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驿卒开始当皇帝 第454章

作者:秋来2

工部侍郎高鸿图不愿身居于太监之下,上疏抗议:“臣部有公署,中间是尚书之座,两旁是侍郎之座,这是国之大体。

今内臣张彝宪奉命总理二部,位在尚书、侍郎之上,这是有辱朝廷,亵渎国体。

臣为侍郎,是尚书的副手而非内臣的副手,为了国之大体,臣不能不慎重其事。”

不把太监调走,他直接辞职。

对于朝臣辞职这件事,崇祯直接置之不理,然后高宏图接连上书辞职九次,惹怒了崇祯,直接把他给削籍为民。

不想干?

那这辈子就别想当官了。

但是这个处置并没有吓住朝臣,他们纵然在处理国政上不擅长,但在跟皇帝对抗这事,特别擅长。

工部主事金铉与同僚相约不要私行拜谒,惹恼了张彝宪,也被纠劾免职。

工部尚书周士朴由于不愿配合张彝宪工作,被崇祯下旨诘问。

崇祯本想着要剿灭山西诸贼,众多朝臣本该就勠力同心,可现在朝廷与太监斗得愈演愈烈。

太监们觉得凭什么你们这帮人能挣钱,我们稍微挣点钱,就要来断了我们的财路?

凭什么!

这不是欺负没根的人吗?

我等要的就是一个公道!

南京御史、礼部主事、工部主事等弹劾内臣张彝宪,分别被罢职、被治罪遣戍、被下狱治罪。

太监刘允协弹劾倒了宣大巡抚马士英后,立马有太监王坤跟进,直接弹劾巡按御史,参与朝中大事,开始攻击首辅周延儒。

周延儒先前的姻亲状元陈于泰,此时在翰林院入职,立马弹劾太监王坤,然后招来了更多对他的弹劾。

“当初状元游街,你被贼寇所擒,你一个状元为啥不去死呢!”

首辅周延儒处境越发艰难,他提拔的大同巡抚张廷拱、登莱巡抚孙元化,被认为是向周延儒行贿所致,引起舆论不满。

他的子弟家人横行乡里,激起民愤,受到言官的纠弹。

他的兄长周素儒冒籍于锦衣卫,搞到个千户的职位。

他的家人(奴仆)周文郁成了副总兵,更是遭到了抨击。

可谓是一人当官,连家里的“狗”都有了编制。

大太监王坤等人表示,说我们不干净,你们这些个读书人,也干净不到哪里去!

周延儒按照惯例上书请辞,被崇祯留任。

随着吴桥兵变的事情发生,崇祯在心中对周延儒的信任变得动摇起来。

皮岛毛文龙旧将哗变,孙元化接收了皮岛的叛将孔有德、耿仲明、李九成、李应元等诸将。

随着祖大寿被围,孙元化派遣孔有德以八百骑赶赴前线增援,但是登州辽东兵与山东兵素不和。

孔有德抵达吴桥时,因遇大雨雪,部队给养不足。

军队行到达吴桥时,与山东人屡有摩擦,县人皆闭门罢市。

有一士兵强取山东望族王象春家仆一鸡,此士卒被家丁抓住“穿箭游营”。

故而李应元命士兵击杀该家仆,事后王象春之子不肯罢休,要求查明真相。

李九成又把孙元化给的市马钱花尽,恐遭诘责,于是抢劫哗变。

山东望族王家遭到巨创。

孔有德受李九成、李应元父子的煽动叛变,在山东境内连陷数城,东江总兵黄龙遭叛兵割去耳鼻,即“吴桥兵变”。

孔有德不去支援祖大寿后,倒戈杀回山东半岛,连陷数城,率兵直趋登州。

孙元化急令张焘率辽兵守登州城外,与总兵官张可大发兵抗击,两路成合击之势。

但是张焘与孔有德是老朋友,张焘的兵卒随即投入孔有德行列。

大家一起叛变,大口吃酒大口吃肉。

唯一忠臣张可大部大败逃回登州。

孔有德旧交在登州城内的耿仲明、陈光福,晚上举火开门响应,崇祯五年一月登州失陷。

总兵张可大先杀妻妾后自杀,孙元化手下的葡萄牙雇佣兵多数战死,他战败自刎未遂,为叛军所俘。

因孙元化当年主动接纳孔有德对他们有恩,在监狱里中的他对叛将们晓以利害,明以大义,孔有德本就是被蛊惑造反的,被说服后请求招安。

崇祯也同意孙元化带罪招抚,但巡按王道纯藏匿了朝廷诏书,叛军长时间求招安不得,复乱。

孙元化又说服叛军,让他回朝陈明真相,给大家伙一个交代。

待到孔有德放孙元化返京之际,王道纯袭击叛军,乱事扩大。

兵变发生后,朝中多言孙元化已反。

但是更多的弹劾却多指向了首辅周延儒,而这一切都是次辅温体仁在背后推动的。

因为首辅这个位置,他也想坐!

温体仁暗中指使太监王坤弹劾自己,然后牵连周延儒,逼迫他辞职。

至于登州兵乱不能及时解决,那又如何?

一切都得为他温体仁当上首辅铺路。

孙元化回到京师,被政敌陷害,送往镇抚司衙门,遭受重刑,登州叛乱之事是他主使证据确凿,被判死刑。

周延儒想要免去孙元化的死罪,求救于徐光启,一同上书,但崇祯看着证据确凿的供词,不允,批红孙元化待到今年秋后于北京城西市问斩。

崇祯又急忙派人去巡抚登莱,防备叛军孔有德西进,又有人上书招抚孔有德。

朝廷举棋不定,几乎放任山东糜烂的局面,与朝中此种内斗不无联系。

崇祯与朝臣的冲突,完全是因为他要扩大太监的权力,尽管他采取了非常强硬的手段,护着太监不容朝臣发生异议。

但他心中也明白,就算宦官是自己人,那些宫奴们多是贪鄙昏聩之辈。

崇祯用这些人做心腹和骨干,一是因为内外有别,有一种心理情感方面的因素。

崇祯是一个极好面子、极重声誉的人。

他分明知道,过分重用内臣,不论是在现实的口碑中还是在将来的历史记载上,大概都不会得到什么好评。

可他也没别的法子可用来制衡朝臣了!

第0660章 乱了

大明朝臣,出了事不是想法子解决,而是想法子找人来背锅。

然后把借机把旁人打倒,他占据这个人的位置,从而达到真正的目的。

崇祯的史书读得很多,也颇为精同,最讨厌别人诓骗他。

他又极想在历史上占据一个超过唐宗宋祖的位置。

崇祯心里抱着中兴大明的想法。

因而任用宦官不但是朝臣的一大心病,也是他自己的一大心病。

着实是既想要当婊子,还想要名声的复杂心里,导致做事畏手畏脚,前后不一致,对谁都产生怀疑,根本就无法挽回乱局。

现在无论是山东的叛将,还是山西的围剿,通通被崇祯给扔在一旁,开始下场帮太监拉偏架。

崇祯一直在忙碌,可是他好像抓不住重点一样。

放着迫在眉睫的事情不去做,反倒要因为他扩大太监的权力,找一个合法性,并且为他认为这样做才是对的找理由的小事而愤怒。

就在朝廷因为党争热闹非凡的时候,有一个武生员李琎来京城与皇帝进言,因为没有人理睬,故而在正阳门前跪了三天三夜。

崇祯听了之后很是诧异,尽管他提高了武举人的待遇,但是类似武生员依旧没有人在意,更何况还是在京城当中,随便扔块石头,就能砸到勋贵。

李琎如此行径,着实是把崇祯给感动坏了,立即请他进宫来。

然后崇祯就被他的话给震惊了。

山西人李琎说士绅富豪家里,资产超过千万两,中者百十来万,万余两者不计其数。

与其被反贼给抢了去,让他们扩充兵马,危害朝廷。

锤匪就是这样搞钱的。

莫不如让士绅富豪以私产输官助饷,可以满足国家急需!

崇祯一听这话,锤匪贺今朝,当真是来钱快啊!

他非常认同李琎的话,与其被反贼夺了去,莫不如给朝廷用。

这样朕还能赐你们牌楼,让你们全家名留青史。

你们都应该跟秦良玉学一学,那自己的钱为朝廷办事,那朕还要用为钱财心烦意乱吗?

奈何类马士英(贪污之人)太多,类秦良玉(忠诚之人)太少!

一个被读书人所不齿的武生员,竟然与自己英雄所见略同。

足以见得卑贱者(驿卒贺今朝)是聪明的,他们知道从哪里搞钱。

可见朝臣的无能无用,不知道从哪里搞钱!

崇祯立即传旨破格任用李琎为吏科给事中,事成之后再委以重任。

给事中只有从七品,却是显要之职。

一般情况读书人中进士之后,被授予翰林院庶吉士,成绩比较优秀的才能担任。

另一条渠道就是所谓“行取考选”,是进士出任知县、推官或是小京官多年之后,政绩优异,经过考核选拔后任用。

英宗后有惯例:非进士不入翰林,非翰林不入内阁。

故此庶吉士号称“储相”,能成为庶吉士的都有机会平步青云。

李琎以一个武生员的身份,由于进言合于圣意就直升为给事,压过了庶吉士,这引起了朝臣极大的不满。

我们辛辛苦苦考科举,历经辛苦才能当上这个七品小官。

结果你在外面跪了三天三夜,见皇上说几句话就能当上。

不公平!

那以后是个人都来进言,还要我们这些科举的人做什么?

这是打破了科举垄断做官的蛋糕,严重的侵害了他们的利益。

最重要的是李琎如此剥夺豪富资产的提议,在朝臣看来简直就是大逆不道的异端邪说,非得整死他才行!

那些豪富背后没有官方势力背锅,如何能发大财?

崇祯一听能来钱快,自是对李琎百般呵护。

言官们集体上奏,要是真的实行了,朝廷与贼寇有何区别?

一个要他死,一个要他活。

崇祯与朝臣们斗得不相上下,大动肝火。

北京城外的情况却越发的乱了起来。

首先便是老回回等人从山西跑出来,兵出北直隶,开始与卢象升小规模战斗。

面对起义军四处出击,也一副要往北京城去的模样,搞得卢象升也叫苦不迭。

因为这帮贼寇越发的奸诈了,根本就不跟你真刀真枪的打,碰到官军就跑,碰到就跑。

你追他,他们就在半路上埋伏你。

追的人少了,容易吃亏,追的人多了,背后的县城还容易遭到攻打。

因为贼寇的兵力比官军多,他们还爱分兵,根本不给你聚拢在一起打的机会。

这伙贼寇好像进修过兵法一样。

着实是让卢象升想打都打不着,追也没法拼劲全力追击。

不像以前的紫金梁那伙贼寇好打。

这些贼寇越来越“精”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