛集,太特么热了应该到大河里去洗洗。

回到家栾凤像花蝴蝶一样给这些粽子找悬挂的地方。

屋门下,厦子里。

“我姐就知道用地方,连个粽子也不挂就急着回家过节去了。”

在厦子里挂粽子的时候栾凤踩着凳子一边挂粽子一边嘟囔。

栾英是上午回去的,沈红军也买了一辆三轮车,按了个车棚,也算是有车一族了。

自从有了三轮车栾英和她的人就不在娘家住了,每天早晨来晚上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