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天不负01
“行,那我回去跟老张说一声,看看推荐其他同志。”
“对了,还有个事,我得找你催稿啊!”
“你说从《国家宝藏》之后,你多长时间没交稿了?”
刘剑青随后又冲着李长河开始催稿。
李长河闻言,摇了摇头。
“我这边最近可能准备开一本长篇,杂志这块,暂时就先不写了。”
是的,没错,李长河终究还是打算写长篇了。
对于他来说,杂志上的中短篇,写的其实已经没什么意思了,都是些小故事。
心灵鸡汤也有喝腻的时候,连他自己都懒得写了。
不过一直什么都不写也有些无聊,李长河终究还是决定动动笔的。
但是这一次,他觉得还是来本长篇的好。
国内的文坛,真要论影响力,还得是长篇。
“真打算写长篇了?”
听到李长河的话,刘剑青有些诧异的冲他问道。
李长河点点头:“主要是时间现在太零碎了,你让我现在写短篇,还不如慢慢的写长篇呢。”
“也是,行吧,那你好好准备,等写好了,记得告诉我,让我第一时间看看!”
刘剑青也没强求李长河一定交稿,毕竟现在的人民文学,其实投稿也很多了。
只不过李长河作为人民文学推出的招牌作者,刘剑青还是希望李长河能固定在人民文学杂志社发表文章的。
不过如今既然李长河要写长篇,那交不交稿也就不重要了,反正不是转投其他家就行。
“没问题,到时候肯定得请您审阅。”
李长河自然同意了下来。
“行,那我先走了!”
刘剑青说完,推起自行车就准备离开。
而李长河有些诧异:“这么着急,要不我请您吃个午饭再走吧!”
“不吃了,顾不上,最近事情多得很,你这边我还是趁着来西郊宾馆办事,顺路过来找你一趟。”
“等你稿子出来了,咱们再碰头,走了!”
刘剑青摆了摆手,骑上自行车就急匆匆的离开了。
待刘剑青离开之后,一旁的陈建功羡慕的说道:“长河,文代会啊,你竟然不想去!”
“这一届文代会,据我所知,可是很多老先生都参加的。”
“巴金先生,曹禺先生,茅盾先生,钱钟书先生他们都来的”
陈建功这时候激动地冲着李长河说道。
李长河笑着摇摇头:“这我知道,不过就算见了又怎么样,人家能认得我是谁啊?”
“再说咱们写的那点豆腐块文章,在这些老先生的眼里,不值一提。”
“要说我们的确实是,但是你现在不是了,别的不说,光一本《大国崛起》,你就有资格站在这些老先生的面前。”
“不过接下来,你真的打算写长篇啊?”
陈建功这时候好奇的冲李长河问道。
李长河点点头:“确实有这个打算。”
他有这个打算,说起来还得感谢老陶。
那天老陶提到了路遥的名字,让李长河想起来,这位大佬的得意之作就是长篇小说《平凡的世界》
可惜他没看过!
而按照李长河的记忆,接下来国内文坛的代表人物,基本上都是以长篇小说为主了。
路遥《平凡的世界》陈忠实《白鹿原》余华《活着》还有未来得诺贝尔文学奖那位。
而李长河如今已经不缺钱了,说实话利用小说刷稿费的意图已经消失了。
那么接下来,他觉得自己完全可以真正的冲击一下八十年代的文坛。
利用接下来的时间,慢慢的搞一本长篇,看看到底能写到什么水平。
“题材想好了吗?”
陈建功随后认真的问道。
李长河则是摇了摇头。
“还在斟酌。”
不过话虽然这么说,但是李长河的心里,其实已经有想法了。
(今天就这一章了,从早上就出去走媳妇家的亲戚,来回两百多公里,下午才匆匆回来,明天还得一天,顺便借这个机会,想想主角长篇的题材!)
第235章 纪录时代三十年
北大的图书馆里面,李长河坐在书桌前,手里拿着一支圆珠笔,百无聊赖的在那转着。
他在完善着自己长篇的内容方向。
对于长篇的写作,李长河的心里其实早就有了腹稿,毕竟这年代写长篇,对他来说能选择的题材极其有限。
一种就是革命军旅文,类似《亮剑》那种,刻画一个李云龙式的英雄人物。
一种就是时代都市文,类似《血色浪漫》《人世间》《活着》那种。
其他的题材,像科幻啊,武侠啊这些,也能写,但是在这个年代,不管是读者基数还是社会影响力,这些题材都太偏小众。
而李长河思索了一下,选择的是后者。
他打算写一本时代都市文,而且这一次,他打算从一个农村孩子的视角出发,黑一下下乡的知青们。
嗯,一个投机派的知青,外加一个淳朴的农村主角。
他要刻画一个时代的缩影,在二元制的经济环境下,城市知青和农村青年不可逾越的鸿沟。
书名就叫《时代的新生》,甚至于连结局走向他都想好了。
当质朴努力的主角通过努力学习考上大学,来到城市寻找抛妻弃子的渣男知青的时候,才发现,对方已经借着新一任干部妻子的身份,出国留学去了。
而最后的收尾,就是这个渣男选择了背叛祖国滞留海外,同样将国内的干部妻子和家庭抛弃,结果在自由民主的世界里,被“自由的枪声击倒。
书里面一部分主旨,就是渣男知青的下乡之旅,这也是李长河想嘲讽和批判的角度。
当然,这里面不止有批判,必然也要有温馨和优秀的知青代表。
比如说,努力学习的知青和农村青年,为国奉献的时代骄子。
毕竟这个年代,人们还是更喜欢真善美的人设。
李长河很想看看,自己这本书写出来之后,社会的反响会是怎么样?
想想他一个知青文学的创始人,玩这么一手,也很有意思啊!
想到这些,李长河的嘴角微微翘起。
随后坐在桌子前面,李长河开始在草稿纸上写了起来。
“1970年的冬天,十岁的梁小山第一次跟着父亲来到了京城,来他的姑姑家走亲戚,哪怕他们的家,距离这里只有二十公里”
选择的年代,是后世不可触碰的禁区。
至于最后能不能发表,李长河暂时不作考虑。
因为这本书对他而言,真的是坐到了随心所欲,把自己想写的刻画出来。
反正他现在,也不用为钱发愁了。
伴随着李长河的动笔,时间开始悄无声息的流逝。
对于这本书,李长河写的并不快,而且时常删删减减,把已经写好的稿子扯掉重写。
所以当周三的晚上,朱琳看到李长河又坐在书桌前面开始奋笔疾书的时候,朱琳好奇的走了过来。
“你这是又打算开始写稿子了?”
“准备写个长篇,现在就是刚开头!”
李长河放下手中的笔,笑着跟朱琳说道。
“写长篇?”
“这得写多久啊?”
朱琳有些诧异的问道。
“那哪说得准啊,我觉得毕业前能写完就挺好了!”
李长河笑着说道。
他要到82年春天才毕业,所以算下来,还有两年多的时间。
这本书他确实一点都不着急,打算慢慢的磨。
“这么长啊,那你得写多少字啊!”
“说不好,看想到哪写到哪吧!”
现在的长篇不像后世网文,动辄几百万字的篇幅。
一般来说五十万字以上就是长篇了,百万字以上的李长河就知道一个《平凡的世界。》
放在手写的年代,这个篇幅确实挺震撼的。
或许这也是长篇小说在这个年代极其具备影响力的原因,光篇幅来讲,就不是一般人能构架的了的。
“看你这吞吞吐吐的样子,这是有事?”
李长河这时候顺手将朱琳拉过来,然后让她坐在自己的腿上,抱着她的腰轻声地问道。
朱琳犹豫了一下,随后轻声地说道:“这事是老田让我找你问问。”
“是关于青年电影制片厂的事情。”
“青年电影制片厂?”
李长河听到这个名字,有些陌生。
“这个青年电影制片厂,以前是我们学校应京城政府的邀请成立的,当时是为了拍摄短片,后来就成为了我们学校教学用的实验电影制片厂。”
“再后来就关了,但是从去年开始,我们学校又把他重新恢复了起来,今年改名京城青年电影制片厂了”
“也就是说,你们学校现在也有拍电影的资质?”
李长河有些诧异的问道。
“肯定有啊,我们老师现在就拍着一部呢,讲中日友好的一个电影,好像叫什么《樱》”
朱琳冲李长河说道。
李长河闻言撇撇嘴,中日友好个屁!
当然,这句话这个年代还是不适合说的,毕竟现在国家对本子有所求。
不过八十年代也确实算是中日友好的十多年,而这友好的前提,实际上都源自于中美友好。
所以说啊,国与国哪有什么友谊,都是利益!
“那你们是也想在青年制片厂拍电影?”
李长河心里吐槽了几句之后,立刻回到了正题上。
而朱琳则是轻声地说道;“差不多吧,但是不是电影。”
“最近青年电影制片厂那边重新进了一批拍摄设备,供学校教学使用,也供老师拍摄使用。”
“田壮壮有能力从厂里把设备借出来,他想尝试攒个局,拍个短片。”
“不过现在没好本子,他让我回来找你问问,有没有兴趣出个本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