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尽焚
李承乾示意管力士将那一盆子冰交到李世民跟前,李世民手碰着冰,惊讶的问道:
“这……这是怎么一回事?高明,你与我说说!”
李世民问的,大概也是众大臣想问的,因为他们也想知道,为什么这石头放到清水之中,水就变成了冰块。
“陛下,这是硝石,当硝石碰上水的时候,会化成冰!这是大自然的馈赠!”
“什么!还有这等事?你是怎么知道的?”
“儿臣也只是偶然发现。”
“好好好!怪不得你向朕要那硝矿的开采权,我还是小看你了!不愧是我儿子,做事十分有条理。然后呢?”
李世民接着问道。
李承乾回应道:“儿臣便和外面的人合作,由他们开采这些硝石,并制成冰,扣去国家税收之后,而我只取一些利润。而那商人也是十分上道,直接将我东宫的冰块供给上了,陛下前段时间的冰块也是那商人所提供!”
李世民怎么可能去注意这些事,因为这些都是下人做的,所以当李承乾说起的时候,他颇为震惊。
李承乾接着道:“而冰块一旦不用,会直接化掉,为了防止融化,我便用了,其实算一算,这些冰块的造价并不高,所以,这何而穷奢极欲之说?”
李承乾话一落音,所有人都点了点头表示,似乎就是如此。
这下王贵妃三人哑然了,如果前三被李承乾反驳了,就算是第四第五成立,李承乾最多只受到一点惩罚,不会被弹劾。
王贵妃有些着急的说道:“那你钱赚得不少吧?”
李承乾依然不紧不慢的说道:“钱?不不不,我没钱!因为那些钱现在全部投入安乐坊中,每当看着人们幸福的目光,我就感觉到十分满足!”
李承乾说这话的时候,也不觉得脸红,可以说他完美的避开了王贵妃的狙击。
并且让众大臣反而觉得李承乾做得好,做得不错,至于装修豪华,这个见仁见智,毕竟便宜的材料也可以造成豪华感觉,关键在于设计上面。
“陛下……”
王贵妃无语,向着李世民求助,不料李世民却是说道:
“嗯!这段时间我就觉得冰块用之不尽,原来是你小子送的,不错不错!所以物以稀为贵,既然冰块多了,那么就不算贵,就和平常我们吃饭一般,所以,这穷奢极欲,不成立!”
众人哗然,毕竟李世民的判断从来没有错,明眼人都看得起来,李承乾的解释没有错。
李承乾十分满意的看了看王贵妃、许敬宗还有张亮。
此时三人觉得十分气愤,可是他们又找不到观点反驳李承乾。
“如果你们三人觉得我说的有错,随时可以查!我奉陪到底!”
李承乾如此说道,如此霸气的反应,让众人觉得解气,特别是管力士更是解气得很。
李承乾接着说道:“那第四点,说我无情无义,怎么不说我严格要求他人呢?我为的是让自己的弟弟能够有更高的造诣,严格要求他们有错吗?嗯?我让他们下地里干活,那是为了从小事做起,让他们知道农民的辛苦,同时还可以锻炼他们的身体,这有错吗?嗯?”
这……似乎没错,所以这第四点依然不成立。
众臣也表示出自己的看法。
他们说道:
太子殿下严格没有错!
王贵妃,你们一定是哪里搞错了!
是啊,太子如此作为,非旦没有受到嘉奖,却要受到质疑,我为他感觉到不公!
“这第五点罪状,我也不认可!”
前面四条都被李承乾给反驳了,剩下了最后一条,当他说出之时,所有人都竖起耳朵倾听。
第175章 丹书铁券便是免死金牌(第四更)
王贵妃等人哑然,任她们也没有想到会是这样的结局。
同样,对于李承乾又是高看一分,就现在而言,仅有第五点可以告他,但这第五点当真是不痛不痒。
群臣也为之感觉到震惊,佩服李承乾的口才,他可谓之可以将死人说活。
凡是不利他的一切,都将被他变得有利。这可不是谁都能够做到的。
他说得是严丝密缝,丝毫没有破绽,就算是破绽,也只是小小的,对结果造不成威胁。
李承乾清了清喉咙,提高了音量。
“这第五点,公然呼喝,无视朝堂,我也不接受!为什么呢?你们都是成年人,而我才多大!我还是个孩子!我不提高音量,如何和你们对等?如何让你们听到我的话语?请问我说的对与不对。”
他利用了自己年纪小的缺点,却因此变成了一个十分有说服力的优点,恐怕没有人能想到,做到这一点。
长孙皇后道:“陛下,高明说得似乎没错,他还是个孩子,你们对他的要求未免也太高了吧?而且他还没有犯错,相反的做得却是利国利民的好事!如此好的太子,不能被质疑!”
长孙皇后的话引得众臣点头称是。
房玄龄道:“是啊,太子殿下为国为民,还教导五个皇子,用心良苦,那才是我大唐之根本,让我皇家更兴盛!”
杜如晦亦是说道:“我赞同邢国公的看法,陛下,我觉得太子殿下不能被弹劾!”
“这事确实是为太子没错!”
“太子被冤枉了!”
……
“恭喜宿主,获得二十点积分!”
“恭喜宿主,获得二十点积分!”
“恭喜宿主,获得二十点积分!”
……
当李承乾说完第五点的时候,引得众多大臣们惊讶,同时他们的震惊情绪也达到了顶点,近三千积分到手。
不等李承乾反应,长孙皇后说话了。
“陛下,太子如此用心良苦,我觉得应该赐予丹书铁券以作奖励!那也不算为过!”
长孙皇后的话一出,让得众臣为之震惊。
因为大家都知道丹书铁券是为何物,那可是后世人所谓的免死金牌!
“丹书铁券”有了免死的权限,最早在南北朝时期。早期铁券免死次数大多在三次以下。从北魏至唐代,免死次数不断增加,唐代后期,受赐铁券者的子孙甚至可以凭铁券免死一至三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