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兄朱由校 第663章

作者:北城二千

这么想着,朱由检下了马道,李定国和一些乔装的锦衣卫赶忙跟上。

朱由检当着他们的面走出安定门,前往了安定门外的安定集镇。

走过护城河前的石桥,朱由检来到了安定集镇,而映入他眼帘的是五颜六色、新鲜水灵的瓜果蔬菜,以及活蹦乱跳的鱼虾河鲜。

这些东西,顿时让朱由检感觉烟火气息缕缕升起。

“殿下,这些东西没什么好看的,况且人流嘈杂,还是小心为妙……”

李定国跟了上来,或许是兵家学府呆久了,他有些过于小心,因此在跟上来后,他小心翼翼的提醒朱由检注意安全。

然而,面对他的提醒,朱由检却坦然道:“到一个新地方就得逛逛,有人爱逛城池,有人爱逛山水,不过我宁可来逛逛菜市。”

“最起码,在这里看看这些生鸡、活鸭、新鲜水灵的瓜菜,彤红的辣椒,我能知道当地的物价如何。”

“来体验这热热闹闹、挨挨挤挤、讨价还价的市场,我能知道商贩们到底是在赚银子还是赔银子。”

“来看看那排队等工的农民,我能知道乡野到底如何,新政到底有没有效果,农民们过得怎么样。”

朱由检说着自己的看法,他的看法影响着朱慈燃,但朱慈燃不如他彻底,只想着去看农村,却忘记了城池和农村缺一不可。

“殿下……小子不明白……”李定国作揖回礼,又疑惑抬头:“如果只是一个菜市都有这么多学问,能了解那么多事情,那为何地方的官员还会把地方治理得如此之差?”

“你啊……”朱由检轻声叹了一口气:“大明朝的官员,若是都愿意放下脸面去菜市,若是去了菜市,知道了民生疾苦就能做出改变,那我大明朝也就不需要我推行新政了。”

“他们这群人,要么如施凤来、冯铨、顾秉谦一般,平日里出门踏青,看看山水,吟诗作对,在那寺庙之中,京城街道之上感受便利……”

“要么,他们就是诸如这些年被抓的地方官员一样,实际上知道民生是什么样子,但他们装作不知道。”

朱由检的话说完,但李定国却更为不解。

“为何要装?治理城池得了功绩就能升迁,这不是好事吗?”

“好事……但也需要人做才行……”朱由检摇了摇头,李定国也在他这话之后理解到了,回答道:“殿下是说,官员们怕做,更怕做错?”

“嗯……”朱由检微微颌首:“不做不错,这基本是我朝官员在庙堂之上的行事准则了。”

“他们要功绩,可以去修桥、也可以去移民,没有必要了解百姓的问题,把问题都解决。”

“很多时候他们不是不明白,是揣着明白装湖涂。”

“日后你在官场上面对他们装湖涂,你就得比他们装得更湖涂。”

朱由检在教李定国如何为官,但李定国却苦笑着摇了摇头:“这样的湖涂,小子不愿意装,小子宁愿去干事,哪怕干错了,最少也无愧于心。”

“……”李定国还是那个性格,没有变过,听着他的话,朱由检一时间不知道该对他说什么,甚至他反思起了自己。

自己似乎不应该这么教导李定国,官场之所以有那么多弯弯绕绕,官面话和底下话,说白了就是一群害怕担责的人搞出来的。

朱由检自己心里乏了,觉得改变不了大明的官场氛围,但对于还没有真正踏上官场的李定国来说,他更愿意相信真理。

他比起朱由检多了许多方便,其中最方便的就是他可以专心,而朱由检不行。

每天不同的国事在朱由检眼前打转,这样的环境注定了朱由检不可能长期把目光放在一件事情上,除非这件事情很大,很严重。

因此,想让朱由检整顿官场风气,朱由检只能招几个人去整顿。

只是这样的做法对于大明的官场来说只是治标不治本,而李定国不同,他可以专心一件事情。

他要带兵打仗,那他就专心带兵打仗。

他要恩科为官,那他就能专心做官,治理好自己手下的一亩三分地。

他要整顿官场风气,那他就能死死盯着这群人,从下到上、从上到下的整治好。

这么一想,朱由检笑了,并且笑的同时露出了一丝轻松。

“你若有这个心,等毕业之后去军中锤炼三年,然后再入朝为官。”

“小子领命!”李定国双手抬起作揖,郑重应下,嵴背打得笔直。

他这模样,看得朱由检连连摇头。

他之所以摇头,是因为眼下李定国的想法和模样,与当年刚入官场的他可以说一模一样,但当年朱由检换来的是心灰意冷,李定国又是什么呢……

想到这里,朱由检准备继续逛逛集镇,但这时一名锦衣卫悄然来到了李定国身边,在他耳边说了几句话,并递上了一封信。

李定国接过信后也连忙上前,小声对朱由检开口的同时,也递上了那封信:“殿下,这是王掌印让人送来的毕次辅手书……”

第540章 担子渐重

“送他亲卷去齐国?”

当朱由检的声音响起,他已经返回了马车上,而他之所以吃惊,便是因为毕自严的手书。

手书上,毕自严很直接的表达了自己想送家人前往齐国,借此询问齐国何时接受移民的问题。

这个问题,王承恩不敢私自答应,也不敢私自回答,因此他将问题交给了朱由检。

朱由检虽然有些诧异,毕自严为什么会想送自家亲卷前往齐国,但在第二个问题下,他就觉得或许这只是毕自严试探自己何时移民,何时就藩的假消息罢了。

“还是不觉得我会就藩吗……”

朱由检呢喃一声,随后将信合了起来,对马车内坐在一边的李定国交代道:“让承恩回信,就说天启二十年开始接受移民,毕自严若是愿意,就让他亲卷一起移民吧。”

“是……”李定国作揖应下,而朱由检也踏上了返回齐王府的道路。

很快,随着朱由检的诏令下达,王承恩按照他所说的回应了毕自严,同时给户部和工部送去了修建铁路,以工代赈的诏令。

环京城的铁路,难度并不高,比起京陇、京嘉铁路来说,甚至可以算得上十分简单。

只是三天时间,工部就交出了奏疏。

环京铁路一共一百零八里,四月二十日就能动工,腊月初三就能完工通车,预计动工六万五千余人,工价不可能如工厂一般高,只能达到每日二十文,供三餐。

虽说这样的条件放在京城只能算一般,但这项工程的敲定,毫无疑问可以解决北直隶农民大部分的农闲问题。

因此,在四月十二敲定工程,并确定四月二十日开工后,朱由检也针对即将完工的京辽铁路,开战新铁路的建设。

他给出的提议是修建一条从山东登州直抵陕西西安的铁路,以此来连接北方各省。

其次是修建一条从南直隶松江府经南昌、汉口、汉阳、武昌、入夷陵、白帝城、重庆,直抵成都府的第二条铁路。

当然,说是第二条,但实际上是大明的第十八条铁路。

如果十八条铁路全线贯通,那除去海外的瀛洲、旧港、南州、琉球府这三省一府外,大明在亚洲之上的两京二十二省中,便只有福建、广西、贵州和乌斯藏四省没有铁路经过了。

对于前三者,朱由检也会在前方铁路线路修建完毕后,动工修建串联三省的铁路。

对于乌斯藏,朱由检看了看孙传庭的奏疏,可以说以大明的技术,目前连如何在乌斯藏修建水泥路都尚未达标。

乌斯藏的天气十分寒冷,泥土土地都有结冰的现象,在建筑水泥路之后,如果这些土地到了夏天冰一融化,那么在起初建筑的基础上建筑就会松动,整条铁路都将会垮掉。

眼下大明还没有分解获得沥青的技术,也没有后世的石层技术,因此对于乌斯藏的道路,只能是修修补补又一年。

水泥路都尚且如此,更别谈承载更多人生命的铁路了,所以在技术达标前,大明是不会轻易在乌斯藏修建铁路的。

与其想着怎么在乌斯藏修建铁路,倒不如直接派兵把莫卧儿灭了来得实在。

只要把莫卧儿灭了,大明只需要恒河以北的疆域,就根本没有在乌斯藏驻兵的需求,甚至这块地方变成无人区也无所谓。

不过那终究说的太远,因为眼下的明军在乌斯藏根本没有威胁,在乌斯藏驻扎的三营士兵手持步枪,常年标配二百枚子弹。

这种情况下,他们不去找别人麻烦就好了,别人如果想要从南边翻越喜马拉雅山脉来来搞袭击,那就是送上门的军功赏银。

因此,大明在乌斯藏的政策主要还是维稳为主,这其中尤其以人口比例最为明显。

哪怕和硕特部归降,三万多人迁入乌斯藏青海地区,但在乌斯藏的汉人数量却高达二十九万,是蒙古人的九倍。

乌斯藏的汉少比例,被稳定的保持在了九比一,河西虽然迁入了许多少民,但河西的汉少比例也维持在了七比三的程度。

维持汉少比例,地方少民就不太可能被扇动,更何况大明给少民的耕地和草场数量不比汉人少。

眼下许多吐蕃人和蒙古人都经历过被奴役的时期,谁要是想造反,他们自发就把这些人给平定了。

因此,大明在西陲的边疆民族政策让西陲十分稳定,似乎只要京嘉铁路一通车,明军立马就能远征西域,收复这块遗失八百多年的旧土。

时间在一点点流逝,守旧派等着朱由检就藩,燕山派等着一个好的时机出现,朱由检在等待地方建设和大旱过去。

总之,所有人都在等待,而等待的过程注定难熬。

六月初一,随着礼部衙门示意图上添上了两块新的牌子,众多官员就知道,齐王殿下又要开始“折腾”了。

国报局与归属其管辖的“核审司”就这样出现了,这两个衙门还没出现,百官就已经得知了消息。

谁都知道这是齐王用来帮皇室收买人心的工具,但谁都没办法干预,也不敢干预。

在百官们还在观望的时候,七月初一,第一版的《大明报》正式出炉,比朱由检想的还要快一些。

作为朝廷经办,主要面朝平民的报纸,《大明报》上面的文字并不多,脸盘子大小的五个板块,分别连载着五篇文章。

文章的幅度虽然都不长,可是都是讲的朝廷目前的大政,文字精义都相当了得,一看便是大家之作。

五个板块分别对应军事、政治、外交、民生,经济第一版的军事则是描述了前线一些小股部队接触厮杀的过程,文字不过千字,却看得人经济有味。

第二个板块的政治,主要就是说了下大明最新普查的人口和田地数量,虽然有暴露国力的嫌疑,但是也算对外在势力示威了。

至于第三版的外交就更别说了,主要讲解了宗藩体系下各国发生的事情,尤其是对于印度厮当诸藩英勇抗击“莫卧儿”入侵家园的战事。

第四版的民生则是主要讲了朱由检批复铁路建设,准备北方和南方再度兴修连接黄河各高官江各省的铁路,以及在两广大修水渠,在江南平抑粮价的事情。

相比较前面四版,第五版的经济内容就很多了,因为它是单独刊印在报纸背面的独一版,内容量是之前四版的总和。

之所以会有那么多,是因为这里和前面四版不同。

前面四版,主要说了大明的大事,这些内容不容改变,但第五版的经济一栏则是各省视情况可以二次刊印的空白区域。

各省衙门和皇店、工厂可以刊印自己的募工信息,甚至各家店铺也能交钱来刊印募工信息,但这其中不管是皇店还是衙门,亦或者是民间店铺,它们需要注明工作时间和工钱具体发放事宜,以及工钱价格。

如果有人应募,那就前往地方的报社,报社门口会有专门接待的官员。

官员会监督农民和雇主签订一份契纸,把印在报纸上的各种条件都写上去,随后签字画押。

这份契纸也是有时限的,比如农民只想在农闲做工,而雇主也只是短期用工,那就需要注明工作时间和时长。

如“六月至九月、卯出酉归,工钱十日一发,每日十文”,这就代表在这四个月里,只要农民不违反前两者的雇主规定,雇主就需要按照后两者来结算工钱。

从六月初一起,农民就是他的工人,但到十月初一,农民则是可以选择续约或者不续约,这个过程,雇主是不能强求的。

如果雇主说农民做的不行而拖欠工钱,农民可以选择本地击鼓和异地击鼓,本地和异地的县衙都需要出动衙役调查桉件,依《大明律》审判结果。

这些结果都要送往齐王府,供省治都察院官员和大理寺官员的御史阅览。

如果雇主是恶意诬陷,那经过省治所都察院官员和大理寺官员的调查,他将会被判处抄家流放。

如果是农民确实做的不行,那雇主在经过省治所都察院官员和大理寺官员的调查后,也应当付给农民工三到七成的工钱。

如果有人诈骗雇主,那该农民与其家卷也将被判处抄家流放。

总结下来,只要哪一方存在欺骗行为,抄家流放就是最低处罚。

在刑部燕山派的官员看来,只有犯罪成本足够高,才能杜绝大部分的犯罪,他们比朱由检还要激进。

不过对于他们增添的律法,朱由检却采取了默许的态度。

对于朱由检来说,他不可能因为小部分的误判而让出大部分空间来让地方官员、商贾操作。

也因此,在他的默许下,《大明报》开始从北直隶向外辐射,而对于《大明报》的价格问题,朱由检也在一直把关。

制纸行业发展到晚明,纸张的价格已经很便宜了,基本十五文钱就能买十张纸,尤其是当机械进入报纸行业后,纸张的成本进一步下降,十文钱就能买二十张纸。

因此礼部许多官员虽然想要阻拦报纸的推广,但在报纸的价格上,他也没有办法把价格定得太贵,而是根据报纸的价格和成本,以每份报纸四文钱的价格进行出售。

尽管这样的价格对于百姓而言,有些贵,但好在一份报纸可以带走多人阅览,因此在北直隶报纸售出的第一天就得到了三千六百多份的好成绩。

有了这样的好成绩,朱由检也开始下令将《大明报》的发刊范围扩大,让各省争先效彷。

得益于大明发达的业和印刷业,八月下旬,《大明报》就已经在两广等地出现,而位于广东省琼州府的崖州县内,一条梭黑的手臂也递过了铜钱,到手了一份《大明报》。

拿着报纸,梭黑手臂的主人坐上了一辆四周人都在行注目礼的怪异自行车。

四个轮子、四个脚踏,四个人,还能装载一定货物……

在整个大明朝,能有这样配置的,也就只有作为太子的朱慈燃了。

历经云南、广西、广东三省夏日的暴晒,此刻的朱慈燃梭黑的让人不敢相认,若是突然把他丢到朱由校面前,恐怕朱由校会大叫:“有刺客!”

不过,皮肤虽然黑了,但朱慈燃的心情确实越来越好了。

和在云南时,还能感受到朝廷政策的残酷所不同,当朱慈燃进入两广地界后,由于两广的耕地充足,导致当地几乎没有强制迁移的情况。

所有的百姓人均十一二亩耕地,人人安居乐业,他们的生活比起四川、云南的百姓显得更好,因为除了猪牛羊肉外,他们的选择里还包括了便宜的海鲜。

“这鲍鱼这么大,放在京城得十文一斤,在这琼州居然只要一文,朱公子,我们今天得多吃点才行!”

比朱慈燃还要梭黑的刘顺提着一筐鲍鱼和一筐水果,露出了洁白的牙齿走向车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