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鲇鱼头
“先生,请安静,兰德银行是银行,我们又不是军队。”路易斯才不管老人家的心情呢,他心里也不舒服。
按照南部非洲的国力,兰德银行其实不需要这样狼狈撤离,这对兰德银行的声誉会造成巨大影响。
但是兰德银行的高层,肯定不会用工作人员的生命,去验证日本人是否和报纸上形容的那样残暴。
顺便说一句,西贡《泰晤士报》分部,早在法属印度支那向日本人开放边境的时候就已经全部撤离,不过报纸还在发行,新闻也紧追事实,很明显,《泰晤士报》在西贡,甚至整个法属印度支那都有特殊的消息渠道。
虽然对于兰德银行的安排,路易斯表示感激。
但那并不代表路易斯就很高兴。
相反路易斯更愿意看到南部非洲军队,在西贡和日本人大干一场。
然后将日本人揍个屁滚尿流。
就像南部非洲军队在西班牙势如破竹一样。
“银行是最有钱的,你们兰德银行有无数的钱,你们可以购买先进的飞机和坦克,雇佣保护公司的雇佣兵,你们不是一直这样宣传的吗?”老头不依不饶,兰德银行跟南部非洲军工企业,以及保护伞公司的关系确实好,甚至本身就是这些企业的股东,但是兰德银行不能那样做。
“全部支取,还是部分?”路易斯不跟老头废话,后面还有很多人排队呢。
“全部——”老头余怒未消,还在喋喋不休:“——你们南部非洲在樟宜海军基地囤积了那么多军队,还有数十艘航空母舰,数以万计的战斗机,谁都想不到你们居然也是软蛋,如果日本人打到樟宜海军基地,你们会不会也放弃抵抗——”
“先生,请拿好您的现金——”路易斯数钱的速度,明显比刚才快很多。
老头还没有拿起钱,路易斯已经开始叫下一位,明显不耐烦。
这态度让老头不太满意,老头刚想发作,后面一位夫人同样不耐烦。
“拿到钱了就请离开,不要继续纠缠,至少他们还在努力工作,你们这些法国男人才是真正的软蛋!”夫人仗义执言,赢得零星的掌声。
大厅里正在办业务的人不少,老头的话不知不觉已经引起公愤。
更令人愤怒的是,法国在这场战争中的表现。
夫人至少有句话没说错:法国男人才是真正的软蛋。
“你说什么?该死的我们法国男人才不是,我们是为了保护你们这些女人,才被迫无奈做出停止抵抗的选择。”老头强词夺理,成功赢得更多嘘声。
尼玛这理由,路易斯都听不下去。
就在这时,街对面一个孩子,多半是处于好奇,突然接近停在原地的那辆短吻鳄装甲车。
法属印度支那土著的外貌,其实跟华人差不多,一眼看过去很难分辨。
小孩来到装甲车跟前,很好奇的伸手摸了摸装甲车的车身。
“滚开!”一名日军推开车门,厉声呵斥的同时,一脚将孩子踢倒在地。
小孩顿时哇哇大哭。
马上就有一群人围过来。
“走开,不许围观——”凶狠的小矮子一脸蛮横。
“看看你干了什么,他还是个孩子!”一位白人女士仗义执言,白人可不怕日本人。
“请你们离开,这和你们没有关系。”坐在车后座的日本军官下车,他貌似接受过教育,至少说话的时候知道用“请”。
“你的士兵不该这么暴力,你应该更好的约束他们。”女士很愤怒,可惜都是鸡同鸭讲。
女士不会说日语。
日本人里面,会说英语的人也不多,至少在场的几个日军士兵都不会。
所以情况就很混乱。
这时候孩子的母亲终于出现,她快步跑过去抱起孩子,看向日本军官的目光充满畏惧。
“你们应该向这个孩子道歉!”白人女士试图用文明的方式要求日本军人。
军官这时候已经很不耐烦,他戴白色手套的手紧紧握住手中的军刀。
“对不起——”孩子母亲道歉的声音有点小。
“你不该向他道歉,应该是他向你道歉。”白人女士主持正义。
“呵呵——”日本军官狞笑着,突然拔出军刀。
鲜红色的血,在惨白日光的照射下无比鲜艳。
第2177章 坚强的俄罗斯人
鬼子军官狞笑着挥动军刀,将无辜母子当街斩杀的这一幕,很快就出现在各种语言的《泰晤士报》上传遍全世界。
战争会把人心中的“恶”无限放大。
不过能恶到这种程度还是很少见。
俄罗斯人在卡廷森林屠杀波兰人的时候还知道要偷偷摸摸呢,日本人就这么毫无顾忌的当街行凶,丝毫不给维希法国面子。
别忘了印度支那现在还是法国的殖民地呢,名义上生活在法属印度支那的人都是法国人。
两名法国人就这么被日本人当街杀害,当地殖民政府却一句话都不说,造成的影响,比法国放弃抵抗更严重。
输给德国人正常,又不是没输过,普法战争后法国人已经逐渐习惯了。
可是连日本人都输,这就说不过去了。
英国人和法国人为什么喜欢嘲笑俄罗斯人?
不仅仅是因为俄罗斯是全世界唯一的那啥国家,也因为俄罗斯输掉了日俄战争,那是近代以来欧洲国家第一次输给亚洲国家。
法属印度支那殖民政府也确实是不像话,不仅没有追究日本军官的责任,连无辜母子的尸体,都是兰德银行出钱帮忙收拾的,毕竟门对面惨不忍睹的场面也实在是不好看。
日本方面倒是反应快,把孩子好奇的触摸描述成对日军的袭击,军官的行为自然就可以解释。
至于解释的理由能不能服众,说实话日本政府也不太在意。
自从战争爆发后,日军兽行被曝光的多了,也不在乎再多一个,单纯以数量看,德国人比日本人更过分。
确实过分。
进入9月份,爆发时间比基辅战役相对更晚的一点斯摩棱斯克战役,比基辅战役更早结束。
在这次战役中,俄罗斯军队伤亡35万,又有45万人被俘。
俄罗斯人没时间悲痛,此时还有近80万人被围在基辅呢,他们同样已经弹尽粮绝。
“俄罗斯在斯摩棱斯克损失80万人,在基辅已经损失了20万,现在又有80万人被包围,明斯克的损失是多少来着?”在前往莫斯科的飞机上,温斯顿表情凝重,对俄罗斯的情况很担心。
“差不多50万,其中大约32万人被俘——”罗克并不太担心,凛冬将至,俄罗斯还有机会。
80+80再+50,俄罗斯战前拥有的兵力已经去了一大半。
别忘了列宁格勒还有几十万军队被包围着呢。
“俄罗斯人还能坚持住吗?虽然俄罗斯人正在招募更多军队,但是那些新兵要成为合格的军人,需要接受长时间的训练,德国人估计不会给俄罗斯人留出太多时间。”温斯顿忐忑不安,突然有种命令飞机掉头飞回去的冲动。
尼玛人都快死光了,这还开哪门子的会。
“冷静点温斯顿,我们必须对我们的盟友有信心。”罗克倒是不担心这个问题,俄罗斯人的血性,只有被逼到绝境的时候才会爆发。
虽然罗克不喜欢大胡子。
但是罗克也得承认,大胡子的确拥有常人不具备的魄力。
别的不说,就这种损失五百万军队,马上再征召五百万的豪气,一般人根本就做不到。
这事往好了说是勇气非凡。
说难听点就是草菅人命。
不是说罗克没这种勇气。
而是换成南部非洲,这种事根本就不可能发生。
“我没法冷静,万一俄罗斯也失败,我就只能考虑把首都迁到加拿大去——”温斯顿表情阴沉,南部非洲离德国人远着呢,罗克肯定不担心。
英国可就在海峡对岸。
一旦俄罗斯失败,等德军掉过头来,英吉利海峡根本守不住。
以前温斯顿还对守住英吉利海峡信心百倍,就算陆军不好使,海军还是靠谱的。
现在再看,温斯顿突然发现皇家海军也不是那么靠谱,万一德军摸黑渡过英吉利海峡,那就万事皆休。
德国现在表现出来的战斗力,实在是太吓人了。
罗克看一眼温斯顿不说话。
现在知道害怕了?
之前罗克希望英国能给与俄罗斯更多援助时,温斯顿可是摆出一副死猪不怕开水烫的架势,一毛不拔。
“你就不能把集结在地中海的部队,通过黑海送到俄罗斯,给予俄罗斯更大的帮助吗?”温斯顿现在还想一箭双雕呢。
把南部非洲集结在地中海的军队派到俄罗斯,既能帮助俄罗斯人顶住德军的疯狂进攻,而且还减少了南部非洲继续在地中海周边扩大影响力的可能。
德军在俄罗斯的表现有点吓人。
南部非洲军队在西班牙的表现同样吓人。
佛朗哥手下的军队,可是经历过数年内战,经验也是很丰富的。
现在西班牙已经被南部非洲彻底征服,新成立的西班牙政府,明摆着就是南部非洲扶持的傀儡政府,南部非洲征服西班牙看上去海陆空三军全部参与,实际上从头到尾只投入了一个装甲师的地面部队。
这就让所有的军事观察家们大跌眼镜。
自从欧战爆发后,德军表现出来的战斗力已经够恐怖了。
结果这边还有个更恐怖的。
当然这也跟西班牙的实力孱弱有很大关系,毕竟佛朗哥在战争爆发前,已经将手下最精锐的部队送到俄罗斯战场去了。
“你为什么不派皇家海军进攻波罗的海呢?”罗克很不满,跟英国人合作就是这样,得随时防备英国人的算计。
之前罗克和温斯顿是想看到俄罗斯和德国两败俱伤。
现在温斯顿发现俄罗斯人不太顶用,就像看到南部非洲和德国、俄罗斯三败俱伤。
这算盘打得太精明,合着别人都是傻子,随便温斯顿摆布。
波罗的海现在几乎已经成为德国人的内湖,只要皇家海军攻入波罗的海,那么就可以通过波罗的海给予俄罗斯更多的援助。
“不不不,皇家海军现在最重要的任务是封锁德国海岸。”温斯顿很清楚皇家海军的实力。
现在不同以往,战列舰越来越鸡肋的时代,拥有更多航空母舰的南部非洲,实力已经超过皇家海军。
这样看的话,早在十年前,南部非洲海军实力就已经超过皇家海军了。
只可惜当时英国海军的将军们,无法接受航空母舰取代战列舰这个事实。
所以要进攻波罗的海,南部非洲海军明显更有优势。
罗克和温斯顿现在就乘坐罗克的专机,在南部非洲空军的保护下前往莫斯科。
正常情况下,罗克和温斯顿就算同时出行,也不能乘坐同一架飞机。
温斯顿对于南部非洲空军还是信任的。
既然罗克都敢坐,温斯顿也没有拒绝的理由。
话说也就罗克的专机,换成皇家海军的飞机,温斯顿还真不敢坐。
“我们得尽可能减轻俄罗斯的压力,所以要尽快开辟第二战场。”罗克现在信心十足,南部非洲军队在西班牙的表现,值得给予更多信任。
别忘了现在美国还没有参战呢。
如果现在开辟第二战场,从德国人背后给予德国人致命一击,那么战后美国人就休想参与到利益分配中。
美国人也不傻,所以美国人已经尽量给予日本人机会,让日本人主动将美国拖入战争。
所以日本人就傻乎乎的选择了珍珠港。
罗克现在想的是,等见到罗斯福的时候,有没有必要再提醒罗斯福一次。
就算美国想参战,也没必要付出这么大的代价吧。
想想太平洋舰队的战列舰——
真实的,美国人要是实在不想要,完全可以送给南部非洲嘛。
卖的也行。
“等等啊洛克,俄罗斯人还没输呢——”温斯顿坚决不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