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天子
听起来有道理,但你在这时候浇咱们这位皇帝的冷水,陛下能听?
朱四先是一怔,随后一拍大腿:“还是敬道你境界高,朕怎就没想到这个?”
完。
张佐一听,哭笑不得。
现在朱浩在皇帝眼里,就是孔明在世,朱浩放个屁,皇帝闻了都是香的,至于朱浩说什么做什么,甚至前后颠倒,让皇帝上下左右被拉扯,皇帝还会无比推崇。
就像是被人卖了,还帮人数钱一样。
朱浩道:“陛下,在此事上,我们要打击杨阁老的声望,不要从那些士子身上入手。那些明眼人或说是朝臣看来,士子多是无理取闹,不计前因后果发牢骚宣泄情绪,陛下要收揽的不是那些闹事的读书人的心,而是朝中文臣武将的心,更要让杨阁老觉得……陛下胸怀宽广,他是否留在朝中,已无意义。”
第772章 借人
杨廷和在朝堂上承诺一天拿出结果。
但其实杨廷和自己心里也不是很有底。
不能全以恩,也不能全以威,恩威并施说起来简单,但如何把控,才能让那些读书人不再进一步闹下去,就算是他这个首辅大学士也不是很有信心。
当杨廷和亲自前往刑部衙门,找刑部尚书林俊商议应对之策时,林俊带着几分忧虑道:“会不会有人在暗中推波助澜?”
林俊脾气火爆,但到底是官场老油子。
他岂能看不出来,这件事很可能有皇帝在幕后充当推手?
本来恐吓一群读书人已经够麻烦的了,毕竟这时代读书人掌握了话语权,杨廷和跟他林俊指不定就会被舆论归类到“奸党”行列,现在还多了暗中使力的皇帝,那就更加举步维艰了。
杨廷和道:“先前刑部不是已派人拿下几个带头闹事的士子?他们怎么说?”
林俊叹道:“没用刑,稍一询问就拿到口供……他们也是被人利用,有两个举子,发现自己没中进士,再加上外面风言风语,便信以为真,在某些人张罗下,便带头去贡院和文庙闹事。”
明清时期读书人地位很高。
尤其是举人。
在这时代,举人已相当于官老爷,寻常百姓见到举人,理论上都应该下跪磕头,只有读书人见了举人老爷才只是拱手作揖而已。
“把卷宗都调出来,我要亲自查阅。”杨廷和道。
林俊非常惊讶:“中堂真要跟那些闹事的士子解释?其实大可不必,只要多抓些人回来,完全能压制得住。”
杨廷和叹道:“制人容易,制心难啊。”
……
……
杨廷和亲自去开卷宗,拿出正经要查舞弊案的样子。
就在杨廷和人在礼部,埋头查勘考生试卷的时候,外边传来消息,说是锦衣卫衙门派人过来了。
陪同杨廷和一起查阅会试卷宗的礼部尚书毛澄道:“来者不善啊。”
杨廷和办案,也是非同一般。
跟他对接的都是尚书级别的大员,侍郎都只能打个下手充当使唤人,更别说那些帮着搬抬和查阅卷宗的人,多为郎中和主事,好像朝中谁能给杨廷和做事是一种莫大的荣幸一般。
等杨廷和与毛澄出来见到来人后,发现赫然是锦衣卫指挥使朱宸。
“见过杨阁老。”
朱宸近前,抱拳行礼。
杨廷和皱眉问道:“你这是……”
朱宸道:“陛下有命,让卑职协助杨阁老查案,任何地方有差遣的,锦衣卫上下全听从调遣。”
“哦!?”
杨廷和神色阴晴不定。
毛澄则笑道:“朱指挥使,陛下不会让你来帮着拿人的吧?”
朱宸很好奇为何毛澄会如此说,恭敬地道:“陛下派卑职来时,只对卑职讲,要全力协助,并未提及任何其它涉及如何办案之事,说一切都听杨阁老的吩咐。”
此话一出,毛澄都有点笑不出来了。
皇帝是什么意思?
不在背后捣乱就算了,居然在没有任何交待的情况下,让朱宸协助查案?一切还都听杨廷和的?
若只是以刑部查问读书人,效用有了,但刑部毕竟是文官所把持,抓人会让人觉得杨廷和“公报私仇”,但若是锦衣卫出马的话,情况就大不一样,这就变成了皇帝抓人,那群读书人还是更忌惮皇帝和锦衣卫些。
刑部抓人后,打都不敢打,打了会让杨廷和名声更差。
但若是落到锦衣卫手里……
就问你们这群闹事的士子怕不怕!?
“好!”
杨廷和道,“那就劳烦朱指挥使,前去带一些名闻京师的鸿儒,以及国子监祭酒,还有乡绅贤达、闹事的士子代表等,送到礼部来,老朽要亲自将所有考卷开启,他们有何疑虑之处,一并释疑。”
……
……
皇宫内苑。
朱浩还没走,这次他直接在乾清宫帮朱四批阅奏疏。
君臣二人正好可以对话,朱四也很想知道朱浩对于杨廷和做事手段的看法。
朱四说是跟朱浩学习怎么治国,但其实他总是跟朱浩聊天,人嘻嘻哈哈没个正形,主要是他跟朱浩太熟了,再加上现在他们同仇敌忾,有一个共同的敌人,朱四心里对朱浩一点芥蒂都没有。
“……敬道,你说姓杨的,会怎么平息事端?把锦衣卫调给他,只是为了方便他抓人?”朱四问道。
张佐和黄锦二人立在旁侍候,闻言不由望向朱四和朱浩这对同坐的君臣。
朱浩道:“杨阁老是聪明人,有锦衣卫给他撑腰,他要做的,就是以锦衣卫威慑那些读书人。抓人,是读书人以为他会做的事情,但实际上他并不会那样做,让锦衣卫在侧,再跟人解释什么,那群读书人就比较愿意听了。”
“哈哈。”
朱四大笑起来,“朕明白了,就是拿把刀架在别人脖子上,那个人就会乖乖听你说话,是这意思吧?哈哈,太有趣了。”
朱浩点头:“是这道理……锦衣卫提供给杨阁老使用,就是为了起到把刀架在别人脖子上的效用。”
张佐在旁陪笑,问道:“那让刑部的人去,不也一样吗?”
这次不用朱浩回答,朱四便道:“那能一样吗?锦衣卫是干嘛的?对读书人来说,那就是杀神!而刑部是讲律法的地方,就算读书人带头闹事,最多被关几天打一顿板子就放出去了,可要是进了锦衣卫诏狱,只怕是有命进去没命出来。”
以往朱四还只是世子时,朱浩就跟朱四讲过很多有关锦衣卫的事。
毕竟朱浩自己也是锦衣卫千户之家出身,对锦衣卫的运作流程比较有发言权。
在朱浩的设计下,当初张忠去安陆时,曾有过“毒害”兴王世子的事发生,当时便有锦衣卫参与其中,朱四便觉得锦衣卫无法无天。
当朱四自己掌握锦衣卫后,屠龙勇士终于成为了恶龙,他也会拿锦衣卫兴风作浪,而且变本加厉,只是现在朝堂有杨廷和威慑,朱四才不敢太过乱来。
朱四道:“道理朕明白,但敬道你觉得,姓杨的到底会怎么做?”
朱浩道:“其实并不复杂,他跟读书人间有什么误会,只管说清楚就好,先前他应该担心,就算他出面解释,那些读书人也不会听,就算找一些德高望重之人出来为他站台,外面的读书人还是会闹。可现在有了锦衣卫相助,那他就比较容易说清楚了。”
“怎么个说法?”
朱四继续问。
“若换作臣是他,就会多找一些人来,当众把外界有所质疑的人的卷子拿出来,看是否有提前开封或是标记的情况,再便是查阅试卷,看看他们考场上的发挥究竟如何,让一些才名卓著之人做出评判。”朱浩道。
“哦。”
朱四似懂非懂。
张佐问道:“那外面的士子要是觉得,其实是提前泄露考题呢?”
朱浩道:“那些士子只是要个说法,并不见得他们真觉得提前泄题,现在连首辅大学士都出面,还有锦衣卫坐镇,恩威并施,若还有人闹事,那杨阁老便可当众立规矩,除非谁有确凿的证据证明有人提前鬻题,否则……一律拿下法办。”
张佐想了想,点头道:“不失为好方略。”
朱四笑道:“方略虽好,但要不是朕把锦衣卫借给他用,能实现得了?他以为自己是首辅,就能镇得住局面了?不还是要靠朕?”
“陛下英明。”
张佐在拍马屁。
朱四又望着朱浩:“所以这次为了收买人心,就这么便宜了姓杨的,是吧?听说他儿子考中进士,那以后在朝中,他不是又多了个帮手?”
朱浩道:“杨用修人就在翰林院中,入朝这么多年了,能帮到他父亲多少忙?这样一个年轻且刚入朝的纨绔子弟,陛下实在不必太过担心,毕竟杨阁老在朝……估计没多少日子了。”
“好,好。”
朱四笑个不停,“有敬道在,做事就是让朕觉得踏实,好玩。过去这半年,敬道你经常不在京师,朕想找个人说话都没有。以后你就给朕好好办事,等姓杨的走了,朕让你入阁,让你当首辅!”
……
……
朱四要提拔朱浩当首辅之事,已经说过很多次,朱浩先前也都回绝过。
但朱四可能是觉得,没什么能奖赏朱浩,就不断拿首辅这个位置当幌子,他也想做个聪明的猎人,拿着根棍子钓根骨头,让朱浩为此奋斗。
这种画大饼的手段,他还是跟朱浩学的。
因为朱浩自幼对他的教导中,讲究奖惩严明,也经常拿一些让他喜好的东西作引子,让他好好学习,以期获得奖励。
这都是耳濡目染逐渐掌握的行事手段。
朱浩在宫中,也就停留了两个时辰,便出宫去了。
本来应该是张佐相送,但怕张佐出面目标太大,容易被人察觉,朱四便让黄锦去送。
但其实黄锦作为提督东厂太监,走到哪儿目标都不小。
“……先生,好久没见到陛下如此开怀大笑了,您以后应当多进宫才是。”黄锦跟张佐不同,他刻板,为人谨慎小心,但偶尔情绪起来,也懂得人情世故。
比张佐那般处处装老好人,看上去要正经许多。
黄锦是可以闷头做事之人。
朱浩道:“皇宫之地,还是少来吧,以后能帮到陛下固然好,若帮不到的话……就要全靠黄公公你们了。”
第773章 大智慧,大格局
正如朱浩所料。
杨廷和所用方法,就是找人来为其证明,提前未有人开弥封,以及查验涉及到有争议的几份考卷的内容以及考官评语等。
为了自证清白,杨廷和还特地让人将杨惇的卷子找出来,让人看过卷面内容以及上面附着的考官评语。
杨惇是有些放浪形骸,但学问应该还是可以的,写文章这东西……不一定刻苦就一定能有所成就,有时候还是要讲天分,杨家人出了杨廷和跟杨慎这对名闻天下的父子才子,杨惇耳濡目染下,想来差也差不到哪儿去。
在场那些作为见证的京城鸿儒名士以及士绅代表,也都对杨惇的文章报以高度评价。
是否写得好,不重要。
重要的是得给当朝首辅面子。
有锦衣卫在旁立着,就算前来作为旁观见证的士子代表也不敢随便闹事,现在由首辅带着礼部、刑部的大佬亲自做查验,面子算是给足了,尤其还有锦衣卫的人侍立在旁,规矩立好了,不是不让你们抗议,而是要有证据才来抗议。
现在连卷子都放在你们面前,文章公认不错,你们非说这些考生是提前得知考题才能写出这样的文章,那就问问你们……证据在哪儿?拿出来看看!
现场士子代表憋着一肚子气,如今连内阁首辅都出面了,且手段百出,就算有质疑谁敢当众说出来?
嫌命长了?
下一届会试还要不要考?
可是,我们回去后怎么跟那些一起抗议的人交待?
来这儿一趟就被朝廷给收买,被噤声了?
难办啊!
……
……
杨廷和承诺一天时间给出结果,果然只用了一天。
到第二天早朝时,杨廷和已将所有调查形成卷宗,详细汇报给朱四知晓。
朱四笑道:“有杨阁老出马,果然事半功倍,先前查案之人,不是说能力不行,只能说没有杨阁老这般的威望和实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