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天不负01
陈建功摇摇头:“没呢,校团委以学生会的名义给沈先生写了信,还没回信。”
“但是我估计沈先生大概率是同意的。”
“那你这找我是?”
李长河有些不解,他也见不到沈先生啊。
“五四文学社成立,你身为咱们北大的作家,到时候肯定得入社啊,校团委让我联系你。”
“一个是入社,还得当个副社长,要不然你都不当,别人是没法当的。”
陈建功冲着李长河说道。
李长河叹了口气:“好吧,这活我接了!”
“那咱们这个文学社框架现在都定了?”
“差不多吧,按照团委和学生会的想法,学校那边会指派一个人当名誉社长,然后团委这边安排张幼华老师当社长,副社长暂定的就是你,我,还有邹士方”
“再一个,就是聘请朱光潜,季羡林,曹靖华,章庭谦等几位先生作为顾问。”
陈建功跟李长河说着文学社的框架。
李长河听完之后,忍不住咂舌。
“这学校支持的力度确实够大,规格也够高。”
朱光潜季羡林那就不用说了,曹靖华先生那也是著名的文学家和翻译家,章庭谦更不用说了,这位是鲁迅的至交好友。
鲁迅笔下的川岛先生就是他,他的笔名就是川岛。
“那肯定啊,到时候咱们文学社的杂志《未名湖》那是要一炮打响的。”
“对了,到时候你可得给写个文章啊!”
陈建功冲着李长河叮嘱说道。
李长河有些头疼,好家伙,又是要文章。
“行吧,我这几天琢磨琢磨。”
《未名湖》这种杂志写小说可不行,这种学生杂志,得想点其他的。
头疼啊!
“你们俩在后面,嘀嘀咕咕的聊什么呢?”
邓家祥从人群里走过来,好奇的问道。
他是经济系的才子,虽然没考文学系,但是也很有文学功底,可以说如果不是政经系出了个李长河,邓家祥妥妥的就是政经系的才子。
他跟陈建功也是熟识,也是文学社的人。
“这不是咱们正准备恢复学校的五四文学社嘛,建功正跟我说呢。”
“这我知道,不是说还要办个新杂志?”
“对,暂时命名为《未名湖》,到时候家祥你可得踊跃投稿。”
“什么投稿?什么办杂志?你们要办杂志?”
这时候,走过来的刘伟也好奇的问道。
李长河见状,又解释了一番。
“哦,文学社的杂志啊。”
刘伟点了点头,然后忽然又开口说道。
“长河,你说咱们经济系,能不能也办个自己的杂志?”
“你们经济系也办杂志?”
一旁的陈建功有些诧异。
“经济系也可以办啊,我们不搞文学创作,我们写经济稿件。”
“咱们现在老是办黑板报太浪费精力了,而且黑板报的版面太小,我们不如也搞个杂志啊!”
刘伟这时候越说越觉得靠谱,然后回过头,扯着嗓子开始喊了起来。
“哥几个,先别聊了,咱们说点正事,咱们经济系,自己也搞个杂志怎么样?”
“搞杂志?”
“怎么搞?”
“在哪里办?”
一群人这时候议论纷纷的讨论了起来。
李长河见状,有些诧异,这本来陈建功跟他商量着五四文学社的事情,然后怎么一会变成经济系要办杂志了。
不过一群人的想法通过的很快。
因为他们发现,办杂志真的没什么难度。
什么油印啊,排版啊,美工啊这些工作,都有人会。
李少民就能兼职美工,班里的D支部宣传委员王建也会排版油印,最后缺的无非就是纸张和稿件。
稿件嘛,当然是经济系的同学自己出了,纸张大家商量着凑钱买。
然后等回到宿舍的时候,办杂志这事就给定下来了,一群人连名字都给想好了。
《学友》
而回到学校之后,一群人也不觉得累,而是集体凑在了李长河他们宿舍,继续聊着办杂志的思路。
“长河,你这一路没说话,你倒是给点意见啊!”
看李长河一直没怎么参与意见,刘伟冲着李长河问道。
李长河笑了笑说道:“我在构思一个事,我打算在《学友》上面搞一个专题,让大家一起参与。”
“这个专题,就叫《大国崛起》”
(今晚没了)
感谢天狼%歸山笑紅塵的打赏,顺便求一波月票,咱们新书榜月票看能不能冲一冲啊!
第119章 大国崛起系列
“大国崛起?”
“什么意思?”
听到李长河开口,宿舍里正在热烈讨论的几个人这时候不约而同的停了下来,然后好奇的看向了李长河。
“虽然学校没有给我们开西方经济学课,但是这个学期大家应该都看过一些资料,也知道西方经济的一些事情。”
“从大航海时代到现在,全球一共出现了差不多九个影响世界经济的大国。”
“从时间线来说,就是葡萄牙,西班牙,荷兰,英国,法国,德国,日本,美国以及苏联”
“这九个国家各有不同,但是无一例外的是,对于当时的世界经济,都有着重大的影响。”
“我觉得我们可以从经济的角度,分析这几个国家的崛起与消亡!”
“可是,这里面大部分国家,都是资本主义国家吧!”
一旁的李少民犹豫了一下说道。
现在国家对于资本主义国家还没有一个明确的态度,但是前些年毫无疑问,那都是敌人。
就连北大的经济学研究生课程里面关于西方的经济学,都叫【资本主义经济批判】
“我们只是从经济的角度去研究它的兴盛与衰亡,这叫什么,这就叫研究它们的本质,发现它们的弱点,然后公布出来!”
“要知道当年马克思也是在资本世界之中透过亲身研究和实践,才写出了《资本论》”
“更何况据我所知,今年咱们的高考经济系开了两个专业,除了咱们政经专业之外,又多了一个世界经济专业。”
“这说明什么,说明上面对于世界经济已经关注起来了,不然不可能新开个世界经济专业。”
“当然,这个只是我个人的一个想法,大家有兴趣的参与,没兴趣的也可以不参与。”
李长河温和的说道。
北大以前有世界经济系,是在前些年一位伟人的指示下开办的,只是后来因为特殊的原因又关掉了。
如今1978年的高考,北大的经济系招生,已经扩展到了两个专业,一个他们政治经济专业,一个就是新增的世界经济专业。
在李长河看来,这本身就是一个风向的标志。
“这有什么,咱们反正是校内杂志,咱们自己办的,又不是公众杂志。”
“我觉得长河说得对,就算是资本主义,咱们也得先研究透了才能发现它们的不足。”
“这就叫知己知彼,百战百胜。”
“这个专栏挺好,我参与,我就研究英国的资料。”
刘伟胆子大,还是班长,他率先开口支持了李长河。
“那还有什么说的,那就写呗,我也参与,我写德国。”
作为李长河的第一老铁,海文这时候必须站出来捧场了。
“那我写日本。”
“我写法国”
“我找西班牙的”
很快,一个个同学分好了国家。
李长河笑了笑,随后说道:“这个不着急,而且说实话,研究一个国家的经济兴衰,也不是三五本书就能查全面的。”
“反正咱们这个杂志还没办起来,我的意思是,咱们先把这个《大国崛起》系列做成预案。”
“到时候如果有其他感兴趣的同学想参与进来也可以,我们每个国家可以分成一个研究小组,到时候大家相互讨论,甚至各个小组之间也可以一起讨论。”
“比如说,西班牙经济的破灭,跟它的无敌舰队被英国打败有很大的关系。”
“而日本战后的崛起,跟美国的扶持也有着密不可分的关联。”
“我希望大家做到的是,抛开民族情绪和阶级立场,从一个经济研究者的角度客观的切入,描述它们的过往和现状。”
李长河认真的冲着这些同学说道。
一群人纷纷点点头,觉得此刻李长河说的确实在理。
“行,我觉得长河说的有道理,这个事我觉得可以作为我们《学友》的开篇之作。”
“如果真成功了,我觉得咱们《学友》也未必就比文学社的《未名湖》逊色。”
刘伟这时候也兴奋的说道。
他们经济系现在在学校里地位太低了,人家中文哲学这些都不怎么带他们玩。
以前还有个法律系的难兄难弟排在他们下面,现在好了,人家法律系一跃而上,成了保密级别极高的专业,这一看就是国家要有用啊。
也就是他们经济系,多亏出了个李长河,给他们挣了不少面子。
现在长河提出的这个大国崛起系列,刘伟觉得是个很好的方向。
看他们又兴致勃勃的讨论了起来,李长河微笑着躺在了床上。
《大国崛起》这个系列,前世的时候是央视做的纪录片,李长河一开始也是想把纪录片内核还原。
但是后面他又改主意了!
因为这个纪录片拍的很早,是2006年拍的,那个时候国家对于西方的认知,跟后来仍然有很大的不同。
李长河觉得这个纪录片的滤镜依然明显,也或许是国家级媒体,所以很多深入的东西他们并不能展示。
李长河觉得这个时代的人们对于世界的认识一直以来都是不客观的,很容易受到风向的引导。
比如说现在,很多人还觉得西方是敌人,是对手,但是再过几年,一下又变成了天堂,变成了自由之光。
从一个极端,一下走向了另一个极端,也由此催生了后世大量的公知,无脑吹捧。
李长河没想过改变大众的认知,他一个人也做不了那么高大上的事情。
但是他可以借助《大国崛起》这个系列,纠正一下北大政经系同学,乃至其他系学生的认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