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兄朱由校 第668章

作者:北城二千

“今岁没有国朝魁首,分为南北两地,算是两个并列第一,与其并列的是交趾府大定镇的堵胤锡。”

“堵胤锡?”听到这个名字,朱由检愣了愣,他不是看低堵胤锡,而是他觉得堵胤锡在治理上的能力,好像不如孙可望。

“是的殿下。”王承恩回礼答复,朱由检闻言也要来了孙可望和堵胤锡今年的功绩文牍。

文牍隔了半个时辰被吏部官员送来,朱由检对比之后才发现,堵胤锡是全年功绩,而孙可望是半年功绩。

这么看来,如果让孙可望当一年镇长,那今年的国朝集镇魁首应该是他才对。

不过规矩放在这里,他任期半年就是半年,朱由检也不能徇私舞弊来让他成为国朝集镇功绩的魁首。

“既然是并列第一,他今年过后也应该升任正八品官了吧?”

朱由检手拿着滚烫的茶杯,却一点不觉得烫手。

“回殿下,吏部已经准备派他前往泰宁府密陈县担任正八品县丞。”王承恩把翻了翻手中的文牍后说出结果。

“堵胤锡呢?”朱由检抿了一口茶。

“堵胤锡是被调往交趾占婆府皉南县担任县丞。”王承恩翻了翻堵胤锡的文牍,继而回应朱由检。

闻言的朱由检微微颌首,并没有做出调整。

他不可否认孙可望和堵胤锡是人才,但目前他们只是一县之地的人才,在他们的能力没有达到历史上那样高度的情况下,朱由检是不会重用他们的。

“今年的赋税总册,户部送来了吗?”

朱由检询问起了赋税的问题,因为按照时间,今年大明的岁入应该已经汇总交到承运殿了才对。

“送过来了,只是那两日您卧病在床,万岁命人将奏疏都运往了仲夏宫,不过奴婢让人留了赋税总册的备份。”

为朱由检解释事情缘由的同时,王承恩走到了他自己的桌桉,从其中找出了几本文册后走回朱由检身旁,将文册放在桌桉上的同时也说道:“除了文册,还有南昆仑和小西洋、齐国、关外四省、南方四省的文册汇总。”

“另外,江南和各地秋收后的物价总录也在这里。”

王承恩把最重要的一些文册给备份留了下来,因为他知道自家殿下病愈之后会看。

朱由检对此有些欣慰,同时也打开了户部交上来的赋税总册。

【是岁,天下户口之数三千一百二十七万六千四百三十七户,口数一亿六千七百九十七万四千三百二十七人。】

【天下官民田土共九百三十三万九千三百一十九顷八十三亩,蠲免田土二百三十二万六千四百顷三十二亩。】

【天下共入田赋八千二百三十六万四千三百石,共入商税……】

【是岁,田赋商税、十二司岁入折色合计八千四百三十三万四千七百七十七两四钱八分五厘。】

【岁支……】

繁琐的东西太多,朱由检略过了许多,只看了一下人口数量和田亩数量,以及收入和支出,最后将目光放到了结余上。

【是岁结余一千九百九十一万六千四百三十七两。】

大灾之年,大明朝不仅没有被拖垮,反而实现了全年净收入近两千万两的“壮举”。

只是,这样的壮举是出自什么人身上,朱由检比谁都清楚。

“常平仓的粮都卖的如何了……”

朱由检看着总册纸面上的“结余”二字,只觉得脸上火辣辣的疼。

“卖的差不多了,江南还剩三千万石,北方还有九千万石。”

“皇店那边还积欠着六千万两的购粮银,恐怕需要把这批粮食都慢慢卖了,然后给农户发银子。”

王承恩毕恭毕敬地回应着朱由检,朱由检听完有些默然。

平抑粮价本该是朝廷该做的事情,但眼下朝廷却用平抑粮价来赚了银子。

尽管朱由检清楚,赚来的银子会以以工代赈的方式还给百姓,但一想到灾害下百姓们还得自己掏钱买粮食吃,他就不免有些唏嘘。

简单的资源调配,大明就收获了这么多税收,这其中火车和轮船出了多少力,朱由检比谁都清楚。

今年还不是大灾最厉害的时候,因此在见识到了火车和轮船的运输力后,朱由检也对王承恩说道:“让工部加紧铁路的建设,各地船厂也加快速度建造轮船,煤场的采煤速度也得跟上。”

“是……”王承恩作揖应下,朱由检也看向了其它的奏疏。

截止天启十六年九月末,大明的人口是接近一亿六千八百万人,田地数量是接近九亿三千四百万,人均耕地五亩半。

从天启元年的“人均”十四亩到现在的人均五亩半,这不是国力的下降,而是大量隐户被清查出来后,大明的一个“较为真实”数据。

朱由检很清楚,大明真正的人口数目还没有出现在他的眼前。

就拿眼下的这一亿六千八百万人口来说,有近两千五百万人是曾经的“外国人”,属于大明的人口只有一亿四千三百万人。

这么一看,似乎和朱由检估计的一亿五千万人口很接近了,但问题人口是会增长的。

如果说天启四年以前,边塞还面临着北虏和建虏的威胁,那从天启六年开始,大明基本都保持着向外开拓,挤压的战争手段,大明境内人口根本没有遭遇战乱。

原本应该饿死几千万人,瘟疫屠杀几千万人的局面也没有出现,因此大明的人口实际一直在增长。

十年的时间能增长多少人口不用多说,对于眼下大明的人口,朱由检保守估计是在两亿左右。

如果按照这个人口数量来推断,那大明的人均耕地面积只有四亩六分不到。

当然,这是纸面数据,真实情况是今年遭灾绝收或减产的田地数量在两亿三千多万亩,其中经济作物还占据了一亿三千多万亩,大明百姓的人均粮食只达到了五百斤左右。

看似达到了后世七十年代末的人均拥有粮,但如果对比疆域就会令人汗颜。

大明几乎占据了亚洲最好的大部分地方,甚至包括了澳洲。

然而在大旱下,百姓却依旧只能勉强吃饱,甚至一旦灾情扩大,大明百姓就要面临喝稀粥的局面。

但同样,只要熬过旱情,以眼下的田地产出,九亿多亩耕地全部复产来养大明这两亿人口,那百姓天天吃肉就真的不是问题了。

朱由检没记错的话,他穿越前,后世才勉强达到了人均八百斤原粮,而九亿多亩耕地复产后所能达到的,是人均九百二十斤原粮。

“还有七年……”

想到距离旱情结束的时间只剩下了七年,朱由检仿佛重新燃起了斗志。

他看了看关于关外单于、漠东、北山、东海四省和麓川、交趾、旧港、南州南方四省的耕地和人口情况,十分满意的点了点头。

“按照这样的速度下去,只要拖拉机的投入不中断,关外四省自给自足应该就在三年左右。”

“届时,第三批工业区也全部投产,第四批工业区看样子也需要在明年就开始准备了。”

想象着大明正在一步步的迈向工业化,朱由检心里油然而生出一股自豪感。

大明的科技水平可能不如第二次工业革命,甚至只达到了十九世纪中期的水平,但论起规模,大明的规模远超十九世纪中期各国的工业规模。

这样的宏伟蓝图在自己手中一点点实现,很难让人不自豪。

朱由检的心情难得高兴了许多,他也不由对王承恩吩咐道:“今岁的常平仓粮还需要加购,在原本各省的粮食缺口上,再加购一亿两千万石,尽数送往江南常平仓。”

“奴婢领命……”在常平仓粮上,王承恩已经不对自家殿下询问缘由了。

就今年自家殿下的安排来看,在北方和江南屯粮简直是神来之笔。

一想到自己殿下知道“小冰河”还能观测星象,王承恩已经把朱由检当成了能掐会算的神人。

不仅仅是他,许多大臣都觉得朱由检或许有话本之中能掐会算的本事,不然他为什么每次都能那么清楚的知道哪里会遭灾,并且能提前预防?

只是可惜,他们或许永远都不知道,这些消息是花了多少人命才被朱由检所获取的。

第544章 社交达人朱慈燃

“真可谓,几度春秋啊……”

冬月初的天津港口,当一道熟悉的声音在港口之上响起。

站在港口感叹之人,则是从四川乘坐火车返回了北直隶的徐霞客。

似乎是为了庆祝一件壮举即将开始,冬月的天津难得迎来了一缕曙光透过厚重的云层的阳光。

这道阳光照亮了北直隶天津港码头,在青灰色的天幕下,港内影影憧憧地显露出一大片和小山一样庞然大物,连绵不绝地填满了整个港口和码头。

这片庞然大物,是一支由四百多艘海船组成的远洋舰队。

船只上那些巨大的桅杆,象原始森林中的参天大树一样密密麻麻地矗立在港口中,无数尖利的桅顶直指微微泛着青光的天空。

这支庞大的舰队中最大的十二艘海船排水量纷纷达到了三千吨,船只长达二十四丈,宽六丈,装载一百零八门火炮,它们是整支舰队的核心,也是迄今为止世界上最大的木帆船。

除去这十二艘甲等战舰,剩下的还有排水量在两千吨以上的三十六艘乙等军舰,排水量正在一千五百吨以上的一百零八艘以上的丙等军舰,以及数量在三百二十四艘,排水量在两千吨以上,作为舰队补给舰的皇店货船。

这些船只上,一共装载了九千六百余门火炮,搭乘着约五万四千名大明朝的精锐海军将士。

在它们的船舱里,除了航海必需的补给物资外,还满载着各种从大明生产而出的物资。

这些物资包括但不限于丝绸、瓷器、茶叶、白布、香料、红糖、白糖等等物资。

天启十六年冬月初九,在这一日,世界上最大的、掌握最好航海技术、拥有以最先进造船技术制造出来的远洋舰队……大明远洋舰队成功汇合。

这一次,带队下西洋的人依旧是徐霞客,他将负责这一路上大明对外的所有外交、贸易、宣传事宜。

作为舰队临时指挥的将领,海军都督府都督黄蜚无疑成为了不二人选。

这是大明天启朝第三次下西洋,其规模比前两次加起来还要大,而它们的目标和路线则是完成一次全球航行。

路线包括但不限于从大明天津起航南下,经过甘孛智、暹罗、苏禄、勃泥,随后穿越旧港,抵达小西洋的同时,威慑小西洋沿海的波斯、奥斯曼等国。

同时,这次他们也将开启大明第一次正式访问欧洲各国,船只将在地中海巡视一圈的同时,沿着英吉利海峡北上,访问北欧各国,并在欧洲沿海各国商谈贸易,在当地建设皇店。

最后,徐霞客将会与葡萄牙的贵族们商讨巴西殖民地的归属问题,在葡萄牙建设皇店,缓解该国的通货膨胀。

在一切事情谈妥后,舰队将前往北亚墨利加东海岸,视情况留驻部分军队,同时南下绕南亚墨利加一圈后,抵达齐国,由齐国负责舰队返回大明所需的所有物资。

同时,徐霞客也会留下四营属于齐国的兵马驻守在齐国。

这次航行预计三年到五年的时间,可以说是这个时代世界上规模最大、时间最长的一次的大航海行为。

大明将以这支舰队作为看向了海洋深处的眼睛,将海洋的另一边,那大陆以外广阔的新世界收入眼底。

这支舰队是一支真正的无敌舰队,它的总吨位达到了九十二万吨,虽然其中有近六十五万吨是只装备了不足五门火炮的货船,但战斗军舰的吨位,依旧超过了此时欧洲各国海军力量的总和。

单只是舰队一支甲等舰队的吨位,就大约等于欧洲国家一支常规船队的总吨位。

组建这样的一支舰队,自然花费甚广,它的出现,也几乎将大明海军的家底掏空。

但对此,作为海军都督的黄蜚却感到了异常兴奋。

“这就是铁甲舰……”

天津船厂内,当黄蜚的声音响起,此刻的他正抬头仰望着一艘正在建造中的军舰。

齐云山号驱逐舰,排水量四千五百吨,这是一艘单纯蒸汽动力的铁甲舰,整支军舰舰长二十三丈,舰体很宽,最大舷宽达到了五丈,吃水一丈九尺,最大航速每个时辰六十二里。

作为大明第一艘金属的蒸汽铁甲舰,该船装甲约厚三寸(96毫米),内衬木板厚十二寸(384毫米),整舰舰员三百零六人。

装备上,该舰装备了三十门五十斤火炮(六十磅),每侧船舷十四门,首尾甲板各一门。

这种光炮弹就重达六十斤的火炮,在射程上达到了五里。

以欧洲人的木质帆船防护力来说,只要一发命中,该船就只能等待死亡。

武器的威力不用多说,单说这样的装甲厚度就可以抵挡这个时代六十磅、乃至六十八磅舰炮的炮击,对爆炸性火药也能很好的抵御。

此外在指挥塔周围也布置了三寸厚的装甲板进行保护,单就防护力来说,这样一艘军舰在弹药充足的情况下,完全可以单挑一国海军。

当然,实用性和价格成正比,这样一艘铁甲驱逐舰的造价达到了二十二万两,这还是大明独立建造的情况下。

以这个时代的白银购买力来说,这一艘军舰就足以让许多国家肉疼,强大如西班牙,眼下的岁入情况也不过只有两千万两。

但是对于大明来说,二十二万两银子的驱逐舰,那订单却如雪花一般飞来。

“徐主事,这就是最大的铁甲舰了吗?”

仰望齐云山号,黄蜚按耐住了激动,强装镇定的询问旁边的官员。

这名官员年纪三旬左右,是军备院海军制造局的主事。

面对黄蜚的询问,徐主事摇了摇头:“这只是驱逐舰,它的上面还有巡洋舰,下面还有护卫舰,补给舰。”

“以制造局的技术,五千吨以下的驱逐舰、补给舰,和一千五百吨以下的护卫舰没有问题,但五千吨以上的巡洋舰暂时没有技术支持。”

“这么多弯弯绕绕,有什么区别吗?”黄蜚按耐住激动地情绪询问,徐主事闻言也为他解释了起来。

经过解释之后,黄蜚明白了四种军舰的不同和特点,同时他也询问道:“这样的军舰,海军全部装备上需要多久?”

“这得看殿下……”徐主事推了推自己的眼镜:“目前殿下是让曹秉笔下达了十艘驱逐舰,三十艘护卫舰和六十艘补给舰的订单。”

“按照天津船厂的速度,这一百艘铁甲舰需要大概九年的时间才能全部下水。”

“九年?”听到这个时间,黄蜚一时语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