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不吃小南瓜
“也不能怪王院士,他也不知道。”
徐老师解释了一句,“我是听说你们的发现,马上就来了,来这边就想听一下情况。”
周青点头道,“这边请。”
他带着一行人去了办公室,又让人叫来了汪辉教授,随后就说了起来,“我们已经确定发现了一阶碳元素,这些天都在做提取工作。”
“和一阶锂的发现一样,最开始注意到的都是碳酸锂,只不过磁化反应降低幅度不大。”
“后来我们……”
周青解释了发现的过程。
徐老师耐心的听着,等周青都说完了以后,他问道,“现在的情况怎么样?提取工作还顺利吗?”
“……很难。”
周青用两个字来形容。
看到徐老师脸上的疑惑,王浩解释道,“提取的工序太复杂,效率也非常低,到现在才只有两克多。”
“有时候,提取要看运气,有一个步骤操作出现问题,提取就会失败,只能从头再来。”
“是啊。”
“确实很麻烦……”
周青和汪辉一起点头。
这就是提取一阶碳遇到的问题,他们制定了详细的提取方案,好多步骤是在真空中进行。
有些步骤要手动处理,需要非常精细的操作。
如果操作过程中出现一点点偏差,就会让材料中混入杂质,会让所有的努力付之东流。
“两个问题。”
王浩道,“一个问题就是设备精度不够、效率太低;第二就是原材料中的一阶碳含量很低。”
“提取一阶碳,比一阶铁还要麻烦。”
他说着摇了摇头。
其实一阶碳提取的难度和一阶锂差不多,只不过就是提取步骤多出几个,需要手动操作的也多了。
后者就导致失败率很高。
但实际上,一阶锂并不需要大量提取,提取出锂单质也只是为了实验研究,而应用上来说,磁化锂元素材料就足够了。
一阶碳不一样。
碳元素的应用太广泛了,研究的方向也非常广泛,就必须大量的提取才可以。
碳比锂强的地方在于,可以制备成稳定性态的单质,自然界中就存在很多碳元素单质,比如金刚石、石墨、富勒烯等等。
现在他们提取后的一阶碳,只是一种混杂的无定形碳,就是一大堆粉末状问物体。
如果不能制备出稳定性态的物质,暴露在空气中肯定会掺入杂质,就会对后续的实验研究造成影响。
王浩说了两个问题。
第二点是设备环境问题,想要改善是非常困难的,湮灭力场实验组得到了上级部门的全力支持,材料检测中心的实验设备,也都是国内最尖端的,有些还是暂时买不到的进口设备,是从其他实验室直接搬过来的。
徐老师皱眉想了一下,问道,“湮灭力场的强度还能提升吗?”他指的是一阶碳含量问题。
如果能继续提升湮灭力场强度,一阶碳的含量就不再是问题。
就像是一阶铁一样,最开始只能以克为单位来提取,后来则是快速变成了‘千克’。
王浩摇头,“暂时不可能。”
“为什么?”
徐老师有些不理解。
“这次是真达到极限了。”王浩继续摇头解释道,“之前我们的技术一直在提升,但最近两个月已经停下来了。”
“我们的技术已经达到了瓶颈,再想通过改善材料布局的方式进行提升很困难。”
“这次力场提升是因为螺旋磁场的作用,但磁场也开到了最大,制造出的强度是8.36。”
“短时间是不可能了……”
王浩说着犹豫了一下,还是解释道,“如果再想有大的提升,就必须找到新的材料,或者有全新的理论突破。”
大的提升,确实不可能了。
好多次实验已经证明,一阶元素材料制造湮灭力场强度受限,他们暂时只能继续使用高压混合材料。
湮灭力场的继续提升,就必须要有可替代的新材料。
徐老师想了想说道,“设备方面,你们把需求列出来,我们会想办法尽量争取。”
他说完又问道,“王院士,新发现要公开吗?”
王浩听的一愣,“为什么这么说?”他倒是考虑过购买设备可能遇到的问题,认为一阶碳是个重要的谈判筹码。
其他就没有这么深入了。
至于公开……
一阶碳不是才刚发现吗?他觉得还要研究一段时间,才会去考虑公开新发现的问题。
徐老师轻咳了一声。
作为科技部门的负责人,当然不能总是看重利益,但售卖一阶铁的感受确实很好。
他换了个问话方式,“王院士,你觉得一阶碳的发现需要保密吗?或者,一阶碳需要对外禁售吗?”
“那倒是不用。”
王浩摇头道,“这应该不牵扯上次开会说的保密领域,我们的关键技术保密只有两种。”
一种是F射线。
一种是湮灭力场技术。
一阶碳材料和F射线发生技术无关,也不能用来制造高强度的湮灭力场,自然不用去保密。
反倒是公开的好处有很多。
因为碳的应用非常广泛,会牵扯很多领域的科技研发,公开出去才能促进相关的研发并推动科技发展。
如果单纯的去保密做研究,就必须要谨慎做研究,不能提供给其他任何科研机构。
这样做没有任何意义。
到时候,平白投入大量经费不说,因为研发的规模受到限制,成果和应用自然也会严重受限。
……
一周后。
王浩回到了西海大学,去了反重力性态研究中心。
研究中心内已经忙成一团,他们定制的厘米级颗粒性材料运送过来,就准备开始新的反重力实验。
他们所做的依旧是交流超导反重力实验。
王浩最期待的是直流反重力,但直流反重力相对要复杂的多,FCW-031材料也不一定有作用,而且牵扯F射线的研究,盛海亮的级别就不够了,必须廖建国的F射线团队参与才可以。
现在只是验证颗粒性材料的可行性,还是进行常规的反重力特性验证。
实验间里非常的忙碌。
每个人都按照计划方案,利用运送过来的颗粒性材料,来搭建底层的材料构建,设备就是人工一点点制造出来的,而且对精度要求比较高,实验准备要求还是非常高的。
经过几天时间的准备,实验设备终于搭建好了。
接下来就是各部分的调试,一切都顺利听过以后,就正式准备进行实验了。
实验工作全程是盛海亮负责。
王浩和何毅就是大方向把握一下,其他就是看着等结果了,他们一起站在数据监控室里,不断看着电脑上的数据。
很快。
实验正式开始。
在盛海亮的指挥下,实验有条不紊的推进,所有设备都开启以后,反重力场顺利制造出来。
现在的技术已经很先进了。
当设备上方制造出了反重力场,只需要间隔一秒钟时间,反重力场的具体强度就会被测定并送到电脑上。
王浩和何毅一起看向屏幕,就看到了左上方的数字——
0.8968(10.32%)。
何毅深吸了一口气,满脸惊喜的喊道,“成功了!”
“原来只有0.9203,约等于7%,现在提升了将近3.3%,很大的提升了吧?”
王浩对结果并不意外,但提升的数据还是出乎意料,他思考着说道,“厘米级的颗粒性材料,就能提升3.3%,如果是毫米级……”
“十倍!”
何毅下意识的喊道。
“……额,那倒是不会。”王浩扯着嘴角做出否定,他觉得何毅是太激动了,思考已经不遵照科学原理。
何毅也意识到了,他摇头道,“确实到不了十倍,但涨到20%还是有希望吧?”
“那肯定有。”
王浩道,“这种提升肯定会受到材料上限影响。我们只是利用更精细的布局,来发挥出材料的作用,而不是研发出新技术。”
“但是,提升也会很大。”
“如果是微米级……短期确实不可能。”他说着还是摇了摇头,微米级暂时也只能想想了。
即便没有详细去了解,他也知道精工技术没有达到那种程度。
现在的数据已经出乎意料了。
“现在我们的想法得到了验证,接下来有两个工作。”
“第一,是找纳微材料、精工制造的专家,讨论一下制造毫米级,甚至更精细颗粒性材料的可能。”
王浩对何毅道,“第二就是直流反重力实验,这个需要F射线实验组配合,要到湮灭力场实验基地去做。”
他说着都有些期待了。
FCW-031制造交流反重力场,厘米级颗粒性材料就能把7%强度提升到10%以上。
如果是毫米级,最低也超过20%。
那么以一阶铁的超导材料制造出直流反重力场,只需要强度达到5%以上,再制造出毫米级的颗粒性材料,就足以顶替高压混合材料制造F射线。
高压混合材料,换成金属材料……
那绝对会是F射线技术的巨大提升!
到时候,相关技术也可用于研发控制核聚变发生的容器,换句话说,也已经到了攻关可控核聚变的时机。
第四百二十章 微米级材料制造,刘云利:我们是被打击太多次了!
材料制造,要找专业人士。
颗粒性材料的制造牵扯到金属精密加工技术,王浩找到了国内最顶尖的精工专家杨云和院士。
杨云和是工程院院士。
他是哈佛大学材料工程专业毕业,拥有机械和材料工程双博士学位,获得过阿尔弗雷德-斯隆奖、科学基金会沃特曼奖等荣誉,并被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被聘为终身教授。
后来杨云和决定回国发展,担任东港大学物质科学与技术学院院长,并在任期内当选了工程院院士。
在离开东港大学以后,杨云和进入国内最顶尖的精工企业‘东工精密’,专注于改善提升金属相关制造技术的研究。
王浩的行程还是非常隐秘的。
他没有去东工精密公司研发部,而是去了一个金属制造相关的学术会议场地,在边侧的小房间里,等到了来参加会议的杨云和。
杨云和见到王浩非常热情,他过来握手道,“徐老师给我打了电话。我是完全没想到,王院士,你会亲自过来。”
上一篇:猎命人
下一篇:我被骗到缅北的那些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