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天不负01
“琳琳,这是我发小沈君诚,也是咱们那片的。”
李长河大大方方的给两人介绍。
“他们家也是工业学院的?”
朱啉这时候诧异的问道,她下意识的以为李长河的发小就是一个家属院的。
“那不是,他们家中科院的。”
“对了,君诚,家里我大舅和舅妈回来了吗?”
李长河这时候冲着沈君诚问道。
沈玉秀跟沈君诚家里算是本家,虽然挺远了但是也算是远房亲戚,这也是小时候李长河跟沈君诚凑一块的原因,沾亲带故。
沈君诚点点头:“回来了,十一月才回来的,给我拍了电报,所以我今年才回来过年。”
“前些天我爸知道大姑和姑父也回来了,还说找时间过去走走。”
“这不我带着青雨过来买东西,刚才看着背影就像你。”
“青雨,还记得吧,我们家老幺!”
沈君诚将旁边的一个少女拉过来,冲着李长河介绍说道。
李长河看着有些干瘦的少女,认出了这就是当年那个小不点。
沈青雨年龄比李长河小五六岁,李长河跟她不算很熟,毕竟李长河十五六岁的时候她还是个屁大点的小孩。
再后来,李长河沈君诚去了农村,沈青雨那么小,是跟在父母身边下去的。
“长河哥,朱啉姐姐”
沈青雨老老实实的冲着李长河和朱啉喊了一声,看的出来,这小姑娘特别内向。
其实想想这些年的经历李长河也能想到,这种经历下的小孩,要么泼辣,要么就是内向。
“青雨都这么大了。”
“走吧,君诚,咱们找地吃饭慢慢聊”
王府井大街58号,一家老旧的四合院。
“萃华楼?”
沈君诚看着门口牌匾上的大字,有些震惊。
这可是八大楼之一的萃华楼啊,老京城里数得上的馆子。
“走吧,今儿个咱们尝尝鲁菜”
萃华楼源自八大楼之一的东兴楼,后来据说东兴楼里面的人另起炉灶创建了萃华楼,把东兴楼给踢出了八大楼。
李长河对八大楼没啥爱好,他只是单纯的喜欢吃鲁菜。
或者更准确的说,他上辈子就是吃鲁菜长大的。
当然,鲁菜菜系很多,有些高端的,李长河也是这一世才吃到的。
前几年的萃华楼,来吃饭得预约,从去年开始,没这规矩了。
不过这年头的萃华楼,来吃饭的依然不多,这里不要饭票,所以菜价自然贵。
“长河,咱们真的在这吃啊?”
沈君诚倒是不跟李长河见外,但是吃个饭来萃华楼,这也太高端了点吧。
“那当然,你回来了给你接风洗尘啊,吃点好的补补。”
看沈君诚精瘦的样子,就知道这几年油水肯定不足。
“来个葱烧海参,再来个芙蓉鸡片”
李长河熟练的点着菜,这时候胳膊却被拉了下。
正是沈君诚拉的他。
“怎么了?”
李长河以为他是劝自己少点几个,没曾想沈君诚却是开口低声的说道。
“长河,点个九转大肠啊?”
李长河听到沈君诚的话,有些诧异:“你要吃九转大肠?”
“那是鲁菜招牌菜啊,点个让我尝尝啊!”
反正李长河都带他进来了,沈君诚也不会跟他客气。
他们这种发小,从来不搞假客气那一套。
“行,那就再来个九转大肠,一个干炸丸子,酱爆鸡丁,再上个烩乌鱼蛋汤”
“主食就来两份四喜饺子吧”
李长河点的都是萃华楼的老招牌,味道也很不错,除了九转大肠。
九转大肠他没吃过,主要是前世那个“原汁原味”让他对这道菜再也无法直视。
上次张士奇来也点了这个,但是李长河是一口也吃不下的。
四个人,五个菜一个汤,不过在这年头不算超量。
因为这年头的人大部分油水少,能吃,尤其是沈君诚这种,饭量是很大的。
果不其然,饭菜一端上来,沈君诚就没客气,大口大口的吃了起来,还不忘给小妹沈青雨碗里夹。
毕竟他在乡下,也就逢年过节的吃点荤腥,每次还就分那么一点。
急头白脸的炫了一顿,沈君诚才舒服的坐在那里感叹的说道。
“我得多少年没吃过这么好吃的饭了。”
倒是一旁的沈青雨,虽然也吃,但是吃的细嚼慢咽的,没她哥那么没吃相。
“君诚,高考参加了吗?”
李长河这时候冲着沈君诚问道,不过其实他知道自己问也是白问。
果不其然,沈君诚摇头:“参加个屁,我们那大队长压根没给我们报名。”
“我们那帮知青跟村里关系处的一般,那老梆子给我们都是糊弄事。”
“不过话说回来,你现在让我考试,我也没戏,当年咱们上学那会哪认真学过啊,后面更是早都忘光了。”
沈君诚毫不在意的说道。
当年他跟李长河没下去之前虽然有学上,但是认真学习的没几个,那时候打架街溜子才是主流。
李长河要不是灵魂换了个人,他估计也考不上。
“那你在乡下没结婚吧?”
李长河这时候又低声的问道。
“那肯定没有,不过,哥们在乡下.嘿嘿”
沈君诚话没说的太透,只是笑着给了李长河一个自己体会的眼神。
李长河猜到了,这货保不齐在下面有相好的。
不过也是,这货长得也浓眉大眼的,体格也不差,放在这个年代,也算是相貌堂堂。
“总而言之,没结婚就好,我之前听说,上面好像在研究知青回城的政策了,这里面结了婚的最难办,没结婚反倒是好说。”
李长河低声的冲着沈君诚说道。
“真的?”
听到李长河的话,沈君诚眼睛一下亮了起来。
“长河,你可别骗我,我妈正考虑退休让我接班呢!”
这年头,很多知青回城的方式就是接班父母的工作,为此很多重要岗位上的人才都提前退休,为的就是让子女回城。
“不用,让舅妈留着工作,我估计最多到年底,这个事情肯定得解决。”
“你坚持住,到时候就可以光明正大的回来了。”
李长河冲着沈君诚认真的说道。
“其实就算你不说,我暂时也不打算回来的。”
沈君诚这时候叹了口气无奈的说道。
“我现在要是回来了,按照政策,青雨就得继续下乡,她这刚回城没几天,又要从转成农村户口,这不扯淡嘛!”
沈君诚气愤地跟李长河解释了一通,李长河才明白这里面的缘由。
感谢马克西姆小面球幻想金戈两位大佬的打赏,鞠躬拜谢!
第60章 精神病跟尿床症
这个时代的户籍政策有一个特点,就是子女随母亲的户籍走。
就像四合院里面的秦淮茹,当初是农村户口嫁到城里,所以她的三个孩子当初全都是农村户口,吃不上贾家的商品粮。
直到秦淮茹顶了贾东旭的缺,进了轧钢厂,三个孩子的身份才变成城镇户口。
而像沈青雨这种,当年跟着父母下去的孩子,自然也是随着母亲的户口走了。
也就是说,前些年,沈青雨一直是农村户口,直到她父母回来,她的户口才跟着迁回来。
但是迁回来之后,就又出现了一个问题,沈青雨17岁了,又到了知青下乡的年纪。
这个时候,知青下乡的政策还没有废除,但是也不是没有保留空间。
比如说家里多个孩子的,可以留一个在原籍,不必下乡。
所以如果沈君诚不回来,那么沈家其他的孩子都是知青,沈青雨就可以留在京城。
反之,沈君诚如果回来,那沈青雨就得二次下乡,再次从城市户口转为农村户口。
李长河听完,也有些瞠目结舌,这里面还有这种变故呢。
不过李长河记得,貌似到了改开这年,就已经没有多少人下乡了。
说白了随着前年的变故,这项政策的执行力,恐怕已经变相终止了,只不过明确的政策没有结束。
“这事啊,我估计没想的那么坏,我看现在公社那边不怎么提下乡的事了,口号也不宣传了,我估计啊,这事快终止了,即便你回来,青雨应该也不用下乡。”
李长河也没有具体的记忆,只能按照自己的认知分析说道。
沈君诚点点头:“我爸妈也是这么说的,不过这事终究说不准,我万一回来了青雨再下去,她一个女孩子这么小的年龄,还不如我在下面呆着,哥们不能冒这个险。”
“反正我这几年我在下面也吃喝不愁,就是吃的没咱们这边好就是了。”
“也是,咱爷们皮糙肉厚的,下面也都呆习惯了,我觉得最多一年,你们差不多就该回来了。”
李长河点头说道。
“对了,长河,别光说我啊,你这怎么样?你丫到底是怎么病退回来的?”
“不会天天喝洗脚水吧?”
沈君诚这时候冲着李长河好奇的问道。
李长河给沈君诚写的信里面,只说自己病退回城了,没讲具体缘由。
“呸,你丫狗嘴里吐不出象牙,哥们正儿八经的救人受伤。”
“其实啊,我那时候就是头疼,我呢无聊,在那瞎胡说,实际上是自娱自乐。”
“结果愣生生把医生给整蒙了,总觉得我脑袋出了问题,也不知道他从哪听过人有精神病这一说,给我也安了一精神受损”
“上面领导一听,还以为我要变成二傻子了,急忙就给我批了个回城,其实我说实话,哥们当时压根不想走!”
李长河当然不能说我当时穿越了,所以又拿出记忆里那种顽主吹牛逼的姿态,在这跟沈君诚吹起来了。
说起来也是巧合,毕竟这年头很少有医院有精神科,但是有专门的精神病医院。
“那不对啊,那你这回来的话要定时去医院复诊和吃药的。”
朱啉这时候诧异的打量着李长河说道。
这个年头精神病可是法定疾病范畴,需要登记,报告和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