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风流人物 第231章

作者:瑞根

  很多人都在用复杂的眼光看着眼前这个在一干重臣和皇上面前侃侃而谈的少年郎君。

  之前不少人就知道这个家伙很是不凡,但当走到今日这步时,就真的没有人可以无视他了。

  临清民变时单枪匹马闯出乱民包围求救,才十二岁,已经展示了其勇武和魄力,嗯,这还可以用其家学渊源,生长于边地来解释,而且也没有太多人知晓。

  殿试展风采,恩荣宴上露锋芒,一直走到办《内参》开言路,预言宁夏叛乱,然后西征平叛,这一切都还勉强可以用出类拔萃绝才惊艳在这样的言语来形容,嗯,毕竟每一科或者每一任皇帝手上都会有一些天纵奇才冒出来的。

  但当开海举债之略提出来时,就再没有人随便能用一个优秀或者聪明能形容了,这是真正的经世济国之略,尤其是对当下的大周。

  不过在今日之前,很多人的印象都还是停留在道听途说的层面上,绝大多数人都还不认识冯紫英,但今日大殿上这一番已经有些舌战群儒的风采了。

  原本是计议在登莱和辽南吸引商贾开设船厂事宜,现在却被偏题到了设立银庄上,而且还引发了内阁诸公的极大兴趣,连带着大家都被带进了沟了,对这个前所未有的银庄“功能”充满好奇心了。

  叶向高意识到这个问题如果继续掰扯下去,估计冯紫英这小子还能给说得天花乱坠,这殿上许多人根本就不懂经济营生,要被他给忽悠得神魂颠倒,真还以为那可以解决一切问题,连方从哲和李廷机这二人也算是见多识广的人都有点儿云里雾里的柑橘了。

  “紫英,此事我们下来再议,银庄如何设,户部能不能开设户头,即便是开设,那意思一下存个三五万两银子也不是不可以,下来再议。”先丢下一个话头,让那些个担心被忽悠进去的反对者心里踏实许多,叶向高转入正题:“除了这个外,紫英可还有什么要求朝廷扶持的?”

  “首辅大人,银庄这边如果只是意思一下,那么学生觉得恐怕就需要以朝廷订货来刺激和鼓励商贾们了。”

  冯紫英知道银庄的事情根本不是一时半刻能说得通的,也就很理性地转开话题。

  “朝廷订货的意思也很清楚,既然要建水师舰队,那么朝廷就要拿出一个方略来,比如三年或者五年,要建成的水师舰队需要哪一类型船只多少艘,每一类船只有什么技术和配备要求,比如是我们大周现在的沙船福船,还是西夷船只,上边是否需要设置火炮,设置多少,都要有一个明确要求,……”

  “确定了水师舰队规划,就可以明确告诉这些商贾,舰船只会在辽南和登莱造,谁在这里设立船厂,便可以获得银庄借贷支持和朝廷的订货,朝廷还会提前预付订金,按船只建造进度付款,也欢迎船厂之间相互竞争,当然在初期,肯定会都给予一些订单支持,……”

  叶向高、方从哲已经明白了,冯紫英这种扶持方式倒也有些新奇,朝廷订货,支付定金,然后船厂生产,最后根据建造进度和质量分阶段来付款,倒也是一个不错的办法。

  先让这些船厂能有生意,然后再来让这些船厂可以接一些其他民间海商船队的活儿,这样就算是能让这些船厂活下来了。

  当然最后还是要看将来和朝鲜、日本的贸易能够达到什么状态,能不能支撑得起这些船厂的生计。

  “另外鉴于建设船厂也不是一年半载就能成的,而且要让建造出符合朝廷水师舰队要求标准的舰船,更需要时间,但这期间如何让辽南到登莱之间的运输线先打通,下官建议可以吸引和招募部分原来闽浙和南直海商北上,仍然是采取朝廷订货的方式,嗯,只是一种方式,即让他们将粮秣、棉布、军械和其他物资从江南经登莱运送到辽南,朝廷支付一定的运费,同时给予与朝鲜贸易的特许权,以资奖励,也算是一种补偿,……”

  齐永泰皱起眉头,“紫英,朝鲜和我们大周素来是朝贡贸易,这等特许贸易一旦打开,恐怕朝鲜不会同意,……”

  “不会同意?他们肯定不会同意,这些朝贡贸易素来被他们上层所控制,然后盘剥一层到下边,而且数量小,但是对我们大周来说,这却远远不够,现在建州女真势力大增,朝鲜那边已经有些隐隐不稳,所以贸易不但是‘密切’双方的一种方式,更是制约和影响他们的一种手段,不同意也得同意!”

  面对齐永泰,冯紫英语气虽然恭顺,但是话语里的意思却是毫不掩饰,对朝贸易,规模要加大,而且必须要控制在大周手中。

  冯紫英了解过,朝鲜当下人口在八百万左右,其消费能力虽然较差,但是却和大周这边形成互补,尤其是江南的货物到朝鲜很受欢迎,而朝鲜的粮食、人参、毛皮、牛、金属也在大周也是抢手货。

  不过总体来说,朝鲜贸易数量远不及对日本的贸易,只能说是一个聊胜于无的安慰,但重要的是打通了这条贸易通道,对朝鲜的影响力可以日渐增强,防止其未来倒向建州女真。

  另外在冯紫英看来,大周不能这样被动的承受来自建州女真的攻击和压力,必须要主动出击,那么现在就开始经略朝鲜贸易,进而对其进行经济渗透,就是一步十分重要的布局。

  未来攻略朝鲜东北面的其他野人女真诸部,进而从背后牵制和遏制建州女真的扩张速度,甚至争取在建州女真后院开一个让其始终难以愈合的口子,乃至于更遥远的将来控制虾夷地,都会有莫大的好处。

  当然现在说这些还有些遥远,就算是永隆帝或者叶向高、王子腾他们也不可能想得到这么遥远,自己现在说出来也会被视为痴人说梦,对他们来说,只要保住辽东,抵挡住建州女真的攻势,他们大概也就心满意足了。

  齐永泰对冯紫英的强硬已经有所感受了。

  对于域外,冯紫英的态度历来是鲜明的,入夏则夏,不管是哪个民族哪一部,只要接受华夏汉文化,愿意成为华夏民族的一份子,那么都好说,利益也好,武力也好,总而言之如冯紫英所说,刀枪或者丝绸布匹瓷器茶叶,选择哪一样就看他们了。

  冯紫英的这种口吻和观点,不太符合文臣们的胃口,但是却很符合武将们的心思,但是这么些年来大周对外一直居于守势,心气上已经比起大周开国时软了许多,他们想,但是却又怕做不到,反而自取其辱,所以也有些畏首畏尾。

  倒是永隆帝对冯紫英的这种姿态很是欣赏,但是他很清楚自己这帮文臣们的心思,只能暗自在心中喟叹。

  不出所料,方从哲皱起眉头,“紫英,你这种态度会让我们大周在周邻藩属中丧失道义上的尊重,不可取,……”

  “方大人,畏威而不怀德我不知道是不是指他们,但是我从海外西夷人听到一句话,是他们那边的一句俗谚,觉得很有道理,原本是准备用在《内参》上的,嗯,是这样一句话,真理在火炮射程之内,大概意思就是礼义和规则只能用火铳和火炮来规范和确定,……”

  冯紫英的话气得方从哲满脸苍白,显然是被气坏了,颌下胡子更是一翘一翘,“蛮夷之语,蛮夷之语!如何能用于我们华夏礼仪之邦?!乘风,难道青檀书院就教授这些文章么?”

  没等齐永泰接话,冯紫英就跟上:“方大人,您理解错了,我是说如果这些蛮夷之邦都抱着这样一种态度来对外我们,当他们的火铳火炮都瞄准了我们的胸膛头颅,而我们却拿着圣贤书和他们讲道理礼义,我觉得那无疑是对牛弹琴,最好的办法是同样用更强大的火铳火炮迫使他们坐下来,听我们讲道理礼义,这样才是彰显我们大周中央之国的风范!”

  一干武勋武将听得是心中畅快,便是一些文臣也都觉得方从哲的观点有些过于迂腐,而冯紫英的观点虽然过于功利激进,让人听起来有些不太符合士人的做人准则,但是却也自有其道理,真的需要分不同对象。

  想一想面对建州女真或者鞑靼人,又或者倭寇,想要靠圣人书来劝服对方,那未免太可笑了。

  恐怕还真的要用更强大的火铳火炮来才能让他们“安静”下来,认真“听取圣人道理”。

  被冯紫英堵得一时间不知道该如何辩驳,方从哲怒不可遏,但是再争辩下去,对方没准儿就要用女真人来举例了,这就太打脸了。

  好在还是齐永泰插话,才免于他过于尴尬。

  “紫英,听你这么一说,你怕是心里就具体的这些方略都有数了吧?”齐永泰话锋一转,“如果有的话,不妨具体写出来,我想这里边肯定还有很多值得商榷之处。”

第六十六章 利字当先

  “齐大人,这只是学生的一个粗略想法,具体如何来操作,肯定还要有很多需要细化的方略。”冯紫英恭敬地回应道:“学生今日提出来,只是希望朝廷诸公可以从这方面考虑,当然如何具体来操作,还是要请户部、工部的专业人士来计议。”

  齐永泰深深地看了他一眼,“紫英,你也莫要往外推,这事儿既然是你提出来,工部户部肯定要进来,但是很多都是前所未有的,你这个始作俑者,恐怕要多提一些点子才行,也可以让这事儿效率更高,你不是一直在说辽东局势刻不容缓么?那就要尽快做起来!”

  齐永泰的话语里不容置疑味道很重,王子腾也忍不住出列:“启禀皇上,臣奉旨总督登莱辽南军务,但登莱辽南海上航运荒废已久,便是登莱辽南渔民亦是以近海打渔为主,所以如刚才冯修撰所言,一要尽快筹建船厂,二要先把这条航线恢复起来,而闽浙海商甚多,其中拥有大船者众,若是朝廷能让其北上助力,就能迅速让这条航线恢复起来,届时从江南经登莱到辽南这道运输线一旦打通,辽东补给再不需要从京师北上走辽西,这部分节俭下来,对户部兵部亦是一大解脱,……”

  按照当初设立登莱总督的意图,登莱总督首要任务就是登莱二州加上辽南要作为未来蓟辽前线的后备根据地,组建营军,未来一旦辽东吃紧就能迅速拉上去。

  而这前提就是要把登莱——辽南航线恢复起来,运输补给,乃至更下一步的可以让登莱水师可以载着登莱军在辽西至辽南这一线任意一个地方登陆,极大的强化登莱军的机动能力,同时要让登莱水师舰队可以威慑朝鲜、日本,保护和控制未来登莱对朝鲜和日本的贸易线。

  但王子腾到了登莱之后大失所望。

  不但登莱两府卫军孱弱,关键在于原来登莱水师舰队在壬辰倭乱的露梁海战中亦是损失巨大,而像陈璘、邓子龙等宿将均已故去,再无人来经管这群水师士卒。

  而这十年间,朝廷主要防御重心转移到了对陆上女真人的防范,所以水师基本上处于荒废闲置状态,残余舰船经历了十年的闲置,基本不可用,水师士卒倒还有几千人,但已经基本沦为守卫沿海卫所炮台的士卒,所以如果要想将水师舰队重建起来,其花费巨大难以想象。

  当然,对王子腾来说,只要有银子,要重建都不是问题,几千水师士卒虽然日趋老迈,但是毕竟有经验之士不在少数,高级将领虽然故去,但是中低级军官却有不少,所以在人手这一块上还是有些基础的,唯独就是舰船和造船工坊,这才是最重要的。

  他这个登莱总督想要干出一番事业来,想要在这个位置上让人重新认识到他王子腾不是浪得虚名,那就要把将朝廷赋予他的这个任务完成漂亮。

  而从冯紫英今日话语里表现出来的勃勃野心,在王子腾看来,这就是代表了文官体系的另一个苗头,嗯,不同于叶方二人那种只看重江南,而是代表着齐永泰、乔应甲、张景秋等人的北方士人文官的观点,这恰恰是王子腾所需要的。

  可以说某种意义上,他王子腾的未来前途和这些北方士人文官的目标已经日渐趋近,甚至可能会一荣俱荣一损俱损了。

  王子腾想得有点儿多,或者说把冯紫英的观点加以扩大发挥了,但是并不代表冯紫英就没有此意了,只不过冯紫英的胃口远比他想象的更大。

  北方对女真、对朝鲜、日本的攻略当然不可或缺,但是南方的开海拓殖一样不可少,所以在冯紫英看来,开海就该是全面开海。

  只不过现在条件不成熟,而北方相比之下条件要略逊于南方,而从战略角度和时间线上来说,北方目前要更重要,所以他才会主张要动用朝廷的行政资源来尽快扶持北方航线和各方面设施先建起来。

  而且王子腾也从冯紫英的话语里听出了一些风向,那就是冯紫英对原来大周水师的舰船和模式已经有些看不上了,认为西夷的舰船和水师舰队模式可能更有发展前途,这也让他很好奇。

  他一直在北地,也没怎么接触两广闽浙那边的商贾,对西夷船只情况也了解不多,但是他知道冯紫英素来言不轻发,一发即中,所以他很看重冯紫英的意见。

  冯紫英既然如此推崇西夷舰船和水师舰队的模式,那必定是有所长,而且冯紫英流露出来的口吻也是要凭藉这只水师舰队控制朝鲜、日本贸易,若是没有足够强横的水师实力,朝鲜倒也罢了,但日本那边,恐怕就没那么简单了。

  所以王子腾很想下来之后立即和冯紫英谈一谈,一方面是要从冯紫英那里了解一下北地文臣们的想法,另一方面则是真心想要摸一摸冯紫英对未来登莱前景和水师舰队建成后的长远目标。

  现在他出面向永隆帝表明态度,其实也就是一种变相的向冯紫英及其背后的北地文臣示好。

  永隆帝何许人,立即就明白了王子腾话语里的意思。

  今日冯紫英这在堂上的一系列建议内容实在是太丰富了,哪怕是永隆帝早就料到冯紫英会有大招出来,但是这一番观点还是结结实实的给在座所有人上了一课,以至于永隆帝都有些搞不明白这家伙这么多想法观点究竟是从哪里冒出来的?

  齐永泰是个方正的北地士人,乔应甲虽说活泛,但是思路也不可能深入到这等经济之事中去,毕竟他们都是士林文人,不可能对商贾之事这般熟稔了解,说得头头是道不说,还能搞出这么多新想法来。

  “王卿,今日朝会计议,重头便是这登莱——辽南后勤补给对辽东防务的支持,冯卿所言思路亦是开天辟地,乃是本朝甚至前朝从未尝试过和想过的,冯卿先前也说这只是一个粗略思路,如何操作朕也以为怕是有许多问题须待解决,这等事情也需要从长计议,……”

  “……,但今日朕也明确态度,那就是登莱——辽南运输线必须要开通,登莱必须要成为辽东防务最有力的后盾,开海之略不仅要在江南启动,朝廷更要在北地予以支持,使之助力北地防务和国计民生,具体事宜,叶卿方卿,内阁诸公要和六部乃至登莱辽东勠力同心,仔细商计,务求拿出一个可靠可行方略,……”

  朝会散了。

  冯紫英刚走出午门,便被齐永泰叫住了。

  “齐师。”

  齐永泰神色满意中又带着些许欣慰,还有几分莫名的复杂。

  “嗯,紫英,很好,做得不错。”

  “齐师,也是全靠您和乔师、官师的教诲。”冯紫英毕恭毕敬。

  今日这风头出大了,从永隆帝最后的一番话就能看出,估计皇帝也动了心思,从最初的打通登莱——辽南航线,确保辽东军务后勤保障,已经扩展延伸到了要控制朝鲜、日本贸易航线,进而影响整个朝鲜和日本的战略上来了。

  这涉及到的范围和利益几乎成几何倍数的扩大,不但军方兴趣大增,而且也能让整个北方,尤其是山东、辽东和北直隶从中受益,也难怪齐永泰和王子腾都要赤膊上阵力挺冯紫英了。

  冯紫英相信这堂朝会一下来,整个朝堂上下便会蜂拥而动。

  北方士人看到了垄断朝鲜、日本贸易和将登莱、辽南打造为北方开海基地的未来希望,也能为北方赢得更多的关注和利益。

  同样南方士人也看到了北方涉及利益如此之大,那么江南怎么办?

  一大批江南商贾和海贸商人会被鼓励和吸引北上,这对江南士绅商贾来说,既是机会,也是挑战,机会在于他们可以借势北上拓展自己的势力和影响力,挑战是这样大一批商贾北上之后有可能会和北方利益绑定,他们的代言人可能会和北方士人文臣们利益趋同,进而携手合作,某种意义上,甚至可能“背叛”他们原来的“属性”。

  当然更重要的是冯紫英在新的设想观点中提出了要控制和拓展,俨然要以一副大周要君临四方的架势,而非原来的单纯礼义教化天下了,而永隆帝暧昧的态度似乎有些心动,而内阁诸公意见不一致,但已经绝非原来那种断然反对了,那么江南是不是也可以以此方略经营和攻略南洋呢?

  如果可以这样的话,那就意味着大周对外的国策,从政治道义上已经有了一个微妙的转变,从原来的羞于提及“利”字,开始要以“利”当先了,哪怕这个“利”更多的是为朝廷当先困局窘境所迫。

  但只要开了这样一个风气之头,那么吕宋、琉球、东番、满剌加、安南、洞武是不是都可以展望一番呢?

  似乎一个更美好更广阔充满机会的世界正在士绅商贾们面前徐徐展开。

第六十七章 深谈,打气

  恭送齐永泰离去,冯紫英这才舒了一口气,正待举步,却见到了远处一名内侍早已经等候。

  环顾一下四周,并无其他人员,此时臣工们基本上都已经离开了。

  齐永泰留着他又说了一阵话,告知他可能首辅次辅也就是内阁诸公们,要准备对他来一个“三堂会审”,好好和他谈一谈登莱——辽南运输航线和吸引江南商贾北上之事,当然顺带也要谈谈银庄之事。

  很显然叶向高和方从哲都意识到了这个银庄意义的非比寻常,估计他们也要花一些时间去找一些业内人士来了解一下子银庄钱铺的运作模式再来和自己探讨了。

  “周公公?”冯紫英见过这一位内侍,知道姓周,应该是永隆帝身边经常在的人,但论品轶却不算太高。

  冯紫英对永隆帝身边的内侍都保持着一定距离。

  虽然这些内侍们对自己的态度都一直十分恭顺,甚至有些谄媚的味道,但是作为文官,他很清楚对这类人不能假以颜色。

  这些都是些顺着杆子爬的角色,你对他太过亲近或者善良,只怕他还会觉得你可欺,若是保持不远不近的清峻态度,他反而会有些敬畏。

  尤其是像自己现在的身份,就算是这些内侍想要打自己小报告或者说些小话,都需要先掂量一下够不够分量。

  大周皇帝们对内侍可没有多少客气,再是得宠的内侍,皇帝一句话就可以一壶鸩酒一匹白绫赐死,甚至连再见一面的机会都不会给你。

  这些内侍也都是些察言观色极其厉害的角色,捧高踩低见风使舵才是他们生存的资本,所以冯紫英起码现在是不会对这些人有什么好颜色的。

  “修撰大人,皇上有旨,请您到东书房。”周姓内侍满脸堆笑。

  冯紫英当然也不会去刻意为难或者冷遇对方,内饰太监也不全都是面目可憎之辈,一样有一些忠直之辈,只不过身体的残缺和长期在后宫中的生活使得他们对金银财货的看重和对权势的敬畏更为突出罢了,所以比例比较小,而行为也更露骨。

  “这会儿?”冯紫英有些吃惊,这都快午正了,难道又要赐膳?

  冯紫英可不喜欢吃着赐膳,虽然这看起来是皇帝对自己的青睐看重,但是这滋味都不好受,都是些温热的菜肴,而且也不合自己胃口。

  “对,修撰大人,请吧。”周姓内侍对冯紫英的态度十分吃惊,这一位是身在福中不知福啊,怎么似乎还不太乐意选择这个时候去觐见皇上,弄不好就要赐膳,那可是人前人后能吹一辈子的荣耀啊。

  冯紫英皱了皱眉头,也只能跟随对方重新入宫,再到东书房。

  永隆帝已经换掉了朝装,改成了寻常的便装,不过看得出来,心情极佳,“冯卿来了,赐座。”

  “冯铿叩见皇上。”冯紫英见这个阵势,估计这一谈只怕又得要在这里吃赐膳了。

  “朕也知道冯卿才从江南回来,本该休整一二日,朕也听黄汝良称已经准了你二日假期,不过这看起来冯卿怕是未能清静,只怕今日回去之后,冯卿会更不得安宁了。”

  永隆帝话语里带着调侃的意思,这是对极为亲近的臣子才会有这般态度,侍候在书房外的周姓内侍更是暗自将这一位冯修撰的地位分量猛地提升了几个层次。

  见皇帝目光一扫过来,周姓内侍立即知趣离开几步,保持既能随时看到书房里的情形,又不能听到书房中的话语,而在书房的另一侧,还有一名侍卫保持着关注状态。

  冯紫英听得永隆帝这般一说,也只能苦笑。

  “回禀皇上,臣在路上就已经和崔大人计议过,这开海要引江南商贾到山东和辽东,必定会牵动江南和北地两方视线,各有所图所想,但无论如何,只要能做到有利于朝廷,有利于国计民生,有利于辽东稳固,便是有些困难和问题,亦可克服解决。”

  永隆帝很喜欢冯紫英的这种态度,不回避问题,却又敢表明态度,比起朝中不少自命考虑周全却瞻前顾后的老朽,委实让人心里舒服。

  “唔,诸公虽然有些不同意见,但皆是老成谋国之意,你也莫要不满,……”

  永隆帝也清楚,冯紫英的观点虽然很有新意,但是谁之前也没有想过,更没有这么干过,究竟能不能成,谁也无法断言,而一旦不利,就会影响到整个朝廷的布局安排,也会对朝廷声誉威信构成打击,所以再怎么谨慎也不为过。

  但谨慎不代表就不做了,大周现在的情形也容不得不改不变,只能说是在做之前,尽可能考虑计议周全,把可能存在的问题风险都想到。

  “皇上,臣从无不满之意,之所以在朝堂中和盘托出,臣也就是希望朝中诸公见多识广,经验丰富,能容臣得这样一个突发奇想做出一个更完善的评判和完善,让其能在日后的实施过程中不至于有太多的纰漏,……”

  见冯紫英这个态度,永隆帝也仔细观察了一下对方的表情神色,见对方不像是在说气话反话,心里也踏实了许多。

  “冯卿,朕招你来便是考虑到有些问题在朝堂上不宜宣示,但朕还有些不解,所以要冯卿替朕释疑,……”

  这才是正题,冯紫英其实大略猜测到了一些,多半是和银庄之事有关。

  至于说吸引招募江南船主海商北上一事,看起来更引人注目,但却不然。

  这事儿在之前他就有奏折给了永隆帝,也获得永隆帝的默许,否则龙禁尉和刑部也不可能放手,而且还闹得有些不愉快,甚至连那一幕刺杀,或许都和这事儿有瓜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