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大学讲师到首席院士 第423章

作者:不吃小南瓜

  “朱奎扬快毕业了吧?刑教授啊,这种天才,学校一定要留下来!”

  ……

  网络上已经有很多人在讨论了。

  究其原因就是,王浩发布了一则新的消息,确定‘王氏函数’的研究有了进展,并明确对朱奎扬表示感谢。

  “函数的研究有了新的突破。

  我们发现了函数的一个特性:质数对节点构架,有固定的质数对,通过函数能够计算出另外的质数。

  我们进行了几十组验算,确定‘质数对节点构架’的存在,研究成果会发表在《数学新进展》。

  以此,我决定把新函数命名为‘高次质点函数’。

  在此感谢东港理工大学数学系的在读博士朱奎扬同学,他发现了第一个质数组,并且给我发了邮件。

  那是非常有意义的发现。

  第二篇研究成果,朱奎扬同学发挥了很大的作用……”

第三百四十九章 成果发布,质数对节点,数学新方向!

  经过了很多次验证以后,王浩和其他人一起确定‘5和17’是函数的一个质数对节点,再代入其他的质数,求解从函数转变的方程,就能够得到另一个对应的质数。

  这个发现是非常重大的。

  数学发展到现在,都没有能够找到一个类似能确定得到质数解的方程。

  每个人都意识到,函数可能蕴含着质数出现的某种规律。

  他们对于研究进行了总结,也把整理好的论文投稿给了《数学新进展》,随后王浩就在网络上发表了公开消息。

  那是在微薄发布的消息。

  王浩的微薄账号有几千万的粉丝,他发布的任何消息都能够引起热烈的讨论,而发布出有关研究的进展,就更是能吸引无数媒体的注意。

  当消息真正发布出来以后,快速吸引了大量的讨论。

  之前王浩拿出的函数就被报道过,他自己也公开的做出了说明,后来还发布了个人的悬赏,宣布任何人在函数的研究中有突破,个人给予高额奖金。

  奖金最开始是十万起,后来慢慢的变成了五十万起。

  从奖金数额的提升也能看出,王浩对于函数研究的重视,同时也能说明,函数的研究难度有么高了。

  王浩本来就是世界最顶级的数学家之一,尤其是在数论以及偏微分方程领域,说他是‘第一人’都不为过,因为他证明了哥德巴赫猜想,并解决了千禧七大数学难题之一的NS方程问题。

  现在的函数研究,王浩个人宣布给予奖金支持,而且奖金说还是五十万起,自然能吸引很多学者参与。

  但是,研究迟迟没有进展。

  数学界好多学者,甚至都认为函数并没有什么意义。

  王浩忽然发布消息说研究有突破,自然吸引了很多注意力,就连普通人群体也非常的关心。

  在普通人的视角里,王浩和其他数学物理学家是不一样的。

  这里说的到不是成就,而是说他的研究领域。很多数学家、物理学家也站在科学的最前沿,但他们的研究的内容,普通人完全理解不了。

  好多数学家研究也在前沿,但他们的研究,普通人看不懂,也基本上脱离科技。

  尤其是理论物理,和基础数学。

  像是一些基础数学的研究,多数连标题都看不懂,自然没有兴趣。

  王浩不一样。

  超导、反重力,和科技直接相关,现在的研究也是理论,确实湮灭物理学最基础的内容,尤其是基础数学的研究,一些学科中最顶尖的研究,甚至要理解标题都不容易。

  王浩的研究就不一样了,他不只是研究理论,还研究科技,反重力技术、超导理论,都是直接的科技研究。

  他率领团队制造了最受关注的反重力飞行器。

  现在拿出的函数,普通人确实也看不懂,但之前已经被讨论过一次,还有不少学者对王浩的研究进行科普,自然就能让人知道其意义——

  “王氏函数的研究,和质量点构架相关。”

  “如果能完成湮灭物理学最基础质量点的构架,后续就能够联系其他三种微观作用力,并实现物理学的大一统。”

  这有多了不起?

  在理论物理学界,弦理论也被认为是大一统理论,但几乎所有人都知道不可能,弦理论的大一统只是个畅想而已。

  一则是因为,弦理论的很多内容,包括十一维度空间、膜宇宙,听起来就有些不靠谱,很难贴近现实生活,和常规的物理偏离的很远。

  另外,很重要的是弦理论没有被证实。

  弦理论认为物质的基本组成单位是弦,但根本没有实验能验证。

  一个没有被验证的理论,即便其理论能完成统一,也不能确定是否是真实的。

  湮灭物理学就不一样了。

  因为直接联系了反重力、超导等方向的研究,理论已经晋升为‘物理学’,被国际各大机构所认可。

  这样的背景下,湮灭物理学能实现物理大一统,就会被很多人所认可。

  总之,很多人都知道王浩拿出的函数意义重大。

  现在王浩公开宣布研究有进展,自然会成为舆论的焦点,而他所发布的信息,也确实非常的惊人。

  “如果我的理解没有错,王浩大神是说,代入几个质数以后,转化的方程还能求出质数?”

  “而且,还不止一组!”

  单单拿出这一点,就已经足够惊人了,即便是普通大学的学生群体,也能大致了解有很多‘质数解组’,其意义有多么重大,那很可能说明,所谓‘高次质点函数’,也就是‘王氏函数’,里面蕴含着质数规律。

  质数规律,都可以说是数学基础研究的终极追求。

  很多人都知道质数的存在是没有规律的,但以质数存在的原理来说,理论上是存在规律的。

  这就是矛盾之处。

  理论上,质数存在有规律,可实际上,根本找不到任何规律。

  正因为如此,数论中才会出现那么多和质数存在有关的数学猜想。

  有些数学家认为,“如果能破解质数的规律,就能够了解宇宙最底层的奥秘。”

  这种说法一点都不为过。

  从这个角度上来思考就知道,王浩发布内容说,高次质点函数存在多组‘质数解点’,是有多么震撼了。

  消息后面说明了两个内容,一个和王浩决定给予朱奎扬80万种花币的奖励,也算是履行了自己的承诺;另一个和成果发布相关,是研究论文会一起发表在新一期的《数学新进展》上。

  同时,第二篇《高次质点函数的特异性研究》,朱奎扬也会被列在作者一栏,并会特别说明他对于研究的贡献。

  以此,好多人也讨论起了朱奎扬。

  如果是一个数学界有名的学者,在研究上给王浩带来了帮助,听起来也没什么大不了的。

  换做是一个在读博士就不一样了,好多人在网络上惊呼,“朱奎扬,绝对是天才!”

  “东港理工的在读博士,好厉害,不过东港理工的数学系……咳咳……”

  “真就厉害了,二十多岁能帮到王浩大神,不敢想象啊!”

  每一个人都知道朱奎扬的未来前途无量。

  不过数学界来说,好多学者也对朱奎扬感到惊讶,但真正顶尖的学者,更关注高次质点函数的研究本身。

  毫无疑问……

  当一个函数确定有很多‘全质数点’的时候,肯定是非常不一般的,但王浩发布的消息说明也很模糊,不确定是有‘无数个全质数点’,还是只有几个全质数点。

  前者的意义和后者完全不在一个级别上。

  他们等的时间不长。

  王浩可不是普通的学者,他的投稿都会被第一时间发布。

  《数学新进展》的主编布鲁斯-普利策,也是个老朋友了,普利策收到了投稿以后,第一时间就知道该怎么做。

  原封不动,快速放在官网上!

  为了能够达到最大的效果,甚至放在官网上的论文还不收费,只要注册一个会员就能够直接下载。

  所以只等了不到一天时间,《数学新进展》的官网首页就能够找到两篇论文的介绍以及下载连接了。

  第一篇论文的名字叫做《以黎曼函数为基础构架高次质点函数》,论文第一作者是王浩。

  丁志强和邱会安被标注为其他有贡献的合作者。

  这篇论文的内容很复杂,描述的是高次质点函数的推导过程。

  第二篇的名字是《高次质点函数的特异性研究》,也就是发现‘5,17’是函数的质数对节点。

  “我们做了二十三次验证,数字分别是19、29、31……”

  “所有的验证都能够对应求出另外一个质数。”

  这是对于‘高次质点函数’的说明。

  论文最后的总结还说道,“23次验证,并不代表百分百准确,但我们并非是要证明数学定理,而是说明高次质点函数的特异性。”

  很多数学学者看到第二篇论文内容,马上迫不及待的开始验证。

  众人拾材火焰高!

  在短短十几个小时的时间里,来自世界各地的数学家们,就纷纷发表自己所验证的数字,并表示得到了另一个质数。

  虽然验证的数字都没有超过一千,但一定程度上,已经能说明规律了。

  5,17,确实是函数的质数对节点。

  当一个函数包含无数的全质数点,而且分布非常密集的时候,就绝对不能用巧合来形容了。

  当然,数学是严谨的学科。

  很多机构则在组织特别的小组,针对进行进一步的验证,他们所验证的数字都超过1000。

  这样的验证更有说服力。

  如果只是求解的方式验证,代入大一点的质数难度会变得很高,毕竟人脑运行速度是有限的。

  有些机构则是想代入‘5和17’后,做出对应函数的平面图像,但很快就发现能做出的只有‘近似图像’,因为代入单独的数字后,绝大部分情况下,计算机根本就无法直接求解。

  这个时候,顶尖的数学界关注的反倒是另外一个问题——

  “高次质点函数,是否存在其他的质数对节点?”

  “函数具体存在多少个质数对节点,是固定个数,还是无限个数?”

  这两个问题太有吸引力了。

  ‘5和17’是高次质点函数的一个质数对节点,那么是否存在其他的质数对节点呢?好多团队都开始针对问题做研究。

  其实就像是梅森素数,数学家们都能找出梅森素数的规律,并对于发现梅森素数感兴趣。

  有顶尖的数学家评价道,“高次质点函数的质数对节点研究,很可能成为未来质数研究的一大方向。”

  “仅是这一点,也足以说明高次质点函数,也就是王氏函数,具有非凡的数学研究价值!”

  ……

  东港理工大学。

  自从王浩发布了消息以后,朱奎扬的生活完全变得不一样了。

  之前朱奎扬处在一个很尴尬的局面,他希望能继续从事数学研究,可根本无法留校从事教学科研工作。

  如果不能够留校,他只能去差很多的学校,又或者出去找工作,完全换一个行业。

  现在不一样了。

  东港理工大学好几个有权利的主任,包括院系领导,都过来和朱奎扬好声好气的说话,劝他留在学校里工作,还许诺工作一年就提升副教授。

  工作一年,是因为副教授的要求,需要从事教职工作满一年。

  现在学校生怕朱奎扬直接离开,到时候,可不仅仅是损失人才的问题,学校的名誉还可能受损。

  朱奎扬可不止是给王浩的研究带来了帮助,并在最受关注的数学论文上署名,他还成为了‘公认的天才’。

  如果朱奎扬毕业离开了学校,就有可能引起什么舆论争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