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天子
张鹤龄道:“知道啥叫坐牢不?就算你小妾死了,你都不能回去看一眼……就像谁没有刚娶进门的小娘子一样……要不是家里婆娘多,花费不菲,为兄也不至于带你铤而走险!以后再纳妾的时候,一定要挑花钱少的,小门小户最好。”
张延龄本来一脸哀切,一听顿时摇头:“小门小户的不行,没见识,就算有点姿色,也不懂伺候人,倒是窑子里出来的不错。”
“不错个屁,窑子里哪儿有黄花闺女?再说了窑姐爱财,难怪你家产败得比我快……”
“嗨,就像你好到哪儿去似的……”
……
……
守门的锦衣卫听着兄弟俩在牢房里面越吵越凶,不由相视摇头,真是对活宝兄弟。
对张家两兄弟来说,这是在北镇抚司牢房里过的第二个夜晚,但对于守门的锦衣卫来说,这不过是他们从业以来普普通通的值班夜。
半夜里听到牢房里面传来哭泣声,也不知是张鹤龄还是张延龄发出的。
一直到早晨。
送早饭的人到来,送到里边后,就听到张延龄怒骂:“……这是人吃的东西吗?不知本侯是谁吧?本侯随便一句话,就让你人头落地!”
“过了过了,二弟消消气,你跟他们置气干嘛?他们只是奉命行事,人在屋檐下不得不低头,这点道理都不懂?咱这是在吃牢饭,别挑了!谁家都是小儿子毛病多!”张鹤龄忍不住斥责一句。
张延龄怒道:“姓张的,你到底站哪边?”
张鹤龄反唇相讥:“就好像你不姓张一样,吃饭了!”
就在张延龄想要继续发作时,锦衣卫北镇抚司镇抚使骆安大步来到牢门前。
张家兄弟眼前一亮,张延龄率先开口:“终于舍得放我们出去了?太后下懿旨了吧!哼,看我回去后怎么收拾你们!”
骆安道:“两位国舅,赶紧用饭,用饭结束后有访客来见。”
“太后懿旨呢?”
张延龄一愣。
居然不是放自己走的?
难道说到现在为止,姐姐都还不知道他们俩坐牢的消息?
骆安道:“并无懿旨传来,请两位国舅,接下来不要乱说话,否则……你们自己看着办吧。”
“嘿!还敢威胁我们?信不信……”
张延龄作势要打人。
张鹤龄道:“信不信你再不吃,我把你那碗也给吃了?锦衣卫的伙食还不错,比我家里的大厨都做得好,这小米粥熬得好香……”
“给我留点儿……”
张延龄顾不上跟骆安置气,赶紧去吃饭。
第一天他为了斗气,基本就没吃什么东西,而这里的人又不惯他毛病,过了吃饭的时间,餐具带食物全部收走,现在想到可能会有人来问案情,他也知道先吃点东西垫垫肚子,免得“申冤”都没力气。
……
……
来的并不是三法司的官员,或者说根本不是朝廷派来的人,而是杨慎和朱浩。
随同他们来的也不是先前露面的骆安,而是锦衣卫千户陆松。
“杨公子、朱公子,请不要与我们为难,尽量快些说完话,我们也好回去交差!”陆松临将牢门打开前,对二人道。
杨慎点头。
然后陆松身边的牢头上前打开房门,放杨、朱二人进到牢房内。
“吼,地方还算不错,比我考科举时住的客栈,都要来得舒适。”
朱浩进门后看了看两张床,再看看桌椅板凳一应俱全,还有专门的厕所,不由笑着发出感慨。
杨慎没说话,目光落在对着一张圆桌坐下的两兄弟身上。
张鹤龄和张延龄听到门口有人进来,连起身迎接的兴致都没有,他们本以为是法司的人前来问话,正准备给那些官员一个下马威。
等看到是杨慎和朱浩,二人眼神都有些迷茫。
两兄弟起身过来,瞪着杨慎,张延龄道:“你是……内阁首辅杨介夫的儿子?还有你,你叫朱浩,我记得你!你小子,就是你挑唆我们去抢银号的。”
“啊?”
杨慎不由打量朱浩。
朱浩摊摊手:“建昌侯,说话要讲证据,我几时让你去抢银号的?”
张鹤龄一把将弟弟推开,没好气道:“两位不要见怪,我弟弟睡糊涂了,你们是奉命前来带我们出诏狱的吧?没有懿旨,太后口谕可有?”
杨慎也不相信是朱浩挑唆二人抢银号,再说了,就算朱浩真这么说,那两个家伙会听?
杨慎道:“并无懿旨,也无太后口谕,只是例行前来探视,知道两位没事,就可以回去复命了。”
张鹤龄急道:“我们可是大明的侯爷,怎么能长久待在天牢里……不知几时放我们出去?不就是银号吗?抢了又怎样?现在他们又没蒙受损失,再说也没伤及人命吧?”
朱浩提醒:“伤了一个。”
“伤的是我府上的人!”张鹤龄很不满,“说到底是我们吃亏,我们不追究也就罢了,怎么还要坐牢?”
杨慎有些不耐烦,不屑的眼神早已将他内心的想法出卖。
如此蠢货,来探望意义何在?
真不如一刀劈死俩,一了百了。
杨慎道:“京师首善之地,大庭广众之下公然行凶,还为锦衣卫当场拿下,诸多市井百姓亲眼见证,此等案子未直接过堂,已看在两位乃大明勋爵的份儿上,若是两位还执迷不悟,太后如何为你们说情?就算东厂和锦衣卫不理会,刑部也不会袖手旁观。”
张延龄张牙舞爪,就想冲过去抓扯杨慎的衣领,却被兄长拦住,他驻足指着杨慎破口大骂:“以前我们做得比这更过分的事都有,为什么就没问题?难道小皇帝要专门针对我们不成?”
杨慎正色道:“建昌侯,请注意你的言辞!先皇在世时,是对你们所作所为睁一只眼闭一只眼,那是因为朝纲混乱,奸佞横行,有法不依执法不严所致!如今新皇登基,吏治清明,法度森严,你们既犯下大罪,理应受到惩罚。”
杨慎一席话,不但让张家兄弟目瞪狗呆,连朱浩都不由用“敬佩”的目光望了过去。
杨用修啊杨用修,上次他兄弟俩去西山矿井跟锦衣卫火并的事,好像是你在背后挑唆的吧?别人不知道,当时我可是在场,若是公堂审案,我都可以出来做证人。
装什么大头蒜?说这些正气凛然的话骗鬼呢?
感情律法在你这里就是青楼里的相好,想要的时候便卿卿我我,对你不利就一脚蹬开是吧?
“消消气,消消气。”
朱浩看双方剑拔弩张,赶紧站出来当和事佬。
张延龄暴跳如雷,嘴里叽里呱啦说着一些难听的骂人之言,朱浩懒得辨别骂的到底是什么,但料想张家兄弟更接近于市井之徒,没什么文化,骂街的本事倒是跟坊间泼妇学了个十足。
“建昌侯,你先息怒,其实我们来还有个目的,是想问问你们,当时去银号,是去办理什么业务?据说你们在银号存了不少银子?”
朱浩有意加大了声量,总算把张延龄的骂声给压制住。
张鹤龄把弟弟推到一边,用“相见恨晚”的目光望着朱浩,目光殷切,一拍大腿:“说得可不是么?我们在银号存着银子,怎么可能是去抢劫呢?老二,是不是这样?”
“额!?”
张延龄骂累了,突然被问这么一句,人还有点懵。
张鹤龄道:“你看,他都应了,这件事还要问银号的人,我们卖煤窑的银子,都存在银号里呢,当时我们实际上是去取钱的。”
“取钱你带那么多人?为何不白天去,直接到柜台上办理?”
杨慎冷声质问。
“呃……这个嘛……”
张鹤龄脑子没那么快,还在编撰说辞。
朱浩笑道:“带马车是为了装银子,而带人去,是怕路上被人抢吧?因为阵仗太大,结果引起误会,可能是沟通方面出了问题。”
“对对对,就是这样。”
张鹤龄把弟弟拉回来,另一只手指着朱浩,“二弟,他们果然是来帮我们的,你误会了!”
“哼!”
张延龄不加理会。
朱浩对杨慎道:“用修兄,看来我们大可以此说辞来平息朝中议论,你看如何?”
杨慎瞪着朱浩,好似在说,你觉得这种鬼话别人会信吗?
“陆千户……我们问完了,可以走了……”
朱浩对一直守在门口的陆松道。
陆松对于里面人说过什么并不感兴趣,过来道:“两位,请随卑职走。”
“你们什么时候回来接我们出去?”
张鹤龄大声问道。
朱浩回头笑答:“一旦案子有了进展,就可以让两位国舅回去过高床软枕的生活,请在这边多忍耐几天。一定要咬住我告之的说法不放,不然的话……”
第657章 朕尽力了
出了北镇抚司衙门。
本来杨慎和朱浩应该一起回翰林院,但显然二人当天都不想回去。
难得出来当个差,找到借口可以偷懒,干嘛还要回去找不自在?杨慎接下来要去见杨廷和,而朱浩则琢磨把工坊的事处置一下。
杨慎道:“你倒什么都敢说,难道不怕被锦衣卫的人听了去,以为你是在教唆他二人,让他们受你的引导而串供?”
朱浩笑道:“他们是什么人,锦衣卫的人比我更清楚,若是锦衣卫真想治他们的罪,就算不从他二人口中获取真相,前天晚上那么多帮凶,难道还套不出话来?不少我一个人去说。”
“小心点吧,总归谨慎些好。”
杨慎提醒一句。
显然他不怀疑朱浩跟锦衣卫是一伙的。
若不然朱浩在他面前还不极力藏着掖着?既帮他跟唐寅的人打招呼,促成这次相见,还在张家兄弟面前提串供之事。
这说明朱浩真的没把说的话当回事。
这很符合朱浩的人设,那就是随心随性,而且不喜欢与人争锋,就是个混日子的典型官僚。
大概朱浩前十几年的人生为了科举,牺牲了太多个人生活,好不容易考上状元进了翰林院,就想逍遥自在无拘无束。
杨慎自己也是状元,特别理解这种心情。
“你去哪儿?”
杨慎见朱浩不是往回翰林院的方向去,不由问了一句。
朱浩道:“出去走走,这天气太热了,回翰苑也没什么事做,所以就……”
“用心点吧,刘学士对你可是满心期许。”杨慎突然提了一句。
朱浩耸耸肩。
显然刘春已在有关日讲官的事情上,为他极力争取,所以杨慎才会这么说。
而杨慎也不觉得稀奇。
毕竟朱浩把一个死去的人给救活,这是整个翰林院上上下下都知道的事情,刘春以此来感谢救命恩人,把朱浩当成学生或是家中晚辈看待,合情合理。
也不作他想,毕竟刘春并不是新皇的人,只能算是中立派。
杨慎将要上马车之际,再次提醒一句:“名单已报上去,估计再过个三五日,你进侍日讲之事便会确定下来,到那时你就得入宫为陛下授课……你赶紧把讲案准备妥当,要提前审查的。”
“知道了。”
朱浩随口敷衍一句,人便钻进了马车。
二人分道扬镳。
……
……
朱浩的马车,先出去绕了个圈,确定没人跟踪后,才折回来停到了北镇抚司后门处,随后便进了衙门。
骆安得知朱浩回来,亲自过来参见。
“朱先生……杨翰林他……?”
骆安很小心,觉得朱浩刚出去不久又返回来,难道就不怕被杨慎看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