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大明肝生活技能 第161章

作者:肥鸟先行

  白知县点点头说到:“你让渠房也推两个人出来,先应付一下上面。”

  白知县放下手里的书又说道:“苏汝霖已经平安到福州府了吧?”

  林显达立刻说道:“阿泽兄弟前几日刚刚派人送信回来,已经报上乡试的名了。”

  白知县点点头说到:“本官也听海教谕说了,苏汝霖是这一科中最有希望考中举人的,若是你们长宁卫能出一个举人,那也算是光宗耀祖了。”

  林显达连忙说道:“阿泽兄弟赶考前就说了,多亏了知县老爷提拔他做案首,若是真的中举,一定会记得知县老爷的恩情的。”

  白知县心里高兴,却表面冷淡的说道:“试卷都是糊名的,苏汝霖得中案首都是他的本事。”

  南平县已经很久没有出过举人了,若是苏泽能够中举,那不就显得南平县文教工作做的好吗?

  而且苏泽还是白知县点的小三元,他的成绩越好,那就更显得白知县慧眼识珠了。

  对于陶公公修水利的事情,各地衙门基本上都是这个态度。

  只不过林显达将这件事放在心上,还从渠房找到了两个懂得水利的吏员,让他们好好带队。

  八月初七,福建知贡举汪道昆带领所有参与乡试的官员先祭祀文庙,向大成至圣先师和历代先贤祈祷福建文脉昌盛。

  紧接着,汪道昆打开贡院的门锁,众官员随着汪道昆一起住进了贡院中。

  汪道昆向印卷官张思敬授卷,张思敬接过来试卷,他需要在贡院边上的印刷坊内,印刷出三千五百名考生的卷子。

  张思敬领着卷子离开,汪道昆开始和同考官以及监考官一起巡查贡院。

  福建的贡院规模极大,按照天地玄黄分成四个区域,因为考棚实在是太多,密密麻麻看过去非常的压抑。

  一块活动木板可以当做考棚的门,考生进入考棚之后就会放下入口的板子,这块板子就成为答题的桌案。

  汪道昆看着一望无际的考棚,想到自己在南直隶参加乡试时候的场景,这科举考试是越来越卷了。

  没办法,随着读书人越来越多,大明朝的学历贬值也越来越严重。

  国初的时候只要是秀才就能出仕,举人就能授予知县的职位,朝廷中身居高位的,也不乏举人出身的。

  但是现在举人只能去做学官,还都是比较落后地区的学官。

  进士也是同样如此,三甲进士可以做县令,但是还要在吏部挂号排队,只有地方上出现缺额才有机会递补。

  可是科举人数却在急剧膨胀,汪道昆看过以往贡院的记录,皇帝刚刚登基的时候,参加福建乡试的不到两千人。

  如今是嘉靖三十四年,这个人数已经膨胀到了三千五百人。

  以至于一些读书人都感慨,“考的好不如生的早”。

  收起这些感慨,自己的工作就是在这三千五百人中,挑选出合格的人才来。

  汪道昆脑海中闪过苏泽的身影,那个年轻人应该会参加乡试吧?

  汪道昆也开始期待苏泽的考卷来。

  在考院边上的印刷坊中,小吏将刚刚雕版印刷出来的考卷递给张思敬,交给他做最后的校队审定。

  一边看一边记下考卷的内容,张思敬确认考卷无误之后,纷纷属下开始印刷考卷。

  等到小吏出去之后,张思敬提起笔,开始默写本次科举考试的题目。

  等到写完了之后,张思敬擦了一下额头的汗水,这还是他第一次进行科举作弊,自然是万分的紧张。

  在当年自己参加科举的时候,张思敬自然是万分痛恨这种科举作弊的事情。

  可是随着从京师贬谪出来,一代天之骄子变成了偏远地区的推官,张思敬兴建陋室亭,只有在黄时行等读书人的围绕下,才能心情好点。

  而到了地方之后,张思敬很快就丢掉了刚刚做言官之后立下的清廉志向。

  张思敬不敢回想,到底自己是怎么一步步走到今天这个地步的。

  他收起心思,等到墨迹干了之后,将卷纸团好,按照和黄时行的约定,将纸团扔到了贡院之外。

  早已经在外面等待的黄时行立刻捡起纸团,然后迅速返回了住宿的魁星楼中。

  迫不及待的打开纸团,看到上面密密麻麻的题目,黄时行开始尝试作答。

  乡试三场考试,第一场的经义考试最为关键。

  不过和县试相比,乡试的难度大了很多。

  这个难度大不仅仅是试题的难度上,也在于试题的数量上。

  县试一场只需要考一篇四书义和一篇五经义,两篇八股文考一整天,有的是时间慢慢打磨。

  而乡试这是要考三篇四书义和四篇五经义!

  每一篇的字数是二百到三百字之间,必须是严格的八股文,而且答题的时间也只有一天。

  这可不是水文写,而是要立意正确引经据典的官样文章。

  只有少部分考生能在在规定时间内答出全部题目。

  九成的考生在答题速度上就被淘汰了。

  所以黄时行能够提前得到试卷,就已经占了相当大的便宜,只要今天先把文章做好了,那进了考场只要默写出来就好了。

  可是刚刚看了第一道题目,黄时行就犯了难。

  他怎么也想不出这道题的破题思路。

  苦思冥想了半天之后,黄时行只能将这道题目先誊抄下来,先去写别的题目。

  做着做着又出现了一道难题,黄时行再次誊抄下来,他心一横,将这两道题目拿出去,事到如今也顾不得和张思敬的约定了,只能先找人询问破题之道了。

  在贡院内的张思敬也没想到平日里众人都夸赞的黄时行这么草包,在他看来很简单的几道题目,黄时行竟然要拿出去请教别人。

  黄时行总算是还有些脑子,分别找了两个人请教,他赶紧将文章写下来背熟,然后翻上床睡觉。

  八月初八,贡院门口挤满了人。

  苏泽排在南平县考生的队伍中,按照次序排队进场。

  苏泽也看到了队伍前面的黄时行,他一脸胜券在握的表情,接受着身边跟班的吹捧。

  黄时行也看到了苏泽,露出一个挑衅的眼神。

  苏泽觉得莫名其妙,平心而论自己也没有得罪这位黄公子,不过是抢了他几次风头。

  可是偏偏这位黄公子对自己这么大的敌意,总是将自己视作竞争对手。

  苏泽提着考篮走进了贡院前。

  贡院前的小广场上挤满了考生们,监门官宣读考场记录,再由监考官领着秀才们宣誓。

  然后分成多个队伍,接受哨兵严格的检查。

  大明朝的读书人还有几分体面,搜身也只是摸一摸,等到了后面那个朝代,就要赤身裸体的检查了。

  搜检完毕,苏泽终于进入了贡院。

  同保的十人,一同抽出各自的座位号,苏泽的抽到了自己的考棚,玄甲申戍号。

  紧接着在哨兵的吆喝下,考生们被驱赶向了各自的考试区域。

  苏泽找到了自己的考棚,却看到距离自己不远的黄时行。

  黄时行也看到了苏泽,心虚的将目光移开。

  心中念了一句晦气,他放下考篮开始回忆准备好的答案。

  苏泽神态轻松的放好了自己的考篮,开始闭目养神起来。

  急促的梆子声响起,所有考生都放下挡板,嘉靖三十四年的福建乡试开始了。

  南平矿坑的铸币厂中,黄灿灿的新币装入布袋中,陶公公铸造的第一批新钱也终于完成。

  最近好卡啊,唉

第196章 乡试魁首

  科举真难啊。

  如没有系统,苏泽估计就算是十年苦读,也肯定考不上举人。

  坐进了考棚之后,哨兵将考卷发放到每一个考棚,但是在这个时候是不能提前答题的。

  巡考的官吏都死死地盯着,一旦有人提前答题就会被立刻驱逐出考场。

  等到所有的考卷发放完毕,再次响起梆子声,所有考生立刻拆开考卷,开始答题。

  题目一共是七道,三道四书义和四道五经义,都要用八股作答。

  这其中,三道四书义是基本题,考生作答只要中规中矩就可以。

  因为四书是所有读书人都要学习的必学科目,所以这三道题的要求就是“通”,只要言之有物论据、避讳不出错,没有错别字就可以了。

  可光是答对这三道四书义就不容易,排名次还要靠后面的四道五经义。

  大明朝的读书人只需要治一经,苏泽选治的《春秋》虽然是人数最少的,但是全省治《春秋》的举人也有四百人。

  根据治《五经》的不同,考卷被送入五个房内,由全省抽调的阅卷官开始批改考卷。

  在短短的一天之内,苏泽需要完成七道八股文的作答,还需要一字不差的誊抄到考卷上。

  要不是苏泽的科举技能已经达到了Lv10,又有被动技能在考场科举技能+2的加成,高达Lv12的科举技能,也不过是在天黑之前完成了作答。

  苏泽想到那些十几岁就考过乡试的猛人,还有那些半天就完成答题的急才,果然那些二十几岁就中进士的都是变态。

  隔天又进行了第二场和第三场的考试,这两场考试就比较轻松了,苏泽迅速答完题目交卷,乡试是朝廷的重要大典,不可能和童子试那样随意,所以以第一场八股经义取士的大原则是不会变的,后两场考试就是真的走个形式,苏泽规规矩矩的答完了交卷,终于结束了乡试。

  等全部考完之后整个贡院就开始忙碌起来。

  誊抄官要将考生答的墨卷誊抄成朱卷,异色笔的制度,就是为了保证所有考卷都被誊抄,只有朱笔誊抄的卷子,才会送到阅卷面前。

  誊抄完毕的卷子,还要经过对读官校对,然后就要马不停蹄的送到阅卷官面前。

  考完五天时间就要完成全部的阅卷工作,再由主考官汪道昆排定名次。

  春秋房中,莆田县学孙教谕正在看着考卷。

  福建治春秋的读书人不多,孙教谕的本经也不是春秋,只是他也读过几年春秋,所以才被抽取到了春秋房中。

  眼前这份卷子他读了两遍,只觉得文笔通畅,可有拿不准要怎么判。

  阅卷官判定的卷子,无论通过还是不通过,都要送到本房的同考官面前。

  如果将好的卷子黜落,或者将差的卷子判过,那都是要被房官训斥的。

  孙教谕又读了一遍,还有几个用典他不能确定,只好向身旁的另外一位阅卷官求助。

  “吴教谕,这份卷子请您看下,这几个典故?”

  《春秋》字数多,集注也多,所以典故也是最多的。

  每年乡试的时候,就是治春秋考生捏造典故的盛宴。

  要是将捏造典故的卷子送上去,那阅卷管就要贻笑大方了。

  孙教谕把握不住的卷子,吴教谕接了过去。

  “这几个典故都是《春秋》中的,这典故用得这么切题,后生可畏啊。”

  孙教谕这下放了心,吴教谕就是治春秋的,他是举人出生,参加了一次会试落榜之后,就选择做了学官。

  孙教谕拿起笔,在考卷最上方画了一个圈,然后写下“高荐”二字。

  阅卷官将卷子送上去,接下来就是统管春秋房的同考官阅卷了。

  同考官是本房所有卷子都要判的,所以时间紧任务重,大部分卷子也都是走马观花看一遍,然后按照阅卷官的判定来判。

  但是看到这份送上来的“高荐”之后,春秋房的房官拿起卷子,开始诵读起来。

  “高荐”就是不仅仅通过,还得到了阅卷官的大力推荐,可以列入前面名次的卷子。

  阅卷官写了“高荐”的卷子,房官也要写下自己的推荐等级,还要写下一句话的评语。

  这份卷子用词平实,但是这种写法才是最见功力。

  没有华丽的辞藻,却能将深刻的道理写出来,检查了卷子没有其他问题之后,房官也在卷子上画了一个圈,提起笔却犹豫了起来。

  汪道昆就任督学之后,福建上下的学政官员都研究了汪道昆的文风。

  这位汪督学算是唐宋古文派,最是推崇平实隽永的文风,并不喜欢秦汉那种大气磅礴的议论。

  这篇文章应该会合汪督学的胃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