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兄朱由校 第771章

作者:北城二千

朱绍焜皱着眉开口,眼下周国的文武官员有两万四千余人,其中有一万三千余人就是大明当年派来帮忙的官员。

大明调走他们倒是很轻松,但是周国一下子就会空出一万三千多官位,国家的行政几乎处于真空崩溃的状态。

即便今年府学能毕业两千多人,但也绝对填不上这个缺口。

因此,他们的担忧不是没有原因的。

不过,对此的朱恭枵也笑了笑:“朱由检那厮做事情没有那么绝,况且藩国有国朝官员,这对于朝廷监视藩国有一定帮助。”

“因此,他虽然调回了一万三千多官员,但也派任了一万名大明府学官员前来。”

“这样也好,我们周国出身的官员可以往上升官,而且和我们周国相处不错的那些官员这次回大明之后估计也要升迁,这样可以增强我周国在朝廷里的话权。”

朱恭枵的话道出了大明对诸藩的控制力度并不是简单的以监察使司为主,而是由内到外的监察。

藩国在地方上,毕竟是小族凌大族,如果没有坚强的后盾,那大部分官员只能选用地方土人。

这么一来,地方土民官员很容易窃取权力,最后架空藩王。

因此对于藩王来说,由大明派任官员,这是比较靠谱的一个手段。

毕竟老朱家即便再怎么削藩,除了朱允炆以外,其它皇帝还没有网罗罪名来随意杀藩王的先例。

比起被土民砍头,回大明继续当一个被圈养的藩王,那可以说是很好的待遇了。

皇室两百多年的信誉还在,藩王们也不怕被夺权。

对于他们来说,即便眼下大明夺权继续把他们圈养起来,那他们也是赚的,毕竟他们各自的内帑都积攒了比就藩前还多的银子。

朱恭枵不怕朱由检对诸藩下手,他比许多藩王都能理解朱由检,并且从朱由检的性格来说,他也不会对诸藩下手,毕竟他自己就是诸藩之一的齐藩。

与其担心朱由检要对诸藩下手,倒不如担心他那薄情寡恩的哥哥朱由校,以及近来素以“暴虐”着称的侄子朱慈燃。

“还是得和诸藩一起回信,等府学学子抵达,然后再交接手中事宜,换官员离开。”

朱恭枵开口对朱绍焜交代,朱绍焜闻言也松了一口气,连忙去忙这件事情去了。

大明召回在诸藩的官员,这件事情如小西洋的季风般,从印度厮当吹向了利未亚,更吹向了齐国。

对于朱由检来说,扶持一群刚入政坛的新人很有必要,但他们只能接手基层,对中层和高层的政治手段过于稚嫩,很容易露出马脚。

但海外的官员就不同了,他们大多都是被燕山派排挤出去的官员,对燕山派官员首先是比较憎恶的,其次也有多年的理政经验,可以很好对付燕山派。

大明在海外诸藩的官员数量有近十万,而这其中还不包括一个最大的变数。

“官员全部调走?”

腊月的西京城几乎和小西洋诸藩接到消息的时间一样,当作为齐国长史的夏允彝接到这个消息的时候,他第一反应就是不相信,其次就是惊讶。

眼下齐国文官数量达到七万八千多名,而他手中文书所写的内容是调走除必要以外的一切中基层官员。

要知道,齐国官员和其它诸藩官员不同,其它诸藩的大明官员都是被调任,被排挤过去的,而齐国的官员是主动来齐国的。

也就是说,在思想和理想上,他们都是一批不可多得的人才,这也是齐国贪腐问题并不严重的原因之一。

现在要把这群人调回大明,那新调过来的官员,和齐国自己的府学学子会不会产生什么分歧?这对齐国似乎充满了不确定因素。

夏允彝是排斥这份令旨的,在他看来,齐王殿下最应该做的是立马就藩,带着齐国走向更光明的未来,而不是在大明与燕山那群虫豸玩政治。

“爹!我回来了!”

正当夏允彝坐在家中书房,看着手中令旨皱眉的时候,一个少年人的声音传进了书房。

夏允彝连忙收起令旨,片刻后一名背负书箱的少年人便走进了书房。

他长得唇红齿白,虽然只有十一二岁,却让人看到后不由称赞一声“好少年”。

“今日怎么回家这么早?”

夏允彝看着自己儿子夏完淳一回来就连忙喝茶的模样,不忍笑着询问。

对此,十二岁的夏完淳也乐呵呵的转头笑道:“爹您昨天才说今天放寒假,今日怎么又忘了?”

“额……”听到夏完淳的话,夏允彝愣了一下,随后尴尬笑道:“我这记性,居然忘了今日是你官学毕业的日子。”

“如何?府学志愿填好了吗?”

“自然是西京府学和东京府学。”夏完淳一边喝着茶,一边拿着热水壶走过来,给夏允彝那已经凉了的茶水添上热水,同时说了自己的志愿问题。

“反正爹你不是说了,日后还会出现省学和京学吗?那我就呆在最繁华的这两个地方,等着一路读书便是。”

“对了爹,省学和京学也是五年制吗?”

夏完淳坐回了旁边的木椅上,好奇看着夏允彝,不过对此夏允彝也只是无奈道:“自然不是,若是都是五年制,那你们这一辈子岂不是有三分之一的事件都在读书?”

“京学现在还不知道,但省学的学年制已经在去年被殿下定下来了。”

“省学以三年为主,并且是具体分出学科的学府,主要是对自己在府学学习学科的深入研究。”

“至于京学,我估计和军备院差不多,已经是就读就能授予官职,专门做研究的地方了。”

夏允彝说着自己的看法,夏完淳闻言也摸了摸自己拿光滑的下巴,这动作似乎是从夏允彝身上学来的。

片刻后他灿烂一笑:“只可惜小子不喜欢做老学究,我还是想和父亲一样为官。”

“你啊……”夏允彝笑了笑,似乎对夏完淳的想法很是认可,故而片刻后他也摆手说道:“过来给你看个东西,只是这事情事关国家,不得轻易告诉旁人。”

说罢,夏允彝拿出了齐王下发的令旨,而夏完淳凑近拿起放大镜一看,对于令旨上的内容不由惊讶地张开了嘴。

“这……这得调走多少人?”夏完淳吃惊开口,并惆怅道:“而且……我听官学的教习们说,大明那边的许多官员都善于贪腐,喜欢盘剥百姓,政治上党同伐异,见不得旁人和自己的己见不同。”

“这种人调派到齐国来,我们这边会不会变得不太平?”

“那倒不至于……”夏允彝无奈一笑,感觉许多齐国学子都把大明妖魔化了,因此不免说道:“大明虽然有官员喜欢党同伐异、盘剥百姓,但也有铮铮铁骨的不屈之人。”

“我询问你府学的问题,就是想问问你,你愿不愿意去顺天或应天这两府府学就学,我觉得你若是去了一趟大明,在大明为官数载,那有利于日后齐国发展。”

“我?”夏完淳指了指自己,有些犹豫:“我不想离开齐国,这里才是我的家。”

“你这孩子……”夏允彝被他这话说的无奈:“国朝宗藩一体,去到哪里都是家。”

“我可不信!”夏完淳执拗道:“我若是去了大明为官,那日后若是大明的皇帝陛下像这般号召我,那我岂不是还要回去大明?”

“不去不去,我就要在齐国。”

“你这话说的……”夏允彝无奈道:“你即便是齐国臣子,大明皇帝号召你,你也没有不去之理。”

“那我就装病!”夏完淳自有一套歪理,任夏允彝怎么说,他都不松口,十分抗拒前往大明。

“这样吧……”见夏完淳这模样,夏允彝和他商量着说道:“你不是一直仰慕齐王殿下吗?我给齐王殿下写一封信,让你去齐王府暂居如何?”

“齐王府?”听到这三个字,夏完淳立马犹豫了起来。

显然,他心里是很好奇和仰慕自己心里那位齐王殿下的,毕竟他从小就耳濡目染齐王殿下的各种事迹。

对于他们来说,齐王殿下就是霍去病加李世民,既附和年轻人的意气风发,也附和开创盛世的雄才伟略。

这样的人,对夏完淳的诱惑很大,而夏允彝为了能让儿子去大明锻炼锻炼,不惜哄骗道:“齐王殿下虽然说天启二十三年就就藩,但他此前也曾这样说过,我估计等你府学就读结束,齐王殿下还没有回京。”

“你现在过去,能在他身边好好学习五年,这样的机会可是很难得的。”

“嗯……”听到自家父亲这么说,夏完淳确实有些踌躇了起来。

见状,夏允彝却以退为进,叹了一口气道:“罢了,既然你不想去就算了,我记得之前被齐王殿下带在身边的,好像是曹变蛟总兵、曹鼎蛟总兵,李定国总兵和眼下的监国太子殿下。”

“可惜啊……”

说着,夏允彝拿起了自己的狼毫笔,继续准备处理奏疏,嘴上还不留情地说道:“你若是不想去就不去吧,可以回房休息,告诉李庖厨可以准备晚膳了。”

“我去!我哪里说我不去了?!”听到夏允彝这话,夏完淳直接急了,他连忙说道:“我刚才只是在考虑,若是去了顺天学府,我要学哪一门学科罢了,绝不是不想去。”

“只是爹你确定,你上疏之后,殿下能把我带在左右吗?”

“你不信我?”夏允彝露出吃惊的表情,这让夏完淳有些窘迫道:“倒不是不信,只是我记得爹你明明也和齐王殿下没见过……”

“虽说没见过,但我毕竟是齐国长史,殿下不至于拒绝我吧,况且你学习并不差。”夏允彝咳嗽道:“既然要去,那就好好准备吧,十天后就出发,估计能赶在府学开学前抵达天津。”

“和你一起前往的还有众多叔伯,路上你也不用担心无聊,可以和他们请教一些问题。”

“好!”闻言的夏完淳背上书箱,乐呵呵的走出了夏允彝的书房。

瞧着他的背影,夏允彝却不自信的摸了摸胡须:“殿下,应该会给我这个面子吧……”

第618章 大西洋的风

“算上齐国,海外诸藩上奏可回调的官员数量为十三万六千四百三十七人。”

“此外,国朝今年毕业的府学学子数是七万六千余人,明岁毕业的府学学子数量是十二万九千余人,预计提前毕业的府学四年学子数是十四万三千余人。”

“这些诸多官员,合计是四十八万四千余人……”

天启二十一年腊月三十日,当时间来到今年的最后一天,吴阿衡和颜胤绍总算抵达了京城。

在他们抵达的同时,陆文昭也站在殿内侃侃而谈的说出了官学的各种事情。

如果朱由检要狠下心,那他完全可以在天启二十二年的十月二十日对燕山动手,因为这一日即便不算上提前毕业的学子,朱由检也将能调动三十四万储备官员。

“提前毕业的事情暂时搁置,剩下那三十四万多人里,有多少人和燕山有瓜葛。”

朱由检当着殿上诸多官员的面询问陆文昭,对此陆文昭没有遮掩,直接作揖回应道:“大约,不下六万人。”

“六万……”听到这串数字,吴阿衡等人不由皱眉,他们没想到燕山对官学、府学的渗透有那么大。

“刨除这群人,还有二十八万人对吧?”

朱由检开口询问,随后气定神闲:“如此便足够。”

“殿下……可是海外我们还得送出去最少十三万官员去维持藩国统治……”

陆文昭忍不住开口,但朱由检却道:“那就把这六万人,加上即将被更换的大量基层燕山官员送给各藩国就足够。”

“可是现在燕山还掌握着地方赋税……”陆文昭一开口说到了关键。

现在的燕山掌握着大明的钱袋子,他们掌握的手段也很简单,就是将大量村官换成燕山学子、

大明的赋税眼下已经更换为“货币制度”,不再像以前一样上交实物。

因此,现在百姓收获的情况是留下自己一家人吃的粮食,然后把多余的粮食贩卖,从村官手里换到了钱币,然后用钱币交税。

也就是说,大明的财政制度上,永远没有了“田赋粮”这一词,取而代之的是“农业税”。

地方村官拿到了农业税后,正常流程是需要他们前往集镇,把税收交给集镇的镇衙门,由镇衙门把税收存入银行,然后拿着银行开具的税收单子前往县衙。

到了县衙后,眼下也是收集各个集镇的税收单子上交府衙,府衙上交布政使司,布政使司上交京城。

也就是说,全程只要基层的村官押运银子不出问题,其它地方就不会出现问题,银行承担了除村一级行政单位税收以外的所有押运风险。

镇以上的衙门基本都收不到除了本地以外的所有税收,见不到太多税银,没有了火耗。

他们要做的,就是拿着一张银行开具的单子上交各级衙门就足够。

燕山派之所以肆无忌惮,是因为他们掌握了第一层的关节。

老百姓老老实实交税,但如果村官不交税,那大明税收都得被卡死,因为税收进不了银行。

这种看似简单的办法,如果想要破坏,那一般来说只能有三种办法。

第一种、更换官员,让新的官员把赋税押运前往集镇银行存储。

第二种、发动民众,让百姓自己抓捕不去交税的村官,但这样的结果很有可能是“奴变运动”第二。

百姓的积极性很高,但之后事情会逐渐发展的不受控制,间接导致全国动乱。

第一种朱由检要做,第二种朱由检不可能做。

不过,相比这两种手段,朱由检更想用的手段是第三种。

“财政的问题,我有自己的办法,另外,目前选出的官员中,和燕山有关的全都调往各藩国担任基层官员。”

“剩下的和齐国官员对调,齐国官员尽数任命县、镇一级的皇店、常平仓官员。”

朱由检开口就是主抓皇店和常平仓,而闻言的金铉也作揖道:“按照时间来看,最多正月末,六万多齐国官员就能陆续抵达天津。”

“现在的问题是,山西的瘟疫还没有结束,京嘉铁路和京西铁路只能停摆,因此西北无法前往。”

“除非瘟疫能在二月结束,不然所有官员恐怕只能在秋收前后才能抵达地方,这么一来,秋税就耽搁了。”

金铉以为朱由检想要主抓县、镇一级的税收,然而朱由检却笑道:“就他们这六万多人,如何抓的动两千多个县,三万多个镇的税收?”

“我派他们去,是准备让他们将各地常平仓剩余的四千万粮食全部售出,并且今年停止购入常平仓粮。”

朱由检语出惊人,这让户部尚书李长庚忍不住作揖道:“殿下,若是把四千万石粮食全部售出,那百姓一旦遇到旱情,恐怕……”

“按照我说的做便是,放心吧。”朱由检对李长庚报以微笑,以示安抚。

同样的,朱由检也看向了坐在角落的另一个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