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鲇鱼头
1920年,罗斯福作为詹姆斯·考克斯的助手竞选总统失败,不过这并没有影响到罗斯福的信心,此后罗斯福担任马里兰信用于储蓄公司的副董事长,并且重操律师旧业。
1921年,富兰克林全家在坎波贝洛岛休假,在扑灭了一场火灾之后,富兰克林跳进了冰冷的海水,因此患上了脊髓灰质炎症。
高烧、疼痛、麻木以及终生和轮椅相伴并没有让富兰克林消沉,富兰克林乐观向上,配合治疗的佐治亚温泉被称为“笑声震天的地方”。
去年富兰克林重返政坛,他以自信压倒一切的气势宣称要带领美国走出经济危机,在电台上发表讲话的时候,富兰克林总是以“我的朋友”为开始,这为富兰克林积累了大量的人气,虽然这时候的富兰克林依然要乘坐轮椅,但是越来越多的美国人相信,富兰克林和信奉自由贸易的胡佛不同,能够兑现自己的政治承诺。
于是在刚刚结束的美国大选中,富兰克林以绝对优势击败胡佛,成为美国第31任总统。
这时候全世界除了罗克之外,恐怕谁都不认为富兰克林能连续四次担任美国总统。
在南部非洲,小斯甚至因为富兰克林乘坐轮椅肆意嘲讽,认为美国人已经无计可施,才不得不推出富兰克林收拾这个烂摊子。
“塞西尔,别小看这家伙,这是个值得尊重的人,这家伙会成为美国最伟大的总统。”罗克肯定不会小看罗斯福,还是给予罗斯福应有的尊重,这和罗克是不是讨厌美国没关系。
美国国父华盛顿在完成了自己的第二个任期之后,主动放弃权力,不再担任美国总统。
于是这也成为美国的传统,总统任期最长不超过两届。
罗斯福之所以连任四届美国总统,和这一特殊的历史时期有一定关系,这些以后再介绍。
“这家伙有什么可尊重的?我印象里你对美国人可从来没有尊重过。”小斯很不习惯罗克随时随地的双标。
人都是矛盾的嘛,罗克也是老双标了,自己的行为和言论也是经常性的自相矛盾,这其实都正常,行为和言论都会随着客观世界的变化而变化,内在的本质是一致的。
罗克内在的本质就是为南部非洲联邦政府服务。
所以罗克所有的行为,都是从这个目的出发。
比如抱英国大腿,比如对德国的援助,又比如对日本的遏制,等等等等。
“不不不,我讨厌的是美国这个国家,而不是美国人。”罗克对事不对人,美国当然也有好人了,比如罗伯特·戈达德啊,尼古拉·特斯拉啊,他们都是挺不错的人。
虽然有时候也让罗克恨得咬牙切齿。
看,这里果然又是双标。
“所以,你会前往美国参加他的就职典礼?”小斯脑回路果然清奇。
“怎么可能——”罗克才不去呢,除非罗斯福向罗克发出邀请。
不,就算罗斯福向罗克发出邀请,估计罗克也不去。
没那个美国时间!
哎,这个词儿用在这儿真合适。
罗克也确实是没时间。
年底了,做生意的都要盘点下这一年的收获,罗克要准备的更多。
“今年还不错,具体的统计数据还没出来,不过和去年相比应该差不多,经济依然处于增长态势——”艾达仪态万方,经济危机大环境下还能保持经济增长,要不说南部非洲就是个奇迹呢。
“——当然也有坏消息,今年我们的财政收入虽然下降,但是财政赤字在继续扩大,所以财政报表估计会不太好看。”艾达这时候就一脸忧伤,撑着额头两眼发直的样子跟小姑娘一样,这都当奶奶的人了,这种动作出现在艾达身上却一点也不违和。
是的,亚瑟和罗娅的孩子已经出生,男孩,身体健康,活泼可爱,遵照家族传统,艾达给孩子取名叫亚瑟——
这种取名方式真没创意,不过某鱼头很喜欢,多省事的。
身为塞浦路斯男爵的第一顺位继承人,小亚瑟还没出生就万众瞩目。
都不用提小亚瑟和罗克的关系,别忘了小亚瑟还是罗德斯家族第四代的第一个孩子。
小斯开心极了,虽然小斯也有儿子,不过小亚瑟也有继承小斯爵位的资格。
只不过可能性比较小就是了。
不过这并不妨碍小斯对小亚瑟的喜爱。
这也是隔辈亲啊。
“没关系,这一年的支出,大部分都变成了联邦政府财产,国会不会找麻烦。”罗克有信心,自从剔除了一些不和谐因素之后,南部非洲现在也算政通人和。
“国会敢哔哔,那就干脆解散算了——”艾达狠厉,这架势罗克要杀人放火,艾达不仅不劝说,多半会帮忙拎汽油。
所以罗克不娶艾达是有原因的,娶妻娶贤,纳妾纳色——
“别动不动就解散国会,南部非洲又不是那啥——”罗克现在也知道避讳了,不能肆意妄为。
“罗斯福当选总统,对我们还是有影响的。”艾达也注意到美国的政局变动,罗斯福虽然还没有正式入主白厅,影响力正在逐渐扩大。
和罗克一样,罗斯福也很擅长利用舆论武器。
早在1920年罗斯福搭档詹姆斯·考克斯竞选总统的时候,罗斯福就已经开始树立他的亲民形象,他那个著名的“我的朋友”,就是从那时候开始的。
成功当选为美国总统的罗斯福,把电台这个新生事物利用到了极致,罗斯福经常做客电台接受采访,发表演讲,阐述他的政治理念,给予美国人更多信心。
前文说过,经济危机期间,听收音机成为美国人最廉价的娱乐方式,于是罗斯福的声音就伴随着电波走进千家万户,影响力前所未有。
可以说罗斯福是美国第一个家喻户晓的总统。
之前的美国,消息还是很闭塞的,虽然美国传媒很发达,不过美国人的文化水平不高,能看懂报纸的人都没几个,公众对总统不熟悉很正常,哈定竞选总统的时候,甚至都只在家乡做宣传,就成功当选。
算一算哈定当选总统,也就是十年前的事。
罗斯福的频繁活动,和美国的政治风向发生变化也有很大关系。
世界大战美国流行的孤立主义和自由贸易,已经被证明并不能带领美国走出经济危机。
有南部非洲的珠玉在前,按说美国就算抄作业也能考个及格,可是就因为孤立主义和自由贸易,胡佛担任美国总统的时候简直一事无成。
美国肯定不缺少聪明人,既然孤立主义和自由贸易已经被证明是失败的,那么就算为了自己的生意,摩根和洛克菲勒们也会主动求变。
这个时候主张“新政”的罗斯福出现,完美契合美国各方利益,击败胡佛顺利当选也就顺理成章。
罗斯福这段时间通过电台,已经多次阐述过他的“新政”,其内容主要包括三个方面,分别是:复兴(Recover)、救济(Relief)、以及改革(Reform),统称为“三R”。
要做到这三个方面,罗斯福首先会从金融开始,虽然还没有入住白厅,不过罗斯福已经在鼓吹《紧急银行法》,并要求对银行进行审查,采取许可证制度,以促使有偿付能力的银行尽快恢复营业。
然后就是调整和改革,具体政策这里就不再赘述了,通篇纵观罗斯福的“新政”,其实就是抄南部非洲的作业。
也不能说是抄,毕竟罗克本来就是抄罗斯福的新政。
只不过南部非洲推行这些政策的时间更早,所以这个时空,就成了罗斯福抄作业。
罗克也知道罗斯福的新政内容,罗斯福每一次在公开场合发表的言论,都会及时形成文字报告递交正义宫,路易领着一大群秘书逐字逐句研究,恨不得连标准符号都要那放大镜观察下。
“不用担心,优势现在全部都在我们这边,只要我们自己不犯错,美国人追不上的。”罗克有信心,罗斯福来的有点晚,要是去年初经济危机刚刚爆发的时候罗斯福就上台,那鹿死谁手还未可知。
现在罗克是真不怕,经济危机刚刚爆发,南部非洲就做出了正确选择,这是先发优势。
南部非洲资源丰富,工业所需的所有原料应有尽有,全世界三大铁矿全部都被尼亚萨兰公司和法瓦尔特集团联手控制,再加上波斯湾的石油,南部非洲已经立于不败之地。
通过数次内部整合,南部非洲现在政通人和,上下一心,国会甘愿打辅助,不会对联邦政府形成任何掣肘,是谓人和。
天时地利人和南部非洲都占全了,就算是罗斯福,罗克也不怵。
第1629章 干货来了,先说好不能骂人
1928年的南部非洲,人口终于突破8000万达到8050万人,远超人口正常增长速度。
前年比勒陀利亚举行英联邦运动会的时候,南部非洲的人口才6700万。
按照每年增长百分之五的速度来算,南部非洲今年的人口应该在7300万到7400万之间,之所以增加这么多,和前年的英联邦运动会,以及今年的奥运会有很大关系。
要不说大型综合运动会就是对国家实力的一次全方位综合展示呢。
以前的南部非洲,就算经济发展再好,就因为带着“非洲”这个地名,不免会给人落后、愚昧、蛮荒的感觉。
随着南部非洲电影的流行,人们对南部非洲的印象开始改变。
英联邦运动会期间,很多游客第一次来到南部非洲,马上就被南部非洲所震惊,只不过这时候南部非洲的影响力还局限在英联邦范围内。
今年在比勒陀利亚举行的奥运会,让全世界都认识到一个崭新的南部非洲。
这哪是落后、愚昧、蛮荒啊,经济危机笼罩下,全世界都深受困扰,用哀殍遍野来形容都不为过,南部非洲却依旧保持着蒸蒸日上的积极态势,这简直让全世界的富人趋之若鹜。
欧洲人为什么愿意移民美国?
不是因为美国好,美国人钱多,美国是灯塔,而是因为移民美国就能逃离旧大陆的各种恩怨纠葛重新开始。
现在欧洲人有了更好的选择,移民南部非洲同样是逃离旧大陆,而且前景比美国更光明,连美国人都开始移民南部非洲了,欧洲人还能去美国?
去你妹的美国哦,对于欧洲人来说,美国就是暴发户,是粗鲁和无礼的代名词,欧洲人看美国人,就跟美国人看美国的非洲人一样,这是有鄙视链的。
南部非洲不在这个鄙视链里,不管南部非洲承认不承认,大英帝国都是南部非洲的宗主国,就这一点,欧洲人看待南部非洲就充满了天然的亲切感!
所以你就说奥运会之后移民南部非洲的人有多少吧。
反正鲸湾移民局和爱德华移民局每天不管准备多少入境申请表格都不够用。
移民局的工作人员都快疯了,没日没夜连轴转,从最开始的一两个小桌子,发展到后来的服务大厅,工作人员也从开始的小猫小狗两三只,发展到动辄数百上千人的大兵团作战,南部非洲的工厂还有保护制度呢,工人每天工作的时间不得超过八小时,八小时以上就要支付加班费,这种福利不包括公务人员。
在南部非洲公务人员加班是天经地义的,不相干可以回家,有的是人愿意为联邦政府服务,也别忘想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各种监督部门不是吃素的,如果因为工作态度或者是工作效率被投诉,那么后果很严重。
奥运会之后,每个月都有超过50万新移民来到南部非洲。
1928年,南部非洲的生铁产量突破4000万吨达到4130万吨。
作为对比,美国1928年的生铁产量仅为892万吨。
这就是经济危机造成的影响,连美国也不例外,要知道两年前,美国的生铁产量就已经达到3890万吨。
和生铁相对应的粗钢,南部非洲1928年的总产量为5500万吨。
美国再次落后,1928年的总产量仅为1390万吨。
同样作为对比,美国在1926年的粗钢产量为4900万吨。
农业方面,南部非洲1928年的肉类产量是750万吨。
在这方面,美国和南部非洲的差距倒是不大,不过有一个严重的问题,美国生产的肉不大好卖,想想很多美国人连牛奶都喝不起了,哪有钱去买肉。
南部非洲肉类销售没有受到太大影响,1928年南部非洲的肉类出口达到160万吨,美国的肉类出口只有90万吨,这就是南部非洲还留在英联邦的价值所在。
政府财政收入方面,南部非洲联邦政府1928年财政总收入39亿兰特,这其中虽然因为兰特贬值有一部分水分,依然远远高于美国的19亿美元。
主要差在国内税收上,南部非洲的国内税收仅所得税就有21亿兰特,美国只有可怜的7.47亿美元,即便如此,美国政府的总收入依然达到19亿美元,这里美国政府要感谢华尔街大亨们对德国的援助。
以上就是南部非洲联邦政府向国会提交的《1928年度联邦政府工作报告》中的全部内容。
这份工作报告马上在全世界范围内引起轰动,不仅仅是南部非洲媒体,欧美媒体纷纷用大幅篇章对南部非洲联邦政府的工作报告进行报道,顺便对比下本国政府的工作报告,差距马上就出来了。
同样是1928年,法国的生铁产量只有可怜的553万吨,德国是更可怜的393万吨,意大利都不能用可怜来形容了,46万吨的产量还不到法国的十分之一,大英帝国也没有好到哪儿去,363万吨的产量,是大英帝国实力衰弱的真实体现。
粗钢方面,法国的产量是563万吨,德国577万,意大利139万,大英帝国558万,这方面倒是没落后多少。
农产品方面,法国肉类产量122万吨,德国肉产量得益于南部非洲和美国的援助有311万吨,联合王国只有115万吨,意大利最可怜只有66万吨。
政府财政收入上,法国财政总收入360亿法郎,他这个数字没啥意义,法郎不值钱嘛,折算成兰特只有12亿,30法郎才能兑换一兰特。
意大利180亿里拉,看着挺多实际上也不多,里拉和法郎一样都不值钱。
英国今年连遭重创,又是大罢工又是经济危机,结果1928年英国政府的财政收入只有区区的8亿英镑,就这拉姆齐·麦克唐纳还要增加福利维持支持率呢,也不知道能维持多久。
德国最惨,前些年因为马克暴跌,德国甚至都没有这方面的数据,估计列出来太滑稽,德国人自己都没脸公布。
去年德国发行新马克,结束货币暴跌的局面,小胡子上台后实施的一系列经济举措,对德国经济确实是有刺激作用,所以德国的政府收入为49.98亿马克,折合英镑大概5亿左右。
南部非洲联邦政府没有公布相关数据的时候,大概欧美各国自我感觉都不错,虽然日子不如经济危机爆发前过得好,但是看到邻居日子过得也很惨,大概就有种有福同享有难同当的感觉,并不觉得自己有多可悲。
现在和南部非洲的各种数据一对比,欧美各国政府简直是被架在火上烤。
都说经济危机日子难过,为什么南部非洲经济就一枝独秀?
天天喊着振兴经济,南部非洲的粗钢产量已经达到5500万吨了,全欧洲加起来都没有南部非洲多,南部非洲也才8000万人而已——
不能提人口,提起人口更生气。
都说人口是一切发展的原动力,二十年前南部非洲联邦政府成立的时候,南部非洲只有区区200万人,为什么20年过去南部非洲人口翻了40倍,欧美各国别说40倍,连一倍都没有,工作干不过南部非洲人也就算了,生孩子难道也不如南部非洲?
这个问题没法解释,先不说世界大战对欧洲国家造成的损失,经济危机爆发之后,连美国的人口都已经连续两年下降,全世界所有国家只有南部非洲的人口是增加的。
林林总总加起来,各国舆论对于政府的批评简直是连篇累牍。
这时候各国政府纷纷失声,20世纪20年代,都还没有危机公关这个词汇呢,南部非洲联邦政府没有公布《联邦政府工作报告》的时候,欧美各国政府还能嘴硬辩解几句,现在各种数据罗列出来,总马铃薯产量到生铁、粗钢、原煤、石油、乃至硫酸、啤酒、甚至发电量都有,差距明显到只要不是瞎子就能看出来,事实胜于雄辩,还能有什么话好说。
于是就干脆把头埋进沙子里装作没看到。
先不管各国政府的反应,反正自从欧美各国媒体开始热炒南部非洲的《联邦政府工作报告》之后,新一轮移民热潮马上就开启。
通过南部非洲电影,南部非洲优秀的环境和发达的经济已经人尽皆知,不仅仅是这样,南部非洲人还热情好客呢,在“好客”这个词还没有玩坏的年代,新移民最担心的就是如何融入南部非洲,只要这个问题解决了,那么其他问题就都不是问题。
通过南部非洲的《联邦政府工作报告》,全世界都知道了南部非洲的牲畜存栏量比全欧洲加起来都高,同时波斯湾的石油产量比全世界加起来都高,甚至南部非洲的粗钢产量已经是美国的3.95倍,虽然考虑到美国的这个产量,应该是受到经济危机的极大影响。
但是这也足够证明了,南部非洲的优势地位已经不可动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