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秋来2
俩人都不敢正视问题,更不用说承担责任,这责任太大了,全家都得跟着陪葬,所以企图欺上瞒下的手腕混过去。
这件事本地官府一隐瞒,终于出了潼关,率领大军赶到河南的洪承畴,根本就不知道此事,他还下令各省巡抚总兵向河南聚集,还要见一见各路巡抚总兵麾下的士卒。
饷钱也得他来把关发放,要不然六个月内,他指定剿匪计划好好的,底下执行不到位,陛下要责怪的是他洪承畴。
得益于前任五省总督陈奇瑜的下场,洪承畴可不想把自己送进诏狱当中。
崇祯自然不知道祖坟被挖了,不仅亲自批复了洪承畴的谋划,还赐给他尚方宝剑,叫他便宜行事,一定不要辜负朕的期望,克期剿贼。
洪承畴正准备大干一场,仔细阅兵,甚至还亲自发饷钱,以此来鼓励士卒。
皇陵被焚毁半个月之后,崇祯才得到凤阳危急的消息,差遣兵部发文,叫尤世威、杨御蕃去护卫皇陵,刘泽清严防曹濮一带。
崇祯得到危急消息三天后,凤阳巡抚吴振缨再难隐瞒的情况下,才把皇陵事变的消息报告上去。
属实是车撞墙你知道拐了,鼻涕进嘴里知道甩了,可早他妈的晚了!
此事又过了几天后。
崇祯正在准备参加经筵,好好接受儒家教育。
明人十分注重经筵,视为讲学第一事,是特殊的帝王教育制度,主要是对皇权的制约,同时使得儒家与皇权共生共荣捆绑在一起。
准备接受洗礼的崇祯接到吴振缨的报告:“流贼犯凤阳,焚毁皇陵”,大惊失色。
此事已经过去将近一月了。
崇祯呆呆的愣在原地许久,然后则是暴怒与悲愤交加。
在大明而言,即使是一介草民让人挖了祖坟,也是既坏了风水又丢尽脸面的事情,要大动一番干戈,何况堂堂天子乎?
兵部尚书张凤翼接到这个消息,整个人不自觉的就瘫倒了。
纵然是旁人搀扶他,他整个人都像是被哪吒抽了龙筋一样,根本就无法站起来。
崇祯被身旁的曹化淳给戳了一下,这才暂停经筵,换上素服,亲赴太庙躬告祖宗,命令百官一律素服修省。
京城内的文武百官赶忙换上素服,向皇帝上书安慰的折子。
崇祯跪在太庙里,此时已经修缮一新,再也不见当初反贼炮轰祖庙的惨像。
他看着一旁堆起小山高的奏疏,整个人都显得有些无神。
根据儒家传统,有大灾变、大动乱,身为天子是要负主要责任的。
崇祯对这大明未有之奇变必须有一个交代、有一个表示。
通常的做法就是皇帝降低自己的生活质量。
素服(不穿锦绣黄袍)、避殿(暂离正式寝宫)、减膳(降低伙食标准)、撤乐(停止宫廷音乐)等项。
如果认为情况更为严重,皇帝还应该向上天和臣民公开检讨自己的失德和无道,就是所谓“下诏罪己”。
但崇祯是一个好脸的人,当年后金鞑子肆虐北京城,他没有下罪己诏。
昔日流寇要来皇城杀他,炮轰祖庙,导致祖宗受惊,他也没有下罪己诏。
可现在,皇陵被挖了,要不要下罪己诏,他变得迟疑起来了。
罪己诏主要是皇帝向上天和臣民公开检讨自己的失德和无道,就是所谓“下诏罪己”。
主要从三方面考虑:
一是要通过自我批评来求得冥冥中昊天上帝的谅解,以重新邀得上天的宠眷;
二是用严格的自律使皇帝本人深刻反省,以痛改前非;
三是通过皇帝严于律己的精神,使朝臣和天下百姓振作起来,跟朕一起共图复兴大业。
大明祖坟被挖,这件事,当皇帝的无论如何都得有个交代。
崇祯是一个自尊心极强,又极度自以为是的人。
对于继承大位数年以来国事日益糜烂的形势,他一直认为主要是朝臣负国造成的。
反观他自己这个当皇帝的,则是兢兢业业,朝干夕惕,精明干练,洞察一切,是本朝和历史上少有的英明之君!
据说男人成长起来,大概是在三个时期。
第一个便是少年时期,以为全天下全世界都会围着自己转。
而崇祯十几岁当了皇帝之后,心里自然是这样认为的!
全天下就该围着他转。
而且朕就是大明的中兴之主!
此等想法与林丹汗身为蒙古大汗旁人都要高看一眼的思维颇为契合。
他们二人被誉为明末卧龙凤雏,不无道理。
不得不提一嘴,皇太极的运气未免有些过于好了,对手太菜,以至于他稍微显得英明神武一二,就能吊打他们。
关键是这二人在心中是不愿意帮助敌人的,但是在实际行动上,屡屡“助敌为乐,且不要回报”,当真是最佳第六人!
这种君主,比敌方势力小心翼翼培养的谍子,发挥的作用还要大。
因此,不论是表面上还是在内心深处,崇祯从来没有承认过自己做错了什么事情,从来没有进行过自我批评。
而下诏罪己却是要通过最公开最隆重的方式,向天下全体臣民表示朕错了!
这让后金东夷怎么看朕?
这让蒙古北虏怎么想朕?
这不就是让那帮流寇看朕的笑话吗?
还有小弟朝鲜,见朕下了罪己诏,他们会不会继续往后金靠近,觉得朕不行了?
天下的百姓会如何看朕?
这对于妄自尊大惯了的崇祯,心理上是很难承受要下罪己诏的。
无异于他要当着全天下人的面,自己动手打自己的脸,还反复打的那种。
崇祯跪在蒲团上,看着祖宗排位,为了大明的利益,他可以发布罪己诏,这样也能鼓舞士气。
天下大乱多年不平,这次祖陵又被捣毁,是一个极严重的事。
尤其是在接到消息的时候,崇祯便说皇陵遭变,指定不是朕的不德导致,让臣子穿素服请罪。
经过这么多年的伺候皇上,尤其是内阁首辅温体仁对于皇帝的性子十分了解。
所以以内阁为首,各房尚书以及大臣们共同上梳,为皇陵发生如此不幸表示慰问,且把罪责都揽到自己的身上,自责的很。
陛下不相信臣的自责诚意,尽管看看方才上疏的千字自我反省?
崇祯旁边小山高的奏疏,全都是朝臣的检讨书,且皆是原创!
有了这些大臣的承担责任,让崇祯内心稍微好受一些。
他再次看了看这些自我检讨的内容,越发确信大明天下这般糜烂,跟朕一丁点关系都没有,全都是朝臣的责任。
诸位祖宗若是不相信的话,朕可以把臣子的奏疏都烧给你们看一看,他们所言个个情真意切。
崇祯此举的行为:属实是厕所里面嗑瓜子,你面对祖宗是怎么张得开嘴啊?
真觉得祖宗全都是鬼了,就开始在这糊弄鬼了?
崇祯在祖庙里做好了心理建设之后,便走出太庙。
第二天,崇祯就下令逮捕漕运总督、凤阳巡抚杨一鹏,巡按御史吴振缨,守陵太监杨泽。
并且任命兵部右侍郎朱大典总督漕运兼任巡抚庐凤淮扬四府,移镇凤阳协同洪承畴围剿流寇,特别是张献忠,其余贼寇可以有投降的机会,但是务必要他死!
当然第一要务是修复皇陵,免得洞穴成为蛇虫猫狗之家。
杨一鹏被下令处斩于西市,吴振缨被罚戍边,杨泽直接自杀以求个全尸。
当然太监能有什么个全尸,不过是丢了皇帝的脸面,家奴得立即死,还有同行帮他踢凳子呢。
交代完了这些事,崇祯再次身着素服亲自到太庙向祖先祭告,流着眼泪向二祖列宗汇报了祖陵罹难的不幸,以及解决措施,算是有了交代。
崇祯要洪承畴在中原与贼寇决战,一举消灭。
同时又想出来一个招数,那便是增加内军,及操练更多的太监。
以为用这些宦官操练成军,不仅可以保卫京师,必要时还能出兵作战,既增加了兵援,又不用额外耗费军饷。
主要是不用花钱,还能练出一支队伍来,简直是省钱小妙招。
崇祯从上位开始禁止私自阉割,然后对朝臣失去信任,大规模收太监,如今宫内的太监越来越多,有这种想法一点都不稀奇。
但是这支万余人的太监军,能不能起到作用,还是个未知数呢。
朝臣对于太监弄权这种事本来就极为敏感,现在还又搞出来太监军队,简直是要复制魏忠贤的道路,争相开始说内廷弄兵,就出现了王恭厂大爆炸,皇宫火灾等等。
儒家的天人感应学说,一直都是他们的手中利器!
崇祯对此置之不理,都是你们的过错,才导致皇陵被焚毁,现在又叽叽歪歪,朕不听。
可皇陵的事情所造成的伤害,远非崇祯想出来的几个举措就能平息的。
尤其是他的日讲官老师谏言希望崇祯下罪己诏。
在他看来大明主兵匡弱,客兵骄暴,廷议又多肤浅,缺乏制胜之谋。
就差指着鼻子骂内阁的一群人都是废物点心了,特别是兵部尚书张凤翼,竟然以西北人吃不得江南的稻米,所以这些贼寇不会去皇陵的理由不加防御,以至于朝廷变得毫无颜面。
然后他希望广宣德意,除民疾苦。
一是崇祯七年以前的一切欠税全都免除。
二是今年的地方官钱粮征收也该缓一缓,也应该减免一成。
三是东南各地本色杂解扰累百姓,除上供军需等无可更改,其余绢布丝绵颜料油漆之类的,全都改为折色(以钱代物)。
倪元潞还希望官僚之间能够摒弃前嫌合舟共济,改变以往数十年旧事争斗的风气。
崇祯看了这篇奏疏,大为称赞,觉得除了罪己诏之外,说的都不错,然后就转手给各部斟酌。
内阁首辅温体仁接到奏疏后,对于倪元潞所写非常恼怒。
所以从内阁到六部斟酌之后,依然我行我素。
狗儿日的,凭你也配!
来指导我们怎么当官?
第0857章 三方打算
帝师怎么了?
该不鸟你就不鸟你。
结果崇祯的另一个老师詹事文震孟也写了一份奏疏,分析皇陵震动。
他认为大明皇陵被毁乃是千古未有之奇变,主要是有以下四点原有。
首先是皇帝在处置阉党上果断,使得日月重光,但由于边疆失事致使皇帝怀疑,身边有小人环伺到今日。
二是因为猜疑越发的深,朝臣当中不得片刻休息。
缙绅奢靡,士子唏嘘,商旅不畅,百工失业,本来大明一副勃勃生机万物进发的模样,忽然全都没了。
三是边事既坏,修举无谋,兵不精而自增,饷随兵而日益,饷益则赋重,赋重则刑繁;
加上天灾频发,百姓饥馑,无食无衣又受到官吏鞭挞,使得愁苦之气冲天;
四是将无纪律,兵无行伍,银杀劫掠惨不可言,尾贼而莫敢奋臂,所杀之人皆是良民。
文震孟作为饱学之士,文笔斐然,极力劝说崇祯下发罪己诏,顺便把让皇帝下罪己诏的缘由都点到阁臣身上去。
此奏疏看的崇祯极为赞叹,再传给内阁与六部看。
温体仁则是置之不理,他忙着给太监下跪,让他们在皇帝面前给吴振缨说好话,不要被处斩,改为戍边。
温体仁数次屈膝太监,被其余内阁成员认为是阁体扫地。
但基于温体仁的为人,阁老们也懒得当面指责,只是在背后表示对他不屑。
堂堂大明首辅,官员的魁首,读书人的榜样,竟然给一帮死太监下跪,还不止一次,简直是厚颜无耻之徒。
眼前人的相互勾结,崇祯丝毫不知,还在思考罪己诏的事。
凤阳皇陵事件,阁臣温体仁、王应熊也脱不了干系,这两人全都是仗着他们的关系胡作非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