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兄朱由校 第731章

作者:北城二千

也正因为如此,庙堂上的官员才会觉得,这两人是偏向自己的。

林丹汗入寇的事情,如果不是朱由校自己跑得够快,提前跑回了大定宫,那他恐怕早就被林丹汗掳走了。

林丹汗不会杀他,朱由校明白,而以自家弟弟对自己的态度来看,如果林丹汗提出一些要求,那他估计都会答应。

可如果他要答应这些要求,并且当时的他又不是监国的身份,那他只有两个选择。

其一扶持自己的子嗣登基,但当时年纪稍大的朱慈燃还在自己身边,朱慈焴和朱慈炅不过七八岁,还不是皇后嫡出,因此很难服众。

第二就是朱由检登基,以皇帝的身份赎回自己父子二人。

如果自己真的被掠去,恐怕灭虏之役而提升起来的士气会萎靡,遭受重创的明军也和已经见底的粮秣也很难发动北伐,因此只有这两个选择可供官员选择。

天启十二年时,燕山派风头正盛,孙传庭刚刚被罢免,洪承畴又是一个见风使舵的人。

如果燕山派官员威逼,自家弟弟只能登基,但他登基是为了保护朱慈焴和朱慈炅。

皇帝和太子被掳走,如果朱由检不登基,朱慈焴和朱慈炅会是什么下场?

朱由检拦得住五军都督府的将领和燕山派的官员吗?

朱由校稍微一想便明了了一切,原本压下去的火气也逐渐上来。

他想不通,毕自严和朱燮元已经位极人臣,他们害自己有什么好处……

“害?”

朱由校似乎明白了,应该说毕自严是在赌,赌虎兔墩不会杀了自己,还会放回自己,或者自家弟弟带兵亲征救回自己。

以自家弟弟的性格,即便无法退位,他也会好好的照顾自己,不让别人对自己下手,这与正统年间的土木堡之变不同。

“所以你们是觉得害不到我,所以敢这么做?”

“为了什么?为了一个虚无缥缈的圣君?”

朱由校在心底喃喃自语,同时脸上也挂上了一抹自嘲的笑意。

这一刻他反而惋惜起来了,如果毕自严和朱燮元成功,自己现在或许也就不会有那么纠结了……

他的火气彻底消了下去,并看向了角落的王安:“为何你们觉得我不能成为圣君?”

“……”王安沉默了,他不怕朱由校发疯杀了他,就怕朱由校问他缘由。

被杀不过是一时之痛,但把事情说出来,可就会离间兄弟二人的关系了。

只是眼下的局面,说不说已经由不得王安,他只能双手合拢作揖,弓下那句偻的后背,缓缓开口道:“天启四年,齐王殿下在忙于征战、治国的时候,奴婢请问万岁在做什么……”

“……”朱由校闻言沉默,魏忠贤却突然跳起来指着王安鼻子大骂:“王安!你一个腌臜之辈居然也敢质问万岁!”

“你一偷奸耍滑,替老夫端屎倒尿之徒都敢咆孝殿堂,我为何不敢?!”对朱由校,王安还有三分敬意,但对魏忠贤,王安便只剩下怒意了。

“好了……”朱由校的开口让这场闹剧中止。

王安与魏忠贤作揖表示认错,而崔应元这时也抬头看了一眼皇帝。

只见朱由校的脸上平澹了许多,已经没有刚开始知道毕自严和朱燮元图谋此事时的愤怒了。

王安的一句“天启四年”,把朱由校最后的一丝颜面给拍到了地上。

天启四年,朱由检在征战沙场,治理国家的时候,朱由校想的是修三大殿,把朝廷的脸面修起来。

三年时间,三大殿修好了,但也让许多官员寒了心。

朝廷正值用钱的时候,皇帝却把钱拿去修三大殿。

尽管朱由检不埋怨自家哥哥,但这些事情,毕自严和朱燮元他们是看在眼里的。

毕自严在精打细算的那一笔笔银子,朱由校却把内帑银用到了三大殿上,这让他如何不寒心?

再说朱由检顶着病体都要在大明门献俘的时候,朱由校在干嘛?

如果不是金铉不顾性命痛骂朱由校,恐怕朱由校还会做出让许多老臣寒心的举动。

毕自严和朱燮元从来不想害朱由校的性命,毕竟在他们看来,当时的局面已经十分凶险了。

他们不敢赌朱由检在灭虏之后,五军都督府的骄兵悍将会不会给朱由检黄袍加身,然后让两兄弟下不来台,最后演变成大明的内战。

在当时的他们看来,如果朱由校被掳走,以大明的国力,不管是赎回他还是救回他,实际的都不是难事。

把他赎回后,他玩他的木头,好好做他的太上皇,朱由检则是坐为圣君坐在那把椅子上。

这么一来,五军都督府的骄兵悍将安稳,燕山派官员也不会有非议,大明朝能立马停止内斗,一致对外,这没有什么不好的。

北虏的万人敌是朱燮元提供的,情报是毕自严出卖的,燕山官员的拉拢也是毕自严做的,这也是他这么多年明明拿着高官厚禄却家徒四壁的原因。

他的俸禄,他的银子,都被他使在了军中……

只可惜他们能影响的人太少,朱由校跑得太快,苏布地不够支持林丹汗。

但凡这三个问题减少一个,朱由校都南逃被掳走北狩的命运。

按道理来说,朱由校应该恨毕自严和朱燮元,可他……

朱由校低头看向了崔应元,眸子平静:“弟弟对陆文昭怎么说的……”

“文牍销毁,再不深查!”崔应元低着头回应,表明了朱由检的态度。

“万岁,奴婢斗胆上疏,请万岁株毕自严、朱燮元九族!”

最为忠心的刘若愚爬上前来,作揖向朱由校上疏。

朱由校扫了一眼众人,除了王安的态度已经表明外,魏忠贤、王体乾和崔应元三人都是默不作声。

显然,他们在得知齐王不再追查这件事后,谁都不敢站出来说出违背齐王想法的话。

刘若愚敢说,是因为他忠心朱由校,觉得不杀此二人不足以立威。

可是,他真的要杀毕自严和朱燮元吗……

第589章 子不类父

“朕观古今贤能者遇君有迟速,名彰有先后,奈何时运之不齐,壮衰之相临……”

“皇极殿大学士毕自严,中极殿大学士朱燮元二人诚为国之柱石,今、年高致仕,故加授毕自严为太师,朱燮元为太保。”

“日后养老于家,尔往钦哉……”

十月二十二日,在毕自严和朱燮元致仕回家的路上,来自南京的锦衣卫截停了他们,并宣读了朱由校的圣旨。

朱由校没有杀二人,或许是他认为二人做的没错,又或许是他害怕担心杀了这二人会让守旧派老臣分崩离析,总之他不仅没杀二人,还授予了二人“三孤”的虚衔。

尽管朱由校正直壮年,二人不可能以三孤的身份辅左未来的朱慈燃,但有了这官职,加上以往的虚衔,二人致仕后的生活却有了充足保障。

面对这份圣旨,毕自严和朱燮元分别在回乡的路上下车接过,他们表情平澹,似乎早就知道了皇帝会这么做。

他们敢这么做,还能藏这么多年,首要就是因为他们的地位和手段。

且不提朱由检销毁了大量证据,单单二人守旧派砥柱的身份,就注定了朱由校不敢杀他们。

不过,朱由校杀不了是一回事,想不想杀又是另一回事。

如果他想杀,完全可以去质问朱由检。

只是到了最后,他还是假装没事人一般,给予了毕自严二人作为文臣的最高荣誉。

没有过多的言语,送完圣旨的锦衣卫与太监在之后便离去了。

同样踏上归途的,还有毕自严和朱燮元。

事情发生后的第二天,陆文昭将这件事情汇报给了朱由检,但朱由检只是颔首表示知道了,并未开口对这件事说什么。

他只是转身看向了曹化淳,叹了一口气说道:“你干爹这次正面冲撞皇兄,在司礼监里,怕是不太好办事了。”

他的话让曹化淳作揖回礼:“干爹给奴婢回过信,万岁并没有迁怒于他,也不准他递辞疏。”

“奴婢想来,应该是不会有事的。”

曹化淳解释着,而承运殿里的朱由检听闻也转头看向了陆文昭:“你家那孩子,眼下陪着太子,日后也能有好路子走,你不必担心。”

“太子仁厚,卑职并不担心。”陆文昭尴尬笑着回礼,显然他对自家长子的作为很无奈,对朱由检改正他的性格也很庆幸。

他常年不在京城,不知道家中孩子的心性,如果不是朱由检,恐怕陆元高会变成一个唯利是图的人。

想到这里,陆文昭就不免羞愧。

“齐国的移民得持续,黄龙的来信基本能表达大部分将领和官员的态度。”

朱由检走回位置上坐下,对着站在殿内的三人说道:“不说他们,便是你们三人也是一样。”

“齐国的人口越多,你们过去便越是享福。”

“今年各大船厂又下水了四十艘蒸汽轮船,虽然不能都用来移民,但拿出二十艘还是可以的。”

“眼下参与齐国移民的船只有六十艘,每艘每年能来回跑六趟,每年能移民的人数不下二十五万。”

“江南的百姓如果热情消退了,那开放各省百姓移民齐国也是可以的。”

“不管是汉人还是西南少民,移民到了齐国就是齐国的国民。”

朱由检要加快齐国的移民,因为齐国眼下的拖拉机开垦田地数量,足够养活百万齐国人。

除此之外,每年齐国还在增加上百万亩耕地,这点也是齐国领先诸国的最大优势。

另外,迁移西南少民,降低大明的少民比例,也是朱由检需要做的事情。

他可以保证自己镇得住少民,却无法保证自己走后,地方官员不会盘剥他们,让他们发生暴乱。

“奴婢(卑职)领命!”

陆文昭三人作揖应下,朱由检见状也摆手示意他们可以退下了。

三人退下先去办朱由检交代的事情,随后朱由检自己则是查阅了一下西域的事情。

从收复西域开始算起,目前已经过去了五个月的时间。

粮草辎重转运的也差不多了,各省百姓对西域的态度也可见一斑。

五个月的时间过去,即便是距离安西、北庭两省最近的河西省,也不过陆续只迁移了一万四千多人。

其它的北方、南方各省加在一起,迁移人口甚至不到一万五千。

也就是在过去五个月的时间里,大明只做到了每个月迁移不到六千人,平均每省每个月只有两千多移民。

这样的情况比东北四省、南部四省的迁移情况还要慢,除了南昆仑、岭北、小西洋外,便数单于、北庭、安西三省迁移最慢。

便是南州这样的地方,迁移司每个月也能迁移五千人前往。

只能说内陆省份、边塞省份的名声有些不好,耽搁了西域移民实边的计划。

安西、北庭两省现在的问题不是耕地够不够,而是人口严重不足。

按照每人二十亩,每户一台拖拉机的迁移政策都吸引不到多少百姓前往,朱由检也是没有太多办法了。

他分配给两省的三万六千台拖拉机,眼下却连使唤它们的人都不够,只能让北军的兵马与民夫暂时用着。

士卒每日俸禄四十文,民夫二十文,每日的开销都是一笔不小的数目。

让他们在那里种一年的地,朝廷单俸禄工钱就得发出去八十几万两。

朱由检心里也是十分着急,恰好今年的囚犯早早流放岭北,根本无可用之人。

为此他只能皱着眉头放下手中的文牍,稍微揉了揉有些僵硬的眉心。

恰好这时,王承恩率先办完事情回来,同时也搬来了许多文册。

“殿下,南州的文牍送来了。”

王承恩将南州的文牍抱到了他的桌上,随后将汇总拿起,走到朱由检面前,双手递出。

“今岁南州人口已经突破七十八万,耕地也有二百零六万亩了。”

“南州布政司上疏,说是明年秋收便能缴纳南州的第一笔田赋粮。”

王承恩说着,朱由检看着,内容大致差不多,不过汇总的奏疏里还提到了拖拉机。

南州衙门希望朝廷能多发些拖拉机过去,眼下的拖拉机数量确实不够用。

“向西域运送拖拉机的事情可以打住了,先消化那三万六千台再讨论以后吧。”

“眼下国朝的拖拉机年产是五万台对吧?”朱由检询问王承恩,王承恩也微微颌首表示没错。

“既然如此,齐国的两万台继续运输,剩下三万台,平分给麓川、交趾、东海、单于、南州、漠东六省吧。”

大明的拖拉机科技含量并不算高,说白了就和一个拉拽机器一样,开垦的速度也一直提升不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