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驿卒开始当皇帝 第780章

作者:秋来2

但闯王的队伍立马就扩充了数万人马。

李自成看着络绎不绝的人来投靠,心中是又兴奋又担忧。

担忧的是这么多张嘴,光吃一个王爷家里储存的粮食,当真是吃不了几天呐!

而且消息再传的远些,真有百万人来投靠,李自成也是相信的。

在河南,吃不上饭的百姓实在是太多了。

可李自成也深知,一旦自己没有粮食供养这些追寻自己的百姓,那他的名声也就烂了。

谁还会相信他?

李自成只能选择不断的抢掠,来喂饱那些缀在他身后的人。

纵然是想要停,也停不下来的,会遭到极大的反噬。

李岩又向李自成举荐了人才牛金星。

牛金星建议李自成少刑杀,赈饥民,收人心,并且提出闯王来了不纳粮的口号。

此时的河南正是创立基业的大好时机。

相比于明廷的加派赋税,李闯王不要粮,还管大家伙吃饭,那不投奔他投奔谁去?

中原各地瞬间就乱成了一锅粥,而张献忠也出了贵州进入湖广后,也想要偷偷的搞些动作。

杨嗣昌心中极为担忧,自从李自成又开始搞事后,他夜里也时不时的惊醒。

尽管有亲卫守着,可李定国那招实在是过于折磨人,让他不敢深度睡眠。

杨嗣昌又给勋阳抚治袁继咸写信,闯贼若出中原,必定会和左革五营,而襄阳、南阳降人若是与之勾结,怕是难以守住。

既然左良玉不进川,杨嗣昌见中原起了乱子,又叫他前去配合丁启睿灭杀李自成。

但左良玉依旧在称病不动窝,谁爱愿意去谁去,总之我不去。

杨嗣昌的督师,大抵是名存实亡了。

但他麾下真有想要立功心切的人,仅剩下的总兵猛如虎、参将刘士杰,想要去追杀残存的“张献忠部”。

绝不能因为一次战败就停滞不前。

杨嗣昌对于猛如虎这个蒙古人观感大为改观。

瞧瞧人家再看看你左良玉,大明还是有忠臣的!

毕竟相比于九调左良玉不至,三调李国奇生病,跟杨嗣昌在身边的猛如虎主动请战相比较,一个天上一个地下。

对于如此忠臣,杨嗣昌也觉得先收拾了张献忠,再去收拾李自成。

等他也积累了足够多的经验,再去与锤匪贺今朝激战。

杨嗣昌便同意了。

正当李定国思索要不要攻克重庆的时候,突然从里面有官军出来,奔着他追击而来。

李定国大喜,连忙率部后撤,向着往湖广方向逃跑,希望能够引诱更多的官军出来。

官军见贼子后退,果然大举追击。

猛如虎和参将刘士杰求功心切,不顾士卒疲惫,执意进攻。

刘士杰率先搏战,猛如虎随后跟进。

经过几次交锋,李定国退至山上,登高观察,发现官军无后续部队。

“定国,动手吧。”

贺兰身着盔甲忍不住鄙视道:

“敢于作战想要当大明忠臣的大敌都在这里呢,再引诱,也引诱不出来,白费功夫。”

于是,李定国以精锐绕出敌后,给明军以突然袭击。

刘士杰所部被歼。

猛如虎之子猛先捷也被打死。

猛如虎率少数亲兵,在中军马智的护持下,狼狈逃窜,印信、旗纛俱丢。狼狈逃回重庆。

杨嗣昌听闻战果,更是惊的不知道要说些什么。

他手中最后一点愿意听从他的吩咐,认同大明皇帝的将领,手里也并无剩下几个兵马。

那张献忠怎么就突然之间,变得如此能征善战了?

杨嗣昌先前所做的计划,还没开始就结束了。

他连“张献忠”这道坎都迈不过去,更不用提后面的灭杀李自成,决战贺今朝之类的雄心壮志了。

辽东皇太极更没有闲着。

毕竟他也有不少谍子去打探消息,从他们那里得到反馈回来的消息。

自皇太极攻破大凌河之后,他在辽西未取得任何进展,被迫徘徊于锦州、右屯卫之间。

正所谓东边不亮西边亮。

他在其余战线上取得了重大的进展。

皇太极两次兵发征朝鲜,最终使得朝鲜彻底臣服,断绝了朝鲜同大明的一切关系,完全臣服于大清的体系下。

而且还粉碎了大明在辽东沿海的防线,从而解决了后顾之忧。

同样进兵蒙古,驱逐了察哈尔部林丹汗。

但在大同境外与锤匪交战失利,从而措施了统一漠南蒙古的机会,并没有按照原定计划,使之成为大清的藩属。

可皇太极依旧屡次派遣大军入关,抢掠回来,极大的消耗了大明的有生力量,以及打击了明军文臣武将抵抗大清的信心。

所有的这一切都彰显了这个立国不过二十几年的大清政权,一片勃勃生机,万物进发的景象。

他的军事力量变得空前强大。

汉官张存仁乃是祖大寿的副将,当初随他一同诈降。

祖大寿逃回大明后,他就真的投降了皇太极,为后金悉心做事。

在此期间不断的建议皇太极进军辽东,夺取松山、杏山等战略要地。

如今大清兵强马壮,张存仁也与有荣焉,不禁夸耀道:

“今我大清铁骑如云,加以蒙古军士,即是取天下,也有余力!”

随即他当众向皇太极建议,再次兵发松山,夺取这个战略要点。

张存仁这话是有夸耀的成分,但随着大清军事力量的迅速增长,他也比往日任何时候都提高了必胜的信心。

他坚信祖大寿的选择是错误的!

若是早点投降过来,咱们早就入主京师,还能让崇祯那个狗皇帝继续坐在那个位置上?

到时候咱们全都是从龙之臣,进京师当北京的爷去了。

至于还在辽东这苦寒之地待着?

祖大寿,你糊涂啊!

皇太极对于大明的处境也是极为关心的,因为这关乎他自己的利益。

大明日益衰落,被李自成、张献忠给打的焦头烂额。

在关外,被大清逼得难以喘息。

倒是有关锤匪贺今朝的消息,皇太极一直没怎么打探到。

贺今朝雄踞西北三省后,突然就销声匿迹。

所有的风头全都被张李二人给盖过去了。

大抵是他在军事上没有动作,日常在家里与妻妾敦伦。

这个人他实在是捉摸不透。

在皇太极的思考当中,贺今朝也应该加入这场瓜分大明的乱子当中,摄取自己的利益。

各地动乱太多,明军连救火都救不过来的。

所以皇太极觉得贺今朝不动窝,才是最不正常的,这个人一定是在憋大屁!

到时候那贺今朝定是想要一屁惊人。

可皇太极看着大明的地图,思索半天都没有想到贺今朝想要做什么大屁?

皇太极在思考贺今朝的谋划,但是他底下的文臣武将都在思考大清将来的谋划。

张文衡乃是皇太极征大同等地,意图劫掠山西的时候,去主动投奔后金的秀才。

当然那个时候他还假托是代王的参谋之类的,现在也摒弃这个身份。

张文衡上书说此时,正是大清在辽西取得进展的大好时机。

“如今大明文武大小官员全都是花钱买来的,文官无谋,武将没有勇武。

管理兵马的,喜爱克扣军饷,制造武器之人,偷工减料。

士卒百姓皆是过着猪狗不如的日子,武器装备根本就没法作战使用。

士卒每次出征都没有战心,反倒是趁着勤王的机会,一味的抢掠。

有俗语说,鞑子流贼是梳子,自家兵马胜过篦子。

大明兵马虽多,可又能有什么用处?

更何况边军是太监专权,贪财且喜欢阿谀奉承之人,惩罚不顺从他的人,以至于失去人心。

再做实事的好官,也得不到重用,没法做事。

不曾做官的有志之士,也没法出头。

整个大明上下里面,通通扯谎,件件都坏透了。”

张文衡见皇太极召见他,又上报说:

“宣大之地遭受兵灾,且又受灾。

大明根本就无人赈济,那些百姓都跑到锤匪治下求活了。

山陕川湖河南又为锤匪流寇所袭扰。

大明纵然是起五省之兵,逐日征剿。

可结果呢?

是贼半天下,兵半天下,总之就不是大明占据整个天下。

故而,现在是大清争取天下的好时机。”

杨文衡本就是主动投奔的明人秀才,受到皇太极的重用。

他对大明的认知都极为清晰。

要不是贺今朝占据山西后,不怎么重用他这种读书人,他都不一定能主动跑到皇太极麾下效命。

皇太极对于杨文衡的话也表示认同。

纵然京师皇宫里坐着的那个皇帝想要做出一番事来,但他手里没有核心兵马,底下的人推三阻四,或者阳奉阴违,他都惩治不了。

皇太极认为这种事,在大清是绝对不可能发生的。

庞大的明朝已经不可避免的垮下去了,且迅速走向落寞。

皇太极也想要加入这场饕餮盛宴当中来。

目前的形势对于大清也极为有利。

“皇上,如今四方咸归,后患已绝,既无内顾之忧,宜发大兵讨伐逆明。

试看今日南朝君臣将相,谁是我大清敌手?”

张文衡自是想要全力辅佐皇太极,入关之后,也可衣锦还乡。

定要叫看不上自己读书人这个身份的反贼贺今朝,死无葬身之地!

在目前这种形势下,皇太极也赞同张文衡的断论。

不过是思考要如何发动新的攻势,打破现在的僵持的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