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安心的石头
东宫,崇文殿!
李言回来后,第一时间找来了苏定方、梁建方和王玄策,将刚刚面圣的结果一说,最后吩咐道:“父皇这次又批了一千名探子的名额,孤打算划出一半出来,再建五个百户所。”
“另外五百人,交给镇抚司,做好内部管控的工作,伱们觉得呢?”
对锦衣卫内部的事情,李言一向和几员大将一块商量,谁的建议好就听谁的,相当民主和随意,是以现在苏定方和梁建方干的都挺开心的,心也就定了下来,一心扑在工作上。
一个重要的部门在自己手中一点点的建起来,那种感觉就像亲手抚育自己孩子,相当有成就感。
苏定方想了想说道:“殿下,陛下重视我们是好事,可是目前为止,末将感觉那四个百户所的人基本上都够用了,好多人撒出去后,现在都没有一点信息传回来,都不知道是死是活了?”
“陛下越看重,若是最后出不了什么成绩,那陛下也就越失望,到时候怎么交待呢?”
梁建方也是皱眉道:“是啊,而且将军中做为喉舌的探子拎出来专门使用的时候,我们才发现,一个探子的维护成本抵得上十个军中斥侯,这个代价太大了,人数越多,我们的负担就越重。”
“东厂那边现在还没有收益,这次又赠加了一千人,会不会负担不了?”
李言微微一笑,看来苏定方和梁建方现在是真的沉下了心,不做他想了,只有这样,才会将心思全都放在锦衣卫上面,也才会为了锦衣卫的长远去考虑。
其实锦衣卫这样的部门,不像普通做战的队伍,有时候一个关键位置的密探,其维护成本可能达到一只小型做战部队的代价,而大部份普通的成员只需要基本开支即可。
但关键位置的密探所能发挥出来的作用,可能一支万人大军都达不到。这些在以后的时间里,苏定方和梁建方都会知道的。
“这些你们不用操心,父皇那里孤自会应对,你们要知道,正是因为父皇对锦衣卫的工作十分满意,所以才会增加人手,又增加了一笔预算,足够我们这段时间的运作了。”
梁建方和苏定方面面相觑,都是诧异无比,锦衣卫做什么了?
所有的信息都是经他们手转到李言这边的,没什么重要军情啊?不就是汇报了一些草原上的旱情,还有一些大部族的风土人情,这就立了大功,李世民的要求也太低了吧?
两人眼中露出兴奋的光芒,若是这样的话,那这个锦衣卫的工作,也没有那么难嘛?
想到这里,两人眼中均是露出了踌躇满志的神情。
而只有在公开场所话十分少的王玄策心里才略微明白,恐怕是因为飞虎军的事情,皇上是对太子十分满意,而不是对锦衣卫十分满意。
飞虎军的事情,太子替皇上背了黑锅,激出了侯君集,而且弄了那么多钱,皇上这是在筹功。
这两件事都拿不上台面,也没办法在明面上奖赏太子,所以才用增加锦衣卫力量的方式来补尝殿下。
看到苏定方和梁飞方的兴奋,王玄策面无表情,心里却是暗暗的摇了摇头。
“另外,锦衣卫不能只是应对突厥,突厥虽然是大唐目前最主要的敌人,但却不是唯一的敌人。”
李言瞬间将锦衣卫的格局扩大了:“孤准备将锦衣划成两个部门,之前的四个百户所划为一部,成立一个千户所,归梁建方统一管理,以后突厥所有的军情都由你来负责。”
“另外新成立的五个百户所划为另外一个千户所,归苏定方管理,主要针对西边的吐蕃、吐谷浑、西突厥、西域高昌诸国,顺便兼顾一下东北的高句丽、新罗、百济、甚至更远的室韦、鞨靺。”
“定方你可以根据地域和重要程度,将这些势力分为五大片区,刚好由五个百户所分别负责一片,东北两个,西北三个。”
李言看着苏定方,想到他在历史上的功绩,就是一阵眼热。
在贞观四年,苏定方随李靖北伐DTZ,在具有决定性意义的夜袭阴山一役中,率两百名骑兵先登陷阵,攻破了颉利可汗牙帐,为击灭DTZ立下大功。
以功授左武候中郎将。
永徽六年,随程知节出征,败西突厥鼠尼施等部于鹰莎川。
显庆三年,升任伊丽道行军大总管,作为统帅西征,击破西突厥阿史那贺鲁的主力,追至石国,俘获贺鲁,灭西突厥。
因功升左骁卫大将军,封邢国公。
显庆四年,受任安抚大使,再次西征,至叶水,围马保城,迫降叛乱的铁勒思结部首领都曼等,安定葱岭以西。
再迁左武卫大将军。
显庆五年,以神丘道大总管统帅十万唐军征伐百济,擒其王扶余义慈,灭百济。
晚年受任凉州安集大使,防御吐蕃。乾封二年,苏定方在边疆病逝,终年七十六岁。
这是一个寿命不输程咬金,功勋更有过之的百战名将,看他的经历就知道,在贞观一朝,苏定方一定是屡受排挤和打压,郁郁不得志,幸好他活的足够长,将一个时代的名将们都熬死了。
不然,这辈子也出不了头。
苏定方少年时曾随父苏邕征讨当地贼寇,安定乡里。隋朝大业末年,他投奔窦建德、刘黑闼领导的河北义军,屡建战功,名声大躁。刘黑闼兵败后,苏定方回归乡里。
至李世民上位时,才被授为匡道府折冲都尉。
但就这样一个名将,在北伐突厥的时候,几十万大军,仅被授予了带领两百骑兵的任务,这种冲锋陷阵的活,本应该是孤独谋那样初出茅庐、血气方刚的年轻战将的任务。
却被这样一个年近四旬,声名赫赫,本应独挡一面,坐阵后方指挥的老将来担任,可见苏定方当时有多么不受重视。
但这样一幅烂牌,依然被苏定方打出了王炸的效果,突袭了颉利可汗的牙帐,但最后的结果呢,苏定方的功绩被一笔带过,生擒颉利的功劳也落到了李靖亲信,大同道行军副总管张宝相的身上。
若不是后来李治时代苏定方强势崛起,恐怕突袭颉利牙帐的事情,也不会出现在史册上。
也许经过这次战役后,大唐军方高层觉得苏定方太猛了,这老小子打仗真是厉害,给他点阳光他就灿烂,给他点颜色他就开染坊,于是将其给雪藏了起来,不再让他再有上战场立功的机会。
其后的贞观一朝十多年来,苏定方再也没有什么拿得出手的成绩,甚至在接下来的二十多年里,一个男人最黄金阶段的时期,竟然在历史上没有半点记载。
可想而知,在接下来的漫长的时期里,苏定方根本就没有半点出头的机会,等到永徽六年,贞观朝名将大面积凋零,苏定方这才等到了再次出头的机会。
那时候苏定方都六十三岁的高龄了,在大唐时代,这个年纪的人土都埋到鼻子眼儿了,吃饭都成问题,大小便恐怕都不由自主的时候,谁能想到这个老东西竟然这么生猛。
人生都快谢幕了,依然驰骋沙场,百战百胜,迫降击败收服了那么多敌国和势力。
真是老骥伏励,老而弥坚啊!
第715章 李言的感悟(上)
2024-07-13
做为一个即得阶层权力核心的李言却有另外一种感悟,从阴谋论的角度来揣测,或许大唐高层是想让这些隋末反王出身的骄兵悍将们都在突厥一战中报效了,给国家消弥一些隐患。
要不然战前还在匡道府任折冲都尉的苏定方怎么会出现在云中战场上,梁建方也是,这并不是孤例,还有很多类似出身的将领们都在战前被大面积抽调,布署到了前线战场上。
美其名曰立功的机会大家都有,朝庭不会忘记任何一个人的,也不会区别对待,实则是高层想用敌人来解决自己不方便解决的问题。
李言眼神复杂的看了眼苏定方和梁定方,或许他们在历史上也不知道,所谓的建功立业的机会,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实际上是朝庭想把他们送入地府的一条通道。
只是苏定方命大,逃过了一截,事后的长期雪藏,更是说明了这一点儿,大唐的权力高层根本就不信任他们。
当然了,也不能完全说是不信任,更深刻的原因是国朝安定之后,即得利益的权贵阶层不原意有更多的人来瓜分自己的蛋糕,所以对这些后来者和慢了一步者,找出各种理由在进行屏蔽和设置壁垒。
这一点就算李世民这个帝王也做不了主,他不可能为了一些归降的曾经敌对阵营的臣子们,去和一直拥护自己的力量们做对,是以对于这种权力圈子之间倾轧,也只有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了。
除非那些人危胁到自己的地位,那时候李世民才会想办法应对,可实际上皇帝和围绕在自己身边的权力圈子的利益是一致的。
刘邦的沛县利益集团,老朱的淮西利益集团,都是这样的,就算皇帝想找平衡,也是在这个圈子内部找,这个圈子本身对于外来者是排斥的,根本原因就是想垄断国朝中枢的权力,独占资源,不被他人分享。
但这种情况也不能长期存在下去,不然一个大国的权力被一个小圈子长期占据,其他庞大地域所产生出来的人才融入不进来,长期得不到信任,时间久了,就会对朝庭失望。
进而组建新的权力圈子,到哪时,就会反过来制约朝庭。
时间长了,中枢政令不畅,失去对新圈子的控制和掌握,就会形成藩镇割据和地方高度自治,再恶化下去,就会出现反叛和对抗,进而改朝换代。
所谓流水不腐,户枢不蠹,朝庭中枢的权力核心一定要长期吸纳各地的人才,而且权力阶层本身也要有良性的内部竟争,将一些陈腐朽烂的力量给排斥出去。
不断的更新换代,这样才能保持一个王朝核心血液的新鲜,汇集天下最精明强干的一批人,治理好天下。
索性贞观期苏定方出不了头,所以李言就主动的将苏定方收入东宫,也不要去参加什么北伐了,在东宫好好的避避风头,等到后期再大发神威,攻城灭国。
现在刚好可以将精力放到对这些外患的前期了解和探察上,这样以后苏定方由锦衣卫转而领兵征伐的时候,就会对这些外族敌人和势力的情况了如指掌。
打起仗来也能有的放矢,事半功倍。
见苏定方没有意见,李言叮嘱道:“定方你以后就不要管突厥的事情了,将所有的精力放在西域几个大的势力身上,要对西域诸国的情况搞清弄透,烂熟于心。”
“大唐收拾完突厥后,早晚要和西北、东北的势力对上,到时候,你就要发挥举足轻重的作用,所以你的任务不是轻了,而是非常重,于私来说,关系着我们锦衣卫在突厥大战后,是否依然被朝庭倚重的关键。”
“于公来说,关系着大唐的长治久安。至于东北的室韦、鞨靺、高句丽、新罗、百济等,伱先兼顾着,等以后我找到合适的人选再接手,你看怎么样?”
苏定方默默的点了点头:“殿下放心,老臣知道轻重的。”
安排完梁建方和苏定方的任务后,李言又转过头对王玄策说道:“玄策,孤将五百人调入你的镇抚司,你要妥善安排。”
“镇抚司的任务是监管锦衣卫,是确保这么一股力量不会失控的最主要约束力量,你将一百人分入梁将军的千户所,将两百人分入苏将军的千户所,负责纪律约束和监督。”
“你们两人都要全力配合,锦衣卫负责打探敌方情报,而镇抚司负责监督,各司其职。”
“另外两百人组建执法部门,什么都不干,只负责武力清除锦衣卫内部的违纪和失控力量,是锦衣卫最后的暴力机构,平时要训练刺杀、投毒等各种镇压剿灭方式,确保完成孤”
“呃是完成朝庭和皇上交付的各种光荣使命。”
说到这里李言小脸一红,差点把自己的真实想法说出来了,不过梁建方、苏定方和王玄策则是一脸认同的点了点头,锦衣卫表面上是朝庭,实是上肩负的是维护太子的使命。
当然要将太子的利益放到第一位,现在锦衣位的三大部门,其所在部门的负责人都是只了解了自己所辖的一部分,锦衣位真正的底蕴和全部实力,都在李言的掌握之中。
“不过,招人的事情,也不用太过着急,王玄策以招收飞虎军的名义从十六卫中细细的甄别筛选,一定要精益求精,选出最优秀最顶尖的一批人来,这也是父皇同意了的。”
李言微微一笑说道:“现在锦衣卫的人手还应付得过来,等到今冬明春的对突一战后,更是有着大量骁勇善战的锐士等着你们去挑选,我们锦衣卫的人数不多,所以宁求质量不求数量,优中先优。”
“锦衣卫成立也有一段时间了,你们也了解自己的职责,三部所需的人才,你们自己定标准,然后自己去挑选。孤不管过程,只要结果,若是最后孤需要的时候,你们拿不出成绩来,孤可是要问责的。”
李言又最后强调了一下自己的要求,给三人施加了一些压力后,就打发几人离去了。
等到三人离去后,李言吩咐任何人不得打扰后,一个人静静的坐在崇文殿的书房里。
宽大的书中静悄悄的,阳光透着窗户的缝隙斜射在房中,打成一道道如利剑般的光柱,空气中的尘埃无规则的飘荡着。书房中间铺着厚厚的羊毛地毯,檀香从铜制的香炉中袅袅升起,将书房的静谧和幽深慢慢拉得更广。
李言的思绪不断的发散,他在思考着刚刚没有完全想明白的问题,朝庭为什么要这么做?
除了一些争权夺利,抢占更多政治资源的斗争需要,还有没有更多的原由?
毕竟李世民做为皇帝,也要关心权力平衡的,他不可能刻意纵容甚至变相帮助那些朝中利益集团去巩固加强他们的力量。
安静的环境更容易做深度的思考,李言将自己放在李世民的位置上,从一个帝王的角度去思索这些问题,尽量的消除自己的主观看法,客观的看待局势。
一柱香过后,李言安静下来,心无杂念,凝神静气,脑中的想法越来越少,整个人的心绪也越来越平静,慢慢的,头脑越来越清净,达到了一个极静的状态。
蓦然间,仿佛静到了极致,物极必反,如同四面八方往中心收敛的光线遇到核心,短暂的碰撞后,思维又开始往外发散,视角越来越广,心胸越来越开阔。
李言看到了以前不曾注意过的信息,眼神也越来越亮,呼吸也渐渐的急促起来。
果然,不在其位,不谋不政,自己之前的想法不能说不对,但还是太狭义和小家子气了。
现在把自己当成大唐江山的主人,脑中就有了更多的思想和看法。
一个雄才大略的英明帝王做出的决择,不用怀疑它的正确性,这样做一定是有客观需要的,只是一般人想不到而已!
李唐建国不久,为了尽快的完成唐帝国的统一,高层广开门路,合纵联横,收降纳叛,内部吸收了太多隋末反王们的异已势力,好处就是在最短时间内完成了兼并,完成了形势上的一统。
可坏处就是人心未必都归唐了,这些都是国朝的隐患,若是不加妥善处置,一旦形势突变,大唐在对外战争中遇挫,内部矛盾激化,那么这些平时一盘散沙,各怀鬼胎的势力们就会趁乱而起。
重蹈隋失其鹿,群雄共逐之的场景。
要知道这不是承平已久、人心向一的汉末,而是魏晋南北朝之后,五胡乱华,神州陆沉,近三百年分崩离析后的刚刚统一,和秦统一六国的形势也差不了多少。
人心离乱,百姓不附,天下还远未安定,世家豪门逆臣贼子遍地都是,北方游牧虎视耽宛,西方戎狄养精蓄锐,不知有多少野心家在暗中窥测着初生的唐政权。
他们在观望着,等待着,只要稍有机会就豁乱天下,取而代之。
从乱世中走出来的英主李世民对这种情况洞若观火,这才有那种打天下易,治天下难的感叹!
而做为太子的李言,拥有三世的人生经验和阅励,又处在储备天子的位置上,并不是真的像表面上那样的懵懂少年,对这种客观现实也是感触颇深。
所以他才知道,系统给自己的任务不是那么简单。
若是真的干掉李世民就能取而代之完成任务,那李言早就做了,背靠系统的强大资源,自己又是深受李世民信任的太子,出入宫禁如在自家后院,李世民的衣食住行都在自己的掌握中。
端茶递水又是家常便饭,太极宫的侍卫们又不搜自己的身,随便下点毒药就解决问题了。
第716章 李言的感悟(下)
2024-07-13
可李言深知,李世民是支撑李唐帝国的擎天之柱,毁掉容易,可江山社稷,万千生灵,这么大一个摊子怎么办?
毁掉原来的柱子,就要立一根新的柱子!
毁掉了原来的,自己又撑不起来,那么头上的大殿就会轰然坍塌,大唐帝国会陷入万劫不复的深渊,乾坤倒转,生灵涂碳,天下大乱,那时候还谈什么完成任务?
完成任务的障碍不在李世民,也不在时间,而在于李言什么时候才能真正的撑起大唐江山。
这么一个泱泱大国的治理,事情太多了,四周的外患和敌国,百姓的生存和发展,中枢的权贵世家,地方的豪门望族,各阶层的矛盾调和,各民族的和谐容洽,相容共生。
思想的统一,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还有随时可能发生的天灾人祸,和需要救助的弱势群体,基本保障等等。
这些问题哪一个,都比和李恪李泰那些兄弟们争嫡来得复杂和艰难。
现在想想,诸子争嫡还是最简单和容易的一关,大清王朝的时候,李言胜得太侥幸了,幸好只待了十天。若是时间一长,疆域庞大的清帝国,非让李言给弄得四分五裂,乱七八糟的。
治理一个国家,哪有那么简单?
上一篇:直播科普万界宝物,震惊全世界
下一篇:四合院:开局警司,老婆热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