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天子
现在有人刻意张扬,以至于朝野很多人都知道,孙交的女儿是蒋太后中意的儿媳妇,如今正是皇帝选后的关口,朱浩此举等于是“横刀夺爱”,冒天下之大不韪,就算朱浩深得皇帝宠信,也不能如此“乱来”吧?
朱浩道:“陛下自然是知晓的。”
朱四当然知道情况,而且得悉后还专程跑去恭喜朱浩,显然在婚姻大事上,朱四跟朱浩有一样的想法,那就是不想让自己的婚姻大事被别人左右——凭什么我娶的夫人就得是老娘指定的?
虽然选后最后也近乎于被人支配,但好在皇帝还有挑选的资格,而孙交女儿到底长什么样,朱四压根儿就不知道,当然不想把素昧平生的孙交女儿娶进宫。
苏熙贵叹道:“这件事,其实鄙人没怎么看懂……但既是小当家的选择,想来没错。”
随后苏熙贵把生意的情况跟朱浩说了。
“……现在已有十二家银号,除了南北两京外,北方部分省城也陆续开设,我们的银号作为商家联络生意之所,以后还可以走商会的模式,各行各业的人都可以靠拢过来,以目前鄙人的身家,旁人还算信任,但后面尚需朝廷强有力的支持。”
苏熙贵发现,银号发展迅速,但因为模式太过超前,而且对于他这样的商贾来说,风险太大,尤其是政策层面,一旦朝廷有什么动作,那他苏熙贵和那些存银、放贷的人都可能血本无归。
所以苏熙贵最担心的是朝廷的风向。
朱浩道:“苏东主应该清楚,现在商人并不相信朝廷。”
苏熙贵叹了口气,道:“是如此,但还是需要朝中有人出来主持。”
朱浩道:“这样吧,回头让陛下下一道诏书,近乎密诏,作为你的凭靠,再便是让户部知会地方各级衙门,令其不能对银号有所干涉,加上黄公在朝名望,还有你苏东主打理生意的能力,想来这件事暂时不会出乱子,无需对外宣扬朝廷在其中扮演的角色。”
“这……也行吧。”
苏熙贵听出来了。
朱浩短时间内并不想让皇帝和朝廷在银号这件事上牵扯太深。
银号必须更接近于民间一种自发行为,甚至朝廷在出资和占股方面,都要假手于人,也就是说,以朱浩的名义来占其中最大一部分干股,而苏熙贵背后徽商势力则作为银号的实际经营者。
利润均摊。
风险自然也要均摊!
朱浩自问以目前的局面,要保住银号还是能做到的,这不过是朱四下一道谕旨的事情。
但谁都知道,往往阎王容易摆平,地方上的那些“小鬼”却很难缠,但只要银号的经营合理合法,地方官员若是敢打银号的主意,朱浩自问能让这些贪婪的家伙吃不了兜着走。
抢食抢到皇帝私人银库来了?
难道皇帝不出面,这生意就不算皇帝的?
你们敢露头,就拿你们杀鸡儆猴。
……
……
京城,朱家。
朱嘉氏最近忙于为二儿子朱万简谋求锦衣卫百户的差事。
她觉得,既然长子已经投靠当朝首辅杨廷和,现在还深得提督东厂太监萧敬的信任,那就该以此来谋求官职,而不是让朱万宏一个人在外面嘚瑟。
现在朱家名义上的掌舵人还是她朱嘉氏,朱万宏虽然不时差人送些银子回来,但从不着家。
现在朱家的经济和地位来源,全都靠着朱万宏,隐约朱万宏才是真正的家主。
老太太岂能容大儿子骑在自己头上?
她当然要反击,而反击的重点是让二儿子朱万简也入朝。
朱万简人虽然没啥本事,但有一点好,就是老太太自问控制得住。
朱万宏太邪性了,神出鬼没的,而且每次都振振有词,朱嘉氏自问压不住大儿子就只能拿二儿子往上顶。
“……娘是不知道,老三家的,私下里跟户部孙尚书家联姻,还抢了小皇帝的女人,你不知道现在坊间都在流传,说咱朱家人不识时务……哼,就说这孤儿寡妇办事就是不行,这不是坑咱朱家吗?”
朱万简后知后觉,当他得知朱浩即将跟孙交联姻时,已是消息传开四五天后,马上跑去老娘那儿告状。
朱嘉氏本来就很着脑,听了此消息更是气急败坏。
朱嘉氏道:“此等事,是由一个小辈自行决定的?”
“谁说不是,但是娘啊,我听说老三家的媳妇也到京城来了,难道她到现在都还没来给娘敬茶认错?我可不是挑事的人啊,我觉得,老三家这是要造反啊,现在大哥那边权力也有,就让锦衣卫查他丫的,看他们还敢造次不!”
朱万简此时自然是看热闹不嫌事大。
最好三房人倒大霉,他才觉得心里舒坦一些。
朱嘉氏怒道:“连人到没到京师,或是住在何处都不知,如何下手?去找你大哥,让他把这件事给为娘说清楚!别说他不知情!难道我孙儿的婚姻大事,我这个当长辈的不能过问?就算家分了,血缘可分不了!”
朱万简用打量怪物般的眼神望着朱嘉氏,眼神促狭,好似在说,人家几时跟你有血缘关系?
当别人都是傻帽呢?
第574章 权臣
为皇帝选后按部就班进行。
候选者名单已初步定下,但人员还需月余才能全部抵京,就连初选都要等到一个月以后才展开。
朱四因为是藩王继承大统,朝中无人,民间对于选皇后之事分外热情,一切就在于新皇在朝中没有任何人脉,都想着谁家姑娘当了皇后或妃嫔,其娘家人必定能得到新皇的信任和器重。
再加上一些地方官有意帮新皇张罗婚事,立功心切,使得这次报上来的候选者足足有六千多人。
朱四满心欢喜等着挑他的皇后和妃嫔,却不知他的婚姻大事不可能由他自己来做主,到时蒋太后和张太后必定会为他选后之事而起争端,就算不至于内定,但也会以其所属意之人为新皇后,到时免不了两宫太后会斗法。
便在此时。
朱万宏主动邀约朱浩,请其回家探望祖父朱明善,被朱浩断然回绝。
……
十月中旬。
朝中接连发生几件大事,先是新任吏部尚书乔宇赴京履职,而乔宇对杨廷和基本上是言听计从,加上他有手腕有能力,不像之前的石珤那么软弱可欺,使得朝廷官员任免被杨廷和牢牢掌控住。
再就是涉及西北边关战事。
过去几年宣大和三边治理异常混乱,朝中大臣不断举荐一直赋闲在家的杨一清回朝主持三边事务。
朱四派人前去征召两次,都被杨一清一口回绝。
杨一清乃是王琼派系之人,论地位尚在王琼之上,可以说杨一清一旦归朝仅凭其巨大的声望就足以镇压六部,与内阁分庭抗礼。
所以,就算众人明知杨廷和不愿意杨一清回朝,但举荐者仍旧络绎不绝。
可能杨一清也知道现在不是回朝良机,一直都在推诿。
“……朱浩你看,姓杨的请辞……朕真想直接答应下来,让他不要在朕眼皮子底下晃悠!”
朱四这天出宫来,在随身所带奏疏中挑出一本,乃杨廷和请辞的奏疏。
或许杨廷和也感觉到新皇羽翼逐渐丰满,为了试探新皇对待他的态度,干脆上了一道请辞的奏疏……
要知道这种请辞奏疏,基本都会在多次请求后才会被准允,单独上一份的话,皇帝没有道理会直接同意。
就算皇帝同意了,到时众大臣还会联名上奏,请求皇帝收回成命,让杨廷和回来,张太后也会向皇帝施压。
结果只能是皇帝落个一地鸡毛,杨廷和好端端地在朝当他的首辅。
所以从一开始,就不能答应。
朱浩跟朱四稍微分析了一下如今的局势,朱四颓然道:“你不说朕也知道,现在朝堂不能没有他,有他这尊大佛在,才能镇得住那些妖魔鬼怪……唉,朕就是因为不能赶他走,才觉得心情烦闷,你说几时才能如愿将其驱离?”
朱浩道:“至少还需要两年时间。”
“两年?不会吧?”朱四很是不满,“现在才过去半年,再等他两年,黄花菜都凉了。就不能早点吗?”
朱浩看出来了,小皇帝现在就很想把持朝廷的话语权,不愿意再被杨廷和挟制。
现在看起来朱批大权在手,朝中大小事务都由他这个皇帝来决断,但涉及六部事,多以内阁意见为准,这算是规矩,谁的衙门听谁的,就算这样,杨廷和还是不断跟朱四争夺户部和工部的控制权。
无论朱四下怎样的旨意,六部的人都会按照杨廷和的吩咐办事,再加上吏部被牢牢掌控在杨廷和派系手上,朱四这个皇帝只是表明看起来风光,实际上朝中诸多权力都不在其手上。
朱浩道:“要有耐心,为帝王者,应当懂得隐忍。”
“好吧!”
朱四无奈地叹了口气,又拿出一份奏疏,递给朱浩,“你看看这个,之前朕听你的,让英国公和武定侯二人为正副使提督团营勋臣。
“最近朝中诸多大臣联名上奏,请求以兵部尚书为主,革除英国公提督团营勋臣之责,让惠安伯来当武定侯的副手。他们这是明摆着要让朕把京师团营军权交出来。”
武定侯郭勋,乃大明开国名将郭英子孙,在嘉靖一朝有其特殊地位。
至于惠安伯张伟,祖上乃外戚出身,但也正是因为如此,会让人觉得他是勋贵中的软柿子,容易拿捏。
先前郭勋被委命为副手辅佐英国公张仑提督团营,主要是看在他暗地里支持张璁的大礼议,也就是说,属于“自己人”。
这是朱浩从历史中获悉,但现实却是,张璁所进大礼议奏疏后,朝中人并没有公开上疏支持,连郭勋也只是有支持的倾向,没有表明过。
郭勋之所以被重用,乃朱浩帮朱四掌控军权所下的一步暗棋。
朱浩笑道:“这不正合我们之意?”
“何解?”
朱四瞪大眼,不明所以。
朱浩道:“先前我们用英国公,一是看重他郁郁不得志,再加上其祖父乃我大明重臣,军中颇有威望。但也正因为英国公一脉权柄过重,才遭致文臣忌惮,而到了合适的时候,我们确实该将他换下来。”
朱四似懂非懂:“你是说,英国公并不值得信任?”
“话也不能这么说。”
朱浩笑道,“总的来说,英国公只是陛下登基之初,为安定人心临时委命,并不能长久以其为提督团营勋臣。毕竟其效忠的是大明,而非陛下。”
朱四道:“朕明白了,换作谁来当皇帝,他都会效忠,就算杨廷和说要把朕给换掉,他也不会有反对意见。”
“嗯。”
朱浩点头,“话糙理不糙。”
朱四迅速意识到朱浩的思维逻辑,笑道:“而武定侯和惠安伯,则因为先前没有太高的威望,不足以震慑军心,所以姓杨的会觉得他们好控制。但也正是因为他们没什么地位,所以才会对朕死心塌地,是吧?”
朱浩道:“不能以他们在先皇时地位高低,来判断他们是否真的会为陛下效死命,还是要小心求证。”
“如何个求证法?”
朱四显然不想把军权交出来。
最好是朱浩跟孙交联姻之事一样,让文臣觉得自己阴谋得逞,让文官阵营放松警惕,但其实一切都在掌控中,如此既办成事,又让他觉得很好玩,心中有一股耍弄敌人的成就感。
朱浩笑道:“很简单,派唐先生暗地里拜访一下,问询情况,若是陛下愿意的话,甚至可以在宫外召见,让他们当面对陛下效忠。并派人监督……毕竟提督团营太监职位在我们手上,这点不会有变化。”
文臣想更换张仑提督团营勋臣的职位。
但文臣却无权过问谁来担当提督团营太监,先前这职位是张永的,现在落到兴王府派系的黄锦身上,这就有了保证。
朱四道:“那就让唐先生去,怎么安排你来着手布局,只要军权在手,朕在宫外见他们一面又有何妨?只要他们肯为朕赴汤蹈火,朕器重他们也是应该的……可惜朱浩你不是勋臣,让你来帮朕掌控团营,朕才能睡个安稳觉。”
朱浩笑道:“臣是文臣,无权过问。”
朱四叹道:“那让兵部尚书来当总提督……”
“只是例行规矩罢了,兵部尚书又不能坐镇军中,凡有调兵权限,兵部也不能做主,陛下只要跟武安侯和惠安伯把事情讲清楚了,兵部就等于是被架空,何须烦忧?”
“好,那就这样!”
朱四信心满满。
他从朱浩身上学到了,什么人事任免和财政大权对他来说暂时都不重要,先要把军权牢牢掌握住,如此才能立于不败之地,跟杨廷和等文臣讨价还价时也更有底气。
……
……
唐寅又有新任务上身。
就是暗地里去拜访郭勋和张伟,从他二人那边获知一个态度,再约二人来见朱四,当面对朱四宣誓效忠。
只有如此,朱四才会正式提拔他们,以五军都督府的官职来充当提督团营勋臣。
而在这件事上,张仑等于成为了弃子。
朱浩对张仑的任用,原本就是打算让其往宣府治军,为朝廷发光发热,不是说鞑靼人趁着秋收后又来掠边吗?那就让张仑顶上去,让英国公后人继续为国尽忠!
唐寅得知自己任务后,揶揄道:“你这是要控制大明朝堂啊。”
朱浩道:“让武定侯和惠安伯来提督团营,是文臣主动提出来的,怎算是我来掌控?”
“决定权还不是在你手上?”
唐寅脸上满是疑虑,似想劝朱浩回头是岸。