亮剑之军工系统 第391章

作者:远征士兵

用固定发射架只在一种情况下可以起到作用:侦察兵事先侦察到鬼子的炮兵阵地,然后八路军这边用一个多小时搭建发射架,接着发射……

这种作战方式过于死板,在作战时鬼子的重炮部队随时都有可能转移,一个多小时才能搭建完成的发射架在实战中毫无意义。

换而言之,就是原型机虽然定型可以进入批量生产,但由于车载发射架还未实现,于是“高精度火箭弹”依旧处于无法投入实战或只能在实战中发挥极为有限的作用的状态。

不过这个问题可难不倒王学新,他只是略一思索,随手拿过发射架的图纸,然后“唰唰唰”的添了几笔,然后递给了和志民,说道:“把发射架稍加改装,在两端的支架上分别装几个轨道使其可以绕着中间旋转,这样在必要时,就可以将发射架快速指向目标方向!”

和志民看着图纸不由一愣,然后就点头说道:“这的确是个解决的方法,这么一来,发射架就不需要频繁的拆拆装装,在安装好之后只需要通过旋转就能快速指向目标!”

说着就把图纸递给了苏教授。

苏教授赶忙戴上眼镜接过图纸,看了一会儿后就点头道:“我看这方案可行,增加的不过就是几个轨道,一没有难度二也不会增加多少安装时间,却使发射架能重复使用!”

这时一名研究员反对道:“苏教授、和教授,加了轨道的发射架只是可以调整方向而已,还有高度呢?我们是不是还应该设计一个能调整角度的发射架?”

苏教授看了王学新一眼,就摇了摇头说道:“完全没必要,因为我们的‘高精度火箭弹’能自行调整飞行高度,我们要做的,只是在发射前设定好飞行高度就可以了!”

研究员“哦”了一声,然后就没话说了。

苏教授虽说对此做出了解释,但心里对王学新的本领又有了新的一层认识。

王学新从一开始就没有考虑发射架的“角度”问题,是不是意味着他从始至终都知道“高精度火箭弹”可以不需要依靠发射架来调高度?

要知道就连研究员都会因为惯性掉进这个坑,而王学新却能自然而然的避开这个错误,就像它原本就该那样似的……

王学新不是有意的,那一刻,王学新只是想到了汉斯用的巨炮,由于其炮管过重,它们也是用轨道协助转动炮身调较方向。

此时八路军用的这种“高精度火箭弹”,其实也可以把它看成一种炮。

只不过这种炮用的炮弹是一架能自动飞行的小飞机……这飞机无法调较方向但却可以在发射前调整飞行高度。

于是,王学新就没多想,把轨道的思维用在了发射架上。

但很明显,这种思维还是有缺陷的……

发射架一装,就算有轨道但也无法移动,于是就成了一个固定的“炮台”。

这原本不会有什么事,因为“高精度火箭弹”射程远,不需要担心鬼子火炮还击。

问题是鬼子有飞机,而且飞机在某种程度来说依旧占据上风,尤其是在轰炸固定目标上……

确切的说不是在飞机方面占上风,而是在雷达方面占上风。

因为鬼子有雷达,旦凡八路军战机一出动,鬼子雷达就能侦测得到并提前做出准备派出战机拦截。

八路军没雷达就头疼了。

鬼子什么时候来炸都不知道,固定的发射架又高又大,平时还可以伪装,在发射完“火箭弹”后那就藏不住了。

八路军要想防住,就得全时段的派出战机巡逻,而鬼子只要挑一个时间大规模出动就可以了。

这也是雷达的重要性,也可以说是“攻大于守”的战略优势,如果有雷达就可以在某种程度削弱这种优势。

这种原型机真到量产阶段反而就没多大的难度了。

因为原型机使用的火箭发动机原本八路军就会生产,它实际上就是规格不一样的火箭炮,里头填充发射药做燃料而已。

其它的部件……包括控制系统在内都不复杂。

这主要是得益于汉斯的设计,他们对V1导弹的定位也是“廉价的”、“能短时间批量生产的”装备。

比如对原型机的控制,直接省略了机翼的方向操作,全由尾翼控制方向和高度,而且有许多木制部件。

由此带来的好处就是……八路军生产起来同样不困难。

就像鹰酱飞行员说的,就像是一个飞机模型。

如果说有哪个部件是八路军无法生产的,那就是陀螺仪……这玩意得向鹰酱多要一些,否则有一天被鹰酱卡了脖子用来换V1的技术,那就不太妙了。

第二百一十八章 珊湖海海战

王学新跟苏教授等人粗略的计算了一下,认为至少需要一万个陀螺仪。

苏教授是这么算的:“这陀螺仪是装在‘高精度火箭弹’上的,打一发就少一个。咱们以打一场战斗需要一百枚这种‘火箭弹’计,一万个陀螺仪也仅仅只够我军打一百场战斗!这其中还没算正常的损耗和废品……”

王学新觉得这么算没毛病。

一百场战斗还是往少里算了,这往后还有好几年的仗要打呢!

更何况在赶走鬼子后还要打顽军,一万个陀螺仪的储备用不了多久。

所以最好的办法是能自己造……但陀螺仪又属于高精度仪器,这玩意需要工业基础和精密机械制造,不是说从系统那买了技术就能造得出来的。

(注:华夏用了23年时间,才打破国外战斗用陀螺仪的垄断)

然而,一万个陀螺仪,这要是跟鹰酱买,人家肯定会怀疑,到时就不是用“提高火箭弹精度”这个借口就能整得到的。

就在王学新为难时,孙尔威兴高彩烈的找到了指挥部来了。

“王!”孙尔威一见到王学新就高兴的叫了起来:“我们打胜仗了,在珊湖海!炸沉了鬼子一艘航空母舰和一艘驱逐舰……敌人还有一艘航母遭重创,而我军只是一艘航母负伤!”

王学新“哦”了一声,暗道鹰酱那的优势被扩大了,应该是因为自己给出的建议。

王学新知道珊湖海海战这场著名的战役,这场战役是鬼子在太平洋上由进攻的态势变为僵持的转折点,但不太清楚史上两军的具体战损。

不过王学新记得,这场战役是鬼子和鹰酱势均力敌,也就是输赢都差不多,因此谁都不能说“胜利”。

但是现在,却是鬼子单方面被击沉了一艘航母一艘驱逐舰,而鹰酱仅仅只是一艘航母重伤……这明显是鹰酱赢了。

然后孙尔威继续说道:“这给了我们很大的信心,王!你知道的,之前我们许多人都认为在海上打不过鬼子,我们只有撤退的份,但是现在,我们让他们尝到了厉害!”

说着孙尔威又高兴的拍了拍王学新的肩膀:“这还多亏了你,我们用的就是你说的那一套对付‘零战’的战术,这使我们以损失66架飞机的代价击落了敌人77架飞机,在突破其防空网后顺利的将炸弹丢在他们军舰上!”

还在会议室里苏教授等人听到这话也个个都喜形于色,有些人甚至还握着拳头叫好助威。

王学新理解他们的想法。

此时的鹰酱是华夏的盟友,鹰酱的胜利就是华夏的胜利,因为他们有共同的敌人。

但王学新心下却有一丝担忧。

鹰酱在太平洋上优势提前到来,对华夏战场造成的影响或许并不是正面的。

因为……

鬼子一直贯彻着“掠夺华夏资源用于进攻鹰酱”的方针政策。

如果太平洋战场像历史那样发展还好,现在在这关键的节点出了问题,是不是意味着鬼子会加快华夏战场的节奏?

只有先稳住华夏,才能将更多的兵力和资源转投进太平洋!

由此,王学新估计,冈村宁次或许会加快展开对运城的进攻了。

果然,就如王学新想的那样,冈村宁次在听到来自太平洋的消息时就马上调整了自己的战略。

如果说之前,冈村宁次还很有信心在河南打服顽军后再转头来对付八路军。

但现在的情况却不允许他这么做。

“海军那些家伙!”冈村宁次恨恨的骂道:“他们只会浪费帝国的资源,他们拥有数量庞大的‘零式’,那可是天下无敌的战机,居然还打了败仗!简直就是奇耻大辱!如果这些‘零式’用在华北战场上,我们早就攻破敌人的防线把他们打得溃不成军了!”

当然,这只是冈村宁次的气话而已,他其实也知道“零战”设计出来就是给海军用的,不可能大批量用在华夏战场上。

来来回回的走了几步,冈村宁次就对筱冢义男下令道:“命令内山佑示,派出谈判团与顽军讲和!”

筱冢义男对此大惑不解,问:“大将阁下,我们在河南的战斗已经处于上风,眼看就要再次攻下郑州了……”

“停战!”冈村宁次想也不想就打断了筱冢义男的话:“我们的战略目标已经达到了,河南有了一片立足之地,意味着中条山以南的军队不致于被八路军和顽军合围!继续打下去……除了让顽军和八路军越来越团结外,对我们没有任何好处!”

其实这也是冈村宁次的无奈。

他原本打算给顽军一个下马威,将顽军打怕了让顽军开口求和……这时冈村宁次就能狮子大开口提出更多的条件了。

但现在的形势,却不得不让他放弃这个想法。

筱冢义男则有些担忧的说道:“可是大将阁下,顽军……在这时候会同意议和吗?现在并不是谈判的好时机!”

冈村宁次点了点头,对于这一点他是认同的,的确不是谈判的好时机,但他也没有更好的选择。

想了想,冈村宁次就说道:“他们会同意谈判的,我们只需要隐晦的告诉顽军,我们之所以谈判,是因为要把兵力调到运城来对付八路……”

筱冢义男马上就明白冈村宁次这话的意思了,然后挺身立正,应了声:“是!”,就下去传达命令。

冈村宁次这招不可谓不毒。

他之所以能想到这招,是因为他对华夏两支军队的了解,知道顽军一直以来都将八路军视为心腹大患。

所以虽说是“合作抗战”,但其实是面和心不和。

这给了冈村宁次很大的利用空间,比如此时在这种不利的情况就能轻易的针对这个弱点全身而退,然后集中兵力对付八路军。

甚至顽军还很乐意在暗中帮鬼子一把。

因为这对顽军而言,就是“鹬蚌相争渔翁得利”的局面。

顽军一直想当那个得利的“渔翁”,只不过机关算尽太聪明,没想到最终丢失了最重要的一点:民心。

第二百一十九章 变化

顽军的反应果然像冈村宁次猜想的那样,当占据上风的鬼子派出谈判团与顽军讲和,并且还似有似无的透露一点与顽军讲和是为了集中兵力对付八路军……顽军马上就应下了。

驻守郑州的十二军军长是不同意在这时候与鬼子讲和的,他向战区司令“贪腐将军”发报道:“鬼子求和,便说明其兵力空虚无法两线开战,若我部继续与八路军相呼应,我军在前线作战而八路军破坏其补给线,不日鬼子必将因补给问题处于下风。若此时讲和,一是丢了战机,二是破坏两军合作,我军只怕要落下‘过河拆桥’的骂名,望司令收回成命!”

军长说的是有理有据。

首先这是顽军一次难得的击败鬼子的机会,而且还是大好时机……如果能将鬼子赶出河南,那么中条山南岸的鬼子就将再次陷入两军的夹击中,到时就只能退出这条狭长的地带以免被包围。

顽军自抗战以来是一败再败,不久前甚至还有被称为“耻辱”的中条山一役,此时的他们太需要一场胜仗了。

而眼前就是一场胜仗摆在眼前,在军长看来不争取这个机会就是傻瓜。

另一方面,这场仗原本是鬼子进攻河南,可以说与八路军无关。

(注:顽军认为与八路军无关,实际上冈村宁次之所以急着进攻河南,最终目的就是救活中条山南岸再腾出手来进攻运城)。

在与八路军无关的情况下,八路军不顾前嫌主动站出来与顽军合作,甚至还在其后方再次发起针对鬼子补给线的大仗。

不管是从国家利益这大的方面,还是从江湖义气这小的方面,八路军在这件事上都做得仁至义尽。

然而,八路军仗义出手加入了战争,现在顽军却把黑锅甩给八路军,这于情于理都说不过去,这会遭天下百姓耻笑的。

因此,军长认为无论如何也不应该在这时候与鬼子讲和,这样做的结果,就是给敌人机会将顽军和八路军各个击破。

有一天,如果八路军被鬼子击溃了,那么鬼子难道就不能像今天集中兵力对付八路军一样,调头集中兵力对付顽军?

因此,八路军和顽军其实有共同利益,八路军的强大对顽军有利,是一种唇齿相依的关系,唇亡齿寒的道理难道不简单?

然而,军长是这样想,不代表“贪腐将军”以及重庆方面会这样想。

对顽军高层军官来说,他们一直想做得利的“渔翁”。

之前是因为鬼子进攻顽军,顽军被迫与鬼子作战,这是不得已的事,这时与八路军合作就符合顽军的利益。

现在,既然鬼子要抽手去对付八路军,顽军可以再次袖手旁观成为“渔翁”,又何乐而不为?

只有傻子才会不同意吧!

不同意的都是什么居心?

所以,战场这东西是很难讲清楚的,从不同角度看就能得到两个完全相反的结果。

如果说有什么区别,就是前者目光长远后者目光短浅只顾眼前利益。

于是,在顽军高层的命令下,仅仅只用了两天时间,河南的战斗就渐渐缓和下来。

不仅如此,鬼子和顽军还很有默契的把灾民往八路军的根据地赶。

也就是鬼子把灾民赶到顽军控制区,顽军再把灾民赶到根据地……八路军说会收容灾民不是?那也就怪不得他们了!

冈村宁次之所以这么做,是他希望灾民造成八路军的粮食危机,灾民可都是一张张吃饭的嘴,一下赶去几十上百万人,任八路军有多少存粮也吃不消。

到时,帝国军队再对八路军防线发起全面进攻使其陷于战乱,只怕用不了多久就能把八路军拖垮了。

顽军方面也很配合,他们为了不让八路军“借”灾民壮大,甚至还把灾民“筛选”了一番,也就是把年轻力壮的挑出来补充到军队里当兵,老弱妇孺全都赶到根据地去。

冈村宁次和顽军这是打了一手好算盘,只不过他们不知道的是,他们这个计划注定要失败。

因为他们此时还不知道,八路军在三家店已经展开了工业化的道路正是缺人手的时候。

另一方面,别看那些灾民大多是老弱妇孺。

有句话叫“人的潜力”是无限的,他们是快要饿死的老弱妇孺,这时候为了能吃口饱饭,他们能吃的苦能做的事是远超常人想像。

这时就别提什么“未成年人保护法”啦……人都要饿死还管这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