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视世界从九龙夺嫡开始 第453章

作者:安心的石头

  李言这么一说,李世民就迅速的接受了这种观点,今天晚上,太子对自己的种种提示,还有怀中的活字印刷不就是上天对自己所做所为的认可吗?

  上天给了自己一个优秀的太子,就是给了大唐一个充满希望的未来,太子的出类拔粹不就是上天对自己的支持吗?

  李世民转过身,走到窗边,郑重的跪下,李言也连忙紧随其后。

  父子两人恭恭敬敬的对着浩渺神秘的星空,郑重其事的叩首拜谢,然后将杯中酒洒在地上。

  良久,回到桌上,李世民仿佛卸下了心中重担,开始拉着李言喝起来。

  估计李世民自从玄武门之后,就从来没有过如此放松的时刻,是以心情格外的亢奋,不像是一个帝王,倒像是一个将军,拉着李言开始推杯换盏。

  父子两人都不再约束自己,开始没大没小,你来我往,肆意的享受着这难得的时刻。

  “对了,承乾,你不是说有两把利器吗?”

  “那个活字印刷术是一件,另外一件是什么?”

  因为第一件的神奇,李世民迫不及待的想知道另一种方式是什么,是不是能给自己带来同样的惊喜。

  由此可见,那些世家贵族们给李世民带来的压是是何等之大。

  李世民不是不知道这些人的存在和对朝庭长治久安的不利,只是这些人不可轻动。

  原本也只能采用温水煮青蛙的方式,通过几代人百多年的功夫,慢慢用水磨功夫,一点点消弱世家的影响力,这种事情不能急,急了就是隋炀帝的下场。

  可时间拖久了,夜长梦多,若是能在一代帝王的时间中解决掉,留下一个牢固的江山,不是更好吗?

  毕竟皇权在消磨世家的影响力,而世家们又何尝不是顽固的在侵蚀着皇权。

  如今看到了短期解决世家的署光,李世民心中涌起了极大的雄心壮志。

  想了想,李言一脸正色的看着李世民,思索良久,才凝重的说道:“父皇,儿臣的另一个方法,就是请父皇实行分封制。”

  “什么,分封制?”

  李世民如同被踩了尾巴的猫一样,一下子炸了起来。

第770章 分封制(二)

  2024-07-13

  李世民闻言神色勃然一变,刚刚的欣喜和激动荡然无存,脸色也阴冷了下来,如鹰隼般死死的盯着李言。

  一股百战余生的杀伐之气和帝王之威,瞬间笼罩着李言。

  李言明显感觉到两人之间的温度下降了好几度,空气也开始凝结起来。这让李言啧啧称奇,这些古代的战将们虽然没有修行,但长年在尸山血海中浸泡,挥手间无数人头落地,自然而然的形成了一股独有的气势。

  无形无迹,却能明显的感觉到它的存在。

  “你知道吗?”

  李世民的声音显得格外的阴寒和冰冷:“如若你不是太子,不是朕的儿子,就凭你这样的提议,朕马上就会让人将伱碎尸万段,抄家灭族。朕自从起兵以来,从来没有人敢对朕提出过这样的提议。”

  “或许一些武将们心中也想过,但却没有一个人敢提出来。”

  话题谈到这份上,李言也少了以前的那种谨小慎微,淡然的问道:“儿臣不解,周朝可以行分封制,汉朝也可以,晋朝也行,为什么到了咱们大唐却不行了,还望父皇解惑?”

  “哼”

  李世民想到太子刚刚神一般的表现,强压内心的愤怒:“分封制是国家祸乱之源,周朝延续了八百年,就打了八百年,汉朝也有七国之乱,汉高祖时期留下的隐患,直到一百多年后的武帝时期,才真正平定下来。”

  “晋朝就更不用说了,开国初期的八王之乱是历史上最为严重的皇族内乱之一,致使社会经济遭到严重的破坏,更是导致了西晋亡国以及近三百年的动乱,到隋文帝时期才平定下来。”

  “这么多血淋淋的例子,还不能说明分封制对国家的致命威胁,你对历史那么了解,朕不相信你不知道这些事情。”

  李言缓缓点了点头:“父皇说的没错,可父皇忘了昨夜和儿臣的谈话了吗?”

  见李世民皱起眉头,很明显没有明白自己的意思,李言这才说道:“这世个没有绝对有利或者绝对不利的事情,任何事情都是有利有弊的,就看你在当前如何取舍。”

  “子房先生不是不知道刘邦选择刘盈继位会导致吕后专权。”

  “可他看到了吕后专权对当时汉朝稳定天下的好处,用吕后的问题替代了汉高祖缺失导致江山不稳的问题,为大汉争取了宝贵的时间,将问题往后延。”

  “始皇大一统之后已经改分封制为郡县制了,可刘邦杀了那些异姓诸侯王后,依然实封了刘氏诸侯王,他难道看不出分封诸王有可能给朝庭带给隐患。”

  “可隐患是未来的事情,若汉高祖像始皇帝一样,前脚走,后脚就天下大乱,所谓的诸王做乱的隐患就是个笑话。”

  “有了未来,才说得上隐患,若是连未来都没有了,就连想解决隐患的时间和机会都没有了。”

  见在自己的提醒下,情绪已经慢慢平静下来的李世民没有了一开始的抗拒和排斥。

  李言继续说道:“郡县制固然是好,但自从郡县制诞生以来,为什么实行郡县制的王朝寿命都那么短?”

  “秦朝二世而亡,曹魏二世而亡,前隋依然是二世而亡,那些南北朝时期的地方小国势力,有哪个延续长久了?”

  “反而是实行分封制的几个朝代,延绵时间明显更占优势,周朝八百年,汉朝四百年,而晋朝更是从立国一开始就人脑子打成狗脑子,整个国家乱成一锅粥,最后更是被打到了南方。”

  “可就算是苟延残喘,偏安一虞,两晋加起来的时间也有一百五十年,这还不能说明,分封制虽然致使国朝常年处在混乱之中,可对于整个王朝的寿命却是有着巨大的好处。”

  “而郡县制虽然杜绝了诸侯王的野心,可时间一长,开国时的土地红利被分完后,依然会进入长期的兼并状态,最后地方上依然会因为各种原因形成割据势力。”

  “所谓天下合久必分,分久必合。”

  “这说明以此时的社会经济和生产力发展状况,根本就不足以驾驭太过广袤的国土。和平时间一长,战争总是无法避免的,分封制和郡县制的最大区别就在于,前者是内战,后者是外战。”

  “前者换个皇帝,后者换个朝代,周而复始,循环不绝。”

  虽然有些地方李言表达的并不是太准确,但李世民现在已经顾不上去计较那些细节了,反而心里掀起了涛涛巨浪。

  是啊

  以前还没有注意,为什么大家都说分封制不好,明显实行分封制的国家几乎长年处在战乱之中,可国家的寿命却出奇的长,而高度集权的郡县制明显更占优势,却都是些短命王朝。

  这是为什么呢?

  李世民有些迷糊了,看了看一脸正色的儿子,刚刚那种被连续暴击的感觉又出现了,对面的儿子像个久经世间沧桑的智者,而自己却像个急需释疑解惑的迷途羔羊。

  “你说这是为什么?”

  李世民下意识的问了出来,有没有面子他现在已经不想去管了,只想迫切的知道答案。

  以前关于分封制和郡县制的优劣,史上早已定论,朝中才智卓绝之士也是一边倒的看法,以至于李世民对这个问题根本就没有详细思考过,只是随大流的人云亦云。

  总以为大家都这么看的问题,就连置疑都是一种愚蠢的行为,自然也就不去想了。

  现在想想,实在是有些不负责任。

  李言对于这些事情也没有想得太过清楚,但他知道,郡县制确实是好,可是实行的时机不对,那需要便捷的交通,发达的通迅,大一统的思想深入人心等等客观条件。

  在交通极为落后的古代,从长安到最南边的涯州,不提军驿,普通的人们来往至少要走上三个月,就要到江南也要走上一个多月,到河西之地更是随随便便两个月。

  这种不便的来往才是江山拓展最大的障碍,而不是那些地方有多难打下来。

  成吉思汗的时代离大唐才五六百年,就能打下大半个欧亚大陆,可见问题一直都不是打不打得下来的问题,而是交通来往困难,打得下来也守不住,即便一时守下来了。

  时间一长,也容易形成名义上属于一个朝庭,而实际上成为诸势力联盟的情况。

  所谓的分封制,其实就是迎合了这种客观条件。

  在古代对于朝庭和地方都是一样,没有能耐,你就割据一方,有能耐你就消蕃将其纳入中枢管辖,或者地方靖难清君侧,一样完成大一统,归根到底,就是被取而代之。

  不过若是实行分封制的话,都是一家一姓,就算江山轮换,也在内部,换代而不改朝,就像明朝那样。

  若是分封异性诸王,就会被换了招牌,就像周朝和秦朝那样。

  而实行郡县制,要么是像秦朝那样一开始就被天下拱翻掉,要么像历史中的大唐一样,靠着一代代明君去维持,但实际上朝庭并没有那样的能力去长期维持。

  开国时期分配土地的红利一结束,就会陷入地方自制,时间一长,不管朝庭愿不愿意,都会形成实际上的蕃镇割据,群雄逐鹿的局面。

  其实汉朝也不例外,只是碰巧,其中最大的诸侯王他也姓刘,打下天下后,自然以刘姓正绝自居,若是刘秀姓朱,那不好意思了,汉家天下就只有两百年了。

  而真正的郡县制在清朝的时候才真正的实行,当然,也不是很确切,毕竟封建时代,皇权不下乡,朝庭也管不到乡镇一级,这一级的权力依然在地方豪强手中。

  真正意义上的郡县制,要到进入工业时代的新时代了。

  李言简单的解释了一下因为客观条件延制,而导致郡县制无法完全落实之后,说道:“父皇,郡县制是皇权高度集中的产物,但却无法适应辽阔的疆域。”

  “从长安到幽州和江南或者河西之地,动辙将近两个月的路程,山水相隔。”

  “权力和责任从来都是不可分割的,分封制的权利虽然下放了,但维持地方的责任,镇压地方不臣的使命也落到了地方诸侯王身上,而郡县制虽然把权力收到了朝庭,可地方上的事务和麻烦,也都需要朝庭来解决。”

  “一个势力能直接管理的区域是有限的,而一个利益集团能镇压的地方反对势力也是有限的。”

  “权力高度集中的朝庭,就行成了所有的府道州县侵蚀朝庭的共同目标。”

  “在一个王朝开国的时候,经过多年战乱,地少人多,官员高效,人心思定,朝庭还能收上足够的税收,有充足的财力来应对地方的各种需要,但王朝进入中间,利益分配从跑马圈地进入强力兼并时期。”

  “因为和平而大量出生的人口对资源土地的消耗又将成倍的增加,朝庭哪来那么多的财力去解决那么多的地方问题,今年山东水灾,明年江南旱灾,都需要朝庭拔款救灾。”

  “等到朝庭财力耗尽的那一刻,一样会失去对地方的实际掌握,最终所谓的朝庭,能管辖到的地方,也就京畿之地那一块儿。”

第771章 分封制(三)

  2024-07-13

  李言说的这些事情李世民又何尝不知晓,实际上治理天下,不但要解决当时的问题,更要解决长治久安的问题。可涉及到长远的未来,任何一个小问题都变得无比的麻烦。

  因为那是自己寿命达不到的地方

  李世民虽然十分不愿接受,但也不得不承认李言说的是有道理的,依然挣扎的说道:“可,分封制”

  “分封制是感觉上像是洪水猛兽,实际上没那么恐怖,而郡县制感觉上安全,实际上才是真正的危机重重。”

  李言没等李世民问出来,就断然说道:“郡县制将所有权力集于皇帝一身,集于朝庭,就需要明君圣主,一旦遇上常君或者昏君,天下就会分崩离析。”

  “而分封制则宽容的多,主要依靠各诸侯王相互之间的野心来支撑,相互忌惮之下,反而能坚持的时间更长,就算是常君或者昏君在位,也能把场面支应过去,撑到诞生明主的那天。”

  “时间长河的伟力之下,智者不该妄想着去杜绝战争和叛乱,那是永远不可能的;而是应该把精力放在如何控制和驾驭战争,顶层设计上就应该给战争留下存在空间。”

  李言想到这里,也不得不感叹后世明朝老朱的英明,说道:“若是控制得好,诸侯王都是自家人,就算是争,也是肉烂在锅里,无非是太子一系被亲王一系取而代之,天下依然是一家一姓的。”

  “相对而言,外姓人想取而代之就难多了。”

  “郡县制的时候,是所有的反王们联合起来反抗朝庭,而朝庭的宗室们都是待宰的羔羊,就像秦朝,所有赢氏宗亲都没有任何的权力,面对关东天下大乱,只能束手待毙,连参与逐鹿的资格都没有。”

  “因为在一开始,始皇帝就把他们下场的权力给剥夺了。”

  “而分封制就是乱,也是自家儿孙再打,谁赢谁输,倒霉的只是主枝主脉,其他的子嗣后代则可能迅速掉头,至少能求得一家老小活命,血脉得以延续。”

  “而开国时的宗庙也得以保存,换代而不改朝,百姓也不会受到太大的波及。总之,同姓王之间的战争,总比异姓王之间的战争破坏力要小一些。”

  “而同族之间的战争,又比异族之间的战争破坏度要小一些。”

  李言话音一落,李世民神情一震,眼神复杂的看了李言半响,说道:“你小小年纪,怎么考虑问题总想着战争和王朝末期,事情不能总往坏处想!”

  “呵呵,父皇,好的事情不用想,它也跑不了,而坏的事情却不能不想,它关乎生死存亡。”

  李言笑着说道:“父皇是开国明君,儿臣也不差,相信稳住大唐,治理一个时代,仅靠父皇一个人就够了。儿臣才智虽不及父皇,但也不是昏庸之辈,守成足够了。”

  “有你我父子的接力,开国一个甲子的时间基本上问题不大了。”

  “那咱们就要考虑到那些不孝无能的子孙后代们了,从制度上尽量想的周全一些,帮他们把王朝撑得更尽一些。永世长存儿臣就不做这种奢求了,儿臣相信父皇也不会觉得大唐可以万代长存。”

  “但保底汉朝,追赶周朝,儿臣觉得还是可以努努力争取一下的。”

  李世民想到时间的无情,也是叹了一口气,说道:“也未必都是不孝子孙吧,总有一些像文帝景帝武帝那样的。”

  “当然,按照规律,历史上的王朝帝王传承,不可能都是明君,但也不大可能都是昏君,大多都是一些平平无奇的守成之君,而且王朝中后期的麻烦事儿更多,能守住局面已经不错了。”

  李言神情凝重的说道:“从周朝和汉朝来看,就算几代昏君下来,也会出现一个明主的。”

  “我们要做的就是在制度上尽量设置的稳妥一些,让那些昏君在任时把寿命熬过去而江山不灭,为后来的明君圣主的诞生争取时间,像秦朝在孝公之前几代昏君而秦朝不灭。”

  “终于撑到了孝公变法,秦国东出。”

  “从这点上来说,始皇帝固然伟大,但他实行的郡县制没能在他离世后稳住局面,在狂风骤雨的乱世冲击中,轰然坍塌,连秦二世一代昏君都没撑过去,其实就是制度上的缺陷。”

  “别说一代帝王,仅仅几年的昏庸,祖先数百年、几十代的积累就毁于一旦,这想想都让人恐惧,这种制度导致的隐患几乎是致命的,父皇您不害怕吗?”

  “若秦朝之前的数百年也是这样,秦朝的亡国哪儿轮得到秦二世,又有哪来的始皇帝奋六世之余烈,恐怕早就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中了。”

  李言的话瞬间让李世民混身寒气大冒,情不自禁的打了个哆嗦。

  是啊

  制度的设立,本来就要考虑到昏君和战争的存在,若是连一代昏聩的君主都撑不过去,后面连拨乱反正再造乾坤的机会都没有了。

  “父皇,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其实从另一个角度来说,那些地方上的同姓诸侯王的存在,对朝庭的天子也是一种制约和隐隐的威胁,只要天子昏庸,弄得朝庭乌烟瘴气,宠幸奸臣、胡做非为。”

  “地方蕃王随时可以取而代之,那样朝庭就不会任由一个无能的天子上位,而会选择最优秀杰出者,带领大家与诸侯展开竟争,甚至为了削蕃而励精图治。”

  “那是一种团队与团队之间的竟争,集体和集体之间的角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