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兄朱由校 第761章

作者:北城二千

“不过,这次的主帅还是曹文诏。”

“另外六万兵马,除作为主力的两万余骑外,其余四万马步兵还是以保护辎重为主,不要因为手中有步枪就轻敌冒进。”

“最后,这次西征要收复的地方不仅仅是河中地,还有岭北山脉,最好能再岭北山脉西边站稳脚跟。”

朱由检说出了自己的战略目标,而闻言的孙应元不免叹气:“这一战不能参加,多有遗憾……”

“你我都老了,把机会让给子侄辈吧。”满桂爽朗一笑,不过面对他的话,孙应元却哭笑不得。

满桂这厮眼下已经六十有三,自然是老了,但他孙应元眼下才五十出头,虽然年过半百,但他并不觉得自己老。

倒是旁边最为年轻的黄龙作为二人晚辈,眼下不过四十有九,连五十岁都没有,更谈不上老。

与其说他们是老了,该给子侄辈锻炼的机会,倒不如说朱由检需要给大明留下一批青壮派作为以后的边防柱石。

“殿下,我等告退……”

见朱由检不说话,几人也纷纷起身示意要离开了。

朱由检见状,不由起身笑了笑:“我送送你们……”

或许是燕山派的举止让朱由检寒了心,总之眼下他对这群跟随自己最久,却一直没有异心的人十分不舍。

他们或许曾经试图想过要让自己坐上皇位,但最终他们还是没有站到自己的对立面。

就这一点,便已经足够。

朱由检和他们走出承运殿,与满桂、孙应元、黄龙、陆文昭、曹化淳等人说起了曾经的事情,说说笑笑十分热闹。

走在最后的王承恩看着这一幕,也不由想起了二十二年间的各种经历。

时间过得太快了,快的让人都没有察觉。

曾经被旁人称为“黄口小儿”的朱由检,已经做了大明二十二年的擎天柱。

“殿下……”

王承恩轻声开口,但前方众人吵闹,朱由检并没有听到。

只是王承恩也不继续喊,而是笑着摇了摇头,紧接着跟了上去。

“驳回了……”

一个时辰后,官吏坊内,当成德拿着被齐王府驳回的都察院奏疏,他面无表情,似乎这事情在他预料之中。

只是相比他的古井无波,坐在下面的那群人却有些坐不住了。

“这……殿下既然不会动刀兵,而我等暂时又无把柄在他手中,那他为何驳回?”

“嗯……与我等僵持,这对殿下没有益处。”

“莫不是在等金伯玉和颜赓明?”

“他二人回来也对大局起不到什么影响,应该不是他们……”

“这有些难说……”

群官们有些犹豫,毕竟这些年他们被朱由检压了那么长时间,第一次与朱由检在政治上对抗,这让他们多少有些心虚。

其中不少人想到了成德和金铉、颜胤绍等人的关系,因此故意点了成德。

不过,面对他们隐晦的示意,成德却懒得理会,而是就事论事地说道:“决策权的事情,我早就说过,殿下是不可能让的。”

“只要有内阁三个席位,那我们最少还可以自保。”

“或许在殿下看来,我等有些得寸进尺了。”

“事情最好早早结束,等吴阿衡、杨文岳他们回来,加上他们身后的那一批属官,或许我们会稍显下风。”

成德的话如一把把刀子,直插在坐众人的心底。

朱由检对他们的打压并不是没有用功,而是在他们难以掌控的地方。

海外便是他们难以掌控的地方,也是燕山派控制力最薄弱的地方。

这其中,尤其以旧港、南州为主。

南州还有大批被发配的守旧派官员,如果燕山派真的得寸进尺,不排除朱由检会重新启用这群守旧派官员。

那里的官员数量足足有十几万,若是都官复原职,那燕山派的势力就要遭受重创了。

“殿下不会启用守旧派,这点不用担心……”

成德打断了他们的胡思乱想,并着重道:“我们或许和殿下有政见分歧,但是在对于守旧派官员的态度上,殿下与我们是一致的。”

“既然如此,那我们还怕什么?”

左佥都御史王克俭忍不住站了出来:“殿下要拖延时间,那我们就陪着他拖便是。”

“把政事都拖下来,到时候着急的不该是我们,而是殿下。”

“啪啪啪啪——”

王克俭的话引得众人拍案叫绝,而成德看了他们一眼,在确定了他们已经咬住决策权不放后,他也不再劝说,而是起身道:“既然如此,就先拖三个月吧。”

“善!”众人附和,似乎拖得时间越长,对他们越有利。

“散去吧,我积攒的一年沐休,也该用上了。”

成德说罢,也摆手示意众人可以出去了,自己则是转身走进了偏房。

见状,众人纷纷散去,没有了得知己方奏疏被驳回时的彷徨。

他们高兴地走出小院,而这一幕也被朱慈燃早早安排的眼线所看到,连忙回奏了东宫。

“他们倒是挺高兴,不过我看他们很快就高兴不起来了……”

得到消息的朱慈燃冷哼一声,脸上表情阴鸷。

“我虽不知道叔父为什么还没有动手,但想来叔父有自己的考量。”

朱慈燃对朱由检盲目的自信,但旁边的张修却担心道:“若是齐王殿下是不想管这些事,那又该如何……”

“不会!”朱慈燃斩钉截铁的否决道:“叔父爱惜百姓,他知道如果他不管,后面会发生什么事情。”

“如果真的不管呢?”饶是对大局看得很开的刘顺也不免皱眉担心,对此朱慈燃只能眉头一皱:“如果叔父真的不忍心下手,那我只能在他就藩后亲自动手了……”

朱慈燃的话让旁边的堵胤锡眉头紧皱,一脸虑色,他清楚朱慈燃的话里意思是什么。

当政治无法妥协,战争就是最后的手段。

南军、西军、北军三军的高层将领都支持朱慈燃,并且秦戚两家的中基层将领不在少数,这三军都可以被制衡。

唯一的变数是上直、海军和东军。

海军在海上,与陆上干戈最小,而东军眼下兵力最少,地广人稀,想闹也闹不起来。

让朱慈燃最担心的是上直,毕竟上直战力最彪悍。

不过上直十六卫军没有燕山插手,因此上直也是分为卫军和营兵两派。

上直十六卫军有兵力近九万,上直四十拱卫营有兵力十二万,看样子是卫军吃亏。

可如果加上皇城三卫,那双方兵力就是十万比十二万了,兵力相近,且卫军战力远高于拱卫营。

这也是朱由检打压的结果,如果没有打压,那燕山兵家学府毕业的许多将领恐怕早就掌握五军都督府的全部中基层官职了。

燕山兵家学府虽然只开办了六年,但却走出了数万将领,这些都是燕山派的骨干。

到后来,燕山兵家学府被改组,没有背景的教习进入其中,燕山兵家学府改为顺天兵家学府。

如李自成等人是毕业于燕山兵家学府,而李定国便是顺天兵家学府。

前者受燕山影响最大,后者则是不牵扯任何政治背景的单纯官方学府。

燕山派在军中所遭遇打压过后,顶替他们官职的人,大多也就是李定国这样的人。

“燕山派打不了持久战,如果他们不能一战定乾坤,那消息一散开,士卒们都会临阵易帜。”

朱慈燃领兵打仗确实不行,但他知道士卒们是最不想打内战的。

不管燕山派如何哄骗他们,只要谎言被揭开,燕山派只能败北。

眼下他们不过是抓住了部分军队,用来要挟朝廷罢了。

“殿下,我们可以提前传告各军,让各军在明岁不得出营不就行了?”

“如此一来,燕山派将领还如何煽动士卒?”

张修以传统文官的想法来想这件事,但马上便被朱慈燃反问道:“若是你是士卒,你是相信朝廷的报纸,还是相信和你闯过刀山火海的同袍,将领?”

“莫说他们,便是眼下我突然告诉你等,说齐王叔被围齐王府,让你们带兵一同与我前去解救齐王叔,你们会不信我吗?”

朱慈燃说出了问题根本,那就是士卒都会在战事的起初相信自己愿意相信的人或事。

等他们醒悟,那是需要时间的,而以他们的战力,醒悟的这点时间就足以对大明造成莫大伤害了。

“战事不会开启……”

关键时刻,堵胤锡遏制了三人逐渐走向极端的想法,并严肃说道:“燕山派不会自己找死来挑起战事,而齐王是不想主动挑起战事。”

“战事是不会挑起的,哪一方先动刀兵,哪一方就先失了大义。”

“现在考验的不是谁的人多、兵多,而是考验哪一方手段毒辣。”

“我虽然没有和齐王共事太久,但齐王殿下的手段我还是知道一些的。”

“燕山派无论如何是斗不过齐王殿下的,这也是齐王殿下目前来说尚且游刃有余的原因。”

“论民心,民心在皇帝、在齐王而不是在庙堂众臣。”

“即便燕山可以哄骗地方百姓,但只要齐王和万岁一北一南的昭告天下,那民乱弹指间便可平定。”

“民心、军心皆在朝廷,殿下何惧之有?”

“更何况以齐王殿下经天纬地之才,即便狼烟四起,殿下也能领兵勘定群雄,平定山河。”

“因此以下官看来,太子殿下您只需要在东宫看着齐王殿下勘定燕山便可……”

堵胤锡的话,似乎是给东宫众人打了一针强心剂,众人脸上的焦虑也渐渐消失,朱慈燃都不免舒缓了一口气。

也在他们舒缓这口气的时候,一道脚步声也从春和宫外传来,紧随其后进入殿内的,是脸上满是喜色的李永贞。

“殿下,齐王府来令旨了!”

第611章 金铉返京

“呜呜——”

九月下旬,伴随着汽笛声在天津的近海响起,率先乘坐轮船返回大明的金铉在经历了半个多月的奔波后,总算是返回了他阔别十年的大明。

“总算回来了……”

眺望远处海平线上的天津港口,金铉百感交集。

时至今日,大明至齐国的航线已经被早早开发出来,沿途的岛屿,只要有澹水存在,便会有属于大明的军镇在岛上。

岛上储存着从大明、齐国运往当地的煤炭。

虽然木质帆船的速度慢,效率慢,但用它们来运送煤炭还是可行的。

因此,每个岛上都储存了大量的煤炭、澹水来作为航线上船只的补给地点。

不过,正常来说,只要在瀛洲补给好了煤炭和澹水,那基本上能在十六天的时间里一口气抵达齐国的西京城。

至于从瀛洲的北州府抵达南直隶则只需要七天时间,抵达北直隶则是两天时间。

因此算上补给时间,从齐国西京城到大明天津港,所需要的时间也不过是五十天。

当然,这是单程的时间,在单程路途结束后,船只要进行为期一天的检查和部分零件保养工作,不过即便算上这点时间,来回也仅仅需要五十一天罢了。

从当初的六十天缩短到现在的五十一天,这是无数船只过往才寻觅出的最佳航道。

虽然看上去没有进步太多,但每趟来回能缩短九天,六趟来回下来就能省出一个月的时间。

因此,眼下的轮船是能在一年内来回进行七次移民行动的。

“呜呜——”

汽笛声打碎了金铉对这一路的见闻,当他回过神来的时候,他们已经进入了天津港。

在金铉的记忆里,十年前的天津港也算是繁华,但比起齐国眼下的京门港还是略输一筹。

当然,这里的“输”,指的是天津港的建设,以及港口能停泊的船只吨位。

不过,这么多年过去,齐国在进步,天津也没有再原地踏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