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兄朱由校 第41章

作者:北城二千

“殿下真神射也……”

陆文昭见到这一幕、是真心的感叹了起来。

正常来说、便是天才之辈,在十岁的年纪,也不可能在第一次使用二力弓便能连续拉弓五次,中靶心四次。

然而朱由检不仅做到了,甚至还有些游刃有余。

“来人!”

这个时候、朱由校笑着鼓掌,并叫来了内宦道:“把朝鲜上贡的珍珠送到勖勤宫。”

“奴婢领谕……”内宦听到后,连忙回应,而朱由校也看向朱由检道:“弟弟还能射否?可不上马一试?”

怎么有些怪怪的……

听着好皇兄的话,朱由检有些汗颜,随后便点头道:“力气尚在,容臣弟为哥哥表演一番。”

说话间、朱由检十分熟练的翻身上马,怎么看都不像是刚学的新手。

不过在上马之后,朱由检卖了个乖道:“为哥哥表演倒是可以,不过哥哥得答应我一件事才行。”

“且说出来,勿要遮掩。”朱由校笑着一同翻身上马,而朱由检也说道:“那御马监、羽林三卫虽然编制在,但终究没有兵员。”

“加上那燕山脚下荒地上百万亩,臣弟想哥哥发道旨意。”

“容臣弟对天下招兵,所招入伍的兵丁家眷,都可以北山在燕山脚下屯垦。”

“这事情不难,本来御马监便是由天下勇士选出。”朱由校笑道:“只是那家眷,若是都跟着过来,弟弟发了荒地给他们,岂不是没有了养马的地方?”

“这不用哥哥担心,届时我就去燕山上,割些野草喂马也行。”朱由检抬着下巴卖乖道:“眼下臣弟是没有银子向蒙古人买马了,臣弟听闻说土蛮(内喀尔喀)鞑靼人之中,有几部的台吉投靠了老奴。”

“这土蛮的鞑靼人,早年侵犯蓟辽,现在又投靠建虏。”

“待臣弟兵马一成,便派一员大将,带兵平了那几部,抢回十几万牛羊战马,岂不痛快?”

“而且我听闻那鞑靼人能歌善舞,到时候把那几个台吉凑一起,给哥哥在皇极殿下跳舞。”

“呵呵、那你就去抓吧,你抓到一个台吉我便赏你一万两银子。”朱由校只当是兄弟之间的玩笑话,却不想朱由检当真了。

“好!”听着这话,朱由检笑容洋溢,而陆文昭也上前教导起了骑射要领。

第82章 黄口小儿有蛮力

“殿下、开弓靠的主要是‘膂力’,真正的难点不是开弓射箭,而是射箭的时机。”

“因为马背是像波浪一样起伏不定的,所以要找到一个合适的释放点才能保证射中敌人。”

陆文昭教导着朱由检,有了前两次的教导,他更清楚了朱由检的天赋,因此讲的更仔细了。

“骑射的命中绝对要比步射差得多,不过虽然难但却并不像人们想象的那么难。”

“想必殿下刚才疾驰时,应该发现了、战马在空中是有一个腾跃时间的。”

“这个时间也就是起坐中起的时间,在你到达最高点准备向下的一瞬间会有一个悬停,这个瞬间释放可以将马背起伏的影响降低很多。”

“嗯、我确实感觉到了。”朱由检点了点头,而陆文昭也继续讲道:“边军骑兵、往往能开九力弓的射手,任意时点都能发箭,这确实需要功夫。”

“至于左右开弓、背弓射、回射等等这些射术都很难,但这玩意绝对不是战场上的主要技术。”

“除非是大军跟对方骑兵遭遇了追击,在边跑边还射的时候还有点用,但是这基本就相当于杂技了,距离稍远一点命中率就会奇低无比。”

“轻骑兵的作用是试探和骚扰,这也是唐太宗李世民最喜欢的方式。”

“每次两军对垒时、李世民都会亲率轻骑兵掠过敌阵试探敌方虚实,这个过程中也会射箭。”

“骑射的弓,要比步弓多一力,才能达到步射的威力,因此骑射对步射是射不过对方的。”

“只要着甲、除非正中面颊、不然即便射中了对方,也透不过甲胄。”

陆文昭具体讲了一下骑射和步射的区别,也讲出了骑射和步射的威力,骑射是比不过步射的。

往往同一把弓,步射能射出八十步,骑射只有六十步,因此骑兵最重要的是机动性和骚扰。

朱由检看了这么多兵书,加上和满桂聊过几句,因此也知道,正常来说轻骑兵主要是绕着敌人军阵寻找弱点。

如果轻骑兵认为某一处有机可乘他们就会试探着射几轮探探虚实。

他们会纵马加速到最大,然后以抛射的方式射箭。

这样的抛射射程完全可以在敌人弓箭的射程之外实施骚扰。

如果敌人阵型发生了骚扰,那么他们很可能就找到了阵型弱点,然后主将会调动后面的重骑兵针对这个弱点进行面突冲击。

如果敌人阵型丝毫没有反应,那也不要紧,反正轻骑兵机动性强,换一个位置再去试探就好了。

而且这样的试探,不一定只派出一支轻骑兵出来试探,主将可以派出多支轻骑兵到处试探甚至反复试探。

除非敌军的阵型真的铁板一块,否则只要有漏洞很快就会被他试探出来,就凭借着这样的战术,历史上唐太宗李世民几乎每战都能找到合适的突破口,然后精骑冲阵把对方阵型冲散。

战阵之上、军队的阵型只要散了、那对于敌军来说、就只能是待宰羔羊,只有等着被屠杀的命。

当然了、敌人也不傻,你派出轻骑兵试探骚扰,人家也不会坐以待毙,人家也会派出轻骑兵对你进行反骚扰。

并且很可能两边的轻骑兵会先交火,这时候那些左右开弓之类的招数才有可能派上用场。

不过就算对方没有轻骑兵跟你对抗你也未必稳操胜券,例如当年曹魏的铁骑可以说横扫天下无人能敌,但是遇到诸葛亮的车阵也是一点办法都没有。

因为人家就可以把兵练到没有弱点的程度,你随便试探,人家一圈围着八阵,你从哪个角度进攻都是一样的。

所以司马懿虽然手握铁骑,但是对付诸葛亮也只能用一招,那就是龟缩。

因为步兵机动性差,虽然司马懿野战打不过诸葛亮,但只要他缩在营里诸葛亮也拿他没办法。

骑射的主要优势在于机动性,但真要遇到无懈可击的军阵你再怎么机动也没有用,只不过古往今来练兵能练到诸葛亮那种程度的没有几个人,所以骑射机动性的优势还是很大的。

因此、在了解了骑兵的战术后,当陆文昭随便一指导,朱由检就大概知道了怎么骑射。

“驾!”

当着众人的面,他轻夹马腹,随后策马向着靶子奔去。

只见他伸出手往箭壶一夹,便是三支箭矢被架在了手指之中,紧紧攥着。

不过他并没有一开始就射箭,而是熟悉了胯下小马驹打浪时的起伏后,才折返一圈,张弓搭箭。

伴随着“咻”的三声,三支箭矢有两支命中箭靶红心,还有一支射到了红心边上。

“好!”

一群内宦都不用朱由校叫好,便自觉地鼓掌叫好了起来。

朱由校见状,也笑的十分开心,随后便大声道:“一支箭矢未中靶心,不作数。”

“我是第一次射,第一次射自然不作数,哥哥再给我一次机会。”朱由检在远方战马上大喊着。

“好!那就再给你一次机会!”朱由校也开心的大喊。

他这一喊、朱由检便继续折返,在距离箭靶十步开外的地方连射三箭,无一脱靶,纷纷正中靶心。

“殿下天赋异禀,十岁便有如此神射,恐怕及冠之后能在马背上开十力战弓,如刘綎刘总兵般神勇。”

陆文昭不由感叹,这感叹也让朱由校笑了出来。

刘綎此人、虽然在萨尔浒之战战死,但除了最后一战,一路上后金军面对他的军队接连战败。

并且刘綎的勇武之盛,被誉为晚明第一猛将,其所用镔铁刀重一百二十多斤,马上轮转如飞,世称“刘大刀”。

自然、这些措辞有些夸张了,那一百二十斤的大刀是刘綎平日练武时用的,战场之上他的兵器不过十几斤罢了。

但即便如此,他在萨尔浒之战中展现的勇武也让人瞠目结舌。

《明史纪事本末补遗》中记载刘綎被箭矢射伤左右手臂,面部中了一刀后,还能左冲右突、手刃后金数十人。

这样的勇武尤为罕,下一次再出现时、便是李定国单挑大象了。

因此这样的勇武在朱由校看来,说明他弟弟有个好身体,也就不会像其他弟弟一样半路夭折了。

他感到欣慰之余,对朱由检那在马背上射箭的背影不由笑了出来。

第83章 老粗鄙的熊廷弼

一番策马,朱由校和朱由检兄弟两人玩的不亦乐乎,只不过在他们玩的高兴时,王安却带着两个小太监,送来了厚厚的一叠奏疏。

见到奏疏,朱由校虽然没有说什么,但心里有些不高兴。

朱由检见状,只能顺着开口道:“骑了半个时辰,属实有些累了,倒不如先休息一下?”

“也好”朱由校点了点头,知道是朱由检怕自己耽搁奏疏,顾忌面子说的话。

两人翻身下马,坐到了黄盖罗伞下的椅子上,而旁边的太监也送来了凉茶。

王安行礼道:“万岁、殿下,这是司礼监处理不了的一些奏疏,需要万岁您的定夺。”

“其中这几份是兵部送来的奏疏,一份是辽东经略熊廷弼的奏疏,一份是户部关于宣饷的奏疏,另外一份是御史们关于昌平、通州兵马的提议。”

“先看兵部的吧。”朱由校对于兵事还是十分上心的,因此接过奏疏扫了一眼,随后递给朱由检,示意他看看。

朱由检也没有拒绝,而是接过奏疏扫了一眼。

这奏疏是一名御史巡视昌平、通州而上疏的奏疏。

其中说明了、上直二十六卫中通州卫的不作为,还有昌平地区兵马的疏于训练。

这御史的建议是,裁撤昌平、通州等通昌一带的兵马三千,重新招募新的人马。

不得不说、他的提议还是有些意思的。

通州朱由检不知道,但昌平一带巩华城的兵马他是和杨涟一起看过的,确实不行。

只是眼下御马监和羽林三卫的兵马没有练起来,要是练起来了,朱由检都想立马将羽林三卫归还好皇兄,叫羽林三卫换下这两地的兵马。

这两地兵马虽然不多,只有两个卫的兵马,但每年吃饷也有七八万两银子,算上吃的喝的、十万两银子才能搞定。

十万两银子养了这么些个废物,想想朱由检都觉得心疼。

因此他只能试探性道:“这份奏疏,臣弟以为可以采纳。”

“若是皇兄不急,请给臣弟半年时间,半年后臣弟归还皇兄羽林三卫。”

“届时、可以调羽林三卫中一卫守皇城,一卫守通州、一卫守昌平。”

“这么一来、裁撤昌平、通州卫,清点两卫田亩,不仅能每年省下十万两银子,还能获得足数的田地,为朝廷的田赋增收。”

“嗯……”朱由校微微点头,没有说什么有意义的话,只是皱着眉看着手中奏疏。

朱由检瞥了一眼,只看到洋洋洒洒上千字的奏疏,叫人头疼。

过了一会儿、朱由校看完了奏疏才开口道:“弟弟的话有道理,只不过你就这么有自信,可以用两个卫的兵马替换掉通州和昌平兵马,而不会引起底下卫所的不满?”

“臣弟有自信!”朱由检自信回答道:“臣弟留宿巩华城时曾经看过当地的兵马,说句实在话,那样的兵马即便是有五万,也挡不住训练半年的羽林三卫!”

朱由检已经说得很露骨了,要不是顾忌面子,他都想说那些家伙就是穿上甲胄和拿起兵器的农民。

不过即便他说的很含蓄,但也让朱由校意识到了北直隶一带兵马是多么的孱弱。

朱由检见好皇兄脸色不好看、也乘胜追击道:“不如这样?等明岁开春之后、臣弟叫羽林三卫回京城,在安定门外展露军威,届时哥哥再派一员大将统领他们,自然知道他们的厉害。”

“也好……”听到朱由检这么说,朱由校只能点了点头,随后将手中奏疏递给朱由检道:“前些日子御史冯三元弹劾熊廷弼,说不把他罢免,辽地终究无法保有。”

“我把冯三元的奏章发给朝臣议论,不曾想这熊廷弼恼火了,这下正上书为自己竭力辩解,并且请求罢官回乡。”

“你怎么看这事情?”

朱由校开口询问,而朱由检则是看了一眼熊廷弼的奏疏。

【臣、辽东经略熊廷弼,遥叩圣恩,再疏请辞,辽地自三路覆没、老奴再陷开原后……】

这奏疏比朱由检预想的还要长,足足有上千字,其中开篇便是熊廷弼想要请辞回乡的疏辞。

再往下、熊廷弼讲了讲辽东的乱象,又说他将辽兵裁撤后,以每人一座校场、管兵千人,每千人分为四十队、每队二十五人。

二十五人中,又设一燕儿窝,这燕儿窝便是五名善射的骑兵。

如此训练了大半年,才将辽东稳定下来。

只是眼下辽东虽然经过几次裁军,但十二万兵马的数量,旷野堪战者不过三四万罢了。

他罢官回乡后,请辽东巡抚袁应泰经略辽东,这样方能守住辽东。

但努尔哈赤必然会再他罢官后进攻辽东,因此要想抵御努尔哈赤,必须调九边精兵再调三万,再调川东土司兵两万才能守住辽东。

再往后、便是熊廷弼对于姚宗文、冯三元等人诬陷自己在辽东没有作为的哭诉,并且列出了种种证据。

不得不说、从奏疏上来看,熊廷弼除了末尾那几百字的哭诉外,其余对于辽东的形式分析的很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