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兄朱由校 第445章

作者:北城二千

经济布局必须要开始了,黄龙拿下南亚大半市场也就是两三年的时间。

种桑养蚕,种植甘蔗,培育茶树,这三个惠及自耕农的政策必须推行。

甘蔗在旧港种植是最好的,但大明需要旧港来作为缓解土地兼并,向国内补给粮食的基地。

把甘蔗放在广西是不错的行为,广西的人口不算稠密,全省不过三百余万人,况且今年开始广西的旱情开始衰退,不出意外,未来十年都不会再遭遇大旱。

西南有了四川和交趾两个产粮基地,在广西建设榨糖工场是不错的建设。

当然、选择在广西,也是因为此地的地方豪强早就被朱由检给解决了,更容易安插朝廷支柱性产业。

至于茶场,基本可以说囊括了长江以南的各个省份,需要做的就是扩大规模。

北方重工业,南方轻工业,这个配置是不错的,矿石源源不断的从海外运来,也不会损害北方自身的资源,除了山西和陕西的煤矿。

把各大士绅往南亚赶,不仅能促进文化,还能开采矿产,用南亚的资源从东吁一直往内地发展。

不过,这么做的前提是国内的工价必须跟上。

因此朱由检合上了文册,沉吟片刻后便开口道:“今年下发告示,广西种植甘蔗的田地免赋税,皇店收取甘蔗的价格从一文一斤,涨到三文一斤。”

“另外,茶课司监管的各大茶场,从今年开始扩充,五年后产出茶叶要翻倍。”

“江南的蚕丝收购价格暂时不变,但桑田的田赋降低到五十赋一。”

“另外,收购国朝各地矿山的速度需要加快,今年的皇店也要筛选一批人出来,让燕山毕业的学子进去,提高提高效率。”

朱由检制定的三个政策,直接惠农的有两个,一个是甘蔗收购价格上涨,一个是桑田田赋降低。

之所以没有提高蚕丝收购价,是为了民间的小作坊考虑。

以南场的规模和渠道,自然可以提高蚕丝的收购价格,但那样的话,民间的小作坊和家庭作坊就活不下去了。

他们没有远洋贸易的渠道,只能用高价买入材料,然后以大明市场的平价卖出布匹。

小作坊会慢慢退出历史舞台,但不是现在。

朱由检需要给百姓一条活路,不管是流民还是自耕农,或者是城镇百姓。

“朝廷的灾民雇工,眼下有多少人了?”

朱由检询问陆文昭,而陆文昭对此心知肚明:“大概一百二十余万人。”

灾民的雇工数量变少了,这是朱由检的第一反应,但他没有询问为什么变少,而是问道:“国帑积攒的钱粮还有多少?今岁能收上来多少?”

“刨除准备用于币制的金银,国帑还有银三百七十六万余两,一千零七十二万石。”陆文昭老实回应道:“今岁四月以来多地下雨,户部对田赋的预判上升到了五千八百万石左右,税银应该在二千七百万两左右。”

赋税收取总额恢复了一些,这是一个好消息,但朱由检知道,需要花钱的地方也变多了。

大旱会持续,但会迎来三四年左右的低谷期。

这个低谷期不是代表大旱会消退,而是大旱的规模不会比前面这三年大了。

第一波大旱的巅峰在去年,并且在缓缓褪去,直到三四年后会迎来第二波大旱。

大明需要在地方抗旱的情况下,增强百姓的抗旱能力,总结第一次抗旱中对抗天灾人祸的经验来准备抵抗第二波大旱。

这次的三年大旱导致多少土地被兼并,多少贪官污吏贪墨赈灾款项,帮助士绅豪强压榨百姓,这些都得总结,并在下一场大旱中预防。

这一场大旱里,地方官府靠不住的秉性彻底暴露出来。

官员说到底也是士绅的一份子,指望他们所有人有良心的赈济灾民,不如寄希望于黄老爷捐献家产。

银行的事情必须推进,户籍存折制度也得推进。

用户籍存折直接发放工钱,要比拨发钱粮给地方官府,再由地方官府转发给百姓要直接多了。

说到底就是,这次大旱里,朝廷和饥民中间的中间商太多了,每个人都要吃一层回扣,吃到后面饥民没得吃了。

银行要是弄好了,“以工代赈”的工钱发放就只需要经过一个中间商。

哪怕这个中间商也有贪污现象,但想要追查的话,难度降低不说,速度也很快。

朱由检存了大量的金银来推行币制,现在只等李长庚出手,银行就能很快建立起来。

他转身走回到了位置上,坐下后对陆文昭交代道:“你亲自前往户部的金融司告诉李长庚,下个月的恩科,他可以单独添加一科,选出他想要的人来。”

“总之,不管他要钱粮还是人才,只要朝廷有的,朝廷就给他支持,明年年末之前,我一定要见到银行在大明各地矗立而起。”

“殿下……”陆文昭小心询问道:“这奏疏,不发给内阁?直接发给金融司吗?”

“……”他的话让朱由检沉默数秒:“发给内阁,也发给金融司,内阁不批就走中旨,李长庚自己会接。”

“是……”陆文昭见状,便带着脑中的消息退了下去,随后亲自动手写出两份一模一样的奏疏,发往了金融司和内阁。

内阁拿到消息的时候天还没亮,整个文华殿里依旧还是只有袁可立和孙承宗。

这份关于银行的奏疏送到他们二人面前时,二人很快就明白了朱由检想要干嘛。

“殿下这是要越过地方,直接给饥民发钱粮。”

将奏疏放在桌上,袁可立看清本质,并且他也认为这是个不错的手段。

“这奏疏若是批红下发,百官的注意就要从孙传庭那里,转移到殿下这边了。”

孙承宗拿起奏疏仔细看了看,一边看一边说。

“压力在殿下这边,总比在孙传庭那边要好。”

“在殿下这边,总归还能商量,还能议论。”袁可立端起茶杯,沏了沏,瞧着茶水之中泡开的茶叶,继续开口:“若在孙传庭那边,那群人就是要命了。”

“矿山要推进,眼下蔗糖的事情朝廷也开始插手,两者齐下,本就有些艰难,偏偏又要弄出一个银行,我总觉得……”孙承宗欲言又止。

“没那么夸张……”袁可立抿了一口茶:“工场、皇店、银行,这一环扣一环,只要人换得足够勤快,没几个人插的进去手。”

“这三环扣起来,孙传庭也不用查贪腐了,直接查银行就行。”

“殿下把他从里面摘了出来,不过以我对孙传庭的了解,他愿不愿意从泥潭里被摘出来还是一个未知数。”

袁可立把茶杯放在了桌上,而孙承宗也皱眉道:“什么意思?”

“什么意思?”袁可立靠在了椅子上:“旁人看来,与士绅豪强,贪官污吏斗争,纯属是飞蛾扑火。”

“但在他孙传庭看来,恐怕这才是一个官员该做的事情。”

“殿下把孙传庭想简单了,低估了他的执拗,高估了他的顺从。”

“……”听着这话,孙承宗觉得事情有些棘手,试探性问道:“若是这孙传庭不愿意被摘出来,那银行和贪腐一起进行,这……”

“下面的人要闹翻天,这是挡不住的。”袁可立老神在在,显然在看到奏疏的时候就明白了时局不可更改。

“我大明即便在洪武年间,依旧有百官逼宫,逼奏。”

“眼下算起来,也算承平三年有余了。”

“三年里,外廷和内廷都积压了不少脾气,趁着这个时候宣泄一番,再由万岁或殿下走出来收尾,这事情便定下来了。”

“唯一的变数是孙传庭,他退还是不退,现在不在殿下,在他自己。”

“可伱说他不会退。”孙承宗眉头紧皱,袁可立微微颌首:“他是不会退,因为换做是我,我也不会退。”

袁可立难得和孙传庭站在了同一阵脚,孙承宗有些吃惊地看向他,但袁可立却淡然道:“是人哪能没有三分脾气,他孙传庭被下面的人拦追堵截,弄得灰头土脸。”

“现在手里有了尚方宝剑,不杀几个人,你以为他会老老实实的被摘出去?”

“投笔从戎的人,哪能受得了这个气?”

“你的意思是……万岁这尚方宝剑发错了?”孙承宗盘恒着。

“没发错,恰好发的很对。”袁可立将桌上的乌纱帽戴回了头上:“下面人的气焰,是该杀一杀,得让他们知道大明朝的穹顶之上,是谁在主持大局。”

“别以为他们眼下一党独大就可以一手遮天了,只要上位想,他们该死的时候还是得死。”

“我看他们的脑子是被银子给塞住了,有了三分能耐,就想和万岁、殿下掰手腕。”

“现在万岁给孙传庭尚方宝剑,我敢笃定,他们不仅收拾不了孙传庭,反而要被孙传庭收拾,说不定还得落下一身灰。”

“可川东的旱情和案子已经结束了啊?”孙承宗皱眉,意识到了事情的严重性。

“是……”袁可立老神在在:“川东的事情是结束了,但你别忘了,四川富硕的地方是川西,是成都那几个府。”

“川东贪腐,顺藤摸瓜之下,川西又安能清廉无事?”

“只怕那孙传庭,一旦得知尚方宝剑的消息,便会直接乘车前往成都……”

袁可立的话让孙承宗的思绪飘往了四川,但很快他回过神来,看向桌上那奏疏:“如果是这样,那这奏疏……”

“批红吧。”袁可立叹了一口气:“即便你我不批红,殿下也会让李长庚接中旨。”

“事情是挡不住的,孙传庭要杀人,殿下也要杀人,下面的人若是还有三分脑子,眼下服个软说不定还能自救。”

“只是我看顾秉谦、冯铨、施凤来三人居于家中闭门谢客,看来那群人已经成了弃子。”

“你我就好好在这文华殿当值,不出意外,恐怕接下来你我有得忙了……”

第383章 四川大案

“孙传庭——”

“斩!”

四川嘉定县,长江畔,随着披头散发的十余名官员不甘大喊,宽阔的斩首大刀挥砍而下。

鲜血飞溅,溅红了长江畔的土地,首级飞出,如泄了气的皮球般,从矮坡之上滚落江中,带着一抹殷红慢慢消失。

偌大的处刑,却无一人观看。

遥遥望去,如黑潮的百姓围在驿道两侧,不断地开凿加固驿道。

为了这四斤活命的米,饥民却连看热闹的心思都没有了。

放眼望去,绿水青山不似大旱模样,然而饥民衣衫褴褛,骨瘦如柴的模样却无法骗人。

天际边,驿道尽头奔走而来十余名塘骑,其中一人背负锦盒,向着嘉定县奔袭而去。

半个时辰后,急促的脚步声在嘉定县衙内响起,孙传庭的幕僚走到了会厅,对着正在和嘉定县官员商量赈灾事宜的孙传庭作揖道:“巡抚,万岁下发尚方宝剑,天使已在门口。”

“我现在就去!”听到尚方宝剑的消息,孙传庭双眼放光,顾不得乌纱帽没戴,便向外奔走。

“巡抚,帽子!”

幕僚见到帽子还在桌上,连忙拿起乌纱帽,朝着孙传庭的背影追去。

赶在出门前,幕僚将乌纱帽递给了孙传庭,而他安排的人也在门口摆起了香桉。

一名锦衣卫小旗官双手端着锦盒,不用多说,孙传庭便知道里面的东西是什么。

“臣、十七省巡抚孙传庭,恭请圣安!”

孙传庭按照流程跪下作揖,而小旗官也双手呈上锦盒道:“孙巡抚,万岁说一切从简,这是尚方宝剑,另外,卑职这里附带了一份齐王写给您的手书。”

“多谢。”孙传庭接过锦盒,随后将锦盒递给幕僚,又双手接过手书。

“既然东西已经送达,那卑职告退。”

小旗官心知自己和孙传庭不可能攀上关系,加上孙传庭身处漩涡,他也不想染上什么因果,因此匆忙作揖后,便带着自己麾下的人前往了驿馆。

孙传庭瞧着对方避之不及的背影,不免自嘲道:“我孙传庭眼下算是人人避之不及了。”

“巡抚,不如先看看殿下手书了什么吧。”幕僚提醒了一声。

孙传庭应了一声,随后便拆开了手书。

不过、这手书之中的内容却让他有些失望。

和袁可立预料的差不多,朱由检想要把孙传庭摘出去,但孙传庭显然不想就这样虎头蛇尾的离开。

他将书信装回了信封里,在幕僚手中打开锦盒。

锦盒被打开,露出的是一柄金色的长剑。

孙传庭单手抓出长剑,握住剑柄将长剑出鞘。

只见剑身花纹细凿,图纹清晰,一面刻着腾飞的蛟龙,一面刻着展翅的凤凰,而且剑身上还纹饰着北斗七星,以剑应天象之形。

阳光斜射在剑身上,银光刺眼,让人忍不住眯了眯眼睛。

幕僚不是傻子,他瞧着自家巡抚的模样,心里便升起了不好的预感。

他忍不住作揖,规劝道:“巡抚,这尚方剑虽然有先斩后奏的权力,但通常也仅仅用于威慑……”

“我知道。”孙传庭打断了对方,虽然话里说着知道,但他那语气却让人头皮一麻。

“嘉定的灾民都安排好了吗?”

孙传庭将尚方剑插回剑鞘,并转问幕僚,幕僚闻言,也只能回应道:“三万六千灾民已经全数安排好,从贪官家中抄没的钱粮合计是四万三千四百余两,十九万六千九百余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