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起飞的东君
除了农、工、医之外,又增设了诸子之学。
相比于培养政治人才的法吏学室,以及农、工、医三个专业学室,这些诸子之学有些特殊。
它们主要传播的是经过官方审核修订的诸子文化,和法吏学室不同,进入诸子学室并没有爵位限制,普通黔首只需缴纳一定的学费,便可入学。
但因为门槛低,毕业后并不包分配官职和工作,而是拥有被当地官吏举荐和征辟的机会。
这是赵佗推行察举制度的一个配套措施。
察举制度,是汉代军功爵制度崩溃后,官方弄出来的一种自下而上的人才选拔制度,属于是科举制度的前身。
赵佗想替换掉有隐患的军功爵制度,但科举制的实施条件明显不足,故而他选择了察举制作为过渡,在符合世家大族利益,减少实施阻力的同时,也为下层民众打开一条上升通道。
下层黔首若是不愿去学农、工、医等专业技术,那就可以进诸子学室,进行学习,增长知识文化,展现相应能力后,就能拥有被征辟和举荐的资格。
在某种程度上,诸子学室的设立,有利于教育的普及和人才的培养,为日后科举制的实施打下基础。
这是一个过渡阶段。
诸子学室的设立,得到了左丞相王绾的支持。
不为其他,正是因为王绾亲近儒家,而诸子学室中正有儒学一席之地,他们自然会双手支持。
甚至就连诸子学室的师资力量,赵佗也不操心,那些式微的诸子传人眼见官方愿意推广他们的典籍传承,自然是欣喜若狂,一个个削尖了脑袋往里钻。
赵佗对此表示满意。
发展教育,就会涌现更多的人才。
只要察举制度能够顺利施行,再慢慢改革,转化到科举制,那么军功爵制度这个不停推动帝国发动战争的根源也就慢慢解决掉了。
就在赵佗尽力解决秦国身上的弊端的时候,也有不少事情发生。
一个是辽东郡管辖的胡人部落发生了叛乱。
据说叛乱者是昔日的匈奴王子冒顿,他帮助秦国对付东胡残党,却在暗中发展势力。
此事被辽东郡守察觉到后,意图将其诱捕,结果事情泄露,冒顿干脆一不做二不休,联合东胡残党,入侵塞内,劫掠辽东郡。
消息传到咸阳,二世皇帝大怒。
秦将李信以冒顿之叛是自己留下的隐患为由,向皇帝请罪,并请求出征,将冒顿等胡人彻底剿灭。
二世皇帝同意了,命李信赶赴辽东,征燕、赵之地五万兵马,平定辽东胡人。
相比于辽东战事的开启。
西边的战争则要顺利的多。
到了二世皇帝七年春天的时候,西边大胜的消息也送抵咸阳。
秦将韩信、赵彻率轻骑跨数百里突袭乌孙昆莫所在,将其生擒,并俘获乌孙贵族百人。
王离趁势挥兵进击,大破乌孙诸部,斩杀和俘虏上万人,堪称一场大胜。
二世皇帝很高兴,在朝堂上激动的拍案道:“昔日乌孙劫掠我秦使之辱,今日复矣!”
特别是赵彻初上战场,便跟着韩信立下生擒敌酋的功勋,让扶苏非常满意,他称赞道:“不愧是朕之外甥,待彻儿回来,朕当好好奖励才是!”
擒乌孙昆莫,悬首咸阳,是先帝的心愿和遗憾。
如今达成了,二世皇帝很是高兴,在收到消息的当晚,他举行了一场盛大的宴会,以庆贺此番大胜。
他在宴会上畅快痛饮。
到了晚间,突然咳嗽不停,似乎是大量的酒水刺激,引发了他昔日在北地留下的旧疾。
第八百四十一章 :托孤
“朕昔日在北地监军,督造直道的时候染了风寒,后来虽然治好,但也落下了病根。每到秋冬时节,或者是受到刺激,便极易咳嗽气喘。夏无且对朕说,这是陈年旧疾,难以根除。”
二世皇帝卧在榻上,有些无奈的对赵佗说着。
赵佗点头,他记得好像是有这回事。
很多年前,扶苏督造完直道回咸阳后,在一段时间里确实咳嗽不停,喝了大半年的汤药才治好,当时赵佗还给他出了些止咳的主意,所以有些印象。
只是后来赵佗率军征伐百越,一去就是好几年,在事务繁多下,自然不清楚扶苏的身体怎么样。
这几年秋冬时节,扶苏确实也有咳嗽的情况出现,赵佗只以为这是普通感冒,毕竟每年这个时候都有许多人会这样。
他没怎么放在心上,哪知道这一次大量饮酒,竟然使扶苏身体出现了问题。
“陛下春秋鼎盛,身体健壮,只需好好休息便可恢复,还请陛下宽心静养。”
赵佗轻声安慰着。
他和扶苏一样大,两人今年同为四十岁,这个年纪虽然说不上年轻二字,但也能称得上是年富力强,身体素质应该还可以。
扶苏虚弱的点头,笑道:“朕也如此认为,陈年旧疾,养一养就好了。只是当今辽东战事刚启,察举和学室的事务繁多,镇国侯当多多费心才是。”
赵佗拱手道:“陛下还请安心静养,臣定不负陛下期待。”
两人又说了一会儿话,见到扶苏面露疲惫,赵佗适时告辞。
看着镇国侯离去的背影,二世皇帝脸上的笑容渐渐敛去。
他对自己的身体状况,很清楚。
……
镇国侯赵佗受皇帝任命,全权负责后续改革变法以及学室推广等问题,虽有左丞相王绾牵制,但并未影响赵佗威权日重。
毕竟赵佗的改革,所损伤的主要是法家一派的利益,对于其他诸子百家都是大有好处,王绾等人在心中是支持的,使得赵佗所做的事情都很顺利。
如此一直到了秋日,二世皇帝的病情突然加重。
就连西征军班师回朝,奏捷凯旋的仪式,扶苏也没有前去,只是派出了两位丞相代为主持。
没过几天,皇帝又下诏立皇长子启明为皇太子,确定了其储君的地位。
这般急匆匆的诏令,加上前后的变化,到了这种时候,许多人都预感到那个不好的结果。
不出所料,到第二年的十月,二世皇帝急召右丞相赵佗、左丞相王绾、文通侯李于等人入宫。
满是药味的病房中,二世皇帝面色苍白,卧于榻上。
皇太子启明跪在一旁,满面哀容。
“朕自登位以来,在诸卿辅佐下罢西征、止徙民,又改酷法,亲庶民,以使天下安定。数载之功,朕甚欣悦之,然则……咳咳……朕今病笃,恐难再与诸卿共治秦国。朕子幼弱,难当大任,还望诸卿辅国,以匡社稷。”
二世皇帝虚弱的说完这些话。
赵佗、王绾、李于等人皆哀泣不已。
“陛下放心,臣等必尽心辅佐太子,使社稷安定。”
见到三人叩首应诺,尽诉忠心,二世皇帝脸色微舒,他的目光落到了最前方的赵佗身上。
他轻声道:“朕曾与镇国侯有所约定,以此生革大秦弊政,使天下黔首百姓共得康定,安享太平之乐。如今朕中道而去,君当继昔日之志,以革旧弊,让大秦如先帝所言,万世长存啊。”
赵佗听得泪如雨下。
扶苏登基前,这两个同龄的年轻人常常畅谈国事,一起议论这个国家身上的种种弊端,一起议论始皇帝的举措对天下人的影响,并约定待日后两人有所能力时,一定要将秦国身上的这些疾患一一去除,使这个大秦天下变得更好。
二世皇帝继位后,也确实是这样做的。
他对赵佗的信重甚至超过了自己的岳丈李斯,一切事务全都交给赵佗主持,成为赵佗变法的最强后盾。
要不是李斯一眼就看出了扶苏在背后支持赵佗,恐怕他也不会轻易向赵佗让步投降,赵佗的变法不可能那么顺利。
如今扶苏在弥留之际,依旧没有忘记自己和赵佗昔日的约定,在让他辅佐太子的同时,希望赵佗能继续完成他们共同的志向。
改革大秦,去除昔日旧弊!
这样的信任,让赵佗感动到无以复加。
他跪在地上,向扶苏道:“陛下放心。昔日之诺,臣必终生不忘竭力完成,绝不让陛下失望。”
“嗯,君侯的话,朕相信。”
二世皇帝抿嘴笑了笑,又对启明道:“君侯乃先帝与朕之肱骨,尔日后继位,亦当对其信重。”
启明哀声道:“父皇教诲,儿臣记住了。”
扶苏点点头,又侧首看向旁边的左丞相王绾和文通侯李于,对他们分别嘱咐了一通。
并当场下诏,命文通侯李于为九卿之一的廷尉。
“昔日妇翁言,不可使臣子独掌权力,如此恐有奸劫弑君之难,朕今日以三臣辅国,想来日后当无祸患矣。”
在二世皇帝看来,赵佗是单独一党,王绾则是偏向儒家,和赵佗曾有过不愉快,自然不会全心依附于对方。
而李于是外戚,是启明的亲舅舅,将会是未来幼帝最忠心的支持者。
赵佗、王绾、李于是他亲命的辅政大臣。
三方相互制衡,这样就不怕有臣子一家独大,而使皇室衰微了。
做好了自己去世后的安排,扶苏放下心来。
他让三个臣子离去,又让自己的儿子也走了,一个人静静的躺在榻上。
扶苏想了很多。
特别是被他压在心中的那些昔日记忆也在弥留之际,被翻了出来。
因始皇帝忙于政务,自己从小不受关爱,只能从楚系的两位君侯那里获得温暖,使得他被楚人影响太深,甚至遭受利用,多次前去劝阻始皇帝罢灭国之战。
扶苏迷失了自己秦国公子的身份,常与始皇帝冲突,父子两人经常不欢而散。
“幸有镇国侯为我开导,让我从迷茫中走出来,知道了自己是什么人,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也从此看清了熊启等人的真面目,真正的成为了秦国长公子。若非镇国侯,以我之前与父皇的关系,或许这皇帝之位也极难登上啊。”
扶苏轻轻叹息。
他又想到自己在登位后,在赵佗的辅佐下,所做的那些事情。
虽然可能和始皇帝的治国方针有所冲突,但却切切实实的使秦国越发富强。
“到了地下,我亦能和父皇交代了。”
扶苏微笑着,闭上了眼睛。
秦二世皇帝八年,十月。
帝崩于咸阳宫。
第八百四十二章 :权力
秦二世皇帝八年,帝崩于咸阳宫。
太子启明继承君位,为三世皇帝。
小皇帝和赵佗之女赵芸同岁,当年刚刚十五,尚未成年,没有治理天下的能力。
按照二世皇帝留下的遗诏,由镇国侯右丞相赵佗、文通侯廷尉李于,以及驷车庶长左丞相王绾三人为顾命大臣,共同辅佐三世皇帝治理秦国。
此时天下局势稳定,黔首庶民在二世皇帝统治的这几年,生活日益宽松,对于秦国逐渐有了归属感,开始视自己为秦人。
虽然去年出现了东北胡人叛乱的事情,但有李信这位老将率兵前去征讨,对秦国来说不过是藓芥之疾,翻不起什么大浪。更别说王离率领的秦军刚刚大破乌孙,并擒其昆莫归来,悬首北阙,军威震于四海。
在这般情况下,秦国帝位的交接十分顺利。
赵佗被任命为辅国之臣,又被扶苏寄予了完成他们两人共同志向的希望,自然是兢兢业业,将精力放到治国上。
对赵佗来说,最重要的是几个方面的事情。
第一个是变更律法,将昔日战争时期的旧法革新,以适应当今天下统一的局面,让社会环境往宽松向发展。
赵佗很清楚高压统治下必有祸患滋生,唯有包容大气,方能兼收并蓄,历史上的汉、唐无不如此。
第二个则是赵佗逐渐放开了官府对商业上的控制,鼓励商业发展,让四方经济流通起来,并且发展出专门的商团前往四方蛮夷地区,与当地土著交易,传播中原文化。
在他看来,商队一旦利用得当,起到的作用可能比军队还要大。
第三则是大力发展科技,自从工学兴办后,培养出了大量的专业技术人才,其中一部分被派到各郡县担任工师,传播先进的技术。另一些则留在少府,继续钻研和发明各种科技产物。
比如火药方面,在二世皇帝统治时期就有了长足进步,虽然还无法和后世相比,但威力也算不小,如今正准备用来开采矿物。
说到科技,还不得不提到那几位修仙派的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