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驿卒开始当皇帝 第648章

作者:秋来2

各路官军全都持观望态度,生怕自己一个人孤军奋战,最终导致身死。

事后还得被朝廷追究责任,家里人都得跟着遭罪。

就在阴云笼罩之际,崇祯突然就接到一声大捷!

他当即站起身来,跑下台阶,欣喜的询问:“是哪里传来的捷报?”

“回陛下,是五省总理卢象升发来的捷报。”

“嗯?”

崇祯本以为是张凤翼麾下哪个人大杀四方了,砍了清军的脑袋。

不曾想是远在千里之外的卢象升发来的。

他接过来一瞧,高迎祥被俘!

这便是这封报捷信的前几个字。

然后崇祯就愣在原地,下面的话都没有看。

不得不说,卢象升是知道抓重点的,免得陛下总是沉迷于看厚厚的奏折。

“闯贼高迎祥被俘了?”

几个内阁成员也纷纷表达了震惊。

“真的假的?”

清军的威胁一直都笼罩在京师众人的头上,张凤翼如此耽误事,仗打了这么久,指挥数万勤王兵,就杀了二百余人,这如何能说的过去?

还不如袁崇焕在城外指挥,倒是杀了不少后金鞑子。

“那个想要杀了朕,还刨了朕祖坟的闯贼高迎祥当真被抓住了?”

“回陛下,千真万确,被靖辽伯给亲手给抓住了。”一旁的曹化淳满脸欢喜。

“好啊,好啊!”

崇祯忍不住拍手大笑起来,靖辽伯当真是没有让他失望。

先前杀了莽古尔泰等人,这次又擒获闯贼高迎祥。

当真是对外的鞑子能打赢,对内的贼寇同样能打大胜!

这些日子,总算是来了个好消息。

尽管离的太远,京师被围,无法昭告天下。

“朕要厚赏有功将士!”

崇祯大喜过望,立即给兵部下发指令:

“据报,生擒闯贼及领哨各目,具体见督抚有度,将士用命,着实查明功劳,立即下达谕旨褒奖众人。”

第0880章 党争依旧

一封回信火速通过内阁。

然后迅速传递到前方战场。

崇祯给卢象升回了信之后,便下令通告全军,无论如何都是大捷。

完全可以值得鼓舞士气。

张凤翼接到消息后,躺在病榻上看见卢象升有如此大胜,忍不住长叹一口气。

卢象升越厉害,就显得他自己越窝囊。

张凤翼忍不住今天多吃了一点大黄,早死早省心。

至于其他明军则是想着,既然卢象升如此厉害,赶快叫他来啊!

更何况他手里还握着王牌蓟镇总兵吴国俊的队伍。

靖辽伯的名头谁不知道,如今又抓住了闯王高迎祥,更是名声大噪。

崇祯又下了一道指令给卢象升,说贼势已溃,余孽尚在,自是要乘胜追击,扑杀余孽,误使前功尽弃。

最重要的是叫卢象升相机行事,不必事事都来请示。

得益于擒获高迎祥的战绩,崇祯对卢象升已经完全放权了。

一旁的首辅温体仁提醒兴奋当中的皇帝,上一封诏书发去叫卢象升来勤王。

此时在叫他去剿灭贼寇,大抵是冲突了。

崇祯这才回想起这件事了,忍不住心中怪叫。

可身为皇帝,前后旨意不搭,这如何能行?

“倒是朕孟浪了。”

崇祯站在原地开口道:“且先追回方才那道旨意。”

“叫洪承畴南下与卢象升一同围剿余贼。”

“是。”

崇祯站在大殿内又走了几遭:

“把那闯王高迎祥押解进京,沿途调拨兵马严防死守,勿要使他逃脱。

此番要给卢象升、洪承畴各加一级。”

“是。”

陕西仍是没有止境的旱灾、蝗灾,有其他地方还发生了洪涝。

面对遍地饥馑,崇祯一筹莫展,只能对几个灾情特别严重的地区实行减免钱粮。

但不过是表面样子,对于嗷嗷将死的饥民来说,减少一点赋税并没有多大实际意义。

崇祯觉得贺今朝要在陕西去找粮食,那就让他去吧。

陕西处处是灾,贺今朝此举无异于缘木求鱼。

他就算占据陕西,想要笼络民心,不仅搞不到多少粮食,还会往里搭上许多粮食。

像这种赔本的买卖,崇祯像来是不屑去做的。

崇祯只能设想,先用全力剿除农民起义这一心腹大患,以后再想办法慢慢收拾残局。

如今卢象升给了他希望,那自是要全力以赴。

崇祯很想把全部精力集中到围剿农民军这件大事上来。

可朝臣们却仍然在吵吵嚷嚷,内乱不休,不断地搅扰他的思路,让他烦躁不已。

特别是要卢象升以全胜之师,来此千里勤王,消灭盘踞在京师的清军。

若是他们清军再向崇祯三年的时候,占据四城不走了,那可如何是好?

崇祯为了四处的灾情和京师外战报焦虑不安,接到卢象升捷报还没高兴一会。

御史的一份弹劾首辅温体仁就让他恼怒不已。

言官劾疏没有什么实际内容,不过是说温体仁心怀险僻,治国无谋。

任首辅数年,未建一良策,致使流寇嚣张、边警频传,他要温体仁引咎辞职。

可谓是一语中的!

因为温体仁当真是不献一策。

崇祯问他,都回由陛下自行决断,以陛下的英明神武,定然能做出正确判断之类的。

许多御史都觉得这活,我也能干!

凭什么他一直当那么多年的首辅?

从温体仁出任内阁大学士以来,攻击他的事件已经发生过几十次,攻击他的人上自大臣,下至庶民。

攻击的内容也是五花八门。

温体仁是靠同东林党人撕破脸皮激烈斗争,才得以晋身内阁。

因而一直被东林一气视若仇敌,但他不断受到恶毒攻击甚至在朝野间遭到普遍恶评,可偏偏皇上宠信他!

或者有些时候,是温体仁示意麾下弹劾他,就是为了向崇祯证明,陛下用我请放心,我绝不会结党营私!

事实证明,在崇祯一朝,尽管他换内阁换首辅换的勤快,但温体仁是时间最长且最稳固的那个。

温体仁麾下的党羽大多都是因为利益集合在一起的,下次利益不一致,那咱们就说拜拜。

所以朝臣与他关系密切的几乎没有。

这就让崇祯非常信任他。

因为一个孤臣,只能依附皇帝给他撑腰,才能满心的为他办事,才是最可靠的忠臣。

再加上温体仁不贪钱,属实是在明末的环境内,是一朵白莲花了。

这两点外在就让崇祯觉得温体仁是可信任的。

除了这两点之外,不求财不结党,剩下的便是温体仁非常注重自己的名!

在加上崇祯行风乱世中用典的信条,用严苛的律法驱动臣民给他办事。

他们性情气质上却颇有些相似之处。

两个人都是洁身自好、刚愎自用、刻薄残忍又好用聪明。

或许正是这种性格上的契合,才是他们君臣遇合的真正基础。

但人格契合使人阶段性失明,就看不到对方致命的弱点。

温体仁行事也显得刻薄寡恩,暗中被崇祯引为知己。

崇祯任用温体仁还有一个意外的好处,就是温体仁无形之中成了代他受过的替罪羊和挡箭牌。

故而崇祯直接让御史回家养老。

都什么时候了?

外敌入侵,内乱刚刚取得阶段性的胜利。

你们不去思考如何退敌的策略。

反倒来弹劾朕的首辅,是不是脑瓜子有毛病?

朕对你们这群人很失望!

一个言官被摘了乌纱帽,并没有吓到众多御史。

他们接连上书弹劾,在外督师的兵部尚书张凤翼和镇守通州兵部侍郎仇维桢。

说他们报捷的内容是二百余人,隐瞒了我大明官军损伤千余人的事实。

在叙功首推监视内臣,是别有用心的,御史们并且义正词严地请求罢去所有督军内臣(太监)。

换了张凤翼以及仇维桢。

至于换谁?

他们不管,皇帝自己决定,换人就行。

崇祯真的被激怒了。

他对文臣昏庸武将怯懦的痛恨,对言官的厌恶和自己一片苦心不被理解的厌恨,嗡的就爆发开来。

整个大殿都传来他咆哮的声音。

朕刚刚有了点好心情,你们就来给朕添堵!

一个个自诩为忠臣,可忠臣是这样做事的?

生擒高迎祥的消息都没捂热乎,这帮人就又开始出难题。

当真是成事不足败事有余!

说实在的,崇祯真的很想做出一副虚怀纳谏的圣君姿态。

一直接受的儒家道德意识也要求他虚心纳谏。

但另一方面,他对言官和其他进谏者的怀疑与厌恶,以及强烈排斥一切批评的虚荣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