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风流人物 第969章

作者:瑞根

  看看他们现在虽然还能坚守东门缺口,但是却已经无力借此机会出击掩杀就能明白,他们已经丧失了出击的斗志和战斗力了。

  现在自己要做的就是结阵,稳固防线,同时尽快通知赵率教和尤世禄那边,让南边大军尽快北上,一旦被建州军缓过气来,自己这几千人恐怕又要变成和杜松部一样,救人不成反被围了。

  如果这个时候能够从空中俯瞰,就可以看到整个地面上星星点点的火光,把整个大地分成了极其零乱的几块。

  建州军已经开始南撤西移,整个大军实际上已经放弃了对东门的进攻,南撤绕过了卫城,开始在卫城南面重新结阵。

  城中的杜松部依然能守住城池,东门缺口此时依然保持着上千人的最后精锐固守,防止建州军反扑。

  而毛文龙部这已经退到了东面三里地外,摆出了攻守兼备的阵型,进可稳步推进,退可结阵反击。

  可以说双方都已经丧失了意图彻底击溃对方的心气,只能依托现有的状况,考虑下一步稳妥地结束这一战了。

  虽然万般不情愿,努尔哈赤和安费扬古在评估了战场形势之后,还是觉得局面已经不利于建州一方再继续战斗下去了。

  尤其是在得知额亦都和费英东虽然能守住汎河一线,但是代善却在东面未能守住花包冲,被迫向西北撤离,和费英东汇合,这意味着围攻代善部的这几千据说是京营的军队已经腾出手来,可以继续北进威胁铁岭卫城下的建州军了。

  前期鏖战数月,但是真正到决出胜负的时候,也就是区区几日,整个战场形态就开始展现出来,胜负其实也就在毛文龙部抵达铁岭卫城而杜松部还未被歼灭时就决定了。

  失去了歼灭杜松部的机会,建州军再在这一线和已经在兵力上具有一定优势的大周一方打下去就不划算了,大周军可以损失三五万人不在话下,但建州行么?不行。

  与其再继续打下去,不如稳步退向北面,安安稳稳将安乐州吞下,消化掉占领这一片区域里的几万汉人,这才是最划算最重要的。

  而且现在整个大周的北部防线已经彻底崩塌,沿着小清河,可以随意从东面的广顺关到西面的清河关,这一片膏腴之地已经彻底落入了己方手中,只需要安安心心沉下来融为一体。

  铁岭卫城这个原本是接应安乐州(辽海卫)和沈阳中卫之间的中转站,一下子就变成了大周面对建州首当其冲的第一线,而且还没有边墙遮掩,大周是打算在蒲河所这一线重新建一道边墙,还是准备将铁岭卫城建成新的抵御要塞,抑或彻底放弃铁岭卫城,直接依托沈阳卫城来抵御呢?

  永隆十二年一月廿九,赵率教和尤世禄大军终于渡过汎河,这标志着建州女真最终还是放弃了这道防线,也放弃了争夺铁岭卫城的野心。

  与此同时曹文诏和贺人龙部在曾迟堡附近再度与扈尔汉部鏖战,双方都未能取得实质性的胜利,但扈尔汉主动退却,撤往清河关。

  二月初二,赵率教、尤世禄、毛文龙、杜松四部会师于铁岭卫城下,而此时建州军已经退守到清河关——中固城——松山堡一线,而大周军也没有再继续北进的意图,这也标志着辽东战役正式结束。

  这也被称之为第一次辽东战役。

  京师城在毛文龙破敌于铁岭卫城之下七日后就收到了前线战报,这个消息让整个内阁和兵部都大大地松了一口气。

  实在是建州女真给辽东这边带来的压力太大了,尤其是真的要把杜松部一万多人全歼于铁岭卫城,那对整个辽东乃至蓟辽战局的影响都太大了。

  这不仅仅是一万多人的损失,更在于建州女真表现出了他们可以随心所欲的设计战局,并且毫无阻滞地按照计划实现其战略目的了。

  这一次是一万多人加上铁岭卫城,下一次会不会是两三万人的沈阳中卫?

  所以打赢这一仗,或者说挫败建州军的意图,有着不可言喻的重大意义,让冯紫英出征时,朝廷未尝没有过万一冯紫英初战不利,再让孙承宗接手的意思。

  这起码能让朝廷有一个缓冲余地,冯紫英毕竟年轻,就算是失手,也有说辞,大不了暂时免职,安排到其他闲职上去暂时避一避风头,日后再行起复就是了。

  可孙承宗若是直接推上去再败了,那对国人心态的打击就太大了,甚至和南京方面的谈判都会受到很大影响。

  好在冯紫英不负众望,终于打赢了这一仗。

  后续的战报陆陆续续也传了回来,懿路所一战,大周和建州军鏖战了七日,双方损失都超过了万人,汎河一战,又打成了残酷的消耗战,大周军战损超过八千人,而建州女真一方也有五千人以上的损失,在铁岭卫城下,建州军损失超过七千,但杜松的辽东军损失一万二。

  但如果加上最初在辽海卫一路败下来的损失,大周还要添上两万人的损失。

  可以说这一仗打下来,大周军先败后胜,赢了势,而建州女真先胜后败,很难评价得失。

  对于朝廷来说,这样一个结果已经非常圆满了,保住了铁岭卫城,这是一个意外惊喜。

  要知道当时设定的底线就是不能让杜松部被全歼,尤其是不能让杜松战死或者被俘虏,现在不但杜松部保留下来六千余人,而且连铁岭卫城也保了下来。

  至于说安乐州,乃至清河关——中固城——松山堡一线以北的区域从大周版图上消失了,都无人在意了,大周百姓又有几个知晓这一处偏处极北的城镇呢?

第三百七十二章 大炮一响,黄金万两

  《每日新闻》率先刊载了这一震撼人心的消息,大周在辽东大败建州女真,斩敌十万,俘虏数千。

  这一消息立即成为整个京师城内最热门的话题,无论是茶楼酒肆,还是青楼妓馆,亦或是街头巷尾,这个消息一直是大家最热衷于讨论的话题。

  实在是自永隆登基以来,似乎在辽东战局上大周就从未取得过任何让人舒心高兴的战绩,每一次和辽东战局相关的消息都是敌势日增,袭扰边疆,掳我百姓,反正就没有一个好消息。

  到后来,便是京中报纸也鲜有提及辽东那边的情形,要去了解都只能去看朝廷邸报了。

  但这一次最权威的《每日新闻》却是长篇大论地宣扬了这一次辽东战役的前因后果和整个战局变化,甚至还把前期朝廷战事不利也都作了简要回顾,但是这一切也都是为后期小冯督师接掌辽东战局之后做铺垫。

  调兵遣将,运筹帷幄,坐镇军中,挥斥方遒,那一幕幕活灵活现的场景,在妙笔生花的文人笔下更是栩栩如生,看得京中士人民众如痴如醉。

  赵率教,曹文诏,尤世禄,还有杜松,尤其是数百里潜行一战立功的毛文龙,更是成了京中交相称赞的英雄人物,他们在战争中的细节也都被加工出来,在小冯督师的英明领导下,终于力克强敌,终建奇功。

  甚至连贺人龙、贺虎臣、杨肇基和毛承禄这些“小人物”,也都在文人笔中大放异彩,传得家喻户晓,尤其是毛承禄更成为京中说书人加工题材仅次于冯紫英的第二受欢迎者。

  丢下手中的《每日新闻》,齐永泰都忍不住摇头,“这《每日新闻》怎么也沦为如此做派了,与那等街边小报何异?”

  李三才笑了起来,“乘风兄,你看的是副刊吧?现在《每日新闻》刊行内容越来越广泛,所以就出了副刊,正刊还是时政、商业为主,但是副刊却不一样了,专门剥离出来,各种稀奇古怪的事情,还有那文人墨客的创作都可以放在上边,猎奇嘛,也很受欢迎,……”

  齐永泰把报纸翻过来一看,才发现还真的是副刊。

  其专版就是创造类似于传奇话本类的故事,但却是和时事很好地结合起来,比如这一个关于毛承禄临危不惧,果断决策烧草料场的故事无疑就进行了很好的艺术加工,把辽东军这边的一个个将士刻画得非常到位,对民事士气鼓舞很大,效果很好。

  “道甫,没想到你对这个这么熟悉,怎么,没事儿也要看副刊上的话本故事?”齐永泰讶然问道。

  “嗯,乘风兄,现在这《每日新闻》每天都是一大篇,没事儿的时候看一看还真的挺有意思,能增长不少见识呢,比起其他几份报纸,其可信度和有趣性都要强得多,人家这是很好地把我好了其中的度。”李三才对《每日新闻》赞不绝口,“而且这种报纸对稳定民心,激励士气大有裨益,礼部对这类报纸就应该大力支持。”

  “对辽东战事吹捧过甚,我就怕真要出点儿什么差错,那怎么挽回这面子?”齐永泰眉目中多了几分忧虑,“辽海卫是难以夺回来,建州女真的控制线已经推到了清河关——中固城——松山堡一线,安乐州几万人就被建州女真给拿住了,现在铁岭卫也不安全了,这一战我们还是亏多入少,败了啊。”

  李三才脸色也变得沉郁下来,沉吟良久方才道:“这已经是不幸中的万幸了,我原本只指望着杜松部不要全军覆没就好,再退一步,只要杜松不死不被俘虏,就算是有一个交待了,但现在一万多人还剩了六千多人回来,铁岭卫城也守住了,还能苛求什么?很不容易了,乘风兄,我们固然损失了几万人,但建州女真一样折损巨大,阵斩十万人固然是吹嘘过甚,但是据我所知,建州军损失不会低于两万人,就算是除开李永芳的汉军旗,他们建州八旗伤亡也不会低于一万五千人,这是近十年或者说是建州女真成为朝廷大患以来前所未有的。”

  齐永泰苦笑。

  李三才说的没错,建州女真和蒙古人不一样,在辽东近十年来,别说上万人,就算是三五千的伤亡都没听说过。

  每一次能阵斩三五百人传回来都得要翻几倍,若是上千人的胜利,那立马就是大吹特吹,直奔上万去了。

  但这一次朝廷在各部都派有职方司的人观察,龙禁尉的人也有,相互监督。

  从双方各自获得的消息来看,这一次上报的战功基本靠谱。

  据说赵率教和尤世禄乃至毛文龙都有意报阵斩敌军五万余人,被冯紫英训斥了一顿,说辽东风气就是被这么给搞坏的,要求实事求是上报,但也要求朝廷在赏赐时一样要不折不扣给足。

  “但建州女真拿下了安乐州,其汉军旗立即就可以迅速壮大,李永芳这个逆贼现在是死心塌地要背叛祖宗跟着努尔哈赤一条道走到黑了,现在铁岭卫这一线的防御体系残破不堪,建州女真随时可以越过清河关——中固城——松山堡一线闯入辽东腹地掳掠抢夺人口财货,没有了边墙的抵御,辽东的防守态势会更恶劣,……”

  齐永泰显然是专门研究过现在的辽东局面,所提到的问题也是现在李三才和兵部最为揪心的。

  没有了边墙,整个辽东腹地从铁岭卫到沈阳中卫,甚至到包括东面的抚顺关到鸦鹘关,西面的新安关到镇西堡,都缺乏体系的防御,极易被建州女真寻机突破,而辽东军将陷入一个处处被动挨打,处处漏洞,防不胜防的境地。

  甚至可以说,铁岭卫现在可能还成为了辽东镇的包袱,舍弃难以向朝廷交待,但要守住,就需要承担很大风险和压力,也很容易让背后的整个辽东镇都陷入随时被围点打援的危险境地。

  但现在能说放弃铁岭卫城么?

  花了那么大代价守住了,现在说舍弃就舍弃了?

  还有,一旦舍弃,建州女真进驻铁岭卫,将直接面对汎河、懿路乃至蒲河这三处原来的要隘,这三处要守住的可能性就很小了,而守不住汎河、懿路和蒲河三所,那沈阳中卫就不得不直面建州大军兵临城下的风险。

  “守不守铁岭卫城,还要再仔细计议,等紫英从辽东回来,我们再来商讨,但是紫英临行前给我提了一个建议,说要在九连城(镇江堡)到皮岛这一线组建一支足够用的军队,我觉得倒是很有新意。”李三才缓缓道:“朝鲜人和建州女真越走越近,如果我们不给一些压力,这种趋势继续下去,定辽右卫乃至辽南也会有危险了。”

  “什么辽南危险了?”走进来的叶向高一边走一边问:“不是才形势一片大好么?”

  “不是,是紫英临走之前的一个建议,我觉得很有新意,而且也能给建州女真来一个釜底抽薪。”李三才解释了一番。

  方从哲也跟着进来了,听得李三才这么一说,又忍不住皱眉:“道甫,银子,银子,银子从哪里来?辽东这一仗外边传得沸沸扬扬,大家都觉得扬眉吐气,兴高采烈,你难道不知道这花出去的银子就像流水一样?明起都要逼得上吊了,这还要组建新军,哪里来银子?”

  一说起花销银子,那就不是一个令人愉快的话题了。

  “那就尽快和南京那边谈妥,让江南的赋税立即送上来!”李三才也有些上火了,“我知道户部很难,可哪里不难?山西这边好不容易才算是稳住了局面,礼卿据说都瘦了十斤,不难么?如果丢了沈阳,怎么办?放弃辽东么?辽南一丢,建州女真就和咱们登莱隔海相望了,随时可以登陆山东,……”

  方从哲也有些生气,“道甫,你也知道山西才稳住局面?可兵部又来伸手要银子了,我和明起去哪儿弄银子?江南那边,说得轻巧,义忠亲王是那么好相与的么?他们漫天要价开出的条件,你觉得能接受么?”

  一句话又把李三才噎了回去,不做声了。

  南京那边当然清楚现在朝廷的艰难,所以才会这么强硬,如果不是辽东一战打赢,麻承勋在宣府镇那边扛住了察哈尔人的进攻,只怕南京那边还会要价更高。

  但即便如此,户部实在承受不起了,海通银庄那边又借了两百万两银子,这欠账超千万两,让方从哲夜不能寐,有时候睡梦中都在念叨。

  “不行就继续向海通银庄借。”齐永泰淡淡地道:“只要能借到,只要能打赢,那朝廷信誉还在,就不怕,紫英和我也说起过这桩事儿,他的观点和我们不一样,说借来的银子也花在了咱们自己内部,兵工作坊造枪炮了,冶铁了,造火药了,收购粮食了,制作衣衫了,制造马车大车和海船了,收购马匹了,这些银子都回到老百姓和商人手里去了,那就不怕,……”

第三百七十三章 财政扩张,剑锋所指

  冯紫英的这个观点齐永泰已经琢磨许久了,但一直没有想明白。

  按照冯紫英的这个观点,那就是要鼓励朝廷借贷,只要银子花出去了,花在大周境内了,无论是商人得了还是百姓得了,那都是好事,唯独存在银庄或者银库里就是坏事,这一点让齐永泰很是不能理解。

  百姓得了倒还说得过去,怎么商人得了也是好事?

  冯紫英解释,如果说商人是去把银子用于在大周境内,尤其是江南湖广和北地购买熟地,那就是坏事,但若是去海外比如东番、南洋、辽东这些边地购地用于开发,那就是好事。

  商人赚来的银子存在银庄里有利有弊,但若是用于去扩大工坊,或者购买车船和各种设备,招募更多的工人,那就是最大的好事,哪怕是用于购买屋宅用于享受,也都不算坏事。

  对于朝廷来说,亦是如此,银库里空空如也,那当然不是好事,但若是存储银子太多,那也不是好事,最好的结果就是略有盈余,朝廷应该制定预算决算,财政收入应该尽可能地用出去,而不是存在银庄或者藏于国库中。

  应该说冯紫英这种最朴素的“财政扩张”政策对于当下这些朝廷的当家人们来说都是难以接受的,在他们的心目中国库中银子越多越好,粮仓中的存粮也是越多越好,若是都把银子花费了,那需要的时候怎么办?

  冯紫英的回应是可以借贷,可以发国债,只要朝廷能够坚定地维护其自身信誉,只要大周的财政体系不崩溃,只要大周的军事实力依然能捍卫自身安全,那么借贷和发国债就不是问题,关键是借贷所得应该要用到刀刃上。

  这种观点对内阁诸公冲击很大,齐永泰还好一些,毕竟经常和冯紫英探讨交流,但是像叶方李等人就无法接受了。

  为此就这个问题也都讨论过许多次,有时候也觉得有一些道理,但是原始的观念根深蒂固,始终难以接受。

  齐永泰一提及这个观点,叶方李三人又都皱眉,良久叶向高才缓缓道:“户部借贷超过千万两了,拿什么来偿还?难道日后还真要赖账不成?户部每年的赋税收入基本固定,……”

  “不,进卿,财赋收入应该是会增长的,当然如果把希望都寄托在江南田赋上,肯定是不现实也不合适的,但是工商税却一直在稳定且大幅度增长,只不过现在看起来工商税收在咱们财赋中所占比例太低了罢了,可我们可以对比一下北地,尤其是北直隶几府的情形,永平府工商税收和关税三年增长了三十二倍,总体赋税增长了五点六倍,顺天府工商税收和关税也增长了六点八倍,总体赋税增长了三点四倍,这样不可想象的增速源于何因?还不就是冶铁、石炭、兵工、造船、水泥等行业的迅猛发展以及港口贸易的暴涨?”

  齐永泰的话让叶向高和方从哲都是一惊,连忙问道:“增长这么大?”

  “唔,工商税和关税增长很大,但是田赋却没什么变化,新垦土地几近于无,自然没的增长。”齐永泰点头道:“东番如果纳入管辖,田赋可以增长,但当初许了安福商人,免二十年田赋,……”

  “北地哪来新田?除非辽东,又或者甘宁二镇那边。”方从哲冷笑,“但工商税和关税增长只怕也有一个限度吧,这两年增长固然快,但是再继续下去,顺天府和永平府还能增长多少?”

  “还会增长,榆关和大沽的海贸仍然在高速增长,而且水泥、石炭、钢铁需求继续膨胀,现在榆关、天津卫的水泥大量销往南方,这也是一个好现象,起码北地也有可以畅销南方的东西了,而不是一味从南方把粮食、丝绸、瓷器这些货物运来,……”

  齐永泰对这一点尤为满意,北地原来一直被南方压着,尤其是江南更是仗恃漕运物资北运供应京师而使得江南士人在朝中地位日高,压倒了一直居于主导北地士人的地位,这么多年来一直如此,而且差距还越来越大,现在终于出现了一丝转机。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这句话或许齐永泰不懂,但是北地与江南经济实力上的悬殊差距使得江南士人底气更足却是不争的事实,田赋这一项更吊打北地。

  普遍更为富裕的江南能养活更多人口,也能让更多的人读书求学,科举中自然也有更好的表现。

  这也让北地士人也无话可说,只能以北方肩负着更繁重的抗御外族入侵压力来勉强解释,但这无论如何也显得有些底气不足。

  内阁的话题从军务开始转向财政,也探讨得如火如荼。

  “好了,咱们也别扯得太远了,来日方长,有的是时间来探讨研究,现在还是言归正传吧。”叶向高吁了一口气,“辽东危局暂解,如何维系现状,我想还是等到紫英回来听他的意见之后再说吧,短时间内,我估摸着我们和女真人都需要喘息一下了。”

  这个观点大家都赞同,但李三才还是有些担心:“进卿,察哈尔人依然在袭扰不休,麻承勋虽然勉强挡住了察哈尔人的进攻,但是也全靠蓟镇那边支援,这样一来蓟镇这边就有些空虚了,是不是考虑先把北线军团撤回来一部?”

  叶向高断然摇头:“这不行,辽东那边损失太大,这个时候撤兵不是动摇军心么?起码也要缓上几个月才行。”

  “可是蓟镇这边很虚弱了,从桃林口到将军石,兵力已经削弱到了最低点了,一旦察哈尔人突然转道向东,京畿又要出事!”

  李三才不得不发出警告。

  这是他和张怀昌、孙承宗一致讨论之后的意见。

  察哈尔人在宣府镇那边看起来攻势很猛,但是他们总觉得有些虚张声势的味道。

  而且他们之前也估计宣府镇是抵挡不住察哈尔人攻势的,甚至可能需要以空间换时间,拖长察哈尔人进攻线,采取坚壁清野之策,然后袭扰后路,迫使其不战自溃。

  但这一招似乎没派上用场。

  察哈尔人没有如他们所愿的那样深入,而是采取了多点突破,但是却浅尝辄止的策略,这固然减轻了给京畿地区的压力,但是却让整个边境烽火遍地,多出关隘都被击破,让麻承勋疲于奔命。

  这也就出现了一个古怪的现象,察哈尔人没有像以前那样大举深入,掳掠人口物资,而是就在漫长边境线上袭扰,这明显是得不偿失的举动,里边肯定有阴谋。

  之前大家怀疑是林丹巴图尔是在和努尔哈赤搞配合策应,希望建州女真打垮辽东,迫使朝廷防御重心转向辽东,牵制朝廷重兵,进而为察哈尔人赢得机会,但现在建州女真败了,山西的丰州白莲与土默特人也都攻势渐颓,察哈尔人还在等什么?

  “或者先把曹文诏和贺人龙部先调回来?”齐永泰皱起眉头建议。

  “齐永泰和贺人龙部损失很大,调回来恐怕意义也不大吧?没有半年的补员恢复,怕是上不了战场的。”李三才摇头。

  “但现在大举调兵回来,会造成辽东军心不稳,不能动,一动就是地动山摇。”齐永泰解释道:“道甫难道你还不明白这个道理?”

  李三才不得不退而求其次,接受了这个妥协。

  但他有预感,察哈尔人这么一搞,弄得宣府到蓟镇整个边地都是多点开花,压力巨大,一旦寻机突破,那就是危险来了,现在他唯一能祈求的就是袁可立能迅速解决山西战事,腾出手来预防万一。

  接下来就是论功行赏。

  辽东打了这样一个漂亮的“胜仗”,彻底掩盖了之前的种种失利,何况之前的锅都该是曹文诏来背。

  好在曹文诏这后半截将功赎罪,打得很不错,也算弥补了之前的罪过。

  倾金山倒玉柱,冯紫英意犹未尽地从丽人身上翻身下来,气喘如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