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南非当警察 第1403章

作者:鲇鱼头

  所以现在拉赫曼江和布拉托夫无论做任何事,都不会心慈手软。

  手榴弹的效率确实高,很快整层楼就全部清理完毕,拉赫曼江和布拉托夫在战斗间隙没忘补充,主要是手榴弹消耗的太快。

  拉赫曼江和布拉托夫清剿楼层的时候,其他俄罗斯官兵继续向上进攻。

  当拉赫曼江和布拉托夫补充完毕的时候,整栋大楼内的战斗都已经接近尾声。

  国会大厦是柏林德军的最后一个据点,这里的战斗结束,意味着整个柏林,都已经处于俄罗斯军队的控制中。

  “布拉托夫,跟我来——”拉赫曼江兴奋不已,他没有忘记自己的任务。

  布拉托夫正忙着打扫战场。

  前面说过,由于国会大厦的意义非常,魏德林布置的防御部队全部是德军的精锐部队。

  所谓精锐,待遇和装备肯定都是最好的,官兵的素质也是最好的,随便拉出来一个,说不定都是容克贵族家庭出身。

  布拉托夫在最后一个房间里有大发现,这个房间里的四个尸体,分别是两名将军,和一名上校,一名中校。

  两位将军的领口处都挂着勋章,其中一个勋章的样子很漂亮,黑色的铁十字下方刻着1939年份,十字上方是交叉的双剑和银色的橡叶。

  布拉托夫对德军的勋章体系不太熟悉,他没有认出这是一枚价格相当昂贵的双剑银橡叶骑士铁十字勋章,据说整个二战过程中,只有160人获得过这枚勋章。

  对于俄罗斯士兵来说,勋章的意义更多在于纪念,没有人愿意为一枚勋章出多高的价钱,即便这枚勋章很稀有。

  对于南部非洲远征军的官兵来说就不是这样了。

  这枚勋章最起码可以卖到上千兰特,如果找对了人,卖上三五千也不是不可能。

  “等我,马上好!”布拉托夫一把将勋章扯下,塞进衣兜,然后有抬起上校的手臂,他看上了上校的戒指。

  就在布拉托夫撸戒指的时候,上校突然醒来,用力抓住布拉托夫的手。

  “混蛋,放开!”布拉托夫随手从旁边拿个东西,直接砸在上校的脸上。

  然后布拉托夫才发现,他拿的居然是少校被炸断的手臂。

  上校伤得很重,已经进入弥留状态,脸上虽然遭重击,还是死死抓着布拉托夫的手不放。

  布拉托夫无意纠缠,反手掏出军刺,捅入上校的胸膛。

  上校的手终于无力的垂下去。

  布拉托夫把戒指撸下来,不顾上面的血迹,放在嘴里咬一下,看到上面的齿痕,这才满意的笑出来。

  牙口真不错。

  “布拉托夫,你在干什么?”拉赫曼江不耐烦,他现在满心思都是任务。

  “来了,来了——”布拉托夫临出门的时候,没忘记从地上捡起一块腕表。

  也不知道是从那个倒霉鬼手腕上炸下来的。

  此时枪声和爆炸声已经停息,楼上还有沉重而又密集的脚步声,估计也是其他俄罗斯官兵正在打扫战场。

  拉赫曼江和布拉托夫来到楼顶,几十名士兵正在打扫战场,楼顶上倒着十几名德军官兵的尸体,看样子这里也爆发了激烈的战斗。

  这里的士兵,打扫战场就很仔细了,不止是勋章和手表、戒指,所有德军官兵尸体的衣服全部都被扒掉,两名俄罗斯士兵不辞辛苦,把光溜溜的德军尸体从国会大厦的楼顶上扔下去,旁边几名俄罗斯士兵在嘻嘻哈哈。

  拉赫曼江从背包里拿出俄罗斯国旗,布拉托夫从地上捡起还绑着德国国旗的旗杆,随手把德国国旗解下来,顺手扔到地上。

  拉赫曼江想了想,把德国国旗捡起来,团成一团塞进自己的背包里。

  要什么勋章啊,双剑银橡叶骑士铁十字勋章再稀少还一百多枚呢,国会大厦上的德国国旗可就这一面。

  而且还在这个特殊的日子里,更有纪念意义。

  拉赫曼江在布拉托夫和旁边几名俄罗斯士兵的帮助下,把俄罗斯国旗绑到旗杆上,正准备把国旗立起来,一名少校匆匆赶到。

  “别着急,再等一等。”少校把拉赫曼江叫住。

  还等啥?

  拉赫曼江等待的工夫,几名抱着照相机的随军记者满头大汗跑上来。

  哦哦哦,这是要拍照。

  也对,这个场景,更有纪念意义。

  “等下,你先这样,再这样——”摄影记者对布拉托夫的样子不太满意。

  这也不能怪摄影记者挑剔。

  布拉托夫身上鼓鼓囊囊塞满了手榴弹,看上去就跟个炸弹人一样,满脸血污不说,手上还戴着个金灿灿明晃晃的大金表,这根英勇善战的俄罗斯战士,形象严重不符。

  最起码不能出现在报纸上。

  拉赫曼江的形象还是不错的,身姿挺拔,表情坚毅,毕竟接受过军校教育,算是高素质人才。

  在布拉托夫和几名俄罗斯士兵的帮助下,拉赫曼江将俄罗斯国旗树立在国会大厦楼顶。

  嘭——

  刺眼的镁光灯闪过,这个场景,成为二次世界大战最著名的照片之一。

第2579章 自杀

  1945年4月30号晚,盟军经过六年血战,终于把旗帜插上德国国会大厦。

  这个消息瞬间传遍全球,所有报社的编辑都连夜忙碌起来,准备在明天一早的报纸上刊登这则新闻。

  位于比勒陀利亚的《泰晤士报》南部非洲总部大楼灯火通明,所有工作人员都精神亢奋,这注定是个不眠夜。

  “如果是攻占京都的新闻该多好——”负责版面校正汤姆林森略遗憾,欧洲战场的热度,在南部非洲所受到的关注,远不如东亚战场。

  这不仅是因为南部非洲华人众多,和《泰晤士报》报道的侧重点也有很大关系,一直以来,《泰晤士报》对于欧洲战场的关注度都严重不足,战地记者传回的新闻,推迟个两三天见报是很正常的事。

  真不是《泰晤士报》的编辑们有意怠慢,实在是不好意思,盟军在欧洲的进展,让《泰晤士报》的编辑们都羞于启齿。

  绥靖政策和祸水北引可不是什么好事,欧战爆发初期,小胡子像溜猴一样,将英法领导人刷的团团转,跟小胡子相比,英国和法国的领导人简直就是弱智。

  尤其内维尔在机场挥动着手中的文件,宣称为一代人带来和平的那一幕,对比之后发生的事,堪称荒唐。

  接下来盟军的表现同样不堪,英国远征军裹挟法军早早退回敦刻尔克就不说了,俄罗斯伙同德国瓜分波兰也不是什么光彩的事。

  至于后来法国38天停止抵抗,北非战役一打就是两年多,以及俄罗斯战场最困难的时候,英美南在英国本土和地中海周边屯兵数百万却按兵不动,都见不得光。

  《泰晤士报》的编辑要是把这些事都老老实实刊登在报纸上,那盟军一直以来努力塑造的正面形象就将毁于一旦。

  出于这些原因,《泰晤士报》将报道重点放在东亚也就可以理解了。

  “为什么要占领?应该用超级炸弹将日本彻底摧毁!”年轻气盛的坦普尔血气方刚,南部非洲远征军已经将超级炸弹送到东亚战场,对于《泰晤士报》的编辑们来说并不是秘密。

  “那太便宜他们了,应该将日本作为我们南部非洲的第一个海外殖民地——”即将退休的审核编辑詹金斯腐朽思想严重,南部非洲联邦政府从来都旗帜鲜明的反对殖民主义。

  詹金斯的话让汤姆林森和坦普尔惊讶,有些事不要说出来啊前辈。

  詹金斯马上意识到不妥:“虽然我也反对殖民主义,但是在这件事情上,我可以破例。”

  这话说了还不如不说。

  “谁有关于旗手的资料?”文字编辑徐凝脚步匆匆,前线传回来的新闻并不完整,徐凝需要更详细的资料。

  “用‘俄罗斯士兵’代指不就行了——”詹金斯经验丰富,人家是开局一张图,内容全靠编,詹金斯连图都不用。

  “为什么要强调是俄罗斯士兵呢?这明明是所有盟军的努力成果,我们的小伙子们也需要表扬。”汤姆林森是懂新闻的。

  “有人需要咖啡吗?”刚入职不久的海蒂送来咖啡,今天晚上实习生也要加班。

  “给我来一杯——”

  “谢谢你海蒂,你真好。”

  “能给我来杯绿茶吗?”

  情绪激动的编辑们马上冷静下来,《泰晤士报》不仅提供咖啡,而且食堂24小时提供食物。

  咖啡还是很有用的,忙碌的工作一直持续到凌晨三点,汤姆林森总算完成了自己的工作。

  “再这么下去我就要疯了,等战争结束后,我要申请一个长期休假。”汤姆林森坐在椅子上伸懒腰,腰关节的声音很响亮。

  坦普尔急匆匆站起来忙着去厕所,他今天晚上喝了太多咖啡。

  “先生们,又来活了——”副主编朗费罗有气无力,他也是近六十岁的人了,身体跟小伙子们不能比。

  办公室内马上此起彼伏的都是哀嚎。

  “这次才是真正的好消息,狂人自杀身亡!”朗费罗的话说完,办公室陷入短暂的沉默,然后就是震天的欢呼。

  在《泰晤士报》,狂人是小胡子的代称。

  虽然《泰晤士报》的编辑们更想看到日本国王认罪伏法的消息,不过这个消息也不错。

  就在六个小时前,小胡子在总理府的地下室内开枪自杀,他的新婚妻子爱娃·布劳恩同时服下毒药,两人的尸体被侍从用毛毯包裹,抬到总理府的花园里浇上汽油,在熊熊大火中化为灰烬,骨灰被埋进一个炮弹坑。

  “所以没有尸体,那么谁能证明,炮弹坑里的尸体就是狂人?”汤姆林森提出的问题,让所有人都傻了眼。

  对啊,小胡子自杀的时候,身边都是德国人,没有其他人见证。

  小胡子的侍从直接把小胡子的尸体给火化了,这年头可没有DNA技术。

  “你为啥那么多问题呢?死了就是死了,就算他活过来,也不会再有第三次世界大战。”朗费罗黑脸,这事儿没必要验证。

  弹坑里埋葬的是不是小胡子不重要。

  关键在于小胡子的影响力,已经随着他的自杀烟消云散,这就是最好的结果。

  第二天的所有报刊杂志,头版头条都被小胡子自杀的新闻占据。

  从1939年到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战整整持续六年,给全世界带来7000万人死亡,1.3亿人受伤的结果,直接经济损失五万亿美元。

  要知道美国1940年的GDP才1000亿美元,二次世界大战等于是消耗了50个美国在1940年创造的财富,损失比一次世界大战更惨重。

  天亮之后,当天的所有报刊杂志全部脱销,《泰晤士报》进行了两次加印,很多人将报纸买回家收藏,让后代永远记住这一天。

  南部非洲的电视台也没闲着,凌晨时分,比勒陀利亚电视台就以紧急新闻形式,播放了这个消息,随后这个消息在一天内多次滚动重播。

  和报纸相比,电视台提供的新闻因为有画面的加入,给观众传递的信息更清晰,更直接。

  比勒陀利亚电视台也向欧洲派出了多个报道小组,由于图像传输还需要时间,所以当天的新闻都只是配了图片,没有视频资料。

  尼亚萨兰电视台倒是配了一段图像,内容是俄罗斯军队在柏林和德军作战的场景。

  南部非洲有很多德裔,去过柏林的人也不少,柏林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城市,起源可以追溯到12世纪末,这座城市有着无数宏伟壮丽的建筑群,令人印象深刻。

  在所有人的记忆里,柏林都是一个繁华的现代城市。

  可在尼亚萨兰电视台的镜头里,昔日的高楼大厦只剩下残垣断壁,再也不复往日风光。

  柏林最著名的建筑勃兰登堡门,在战斗中损毁严重,如果不是播音员旁白介绍,很多人根本不会把电视里的勃兰登堡门和记忆中的勃兰登堡门联系起来。

  这还是好的。

  战斗之后的国会大厦只剩下一个空壳,俄罗斯士兵在拍摄了那张著名的照片之后就将国会大厦洗劫一空,为了掩盖这个事实,俄罗斯人又将国会大厦纵火焚烧,整个大厦已经无法使用,必须推倒重建。

  市政厅和总理府也同样损毁严重,俄罗斯军队和德军在这些建筑内发生了激烈战斗,所有建筑物的表面都是斑驳的弹坑,街道上到处是碎石和烧毁的车辆,没有来得及清理的尸体随处可见。

  尼亚萨兰电视台还播放了一段对俄罗斯士兵的采访。

  镜头里十几名俄罗斯士兵身上的硝烟尚未散尽,他们情绪都很激动,用俄语反复诉说自己激动地心情。

  有一名会英语的俄罗斯军官很高兴的说,今天俄罗斯终于征服了德国,这是俄罗斯人应有的荣耀,他同时还感叹二次大战六年的血腥和残酷。

  “六年”这个数字,接下来被记者反复纠正。

  对于欧洲来说,世界大战确实是从1939年爆发的。

  可是在那之前,日本在东亚已经开始了扩张,如果从东亚算起,那么第二次世界大战,应该从1931年开始计算。

  这个算法,马上在南部非洲引起广泛的讨论,甚至在《泰晤士报》内部都引起了争议。

  “亚洲也是世界的一部分,所以二次大战,就应该是从1931年爆发的。”徐凝在整整两天内,只休息了不到四个小时,精神依然振奋。

  徐凝是第二代华人,按照南部非洲标准,徐凝是标准的南部非洲人。

  徐凝在南部非洲接受了完整教育,尼亚萨兰大学新闻系毕业,对于日本在亚洲的暴行恨之入骨,他大学尚未毕业的时候就申请参军,被南部非洲征兵部门以不符合要求为由拒绝。

  和英国、美国的情况不太一样,在英国和美国,征兵部门要想尽一切办法忽悠英国和美国的青年参军。

  在南部非洲,征兵部门做的更多的是审核,拒绝那些不符合要求的人加入军队。

  尼亚萨兰大学作为全世界最好的大学之一,让尼亚萨兰大学的学生走上战场,是对他们前途的不负责任,也是对南部非洲前途的不负责任。

  “那最多是世界大战的序幕,战争只在两个国家之间进行,根本不是世界大战。”汤姆林森较真,这本来就是他的工作内容。

  “可是那场战争打到现在已经打了14年,到现在还没有结束。”徐凝对于盟军先欧后亚的策略非常不满,凭什么亚洲要排在欧洲之后?

上一篇:将军好凶猛

下一篇:权游之圣焰君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