陛下真棒 第118章

作者:晴了

就连军器监、户部、兵部,亦是人人自危。

一旁的吴执中也同样满脸沉重,连连颔首不已,眼角的余光,一直瞄着高璋。

却发现这位小高状元,一脸呆萌,眼神迷茫地看着陈侍郎。

吴执中的表情顿时变得古怪起来,总觉得这位很有脑子,很有想法的状元公此刻的表现甚是奇怪。

同样陈侍郎也注意到了高璋的神色,直接就让自己脑子一乱,忘记了接下来应该说点啥。

“那个,状元公你这是什么表情?可是方才陈某说错了什么。”

“啊……哦哦,小子第一次听到朝堂居然发生了这么大的风波,而我居然一点也没有感觉。”

“多谢大人提点,看来我现在还职低位卑的确是一件好事情。”

“???”陈侍郎一脸黑线地看着跟前这位表情显得很庆幸的孩子,总觉得哪里不对。

本官的目的是什么来着?难不成,你小子觉得本官过来,就是为了给你科普朝堂上那水深火热的争斗吗?

就是你小子出现,因为你那篇好文章,这才出现了这么一桩事的好不好?

当然,责任不在你身上,但是拜托你不要一副很庆幸的表情,你庆幸,你庆幸个铜板。

眼睛一斜,就看到了一旁的吴执中正埋头喝茶,这让陈侍郎甚是不满。

但好在,陈侍郎还是控制住了自己的情绪。

“经历了此事,怕是朝堂诸公皆已知晓,当今官家,对于状元公另眼相看。”

“今日某与吴老前来拜会状元公,就是希望状元公能站出来……”

高璋呆呆地看着陈侍郎,这位陈侍郎的意思也相当简单明了,那就是知道你高璋在官家的跟前应该很有脸面。

所以嘛,希望你能够站出来,劝一劝官家,制止那蔡京继续这么瞎鸡儿乱搞。

看看现如今工部不少官员都换成了蔡京的人,再这么继续换下去,说不定哪天,蔡京就会变成像王莽那样的人。

听着这话,高璋差点就乐出声来,好在他控制住了自己的情绪,耐心地继续倾听。

心里边却有无数的槽,恨不得尽数吐出来。

直到陈侍郎讲完了他们的请求,室内再一次陷入了安静。

高璋沉默了好半天,这才开口,稚嫩却丝毫不怯弱的嗓音在室内响了起来。

“二位大人的想法是好的,但问题在于,我职低位卑这无可否认,朝堂之上,我是说不上话,也无话可说,毕竟我对朝廷未立寸功。

至于官家亲睐于我,那是因为我的文章和年纪,却还没能看到我的能力。

二位就想凭着这个,要让我去劝说官家,让那与官家有多年君臣之谊的蔡相收手,这怕不合适吧?”

这话还没说完,方才一只喝茶看戏的吴执中呵呵一笑,赶紧声明。

“珪璋贤侄,这只是陈侍郎一人之见,莫要牵扯上老夫才是。”

陈侍郎听着那高璋有条有理的反驳,张了张嘴,最终一声长叹。

吴执中这才清了清嗓子,开口当起了和事佬。

“毕竟老夫与陈侍郎从政多年,亦有交好的同僚,在诸部任职,这也是不希望那蔡京搞乱朝堂,伤了大宋之根本。”

“老夫随陈侍郎同来,亦有一事,想与珪璋贤侄说说……”

面对这位笑眯眯,看起来份外和蔼的老头,高璋又岂敢轻视。

这老家伙可是敢在官家的跟前跟那奸相蔡京当面锣对面鼓的正面硬刚的人物,可不是什么易与之辈。

吴执中笑眯眯地看着跟前的高璋,慢条斯理,犹如一位亲切和蔼的长辈般开始聊了起来。

询问了高璋这些日子,关于军械外包的事务干得如何。

听了高璋之言后,吴执中点了点头,甚是感慨地道。

“这军备改革之事,的确不是那么容易的,如今只是才刚刚起了个头,就惹来了这么大的风波。”

“贤侄你可有想到过,等到这军备改革之事,越深入,阻力可就越大,盯着你的人就越多。”

“重要的是,贤侄如今你刚入仕途,以十一之龄得中状元,又受官家亲睐,可以说今岁在东京,最引人睹目的,便是贤侄你。”

“不过,声望这等事情,有利亦是有弊。而今你主持军械革新之事,与那蔡、童二人合作。”

“经历次风波之后,朝中诸多与此有利益牵扯的官员,必定会盯上你,稍有不慎,于你的声望,必定是一个沉重的打击。”

听到吴执中在跟前耐心的分析利弊,高璋亦是心中一暖,至少这位老大人的确是站在自己的角度来考虑和分析问题。

不过,吴执中的意思,他也很明白,这位老谋深算的老司机的意思是,你还是个孩子,还那么年轻。

就已经有了那么好的声望,经历了这一次的开封金属工坊风波之后,也让人们不敢轻视于你。

“这个时候,你应该及时抽身而退,才是最佳的选择。”

“抽身而退?”高璋一脸懵逼地看着这位一本正经的吴执中。

很想抬手摸一摸这位老司机的额头,想要看看他是不是烧糊涂了。老子干得好好的,你想让老子辞官?

看到高璋那副呆萌的模样,陈侍郎咳嗽两声,觉得自己有必要替吴尚书解释了下。

毕竟在他看来,这位经他与吴尚书之手,有了今日之成就与声望的高璋,的确很适合走上那条路。

那是一条曾经令无数读书人都为之仰慕而又佩服的光辉之路。

“状元公,吴老的意思是,你如今已经为朝廷推行军备改革起了头。”

“这个时候,就该及时抽身,避免日后的风波,折损了你的声望。”

“毕竟你还是个才十一岁的孩子,这般年纪,完全可以效法王文公,养望三十载……”

高璋看着那语气恳切,循循善诱的陈侍郎,还有那位老怀大慰,满脸慈祥的吴尚书。

忍不住抬起了手,挠了找发痒的耳朵。

“养望三十载?你们确定?”

第二百零三章 彼之砒霜,吾之蜜糖

看到高璋那副大吃一惊的表情,陈侍郎与吴执中相视一笑。

“正是,贤侄啊,你还年轻,可以说,你算是我大宋立国以来,最年轻的六品官员。”

“而且老夫经过了这些日子的暗中观察,觉得你不但极有才华学识,知进退,明事理……”

“老大人您不用夸,咱们还是直接说正经的。”

高璋脸色有些发黑地打断了这老货想要冲自己灌迷魂汤的打算。

面对着他十分看好的这位大宋未来柱石之臣,吴执中的耐性出奇的好。

被这小子这么叽歪,也不着恼,呵呵一乐之后单刀直入地道。

“不错,如今这朝堂中,正所谓污秽一片,权宦奸臣盈于朝堂,君王却视而不见……”

“你如今还是个孩子,留在这样的朝堂之中,很容易就会受这些影响。”

一句话,孩砸,你快找个地方去老老实实读个三十年的书,一边读书一边教出点弟子来。

就跟当年王安石一般,培养一大票的志同道合之辈。顺便还可以将你的理念,潜移默化更多的人。

等到当今天子两腿一蹬,升上了仙界。到了那个时候,你再久数十年之盛名王者归来。

必将能够像当年的王安石一般大手一挥,天下能人智士纷纷跳出来帮你一起改革国家。

高璋目光直勾勾地看着这位激动得老脸通红,唾沫星子都飞了出来的吴执中。

心里边当真可谓是天雷滚滚,一个接一个的滚。

三十年?两位大老,北宋用不了三十年就亡了,你们晓得不?

……

可偏偏这话说不出口,等到那吴执中激情挥散之后,陷入贤者模式的状态。

高璋赶紧递上一杯茶水让这老头定定神,这才迎着这二位殷切的目光反问道。

“小子也听我爹说过,王文公出山,又遇上了神宗这等明主,那为何变法还会失败?”

没想到,刚刚让这小子学王安石,就被这个满脸萌萌达的小子扎了心。

就感觉像是吹猪尿泡,有个熊孩子拿针给扎破了,居然还问你为什么,这样的感觉很糟心。

脑子有点乱,心情有点糟的吴执中只能吱吱唔唔地道。

“……这个,这个原因很多,再有就是,就是什么来着?”

看到了吴老投来的眼神,陈侍郎灵机一动,赶紧插嘴。

“再有就是神宗皇帝不能一直信任王文公,这才导致了大宋变法改革的失败。”

“原来如此,那我为何要离开朝堂,而不是留在朝堂,以获官家之信任?”

面对着这个孩子,吴执中决定不用打官腔那一套,干脆实话实说。

“珪璋贤侄,想必你也该知晓,官家,官家如此所宠信的,乃是像童贯、蔡京这等权宦、奸相,都是只手遮天的大人物……”

“而且状元公,你知道不知道,如今你主持这军备改革变法之事,必定会牵扯到无数人的利益。”

“或者说朝堂之上不少臣子的利益,都会因为军备改革变法而受损。”

“这么做,等于是动了他们的命根,他们自然会想方设法,用尽一切手段来对付于你……”

“就算是你有官家庇护,你父亲为你遮风挡雨,他们总有办法,让你声名狼藉……”

“那又如何?”高璋开口,只有四个字,看着这张年轻到稚嫩的脸庞,还有他那神采奕奕的目光。

生生将吴执中与那陈侍郎的千言万语尽数堵在喉咙,作声不得。

……

“他还在璋儿那里?”高俅抬起了头,看向管家富康。

管家富康老实地点了点头答道。“是的,富安一直呆在门口守着,并无异样。”

“居然聊了这么久……”高俅不禁眉头一皱,眼角的余光看到了妻子黄氏那担忧而紧拢的黛眉。

低声言语了几句,总算是让黄氏平复了心情。

毕竟这位陈侍郎官声向来不错,而且还与那东坡先生长子乃是同年进士,也算是有旧谊之人。

又过去了两桩香的功夫,身心俱疲的高璋,终于站在府门口目送着陈侍郎与那吴尚书登车离开。

看着这二位的车驾渐行渐远,高璋不禁有些唏嘘,昏君师尊的朝堂中,也不是没有好官。

只不过,大家终究理念不同,养望三十年,那不就是安安心心等着吃亡国饭吗?

还不如拿这三十年的光阴来好好的努力一把,争取让大宋这条咸鱼翻个身。

再说了,兴许昏君、权宦、奸相这样的组合,对于他们而言,简直就是砒霜这样的毒药。

可对于老子,那就是甜得爽歪歪的蜜糖好不好?正所谓背黑锅他们去,出成绩让我来。

既然王安石是因为得不到神宗皇帝的完全信任这才导致的变法改革失败。

那老子直接把昏君师尊的信任度和好感度刷到MAX,直接锁死信任度和好感度,还能怎么失败?

“璋儿,天色这么晚了,送走了客人,为何还站在这里?”

身后边,传来了亲爹那充满关切的嗓音,高璋转过了头来,冲这位对自己无私关怀的亲爹一笑,挽着亲爹的胳膊,小声地道。

“孩儿只是在想方才那二位大人的话罢了,爹咱们快回去吧……”

“二位大人?”高俅心头一跳,忍不住扫了门外一眼,这才按捺住了心中的好奇,朝着正厅而去。

……

“此子果非凡物啊……”

坐在陈侍郎的马车之中,足足十数息之后,吴执中这才发出了这样的感慨。

“终究这个世上,只有一位王文公,亦只有一位十一岁便成为状元的神童才俊。”

“是的吴老,看来是你我二人今日白跑了一趟,没想到他小小年纪,居然就如此倔强。”

“他那并非是倔强,而是此子之志,非我等老朽所能左右才对。”

“这倒真应了他那篇《少年中国赋》所言,老年人常思既往,少年人常思将来……

……惟希望也,故进取。惟保守也,故永旧;惟进取也,故日新。”

上一篇:光明壁垒

下一篇:从工地卖盒饭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