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霸从改变开始 第297章

作者:一白化贝

是一座铁制桥梁,横跨查尔斯河。

也因此,连接着哈佛大学和麻省理工学院。

所以,既叫哈佛桥,也被称为MIT桥。

站在桥上,陈舟眺望着查尔斯河。

这要是搁国内,这条河,都绝对会有无数学子,前来“朝圣”。

希望沾一点“学霸之气”。

忽然,陈舟想到了关于这座桥的一件趣闻。

随即,陈舟就故意走到桥的一端,把胳膊抬起,平伸开来。

然后依靠臂展的长度,开始测量起了这座铁桥的长度。

杨依依看着陈舟滑稽的动作,笑着说道:“你要干嘛?你也想创造一个新的长度单位啊?”

陈舟停下自己的动作,略带惊讶的问道:“你也知道这个趣闻呀?”

杨依依冲陈舟挤了挤眼睛,得意的说道:“那当然咯,姐姐可是无所不知的~”

陈舟伸手揉了揉杨依依的脑袋:“都没夸你呢,你就飘啊?”

杨依依哼了一声:“那你还不赶快夸我吗?”

陈舟看着这丫头娇憨的可爱模样,故意装作认真的样子,想了想,才说道:“那你说说看?”

“那你听好了哈?”

“好,请小杨老师开始授课!”

“嗯……小陈同学,请听好……”杨依依故意清了下嗓音,缓缓说道,“这座铁桥的桥长呢,是著名的364.4‘smooth’多一点少一点。”

“至于这个长度的含义呢,则是来自1958年,麻省理工学院的学生,奥利文·R·斯穆特。”

“当时的斯穆特,想要创造一个名为‘smoot’的长度单位。于是他异想天开地利用自己的身体,测量了哈佛桥的长度。”

“这里的一个‘smoot’,等于170.180厘米,也就是斯穆特当时的身高。而他的最终测量结果,便是著名的364.4‘smooth’了。”

等到杨依依说完,陈舟笑着夸奖道:“可以哦~小杨老师,真棒!”

对于陈舟的夸奖,杨依依自然十分受用。

过了一会,陈舟突然问道:“斯穆特真的是异想天开吗?”

杨依依愣了一下,不知道该怎么回答这个问题。

斯穆特真的是异想天开吗?

这恐怕得问斯穆特本人,才知道了。

但至少,这次的异想天开,让他做到了别人都没有做过的事。

也因此,在历史上,留下一了一点痕迹。

陈舟转头看着不知如何作答的杨依依,轻声笑道:“走吧,回去了。”

说罢,就拉着杨依依,朝公寓楼走去。

这个问题,陈舟也没想着,杨依依能给出答案。

这个问题,陈舟也不仅仅是问杨依依的。

同时,他也在问自己。

纵观历史,无论是数学,还是物理,亦或者其它学科。

都不缺乏异想天开的人。

而那些光辉伟大的理论,也离不开异想天开的一瞬。

当然,真要说起来,这种异想天开,却又不完全是异想天开了。

就拿数学猜想来说,每个数学猜想,都是基于一定的合理性。

在这种合理性上面,去“异想天开”的。

比如说,回到宿舍后,陈舟开始研究的哥德巴赫猜想。

这个课题的立项,虽然是在来麻省理工之前,才报去科技部门的。

但是,陈舟对哥德巴赫猜想的思考,却已有不短的时间了。

哥德巴赫猜想,源于1742年,哥德巴赫给欧拉写的一封信。

信中的内容,便是著名的哥德巴赫猜想。

本来,哥德巴赫想着,自己无法证明它。

那赫赫有名的数学大神欧拉,应该是可以解决的。

却没想到,直到欧拉逝世。

他也未能证明哥德巴赫猜想。

直到今天,历经近300年的时间。

哥德巴赫猜想的最终证明,也无人给出。

这一难题,也变成了世界近代的三大数学难题之一。

而现在,陈舟已经把目光瞄上了这一难题。

在度过了白天的物理之后。

晚上的陈舟,打算从哥猜开始。

愉快的度过,属于自己的数学时间。

第四百二十五章 此陈非彼陈

哥德巴赫猜想最初指的是,任一大于2的整数,都可以写成三个质数之和。

后来,因为现金数学奖,已经不使用“1也是素数”这个约定。

原初猜想的陈述,也就变为了,任一大于5的整数,都可写成三个质数之和。

至于,现如今常见的猜想陈述,则是欧拉在给哥德巴赫的回信中,所提出的等价版本。

也就是,任一大于2的偶数,都可写成两个质数之和。

这里面的等价转换,就很简单了。

从n>5开始考虑。

当n为偶数,n=2+(n-2),n-2也是偶数,可以分解为两个质数的和。

当n为奇数,n=3+(n-3),n-3也是偶数,可以分解为两个质数的和。

这也被称为“强哥德巴赫猜想”,或者“关于偶数的哥德巴赫猜想”。

陈舟边思考,边在草稿纸上,记录一些必要的内容。

对于数学猜想的研究,猜想的表述,猜想的公式化。

是最开始,也是最重要的一步。

习惯性的拿笔点了草稿纸一下,陈舟在草稿纸中间空了一截,然后划了一条横线。

横线下方,陈舟写了“弱哥德巴赫猜想”七个字。

然后,陈舟继续在草稿纸上,写了一些关于弱哥德巴赫猜想的内容。

所谓的“弱哥德巴赫猜想”,是从“强哥德巴赫猜想”推出来的。

其陈述为“任一大于7的奇数,都可以写成三个质数之和”。

至于“强弱之分”,则是“强哥德巴赫猜想”成立的话,那“弱哥德巴赫猜想”必然成立。

相对的,两者的难度,也不一样。

在2012年到2013年,秘鲁数学家哈洛德·贺欧夫各特发表了两篇论文,宣布彻底证明了弱哥德巴赫猜想。

而后,贺欧夫各特的同事,也用计算机验证了这一证明过程。

所以,由强哥德巴赫猜想而来的弱哥德巴赫猜想,最终还是先一步被解决了。

而强哥德巴赫猜想的最新研究成果,则还停留在1973年,陈老先生所发表的关于“1+2”的详细证明上。

在这之后,强哥德巴赫猜想就几乎没有进展。

虽然在2002年时,有人做出了点东西。

但是,很难说是实质性的进展。

至于弱哥德巴赫猜想被证明的,相对应的成果,并没有被平移应用到强哥德巴赫猜想上。

关于这一点,陈舟就记得陶哲轩好像就说过。

研究弱哥德巴赫猜想的一个基本技术,也就是Hardy-Littlewood和Vinogradov的方法。

是不太可能可以用到强哥德巴赫猜想中的。

强哥德巴赫猜想的研究,基本限定在解析数论这个范畴内。

陈舟也研究过弱哥德巴赫猜想证明的方法,包括那一个基本技术。

他还是蛮赞成陶哲轩的观点的。

这也是强哥德巴赫猜想难的原因。

一方面是大家似乎找不到,任何新的工具。

另一方面是,目前看起来,它好像和其它数学领域的链接,十分微弱。

很难做到借力打力。

相对的,对于黎曼猜想,差不多每过几年,就有些新的发现。

而且,这些发现,有的是从算子理论出发的,有些是基于非交换几何的,有些倒也还是基于解析数论的。

并且,时不时的还有一些数学家,会兴奋的宣告自己证明了黎曼猜想。

这样对比之下,其实,就造成了一个哥德巴赫猜想研究的困境。

那就是,真的致力于做它的数学家,真的不多。

数学研究,包括物理研究,其实也都是吃青春饭的。

大多的数学成果和物理成果,都是在研究者年轻时,提出来的。

所以,对于哥猜这样一个难出成果的数学猜想。

大部分数学家,是不愿意走这条孤独的,耗费青春的修罗之路的。

说起来,还有一个很尴尬的原因是。

研究哥猜的人,在逐渐减少之后。

出去参加一个学术会议,你都会发现,没有人可以和你讨论想法的那种。

当然,陈舟是敢于去走这样一条孤独的修罗之路的。

对于他而言,先前的克拉梅尔猜想,不也被称为“没有人能接近证明”吗?

可最后,不还是被他变成了克拉梅尔定理?

那个号称素数间隔问题里,最重要的两大猜想之一的杰波夫猜想,不也同样被他证明了?

而两大猜想的另一个,孪生素数猜想,虽然不是他证明的。

可陶哲轩和张亿唐,是用的他的分布解构法呀?

约等于是间接证明嘛……

所以,陈舟有信心,在哥猜的路上,看到不一样的风景。

而且,近几十年的时间,哥猜也寂寞的太久了。

陈舟必须让世界重新认识这个,令华国人魂牵梦萦的哥德巴赫猜想。

至于所谓的,现有的工具,无法解决哥猜这个问题。

必须引入某种革命性的新想法,才有可能解决哥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