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瑞根
一个小小的兵部右侍郎,还没有资格在这种场面下表演,他来的意义就是让在座的大佬们放心,告诉他们一切尽在掌握之中。
见冯紫英要走,顾秉谦走了过来,“紫英,要走了?”
“六吉公,恭喜了。”冯紫英含笑揖了一揖:“还得去几道宫门上转一转。”
“呵呵,还在未定之数,那边恐怕还有异议。”顾秉谦嘴角带笑,摆摆手。
那边是指南京,或者说义忠亲王。
内阁推举顾秉谦入阁,接替致仕的李廷机,原本齐永泰想要举荐官应震入阁,但叶向高和方从哲不同意,最后折中由顾秉谦入阁,而官应震接替顾秉谦担任礼部尚书。
这也是内阁的一个提前准备。
随着义忠亲王入继大统趋势越来越明显,内阁阁臣之争也会显现出来。
义忠亲王提出了要让汤宾尹和缪昌期入阁,在顾秉谦尚未入阁之时,如果汤宾尹和缪昌期入阁,那就意味着六位阁臣义忠亲王一党据其二。
这是叶向高和齐永泰他们绝对不能接受的,所以这边先就启动了顾秉谦入阁程序,先占据一席。
至于另外一席,就让汤宾尹和缪昌期去狗咬狗吧。
大周内阁阁臣数量从未有过明确定数,最高的时候曾经有过七位,那是广德帝时候,但时间很短,不到一年时间,就有一位致仕,大部分时候都是保持在五位左右。
“那边有异议?”冯紫英轻蔑的一笑,“咱们朝廷定了的事儿,何曾需要那边同意?若非顾全大局,朝廷恐怕连谈都懒得和他们谈吧?”
冯紫英的桀骜霸气也引来顾秉谦一笑。
这小子,虽然已经是三品大员了,可还是有些武人习气。
据说因为看上了史家女儿,居然唆使贾家来请求史家女儿与孙绍祖的婚约无效,顾秉谦当然不会不卖这个面子,很爽快地让礼部裁定解除了婚约。
“紫英,咱们之间这么说没啥,外人面前还是不能这么说。”顾秉谦目光阴柔,“咱们朝廷诸公须得要从江山社稷考虑,可能和义忠亲王个人想法略有出入,也很正常,不过他若是要入继大统登上帝位,那么可能就需要摒弃一些私人情绪,更多的地从大周江山永固来考虑问题了。”
冯紫英无所谓地笑了笑,“六吉公,我们是这么想的,但那一位能这么大度么?”
顾秉谦脸色也变得有些阴郁,“我相信他会的,否则内阁也不会同意他回来。”
“但愿吧,不过朝廷早些做足准备也是应有之意,我倒是觉得或许这一轮弥合分歧之举也许会很短暂,一旦局面稍稍稳定下来,或许那一位就会明白,有时候很多东西是需要割舍的呢。”冯紫英话语里多了几分打趣。
顾秉谦很喜欢冯紫英的口吻,在他看来这才是文臣治世的世道,义忠亲王凭什么就来捡落地桃子?没有任何付出和努力就轻而易举身登大位,这未免太不公平,也对永隆皇帝是一份羞辱。
第四百一十四章 落幕,启幕
和顾秉谦道了别,目送顾秉谦离去,韩爌却又过来了。
韩爌和冯紫英没说别的,劈头就问:“紫英,白莲教势力在北直和山东泛滥蔓延势头惊人,朝廷须得要尽快着手应对了,不能在这么拖下去了,兵部可有应对之策?”
冯紫英反问:“虞臣公,这该是兵部问你们刑部才对啊。若是因为刑部和地方官府对白莲教查禁而引发叛乱,那兵部自有对策,可现在刑部尚未拿出举措,就问兵部对策,这岂非倒转来了?”
韩爌瞪了冯紫英一眼,才想起这家伙现在和自己一样身份了,也是有资格参加朝会的重臣,只是各自代表的部门不同了。
“刑部自然在考虑,但是牵扯面太宽了,我有些担心会引发你所说的大规模叛乱,现在山西局面尚未完全平息下来,南京这边也还没有谈完,一旦引发动荡,户部又要跳脚了。”韩爌沉吟着道:“需要一个合适的时间来解决问题,另外刑部的调查也还缺一点火候。”
“北直和山东是重点,顺天府、保定府、真定府又是重中之重,虞臣公,刑部若是要有动作之前,须得要尽快告知兵部这边,我们也好应对。”冯紫英思考了一下,“您说的最好拖到和南京谈完之后再来,这样江南赋税和漕运也能顺利进京,我们也更有底气。”
“哼,那岂不是让南京那边更得意?”韩爌冷笑。
“那就无所谓了,不争一时的闲气嘛。”冯紫英满脸无所谓,既然朝廷都打定主意要迎义忠亲王就位了,还在乎这个?
韩爌也没想到这家伙居然如此油滑,简直像在朝中浸淫了数十年的角色一样,换一个他这个年龄的青年士子,岂能如此淡看这些情形?
“你倒是看得开啊,咱们若是缺了江南赋税是不是就真的没法坚持下去了?”韩爌问道。
“那倒也不至于,谁让我的观点内阁诸公都不接受呢?现在北地的工商税规模渐渐起来了,所以向海通银庄借贷也好,发国债也好,其实都不是问题,支持西北军打过江去也做得到,无外乎就是再添几百万两欠账罢了,可诸公坐不住啊,觉得好像连觉都睡不安稳了,我就说,担心什么?人家债主都没担心,都相信朝廷能还得起,我们担心什么?”
冯紫英不以为然地撇撇嘴:“说句不客气的话,肉烂了在锅里边,借来的银子用到哪里去了?还不是用到购粮,添置火器,发放军饷,制作衣衫甲胄,购置驴马大车,这些银子还不都是在咱们大周境内流通,与其让这些银子被那些商贾或者田主埋在地窖里发霉,何如拿出来流通,这样也能让百姓从中得益,可诸公就是想不明白这个道理,奈何?”
“紫英,你说得轻巧,这借债这么多,怎么还?而且还有利息,不断增长,朝廷日后岂不是要被这利益给压得喘不过气来?”韩爌驳斥道。
“虞臣公,你可知道永隆十一年比永隆十年的永平府和顺天府的工商税收增长了多少?”冯紫英笑着反问。
韩爌摇头表示不清楚。
“永平府永隆十一年比永隆十年增长了两倍,而永隆十年又比永隆九年增长了三点二倍,永隆九年比永隆八年增长了七倍,当然这是在本身工商税基数比较低的情况下,但也足以说明许多问题,就是因为永平府有了榆关开港,有了卢龙、滦州和迁安三地的铁矿开采以及水泥烧制,同样,这一幕也在顺天府重演,所以顺天府的工商税收也在暴涨,……”
冯紫英淡淡地道:“有需求,就会有生产,而有生产和流通,就意味着会产生税收,单单是铁矿开采,铁料炼制,铁器制作,这些不但能让很多人挣取工钱,而且还能运出去卖出去上缴税收,单单是冶铁和水泥制作以及石炭开采,这三块就能衍生出无数需求,所以其工商税还会不断增长,……”
韩爌微微动容,但还是摇摇头:“紫英,你说得这一切或许短期内会暴涨,但是毕竟需求也是有一个度的,到时候就会迅速降低下来,……”
“虞臣公所说没错,但是还会有更多的其他需求被开发出来,像虞臣公可能知道徐大人在天津卫周边试种的土豆和红薯以及玉米,已经取得了极大成功,在陕西,其几乎起到了一己之力拯救灾民的作用,今年陕西流民情况大幅度好转,既有天气好转的缘故,但是土豆、红薯和玉米的种植推广也起到了很大作用,这一点虞臣公可以通过通政司那边了解一下陕西报上来的情况,就算是有些虚夸,但是也不会差太多。”
冯紫英早就看过了通政司那边的奏报,来自陕西布政使司那边的奏报很详细地汇报了西安、榆林、庆阳、平阳、凤翔等地这几类作物收成情况,和练国事、耿如杞、郑崇俭他们上报回来的情况差不多,效果很好。
“流民、灾民、饥民一直是咱们大周北地挥之不去的阴霾,可要解决他们的问题,就得要填饱他们的肚皮,但他们能不能吃饱,以往都是看老天爷,但现在新作物的出现,让我们看到了一丝曙光,而这些来自域外的作物又有赖于海贸的不断扩大,包括从南洋运入更多我们需要的东西,而海贸扩大需要更多的铁料木料,也需要更多的船员,我只是举了一个简单的例子,证明这一切都是相互影响的,不必担心朝廷会负债多少,只要是在咱们大周境内流通,那就会源源不断地产生更多的财富。”
对于韩爌这种从未经历过市场经济的士人来说,要接受或者听懂冯紫英的这些观点,的确有些难,或者说短时间内还难以接受。
但冯紫英坚信只要不断地给他们灌输,找着各种机会来给他们介绍解释,再辅之以自己的各种尝试所取得的成果,最终他们会慢慢认识到这些现实,进而逐渐接受和运用。
有了这样一些启蒙思想观念的触动,相信大周应该可以比大明更先踏入资本主义萌芽时期,起码不能比欧洲更晚,这样还处于大航海时期的大周亦可成为列强中的一员,甚至可以独大于亚洲。
冯紫英还是走了,这不是一时半刻能探讨出结果的,不过在白莲教的问题上二人还是达成了一致。
在和南京那边谈判结束之后,就要考虑着手对白莲教动手了,首当其冲的就是北直隶,顺天府,真定府,保定府,这三府都处于京畿腹地,必须要斩草除根。
这一夜冯紫英都一直呆在宫门上,玄武门和东华门、西华门都已经封闭,任何人不得出入,只有午门,由旗手卫驻守,张瑾坐镇,而许朝则率军来往于西华门、玄武门、东华门之间,防止意外。
一直到第二日,各种仪式程序基本走完,叶向高等人才出宫,而留礼部尚书顾秉谦在宫中处理善后事宜。
并没有太大的震动,或许是大家早就有了心理准备,包括京师城内的百姓们,在永隆皇帝都不能治事这么久了,内阁一样将整个朝局维持下来了,太上皇更是多年不曾理政,去世带来的影响微乎其微。
至少从《今日新闻》中公布了太上皇驾崩,朝廷的一系列举措之后,也就这么风平浪静地过去了,甚至比想象中的还要平静。
但冯紫英知道,元熙帝的离去标志着一个时代的结束,甚至也意味着永隆帝时代也即将落幕。
而后的,恐怕就不是很多人想象的万统帝时代,而是真正的内阁执政时代。
当然在这段过渡时期里,义忠亲王,也就是万统帝还会与内阁展开争夺,皇权不会甘于萎缩,而还要挣扎,但冯紫英并不看好。
拖到现在,内阁早已经做好了各种万全之策应对,义忠亲王自家所倚仗的江南士绅太过松散,而武勋的表现也不尽人意,在朝廷依靠海通银庄借贷和发行国债已经熬过了最艰难的西南叛乱、山陕民乱以及建州女真和察哈尔人的联手侵犯这一段时期,就已经立于不败之地了。
可以说越拖得久,朝廷就越占优,之所以这个时候接受义忠亲王的和谈,其实是内阁觉得无论是义忠亲王还是永隆帝诸子中哪一个来当皇帝都差别不大了,所以还不如接受义忠亲王,起码还能早一年半载熄灭战事,让江南早一些把赋税交上来,漕运也能尽早恢复,稳定北地局面。
元熙帝的驾崩也促成了南京和朝廷的谈判速度骤然加快,对双方来说,尽早达成一致,恢复到永隆九年之前的局面,才是各方所期望的。
冯紫英预计,七月底之前,和南京谈判就应该达成一致了,至于说牛继宗、王子腾和孙绍祖以及陈继先各部的命运和地位也将有一个说法,但这都将是暂时的。
第四百一十五章 一线希望,以身相偿
“联系不上?!”丽人气急败坏,高耸的龙蕊髻被一束俏丽的朱湛色发带随意一拢,再用花钿一插,凭空多了几分柔媚气息。
只是在这情绪激动之下,发髻摇曳,鬓头珠花颤栗,配上那微微发白姣靥朱唇,让女人的面孔鲜有的露出几分柔弱来。
“娘娘,据老奴所知,贤德妃娘娘去崇玄观也住了一宿,第二日就回来了,应该也是去见冯大人,不清楚究竟见到没有,但往日贤德妃都是在崇玄观里要住好几日,看此情形,也是多半没能见着。”周培盛依然是那种不紧不慢的架势,“现在上三亲军和京营人事还在调整,冯大人便是操刀者,此时他肯定是没有多少精力来考虑其他的。”
“哼,他倒是打得好算盘,把宫禁亲军全数换成了他的心腹,意欲何为?”丽人咬牙切齿,“这是要准备向张祎摇尾效忠么?”
周培盛哑然失笑,连连摇头:“娘娘说笑了,那怎么可能?一来这是内阁的决定,并非冯大人自身意图,二来这恐怕也是朝廷要加强宫禁防卫,严防泄密走漏,义忠亲王入继大统兴许并非朝廷所愿,没准儿也就是一个暂时性的过渡呢。”
“啊?!”丽人惊喜交加,连忙不顾一切地拉住周培盛,“培盛,你这个判断依据何在?你是说这中间还有变故?”
“呃,娘娘,……”被荃妃娘娘这一拉,周培盛有些尴尬,干咳一声,再说自己是内侍,但这荃妃娘娘尊贵之身,他也承受不起,荃妃也意识到了这一点,松开手,却又娇笑一声,百媚顿生,“你这阉奴,有什么不好意思的?难道还怕本宫吃了你不成?”
周培盛是真的服了这一位了,也是自己早已经和对方绑在一起了,没的掉头机会,所以才会容忍。
义忠亲王一旦入宫,这宫里所有人都得要被扫地出门。
据说东边的仁寿宫、喈凤宫、哕鸾宫、慈庆宫、元辉宫,西边的英华宫、咸安宫、慈宁宫、咸若馆都已经在清扫整理了,准备为义忠亲王入宫之后做准备,包括自己这些人都得要被撵到东西两边的偏宫冷殿去,陪着这些后妃们养老送终。
不仅仅是这一位,像许君如、苏菱瑶、梅月溪这些人也都一样,现在都成了没头苍蝇,六神无主,成日里在宫里窜来窜去,但是又能奈何?
这根本就不是宫里边能解决的事儿,尽皆于朝廷内阁便定夺了。
“娘娘,你有这精神,还不如在床上好生把冯大人给伺候好了,看看能不能从他嘴里套出来一些消息呢。”
对这位主子的一切早已知悉,周培盛就没有那么多忌讳,掸了掸胳膊,无可奈何地道:“这也是老奴从外间打探来的,说朝廷其实对义忠亲王并不待见,而且……”
“而且什么?”郭沁筠凤目湛然,显然极为关心。
“而且听说朝廷还在就义忠亲王之后谁来继位争执不休,……”周培盛阴声道。
“啊?这是何意?”郭沁筠大惑不解,“若是张祎继位,他日后死了,自然是他的儿子继位,他不是爷有四个儿子么?还能谁继位,……,难道说……?”
说到最后,郭沁筠声音都有些发颤,面色潮红,目露精光。
“嗯,这是老奴的听说,究竟有无此事,或者是否准确,还不知晓,朝廷有意要把皇上诸子也列入继嗣人选,老奴的理解啊,要么就是朝廷对义忠亲王诸子不满意,要么就是朝廷和义忠亲王是虚以委蛇,日后……”
周培盛尚未说完就被激动不已的郭沁筠打断:“日后还是要皇上这一脉来继承大统?!可朝廷现在为什么要让张祎入继大统?”
“娘娘,现在朝廷同时在打几场仗,西南播州杨应龙的叛乱未平,据说那贵州的安家奢家有闹起来了,还得要继续打,不过听说朝廷也已经基本打赢了,快结束了,北边的女真人和察哈尔人不也在折腾不断寇边?山陕大旱引发的民变叛乱,也幸亏冯大人平定了陕西又在辽东大胜,局面才算好转过来,可这样折腾下来,朝廷户部银库早就空了,全靠在海通银庄借钱才打下来,江南赋税一直没交上来,漕运断绝,朝廷压力很大,所以才不得已和南京妥协,让义忠亲王入继大统,……”
这些情况郭沁筠当然也大体清楚。
说来说去就是朝廷没银子了,江南那边卡着赋税不上交,漕粮断绝,物价腾贵,朝廷受不了了,才妥协同意义忠亲王来入继大统,反正都是张家人,对朝廷诸公来说没太大影响,谁让皇上神志不清呢?
“培盛,你这个消息是从哪里得来的,可否准确?”郭沁筠努力让自己冷静下来。
她原本已经绝望了,因为从各方面得来的消息都是义忠亲王入继大统一事已成定局,再无改变,那现在宫里这些人都是只能灰溜溜地去偏宫冷殿终老一生,而且自己儿子会不会被义忠亲王他们鸩酒一杯毒杀,或者寻个意外死亡,这才是郭沁筠最担心的。
“老奴是从礼部那边得来的消息。”周培盛没有明说渠道来源,“应该是比较可靠的,而且后者可能性更大,朝廷暂时和义忠亲王妥协,一旦西南和山陕问题都解决了,现在辽东的局势也已经稳定了,察哈尔人翻不起多大风浪来,也许朝廷就不会再对义忠亲王和江南那么惯着了,就算是暂时不动义忠亲王,可那义忠亲王比皇上还要年长几岁,还能活几年?只要皇位重新转到皇上这一脉来,到那时候恭王已经成年,机会还更大呢。”
郭沁筠面色阴晴不定,许久才道:“这个消息本宫必须要弄明白,若真是培盛你所言那般,那大事尚有可为,本宫更必须要见到冯铿,都说一日夫妻百日恩,他莫非提起裤子就不认账了?”
听得如此粗野剽悍的话语从眼前这个明媚可人的女人嘴里冒出来,周培盛都觉得有些诡异。
但转念一想,对于争夺皇位来说,似乎这一切也就不算什么了。
只要能让恭王登上皇位,她自己坐上皇太后之位,这一位,不,应该是宫中这几位,哪一个恐怕都会是一样的表现,否则她们也都可能面临被幽禁终生的结果。
这种情形下,这些“细枝末节”,又何必在意呢?连自己不也是觉得理所当然么?
“娘娘,此事您也不比太过急躁,老奴会找机会去和冯大人联系上,只是他现在肯定最是忙碌的时候,等到这两日太上皇下葬之后,估计会稍微清闲一些,那时候也就好办许多了。”周培盛顿了顿道:“老奴已经让德海出去了,看看能不能找机会先联系上冯大人,约好时间。”
“培盛,你费心了,此事你也明白关乎我们所有人的命运,恭王若是日后能有前程,定然不会亏待你们叔侄,本宫也一样。”郭沁筠吁了一口气,“此事唯有华山一条路,没有回头余地了,本宫相信许君如、苏菱瑶和梅月溪现在也是一样如本宫所想,她们也肯定不会坐视张祎入继大统,若是得知这个消息,也会一样要想方设法来促成朝廷早些驱除张祎,最不济也不能让张祎一脉来继承皇位。”
事实上郭沁筠猜的也没错,当朝廷与南京的谈判消息渐渐传出风声来时,整个皇宫中都是震惊莫名。
谁都没想到会等来这样一个结果,皇上还没咽气,怎么却又是义忠亲王来入继大统了?朝廷居然还堂而皇之的和南京那边谈判?
这个世道怎么了?
还讲不讲天道伦理了?
这些士人不是最尊崇人伦大义么?忠君之心忠到哪里去了?
不过再是鼓噪喧闹也无济于事,宫内的纷扰对于朝廷来说不过是一阵风而已,舆论掌握在朝廷手中,便是《今日新闻》这些报刊也一样都很配合默契地开始造势,宫中的这点儿风波能影响什么?
随着宫禁的调整,便是连几位皇子的自由都被限制了起来,不能再随意出入宫中,像禄王和恭王在青檀书院还算好,像寿王、福王、礼王更是被龙禁尉约束在王府中,若是要出入,须得要禀报批准。
连忠顺王都来冯紫英这边埋怨说几位皇子已经投诉到了宗人府,说龙禁尉对他们如囚犯一般,难以忍受。
“难以忍受也得要忍着,难道他们想出门被人刺杀么?龙禁尉这是为他们好。”冯紫英乐呵呵地道:“太上皇下葬仪式程序已经结束了?”
忠顺王脸上浮起一抹复杂的神色,“完了,接下来就是守孝期了,孤也是来和你辞行,要去陵寝住一个月,和老大这边的谈判也该有一个结果了吧?”
“王爷问我,我也不知道,这事儿朝廷可没让我掺和,大概是怕我搅和生事儿吧。”冯紫英轻轻一笑:“其实我哪里是那么不讲大局的人?诸公对我成见太深了。”
第四百一十六章 盟友,乔迁
忠顺王也禁不住笑了起来。
朝廷上下都知道冯紫英一直是坚定地反对与南京媾和的主战派,要求朝廷打过长江去,彻底打垮南京伪朝,将整个江南彻底拿回来,并对江南那些反对朝廷的士绅予以严厉惩戒。
不过朝廷户部的确有些吃不消,加之冯紫英那套主张继续向海通银庄借贷和发行国债来支持朝廷大军收复江南的建议很容易让人觉得是要让其父亲的西北军能继续维持下去,所以最终被搁置了。
但忠顺王也知道虽然是搁置,但是并不代表朝廷就真的有多么支持老大登基了,很大程度还是事急且相随的一种妥协,一旦局面好转,说不清楚朝廷还有什么变化。
老大也肯定知道这一点,登基之后肯定也会采取一些措施来缓和或者消除这种风险,比如赢得文臣们的认可,又或者在一些条件上做出让步。
“紫英,你说这话你自己信么?”忠顺王叹了一口气,“不过现在朝廷既然有此决定,那你也莫要再生事端了,日后老大登基之后,恐怕要视你为眼中钉,多半要给你一些难堪了。”
冯紫英哈哈大笑,连连摇头,状极欢愉。
“王爷,我倒是真盼着新皇能给我找麻烦啊,您觉得我当这个兵部右侍郎是皇上封我的么?若是皇上还清醒,只怕也不会容我这个年纪就当到三品重臣吧,便是去陕西当巡抚平乱都轮不到我吧?我这头上的乌纱帽是内阁诸公给我的,要取也只能是内阁诸公来取啊,新皇找我麻烦,这就是在挑衅内阁诸公啊,您觉得新皇会这么做么?若是你是新皇,也只会刻意讨好我才对啊。”
冯紫英的这番话让忠顺王也为之深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