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之八十年代新农民 第2032章

作者:金01

恒必达这条全自动生产线让南湾集团的生产线设计制造足足跨出了一大步。

当然,它可不是为了给设计生产线的人跨大步用的,它的本能还是制造汽车的。

不过生产线安装起来并不等于就能生产汽车了,这还得要统计能生产汽油发动机的材料,待材料许可才能生产出合格的发动机。

没有发动机一切都等于零。

虽然这条生产线还不能工作,但南湾集团的人可没打算让它闲着。

设计生产线的人受益了,其它部门的人也不甘落后,他们也要受益受益,因此每天到这里来学习的人络绎不绝。

搞发动机的学习发动机加工,外壳加工的学习对方的冲压机械装备,刷漆的则盯着这条线上的烤漆部分。

浅田信如临大敌,每天都死死地钉在这个车间里,生怕华国这群饥饿难耐的家伙把生产线拆了吞肚子里去。

这是在生产线这里的,还有聚集在图纸车间的人,对着这三款日笨车疯狂的研究,主要就是发动机变速箱离合器传动等关键部位。

学习吸收然后用到自己的车上。

不但依梦团队在这里,就是文光华都带着人来凑热闹。

两伙人弄弄就吵吵起来了。

“你们造卡车的跑这里凑什么热闹?你们又不造小车,这些东西对你们没什么卵用。”依梦团队的人质疑。

文光华团队的人反驳:“谁说不许来了?万头都没说话你们小车部门算老几呀?谁说我们不造小车,那天看你们小车部造得玩意不顺眼,我们也造一回给你们看看。”

“哎呀!竟然说我们造得小车不好,看看你们造得那翻斗车,那是什么玩意儿?”

“我们翻斗车怎么了?翻斗车就是翻斗车的样,难道把翻斗车造得像皮卡似的?哎!别说,尖头车要是造成皮卡那样子能不能好看呀?”

你看,这还吵吵出灵感了。

像这样的拌嘴经常发生,但持续的时间都不长,都知道这里不是吵吵的地方。

吵吵的时候双方泾渭分明,你一伙我一伙,井水不犯河水,各自横躺竖流。

但是研究图纸的时候不知不觉就搅合到一起去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你说你的理解他说他的想法。

说的融洽了双方一团和气,仿佛一家人都是兄弟。

抬杠的时候就分成了你我,互相吹胡子瞪眼。

如此循环,不知疲倦。

万峰看着都心累,这些混蛋,怎么就像一群三四个月大的二哈一样?

虽然用二哈形容这些人心肠比较黑,但不是没说出去吗!

自己当机立断买趁着不可多得的机会买下恒必达的所有设备这条路是走对了。

虽然恒必达的技术在日笨不是顶尖,但离日笨顶尖也没有多远。

有了这些设备和图纸,南湾集团的小车最低将少走五年的弯路,如果运气好,少走十年也不是不可能。

与浅田信的精神紧张相比,他女儿浅田和子就有点没羞没臊了。

难道日笨女人都是这么赤裸裸地表示自己的感情?

你对依梦有好感不要紧,也没人拦着你,但是你天天长他身边这就过分了。

华国女人都讲究含蓄,生怕人家看见。

她这倒好,生怕别人不住地她喜欢依梦一样,依梦走哪儿她就跟到哪儿,不知道是还以为你是他老婆呢。

万峰和她不太熟,不好意思说什么,反正也不耽误依梦工作,她爱当狗尾巴就当去吧。

浅田和子还在努力地学习华语,目的是给依梦当翻译,翻译那些设备图纸上的日语说明。

这不是一天两天能达到的,大多情况下依梦还要借助日语翻译。

每当依梦去问翻译的时候,和子都非常的不愿意。

因为那个日语翻译是一个挺好看的华国女人,最关键的是她才从渤海一个外语学校毕业,还没有男朋友。

这女人看依梦的眼神有点不怀好意,因此,每次依梦问那翻译问题的时候,她都会插到中间当电灯泡。

依梦虽然只有中学毕业的文化,但是现在正在自学高中课程,并且还报了一个函授班,据说现在已经快学到高三的课程了。

他的志向是通过自学学到大学的水平。

他很清楚自己如果不拼命地充实自己,再过几年就会被淘汰出核心层。

毕竟从去年开始,就有渤海理工的大学生来集团了。

前两天还来了一批,虽然只在这里待了两天就回去了,但过几天他们就会成为南湾集团的正式员工。

他没有压力才是怪事儿。

万峰承诺,如果他学到大学的课程,就送他到渤海理工去当旁听生深造。

依梦今年才二十四岁,人长的也不错,还求上进也受老板的器重,这样的男人有女人喜欢是非常正常的事情。

有眼光的女人还是有的。

第1825章 立志要当运动健将

又一个八月到了,将威村又开始筹备运动会了。

去年万峰提议的运动会将成为将威的一个传统的体育项目继续保留下去。

举办资金已经协议好了,以众筹的形势筹集资金。

举办地点选在将威学校。

将威那名字铿锵有力的会计赵钢梁同志拿着小本子开始募捐了。

因为将威企业太多,募捐点资金真不是问题。

正是因为多的原因,因此每一家企业用不着捐款太多。

本着人人都有参与的精神,村里规定每个企业的募捐资金不能多于三十,全凭自愿,爱捐就捐,不爱捐也不强求。

这些募捐到的资金会全部以奖品的形势发放到获奖运动员的手里。

三十二十的哪个企业都没当回事儿,也没人不捐,这么点钱不捐传出去还不够丢人的呢,还有要多捐点的还糟到了拒绝。

就算这样,经过两天跋涉的赵钢梁依然募捐到了一万六千多块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