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天不负01
毕竟很多地方,尤其是乡下,现在还都是赤脚医生呢。
只可惜,刚热乎的感情线,怕是又要凉上几分了。
听道李长河的话,朱啉用一副看穿一切的眼神看了李长河一眼,随后笑着说道:“行吧,看在你拥有革命热情的份上,让你也贡献一份力量。”
“走了!”
说罢,朱啉又往楼上走去。
只是,走了没几阶楼梯,却又停了下来,转过身子,看着李长河。
“李长河!”
“嗯?”
李长河正准备开门,听道朱啉的声音,又回过神来。
“等我到了,我会给你写信的!”
朱啉轻笑着说完,然后也不等李长河回答,就噔噔噔的上了楼梯。
而李长河则是站在原地愣了一下。
写信?
这年头,写信似乎是个好兆头啊!
朱啉走了!
而李长河在这个时代刚刚泛起波澜的心,又逐步的冷却了下来。
这个时代的生活对他来说,终究还是太陌生了。
李长河深切的感受到了那句话。
时代的一粒沙,报纸上的一句话,放在这个时候,就是难以想象的巨变。
朱啉出差之后,李长河又恢复了平静的生活,每天在家里刷题,看报纸,看杂志,写稿子。
外面回城的知青也渐渐多了,公社里原本还对他有些上心的干事现在也对李长河冷漠了下来。
已经很久不过问他的工作信息了,李长河也乐的如此。
他有自己的年代规划,只是在这个年代,注定有些与众不同。
而父母虽然看在眼里,但是什么也没说,也从来没有催促过李长河,只是让他安静地待在家里。
投给人民文学的稿子依然没有见报。
一个月
两个月.
那篇稿子就像石沉大海了一般,再无消息。
倒是李长河投给其他杂志的稿子,开始有了回音。
这些稿子,李长河写的都中规中矩,看他们喜欢发什么,他就投什么,没有很刻意也没有很尖锐的去表现一些东西。
所以有的稿子被收了,但是价格不高,像给燕京文艺的稿子,才给了千字4元的价格。
也有的直接给他退了回来,毕竟风向不明,可以说如今各个地方的社会生态都不一样。
李长河也不在意,退回来的稿子,花上几分钱,找新的杂志继续投。
这些稿子,前前后后又给他带来了七百多块钱的收益。
因为李长河写的最少都是万字起步,哪怕最便宜的三四块钱,过稿之后稿费也有三四十元,多点的动辄是八九十元的。
他的生活开始变得规律,中间穿插着跟朱啉的通信。
慢慢的李长河发现这个时代的人为什么喜欢通信了。
因为好多现实相处中不适合或者说不敢说的话,在信件里可以大胆的表达。
两个人的第一封信还有些中规中矩,但是后面慢慢的通信内容就放开了。
甚至于李长河的行文也开始大胆了些。
两个人的感情,倒是在这种异地相隔的通信中,似乎变的更浓密了起来。
这样平静的日子,直到一封书信的到来。
其中一封,是人民文学杂志寄来的,这是最新出版的一期杂志,上面刊登的,正是李长河写的那部《一个知青的死亡》
小说,终于还是发表了!
而此时,已经是7月份了。
李长河看着到手的杂志,面色平静。
他的这部小说,比历史上刘新武的《班主任》应该是早了几个月。
但是到底能引发多大的反应,那就不好说了。
李长河随后又看向了桌子旁边的书上,那里摞着一沓稿纸,都是他写的关于偏伤痕文学风格的稿子。
虽然当时张广年说的是,稿子只要上了杂志,后续就可以肆无忌惮的投稿。
李长河也准备了。
但是经过这几个月的沉淀,李长河心里决定在等一下。
之前他想的还是简单了,对这个时代了解的过于肤浅,小看了这个年代很多事情的影响力。
现在的李长河,不想去当那个出头鸟了!
让子弹再飞一会儿!
朝阳门内大街,人民文学杂志编辑部。
杂志已经刊发了好几天了,李长河那篇稿子造成的影响已经开始造成了影响。
热度从京城开始向外扩散,最近人民文学杂志社,已经开始收到很多京城青年的来信了。
他们可以预料,这恐怕只是个开始。
“建青,凌绝没有再来投稿吗?”
编辑部里,张广年匆匆走进来,冲着刘建青好奇的问道。
刘建青摇摇头:“没有呢,按理说给他的信他应该已经收到了啊,毕竟就在京城!”
“也许还在写,估计没写出来!”
“再等等,不行我就亲自上他家,找他一趟!”
加快了一下时间线,被提醒了,无奈!大家能追读的尽量追读一下,给点评论,投点票,新人急需啊!
第17章 拒绝人民文学
一眨眼,又是一个月!
李长河再度收到了朱啉的来信,她终于要回来了。
在这一次的信里面,李长河也知道了她们这一次拖了这么久的原因。
本来去之前考虑的就是援建当地的一家医院,提高当地的医疗水平。
结果没曾想,半途中那附近的某个地区出现了传染症状,不得已她们留在那里继续支援,一直拖到了现在。
李长河在书房里,正考虑着怎么给朱啉回信,门突然敲响了。
“谁啊?”
李长河从房间里走出来,好奇的冲着门外问道。
“是我,刘建青!”
门外传来了刘建青的声音,李长河有些诧异,走过去打开了门。
“原来是刘主编,快请进!”
刘主编打量着李长河的家里,眼里满满的都是羡慕。
别看他是个副主编,现在还在住筒子楼呢。
这种两室一厅的房子,根本分不上。
到这里他也明白了,为什么李长河不着急投稿了。
就这居住环境,又是在燕京工业学院家属区,看来家里妥妥的高知分子家庭了。
明显不差钱!
“刘主编,您坐!”
李长河将刘建青引进来,没曾想刘建青又出去,随后提了两个大包上来。
“这是?”
李长河心里其实已经猜到了!
“这是读者给你寄的信,都寄到编辑部去了!”
“这才是个开始,只是京畿周围的,听说魔都和羊城那边也都卖爆了,估计很多读者给你写的信现在都在路上呢!”
刘建青感叹的说道。
透过这些信件,也能看出李长河那篇稿子的火爆。
李长河点点头,平静的说道:“谢谢刘主编了。”
看着李长河平静的神态,刘建青心里其实有些诧异。
这个年轻人,怎么一点也没有功成名就的喜悦呢?
心态也太稳了吧!
“凌绝,我这次来呢,一个是给你送这些信。”
“再一个,就是想要问问你,有没有新的稿子?”
“价格这块你不用担心,还是按之前顶级的价格来!”
刘建青道出了此行来的目的。
李长河点点头:“我知道,最近刚写好了一篇,我去给你拿!”
随后,李长河回到了自己屋里,从上面的稿子上找出了一篇,然后拿了出来。
“刘主编,你可以看看,行文的话,可能没那么尖锐!”
第一篇稿子之所以融合那么多元素,当时李长河是考虑的扬名为主,必须大胆出新,有冲击力,才能造成轰动。
现在“凌绝”这个笔名已经火了,他也就没必要再继续死磕伤痕文学这种了。
当然,李长河之所以将稿子拿出来,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
那就是他在前几天的报纸上,看到有位老人已经再次复出了。
而他的出现,也意味着接下来国家将快速回到各种正轨上去。
当然,对李长河来说,重点是安全性大增。
刘建青接过稿子,坐在沙发上阅读了起来,而李长河则是给他倒了杯水。
稿子依然是中篇,两万字左右,写的是一个女知青的故事,其实按照后世来看有点偏女频,重点讲述的是知青期间的感情纠葛。
有点狗血,但是又相对符合这个年代的一些情况。
刘建青看完之后,面色复杂。
从稿子剧情来说,是相当精彩的,人物关系复杂,冲突也有,读起来特别带入情绪,引人入胜。
但是从他们的期待上来说,这篇稿子跟第一篇的《一个知青的死亡》基本上没有太大的关联,没有了他们预想的那种尖锐性。
“稿子写的挺好,就是”
刘建青在斟酌着措辞。
李长河淡然的说道:“我知道刘主编的意思,是没有前面的锋芒是嘛?”
“其实不瞒刘主编,我不是个愤世嫉俗的人,也没想过一定要尖锐刻画什么。”
“《知青》的火爆是我们没想到的,但是其实我知道,除了火爆之外,肯定还有很多反对的批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